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發現石窟裡的精彩中國

2020-12-15 每日甘肅

【視界】

發現石窟裡的精彩中國

武威天梯山石窟 吳健

洛陽龍門石窟 吳健

榆林窟3窟普賢變局部

天水麥積山石窟121窟

編者按5月10日至13日,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策劃出品的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播出。這部歷時2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紀錄片,首次採用4K超高清畫質全方位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石窟群,特別是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殊勝的藝術造像、壯美的歷史畫卷,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中國石窟藝術的視覺盛宴。

安秋

與中國石窟藝術史的一次相遇

絲綢之路的硬朗和險峻,與絲綢柔軟而華美的視覺是相悖的。但它的基因是自由的、廣闊的,並藉此成就了偉大。

藝術史大師貢布裡希論及古代中西方交流,有一段浪漫的動態描述:「古人大概比我們要堅毅,要大膽。商人、工匠、民間歌手或木偶戲班在某天決定動身啟程,就會加入商旅隊伍,漫遊絲綢之路,穿過草原和沙漠,騎馬或步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中國石窟藝術史就是在這樣的行走中興起。那些東來西往的弘法高僧,那些懷揣秘笈的能工巧匠,那些滿心虔誠的藝術聖徒,他們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土,與某個有緣的地方相遇,然後駐留在那裡,或開窟造像,或丹青畫壁,或發願禪修。一座座崖壁上的聖殿,就這樣伴隨著朝聖者的行走漸次盛放。

後人從絲綢之路沿線留下的星羅棋布的石窟,從無數的塑像和壁畫中,反覆回放著這樣的畫面:某個印度笈多王朝的畫師,為龜茲石窟帶來了他們富有立體感的凹凸暈染法;某個阿富汗的雕塑家,在河西走廊留下了犍陀羅風格的雕塑印記;某個涼州的工匠給山西雲岡石窟帶去了西域風格的造像;某個長安的宮廷畫師給敦煌莫高窟帶來中原的壁畫粉本……

就這樣,這條行走了1600多年的旅途,在狀似一柄如意的甘肅版圖上,在西域與中原的十字路口,留下了中國內地最古老、最初始的佛教藝術樣態,留下了中國佛教藝術從被動模仿到主動融合,直至完全中國化的嬗變軌跡。這正是甘肅石窟群最可貴、最有趣、最具價值之處。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黃夏年研究員所說:「從佛教藝術歷史來看,完全中國化以後的石窟藝術並不稀奇。但甘肅石窟正是佛教藝術中國化正在形成之間留下來的一個痕跡,它所反映的這種動態的東西,恰恰就是它最有生命力的東西。」

4集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所做的,正是要集中呈現絲綢之路留給甘肅的這一文化胎記與藝術寶藏,讓千年石窟復活,讓觀眾走進歷史,發現一個石窟裡的精彩中國。

從2018年3月起的兩年多時間裡,我們從佛教石窟藝術傳入中國的起點——新疆克孜爾石窟,到名聞世界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從中國內地石窟的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到保留了中國最早石窟紀年題記的永靖炳靈寺石窟;從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天水麥積山石窟,到甘肅「東大門」古涇州百裡石窟長廊,我們一路跟隨佛陀東行的足跡,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追尋著中國石窟藝術的來龍去脈,探訪著甘肅石窟群的前世和今生,拼接起一段段沉寂在歷史塵埃中的文明碎片。

在天山腳下木扎提河谷的霧靄中,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落日下,在黨河峽谷的皚皚白雪中,在萬裡關山的鬱鬱蔥蔥裡,在千裡河西的蒼涼戈壁上,在黃河三峽的絲路古渡邊……我們努力走近,再走近,努力追溯,再追溯,只為與這條漫長行旅中的故事和人物相遇。

一處石窟告訴我們的,遠遠超過一本書。它赤裸地、直白地還原了一段歷史。

為什麼是甘肅?

中國最早的石窟群究竟在哪裡?涼州造像模式又是如何影響了全國石窟的建造?

