在上小學5年級之前,我從來沒有在飯館吃飯(我們叫「下館子」)的經歷,這一方面因為當時飯館確實不多,另外一方面也因為我媽每天都能趕回家做三頓飯,我也沒機會「下館子」。
雖然沒吃過,但我一直對拌麵(新疆人有時也把它稱為拉條子)挺期待的,因為我一個哥們說,飯館的拌麵真的太好吃了,比家裡做的拉條子好吃一百倍。到我5年級的時候,我終於獲得了一個「下館子」的機會,具體原因是什麼我已經想不起來了,總之,我就懷揣一筆「巨款」第一次走進了飯館,然後,要了一份拌麵。
那頓拌麵真的太好吃了,肉多是一方面,而且肉好像是經過「粉面子」的調製,特別鮮嫩。總之,我至今都忘不掉那次「下館子」的經歷。也在好久時間裡,我都覺得我媽做的拉條子特別不好吃。再後來,我知道那種拌麵叫過油肉拌麵。
隨著我漸漸長大,「下館子」就不再是啥稀罕事,但拌麵依然是我的最愛。當然,對於大多數新疆人而言,拌麵都是「下館子」的首選。
其實拌麵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將面拉成長條狀,在開水裡煮熟之後,將炒好的菜(裡面一般都會有肉,配菜也不會少了皮牙子——也就是洋蔥——大蒜、辣椒等)倒到面上,就可以端上桌了。如果往面上倒炒好的過油肉,這拌麵就叫過油肉拌麵;如果往面上倒炒好的蘑菇菜,這拌麵就叫蘑菇拌麵……其餘類推,有些生意超好的拌麵館,拌麵的種類能有幾十種,會讓人選花眼。
由於對當年那頓過油肉拌麵實在是印象深刻,所以在很長時間裡,我對其他拌麵根本不屑一顧,固執地認為只有過油肉,才是拌麵的極致。但後來,我覺得比如辣皮子拌麵、蘑菇拌麵、碎肉拌麵等等拌麵也各有各的味道,也就漸漸不是那麼特別推崇過油肉拌麵了。
1997年去烏魯木齊上學後,我有一天又聽說了一種新的拌麵:豪華拌麵。豪華拌麵和普通拌麵的區別在哪?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比如「豪華蘑菇拌麵」,就是在蘑菇拌麵的基礎上,再給你放一個煎雞蛋,其他種類的豪華拌麵由此類推。
儘管挺吸引人的,但當時很多拌麵館並不做豪華拌麵。我第一次吃豪華拌麵,是在當時的紅山市場(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具體是8元還是10元我忘記了。反正那個人滿為患的飯館並不「高端、大氣、上檔次」,我當時就坐在路邊的長凳子上,和幾個維吾爾族兄弟一人一個豪華拌麵。那頓拌麵我吃得同樣記憶深刻。
另外一頓讓我記憶深刻的拌麵,是我在回家的路上吃到的拌麵。塔城人中間有個傳說,塔城地區沙灣縣的飯特別好吃(很多人肯定都知道沙灣大盤雞,就是這裡的「發明」),但一直沒機會去沙灣。在我上大學後,我終於逮到了這樣一個機會。
當時回塔城必須經過沙灣,而由於當時回家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必須在路上吃一頓飯。好了,感受沙灣美食的機會,終於到了。當然,班車司機選擇在哪吃飯是隨機的,由於發車時間等等原因,走到哪到了飯點,就在哪吃飯,所以也不是固定每次都是在哪裡吃飯。總之,在我的記憶裡,那些年往返塔城與烏魯木齊之間時,我們在很多地方吃過飯,而且路邊最多的也就是各式各樣的飯館,每個路邊的飯館都是人來人往、生意繁忙——現在因為路越來越好,很多「大車店」都已經不存在了。
我記不清楚是第幾次往返塔城與烏魯木齊之間了,總之,有一次我坐的班車司機終於決定在沙灣吃飯了!我毫不猶豫選擇了拌麵,結果,那盤拌麵端上來的時候,我還是有點吃驚:因為,那個盛拌麵的盤子,絕對是我見過最大的。儘管新疆拌麵都是裝在很大的盤子裡,但是,沙灣盛拌麵的盤子,在我家都是用來盛餃子,那一盤餃子我反正是吃不完……
不僅分量足,而且味道確實很好,我也知道了一種新的拌麵名稱:家常拌麵。家常拌麵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大雜燴,不過一般都是時鮮蔬菜……
再後來,新疆的飯館越來越多,我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但我總覺得,沒有任何一種飲食能夠像拌麵一樣,讓新疆人如此魂牽夢繞。但凡一個新疆人去口裡(新疆人將中國除新疆以外的所有地方,都叫口裡),他回家之前最想念的,一定有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