當我們開始前期調研時,學界和紀錄片同行們無不讚許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好選題。正如著名學者馮驥才在接受採訪時所說:單純就佛教藝術本身來講,敦煌的價值無可估量,是最大的寶庫,是中國繪畫登峰造極的歷史實證。特別是它裡邊包含的內涵和信息,還有大量我們未知的東西,需要我們去破解它,去研究它,去認知它。

甘肅是中國石窟分布最密集的省份。現存石窟205處,擁有5萬多平方米壁畫和2萬多身塑像,石窟數量居全國第一。中國四大石窟,甘肅佔了一半。中國古代十大佛像,甘肅也據半壁江山。一座座千年石窟,像佛陀灑落的一串串寶珠,點綴在絲綢之路黃金帶上,構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藝術走廊。尤其是中國內地最早的石窟造像模式——「涼州模式」,直接影響了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開窟造像,成為佛教藝術走進中原的急先鋒。

為什麼是甘肅?這是觀眾好奇的追問,也是本片所要尋訪和回答的問題。

從長安到羅馬的絲綢之路,全線8000多公裡。其中,甘肅境內一千多公裡的狹長地帶是一段黃金大通道,它夾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石窟走廊。沿著這條走廊,佛教石窟藝術走進了中國。

佛教東傳初始,正是中國人的地理大發現時代。西漢張騫是第一個出發的探險家,他率先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最重要的地理單元:河西走廊。甘肅段成為往返長安和西域、印度的必經之路,河西走廊是佛教東傳進入中國內地的第一站。其間穿梭往來的,不止是商人和絲綢,還有思想和信仰。佛陀就這樣在甘肅步步生蓮,留下了一座座石窟古寺。

除了地理因素外,更重要的還有人文的驅動力。河西石窟建造的高峰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恰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處於西北地區的時期。彼時,雖然中原動蕩,而河西走廊卻是除「衣冠南渡」之外的另一個亂世桃源。無數中原學人云集這個相對寧靜的避風港,或開班講學,弘揚文化精粹,或著書立說,延續華夏文脈。人文的開化和普及,使西來的佛教一踏入這片文化沃土,就立即生根開花。

在佛教中國化最徹底的隋唐時期,又遇大統一的盛世王朝,官方對佛教的大力推行,讓甘肅石窟一路勃興,元氣淋漓。加之這條中西文明孔道開放的胸襟,世界文明和中原文明的每一次革新,都會在這裡被吸收、被融合。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宋元以後隨著這條孔道的封閉,格局開始狹隘,精神隨之萎縮,文化也日漸衰落。這一淪陷折射在甘肅晚期洞窟衰敗的氣息裡,以及明清對魏晉和隋唐雕塑壁畫拙劣的修複印記中。這一比照和反思,是我參與創作本片最深的感觸: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精神氣象是何等重要!河西涼州石窟群張揚的勇猛精進,秦州東方微笑背後的超然灑脫,敦煌菩薩眼目中傳遞的慈悲大愛,「長安門戶」古涇州石窟群凝聚的文化自信……每一段文化記憶的精神氣象,最終取決於人的精神氣象。所以,這部紀錄片一直在努力尋找和挖掘人物,因為人就是故事,就是文化,就是歷史。

這部紀錄片的每一集都貫穿著兩條人物線索:歷史鏡像中創造石窟的人,當代現實中保護研究弘揚石窟的人。歷史人物有敦煌石窟開鑿第一人樂?、一代宗師鳩摩羅什、「涼州模式」的開創者沮渠蒙遜、雲岡石窟創建者曇曜、在武山拉梢寺留下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的秦州刺史尉遲迥、在麥積山崖壁上永遠訴說愛情悲劇的西魏皇后乙弗氏……時空隨時轉入當代,歷史與現實交叉敘述中,一批甘肅石窟研究與保護的人物出場:放棄已在法國擁有的藝術成就和舒適生活,將一生奉獻給莫高窟的「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師從王國維、梁啓超的麥積山石窟掌燈人馮國瑞;足跡踏遍甘肅、新疆、中原石窟,提出「涼州模式」的中國考古泰鬥宿白;敦煌女兒、改革先鋒樊錦詩;靠繩索凌空攀爬到20多米高的炳靈寺169窟,探得中國石窟最早題記的嶽邦湖、初世賓等甘肅老一代文物工作者;在天梯山石窟搬遷中墜入山崖犧牲的倪思賢;如今80多歲還在石窟裡修複壁畫雕塑的「大國工匠」李雲鶴……

當李雲鶴滿懷深情地說:「你看那些塑像,那些壁畫……它也是有生命的。在那個歷史條件下,這麼高水平的藝術工作者辛辛苦苦繪製出來的這麼多的壁畫、塑像,要是再破壞掉,我們對得起祖先們嗎?」我想,每一位觀眾都會為之動容,他道出了每一位石窟保護者的心聲。

這條偉大的走廊,安放著一座座神聖的佛龕,也安放著一個民族的信仰和最長情的告白。

感恩與歡喜

這部紀錄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集中呈現甘肅石窟藝術,明確其在中國石窟史上的地位和價值。三千裡石窟長廊的集體亮相,是按地理文化單元劃分?還是按藝術連結整合?總導演秦川最初的分集大綱選擇了後者。2018年盛夏,當我們各分兩集寫完一匯總,發現問題來了:4集內容多處重複交叉。重新按地理文化單元,即涼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隴東石窟群來分集。就這樣,7萬多字的初稿清零重寫。因為15年來紀錄片創作經驗告訴我們,哪一部片子都是在無休止的修修補補中完成的。

這種貫穿全程的修改是一場極其磨人的持久戰,好在我們這個5人拍攝小團隊有一個好班長——總導演秦川。承擔撰稿、導演、攝像、剪輯、音樂等所有環節的他,也承擔著各種修改和返工的活兒。因為按央視《探索·發現》的播出檔,原來一集50分鐘要刪減到38分半。這等於一針一線繡好的新嫁衣再一針一線拆掉,然後一針一線繡好。

累歸累,終歸是歡喜的。這種全程的交織起伏很像2018年12月7日一天的經歷。寒風刺骨,雪過腳腕,車子不能直接開進榆林窟,只能停在兩公裡外的雪地裡。數百公斤的設備全靠肩扛手提。推開25窟,看到動人心魄的壁畫,又驚遇77年前張大千的題記:「辛巳十月二十四日午後忽降大雪時正臨寫淨土變也。」想到那天也是大雪,張大千也站在這幅壁畫前,這種因緣和合的妙有,令人感念萬分。拍攝完畢已是傍晚,再一趟趟雪地往返搬設備,羽絨服套棉大衣還是冷,手指腳趾都快凍僵。可抬頭一看天邊積雪的大漠上,紅彤彤的晚霞氣象萬千,猶如無數紅衣少女揮動衣袂,我除了尖叫無以表達內心的暢意。接著是夜歸途中,雪滑難行,只好停下來裝防滑鏈。站在黑黝黝的大戈壁披著月光,我感覺這一天真像片子創作過程的濃縮版,也更像人一生的濃縮版——累著,苦著,歡喜著。

(作者為《中國石窟走廊》導演之一)

分集介紹

第一集《石窟鼻祖》

1959年,在武威天梯山石窟,研究人員發現了隱藏在清代壁畫下的北涼壁畫,由此揭開了中國內地最早石窟——北涼國王沮渠蒙遜創建的南山石窟的神秘面紗。兩個初來乍到的北涼菩薩,為什麼和內地的菩薩形象大不相同?從印度到龜茲,從龜茲再到涼州,涼州造像又如何影響了全國的石窟營造?

該集以天梯山石窟為起點,沿祁連山一路向西展開搜索,尋找北涼造像的前世今生。

佛教造像中國化大循環的起點就在涼州。作為中國內地石窟鼻祖的涼州造像,上承新疆克孜爾石窟,下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深刻影響了中國內地的石窟營造。

翻開涼州造像這一頁,中國石窟真正的輝煌才剛剛開始。

第二集《敦煌丹青》

自公元366年,樂?和尚在三危山的佛光中發願開鑿莫高窟起,歷經十餘個朝代,莫高窟造像不止,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寶窟。

上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被重新發現,從十六國到元代連續一千多年的壁畫、彩塑震驚了全世界。掩埋流沙的無數美術傑作,讓常書鴻放棄了巴黎的優越生活毅然回國,在沙漠中守望敦煌五十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在敦煌找到了失傳已久的晉唐中國畫的線條、筆法和色彩傳統。敦煌之行,張大千變身世界級美術大師。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藝術聖徒西行敦煌取經,從莫高窟壁畫中汲取中國藝術變革的力量。改革開放以來,藝術家們用多種藝術形式挖掘敦煌石窟文化,相繼創作了《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舞臺精品,延續了莫高窟的藝術生命。敦煌,孕育著中國藝術再度輝煌的希望。

第三集《東方微笑》

成千上萬的微笑造像,讓中國石窟走廊變成了一條綿延數千裡的佛陀微笑之路。數千個真人大小的世俗化造像,無處不在的溫暖微笑,拉近了佛國和人間的距離。無論是微笑造像的數量,還是雕塑藝術的水準,天水麥積山石窟都是三千裡佛陀微笑之路上的一座孤峰,一座北朝雕塑的博物館。

在秦州工匠的心裡,完美的佛像超越了神與人的界限,他們懷著虔誠的愛,以天水當地人為原型,在大山深處創造了久負盛名的東方微笑,留下了中國雕塑藝術中獨一無二的充滿人情味的秦州造像。

隴上文宗馮國瑞先生是麥積山石窟的重新發現者、研究者和弘揚者,在他不遺餘力的奔走呼籲下,麥積山終於走出深山密林,驚豔世界,躋身世界文化遺產之列。

第四集《國家寶藏》

1923年秋天,美國人蘭登·華爾納率領考察隊來到涇川,在回山腳下發現了一座北魏石窟——王母宮石窟。三年後,考察隊又發現了南石窟寺,並推測了北石窟寺的存在。由此揭開了隴東石窟考古的序幕。

素有甘肅「東大門」之稱的古代涇州是全國石窟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大小70多處石窟,在涇河兩岸形成了一條數百裡長的石窟長廊。

上世紀初,塵封千年的國家寶藏大量流散,震驚了全世界,也警醒了沉睡已久的國人。1925年,涇川、敦煌官民趕走了華爾納考察隊,南石窟寺和莫高窟285窟最終倖免於難。這是中國人保衛國家寶藏的成功範例,標誌著中華民族在文化上的覺醒。

2016年,甘肅省委、省政府將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等精華石窟納入敦煌研究院管理。至此,甘肅石窟保護研究全面開啟「敦煌模式」。

相關焦點

  • 「視界」莫高窟與吳哥窟
    【視界】莫高窟與吳哥窟《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劇照《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海報秦川 安秋核心提示中國敦煌莫高窟,世界上最大的石窟。100多年前,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石窟中國敦煌莫高窟和世界上最大的寺廟柬埔寨吳哥窟相繼被重新發現,掩埋在流沙和密林中的藝術寶藏震驚了全世界,引發了全世界對東方文明的持續關注。莫高窟與吳哥窟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它們同為海陸絲綢之路上的重關要口,都與絲路共興衰、同榮辱,都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鑑而造就的亞洲藝術高峰。
  • 「音」你更精彩,東芝電視四款新品亮相
    原標題:「音」你更精彩,東芝電視四款新品亮相     10月27日晚,東芝電視在京東平臺舉行了主題為《「音」你更精彩》的線上新品秀,隆重揭曉旗下三款REGZA家族系列新品——睿智系列 X9400,睿享系列Z840,睿動系列Z740以及一款渠道定製M540。
  • 柔性生態布局未來 小魚易連 2019「深耕視界 逐夢小魚」北京火爆招募
    3 月 21 日,小魚易連「深耕視界 逐夢小魚」——2019 春季夥伴招募大會北京站在北京東方美爵酒店成功召開。小魚易連聯合創始人兼 CEO 袁文輝以「深耕視界 逐夢小魚」為主題,為到場的四百家合作夥伴和媒體完整展示了小魚易連全面布局產業網際網路,並率先推出可支持任意擴展,實現多流的柔性硬體以及眾多視頻應用創新場景,受到了與會嘉賓的一致好評。
  • 日本館藏中國石佛名品與雲岡石窟等大佛有何淵源?
    」(類似中國「珍貴文物」與「文物保護單位」的概念)。如本像一樣穿著中國式佛衣的如來立像,應該是以雲岡石窟第十六窟的大佛為粉本的。雲岡石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為彰顯北魏皇帝而開鑿的大佛窟,其中第十六窟的大佛像高約十三點五米,是現存的中國式如來立像中最大的一尊。隨著「皇帝大佛」與皇帝崇拜的風氣開始在北魏傳播,遠離都市的山村地區也開始鑿刻大型如來立像。
  • 任天堂的「無限遊戲」
    導語任天堂官網左下角有個「about us」的 link,點開後會發現它藏起來的小心思——Creating smiles for generations。在任天堂的心目中,它給自己的定位是:讓「任天堂」接觸到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微笑。
  • ...芯視界微電子」提供測距和三維成像晶片級解決方案 | 潮科技.芯...
    文 | 戀迦(bjjh@36kr.com) 圖 | 「芯視界微電子」官網 當前雷射雷達成本功耗高、可靠性低、系統設計複雜等痛點,近期,36氪了解到一家從事研發光電轉換器件設計和單光子檢測成像技術研發的科技公司——南京芯視界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視界微電子」),針對上述痛點,研發了世界上首款基於大規模單光子檢測陣列的全集成晶片。
  • 嗦螺螄粉,喝茶顏悅色,逛千年石窟...周末3h「隨心飛」圖鑑
    東方航空,華夏航空,海南航空近日都推出了無限次免費乘機的「隨心飛」套餐,藉此機會,你也可以體驗梁朝偉打飛的去餵鴿子的快樂。 什麼是周末隨心飛? 雲岡石窟從北魏開始建造,已經距今1500多年的歷史,雲岡石窟依然保持完好的狀態。雕像大至幾十米,小至幾公分,卻都是同樣的精美絕倫。
  • 旅行青蛙來中國變身「旅行博主」!這26個景點你去過幾個?
    年初刷爆朋友圈的「旅行青蛙」,終於來中國了!
  • 日語:中文裡的「發現」,翻譯成日語卻要用不同的單詞表達
    在這裡,我們就看到了,我使用的是「発見」,而她用的是「見付ける」,而這兩個單詞,在中日辭典裡面都是【發現】的意思於是我問她,為什麼不用「発見」,畢竟我是用「発見」開的頭,但她卻不用這個詞來接。她笑著說:「『発見』はね、ちょっと大袈裟だわ。
  • 雙生視界社團戰黑境通關玩法攻略
    小編今天給各位玩家朋友們帶來的是雙生視界社團戰黑境通關玩法攻略,很多的玩家朋友最近在問雙生視界的遊戲中最新的社團戰黑境應該怎麼玩呢?有哪些條件規則又有什麼獎勵呢?小編特地給各位玩家朋友們整理匯總了相關的攻略,還不了解的小夥伴們快來一起往下了解一下吧!
  • 搭上iPhone 12 這趟快車,杜比視界終於要火了嗎?
    了解了什麼是杜比視界之後,還要明白哪種設備才能表現出真 · 杜比視界,簡單來說便是需要「解碼」和「屏幕」雙支持。 有些設備支持播放杜比視界,但屏幕並不支持 HDR 顯示,這說明它可以解碼杜比視界的視頻內容,但可能屏幕並看不出它與普通 SDR 視頻的區別。
  • 「996 | 美文」行走在雲岡石窟
    一次在大學同學群裡,見到「中國歷史(建都)……簡史」,看後,我迅疾反駁。因為,在描述北魏王朝時期,帝都竟是……。「這,誰編的啊?!」我又說「有人說過『歷史是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古蹟無腳。雲岡石窟那麼多大佛像,是哪個百姓能夠出資,有這財力,雕刻?」我的連珠發問,群裡鴉雀無聲。「樹碑立傳,那是,皇帝們才能做得。就此點,您覺得大同是什麼?!」。「此文編者非別有用心,就是『可笑』!」
  • 《雙生視界》全員出戰活動怎麼玩 全員出戰活動玩法攻略大全
    導 讀 雙生視界手遊中很多小夥伴不知道黑鏡攻略新社團戰玩法及獎勵,也不知道黑境攻略社團戰怎麼玩,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了解一下雙生視界黑境攻略社團戰介紹
  • 「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之二:為什麼是甘肅?
    第一集《石窟鼻祖》海報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楊為什麼是甘肅?中國最早的石窟群究竟在哪裡?涼州造像模式又是如何影響了全國石窟的建造?這是觀眾好奇的追問,是《中國石窟走廊》這部紀錄片所要尋訪和回答的問題,也是導演安秋所在拍攝小團隊的「任務」。第二集《敦煌丹青》海報「正如著名學者馮驥才在接受我們採訪時所說的那樣,『單純就佛教藝術本身來講,敦煌的價值無可估量,是最大的寶庫,是中國繪畫登峰造極的歷史實證。
  • 敦煌石窟裡的佛國
    二世紀時從阿富汗傳入新疆于闐,在南路的民豐漢墓中發現有漢代希臘式菩薩像和中國的龍圖案,諾羌的寺院遺址中發現有須大本生故事畫,與此同時在以龜茲為中心的北路,克孜爾石窟裡出現了巴米揚石窟一派藝術,當它與龜茲風土人情相結合後,就形成了龜茲特有的菱格故事畫。但龜茲藝術中仍然包含著印度藝術成分、阿富汗特色和波斯影響,而更重要的是漢畫因素,因而形成了多元型的西域風格。
  • 最中國的「圖案」 丨 增刊推薦
    圖為「紅山文化」 的祭祀玉器,被命名為「中華第一玉龍」。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龍嗎?當今社會雖然已經沒有了龍的存在,但我們仍能從一些古代傳說中發現龍的身影。紋樣圖案在這樣的時代裡,也漸漸掙脫了前朝「嚴肅」與「對稱」的束縛,逐漸轉為飄飄欲仙、人神共娛,留給後世對泱泱大國無窮的回味。
  • 最「中國」的圖案 丨 增刊推薦
    圖為「紅山文化」 的祭祀玉器,被命名為「中華第一玉龍」。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龍嗎?當今社會雖然已經沒有了龍的存在,但我們仍能從一些古代傳說中發現龍的身影。紋樣圖案在這樣的時代裡,也漸漸掙脫了前朝「嚴肅」與「對稱」的束縛,逐漸轉為飄飄欲仙、人神共娛,留給後世對泱泱大國無窮的回味。
  • 窮,就讓這臺「無人機」下海為你尋寶吧!
    雖然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發現寶藏,卻不是每個人都有完備的條件下水尋寶,海底世界可謂殺機四伏。為了滿足深海探險者們對海洋的偷窺欲,加州的幾位年輕人,竟然搗鼓出了一臺專門用於深海探寶的「無人機」。相比「水下機器人」這樣一個工業化的名字,OpenROV 更樂意接受媒體把自家的產品稱作「水下無人機」。
  • 透過甘肅石窟窺見恢弘文化 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在央視...
    該紀錄片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千年石窟復活,讓觀眾走進歷史,發現一個洞窟裡的精彩中國,找到中華文化自信的依據與歷史的榮光。「能接到《中國石窟走廊》這部紀錄片是我們的榮幸,甘肅的石窟文化是非常豐富的,在拍攝過程中,我們整個團隊跟著專家學者把省內的石窟整個考察了一遍,對我來說也是對石窟的重新認識,拍攝過程中不斷地感到讚嘆和驚喜,也是補充了學術的短板。」
  • 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透過甘肅石窟...
    該紀錄片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千年石窟復活,讓觀眾走進歷史,發現一個洞窟裡的精彩中國,找到中華文化自信的依據與歷史的榮光。「能接到《中國石窟走廊》這部紀錄片是我們的榮幸,甘肅的石窟文化是非常豐富的,在拍攝過程中,我們整個團隊跟著專家學者把省內的石窟整個考察了一遍,對我來說也是對石窟的重新認識,拍攝過程中不斷地感到讚嘆和驚喜,也是補充了學術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