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透過甘肅石窟...

2020-12-12 天眼新聞

麥積山石窟第44窟佛像

莫高窟第428窟

張掖金塔寺中心塔柱

榆林窟3窟普賢變局部

天水麥積山石窟133窟小沙彌

武威天梯山石窟本版照片均為吳健攝

天水麥積山石窟全景

榆林窟全景

武山拉梢寺摩崖大佛

雲岡石窟第20窟大佛像-北魏

「從祁連雪山到黃河峽谷,從黃土溝壑到秦嶺山脈……漫遊絲綢之路,穿過草原和沙漠,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像佛陀散落的一串串珍珠,點綴在絲綢之路黃金帶上。」從5月10日起,每晚21時20分,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出品的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播出。這部歷時兩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紀錄片,首次採用4K超高清畫質全方位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石窟群、特別是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殊勝的藝術造像、壯美的歷史畫卷,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中國石窟藝術的視覺盛宴。

該紀錄片分為《石窟鼻祖》、《敦煌丹青》、《東方微笑》和《國家寶藏》四集,聚焦了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上的四大石窟群——涼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隴東石窟群,並向西上溯到新疆克孜爾石窟,向東延伸到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在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的時空坐標上,探尋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展示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全過程,彰顯了甘肅作為中國石窟鼻祖的重要歷史地位。該紀錄片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千年石窟復活,讓觀眾走進歷史,發現一個洞窟裡的精彩中國,找到中華文化自信的依據與歷史的榮光。

「能接到《中國石窟走廊》這部紀錄片是我們的榮幸,甘肅的石窟文化是非常豐富的,在拍攝過程中,我們整個團隊跟著專家學者把省內的石窟整個考察了一遍,對我來說也是對石窟的重新認識,拍攝過程中不斷地感到讚嘆和驚喜,也是補充了學術的短板。」甘肅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此部紀錄片的總導演秦川告訴記者。

甘肅擁有得天獨厚的石窟遺存

從長安到羅馬的絲綢之路,全線8000多公裡。其中,甘肅境內1500多公裡的狹長地帶是一段黃金大通道,它夾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石窟走廊。沿著這條走廊,佛教石窟藝術走進了中國。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所做的,正是要集中呈現絲綢之路留給甘肅的這一文化胎記與藝術寶藏,讓千年石窟復活,讓觀眾走進歷史,發現一個石窟裡的精彩中國。那麼,甘肅為何有如此豐厚的石窟遺存,中國最早的石窟群究竟在哪裡?涼州造像模式又是如何影響了全國石窟的建造?

該記錄片的導演安秋說:「當我們和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陳青策劃這個選題、開始前期調研時,學界和紀錄片同行們無不讚許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好選題。正如著名學者馮驥才在接受採訪時所說:『單純就佛教藝術本身來講,敦煌的價值無可估量,是最大的寶庫,是中國繪畫登峰造極的歷史實證。特別是它裡邊包含的內涵和信息,還有大量我們未知的東西,需要我們去破解它,去研究它,去認知它。』」

地處絲綢之路黃金地帶的甘肅,是全國石窟群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全省共有大小石窟群205座,擁有5萬多平方米壁畫和2萬多座塑像,數量居全國第一。中國四大石窟,甘肅佔了一半。中國十大佛像,甘肅也佔了半壁江山。中國內地開鑿最早的石窟群,幾乎都集中在甘肅三千裡絲路古道上。佛教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流碰撞,誕生了獨一無二的敦煌石窟藝術和涼州造像模式。石窟藝術率先在甘肅萌芽、發展並傳入中原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影響了全國的石窟建造,豐富了中國藝術的內容和形式,成功融入了中華文化的血脈。一座座千年石窟,像佛陀灑落的一串串寶珠,點綴在絲綢之路黃金帶上,構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藝術走廊。尤其是中國內地最早的石窟造像模式——「涼州模式」,直接影響了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開窟造像。

佛教東傳初始,正是中國人的地理大發現時代。西漢張騫是第一個出發的探險家,他率先打通了西域最重要的地理單元——河西走廊。甘肅段成為往返長安和西域、印度的必經之路,河西走廊是佛教東傳進入中國內地的第一站。其間穿梭往來的,不止是商人和絲綢,還有思想和信仰。佛陀就這樣在甘肅步步生蓮,留下了一座座石窟古寺。

在佛教中國化最徹底的隋唐時期,又遇大統一的盛世王朝,官方對佛教的大力推行,讓甘肅石窟一路勃興,元氣淋漓。加之這條中西文明孔道開放的胸襟,世界文明和中原文明的每一次革新,都會在這裡被吸收、被融合。

甘肅石窟是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藝術走廊

「在1959年武威天梯山石窟拆遷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隱藏在清代壁畫下的北涼壁畫,由此揭開了中國內地最早石窟——北涼國王沮渠蒙遜創建的南山石窟的神秘面紗。」

安秋說:「我們以天梯山石窟為起點,沿祁連山一路向西展開搜索,尋找北涼造像的前世今生。在張掖金塔寺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河西早期石窟中,我們都找到了北涼風格的壁畫和塑像,它們都帶有濃厚的印度、西域造像特徵。在同一時期的永靖炳靈寺石窟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石窟紀年題記。佛教造像中國化大循環的起點就在涼州。作為中國內地石窟鼻祖的涼州造像,上承新疆克孜爾石窟,下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深刻影響了中國內地的石窟營造。翻開涼州造像這一頁,中國石窟真正的輝煌才剛剛開始。」

自公元366年,樂僔和尚在三危山的佛光中發願開鑿莫高窟起,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朝代,莫高窟連續開鑿,造像不止,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寶窟。從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上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被重新發現,從十六國到元代連續一千多年的壁畫、彩塑震驚了全世界。

上世紀初,塵封千年的國家寶藏大量流散,震驚了全世界,也警醒了沉睡已久的國人。1925年,涇川、敦煌官民趕走了華爾納考察隊,南石窟寺和莫高窟285窟最終倖免於難。這是中國人保衛國家寶藏的成功範例,標誌著中華民族在文化上的覺醒。2016年,甘肅省委、省政府將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等精華石窟納入敦煌研究院管理。至此,甘肅石窟保護研究全面開啟「敦煌模式」。

拍攝過程拼接起一段段沉寂在歷史塵埃中的文明碎片

「在天山腳下木扎提河谷的霧靄中,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落日下,在黨河峽谷的皚皚白雪中,在萬裡關山的鬱鬱蔥蔥裡,在千裡河西的蒼涼戈壁上,在黃河三峽的絲路古渡邊……我們努力走近,再走近,努力追溯,再追溯,只為與這條漫長行旅中的故事和人物相遇。」安秋導演在自己的筆記中這樣寫道:「絲綢之路的硬朗和險峻,與絲綢柔軟而華美的視覺是相悖的。但它的基因是自由的,廣闊的,並藉此成就了偉大。」

中國石窟藝術史就是在這樣的行走中興起。那些東來西往的弘法高僧,那些懷揣秘笈的能工巧匠,那些滿心虔誠的藝術聖徒,他們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土,與某個有緣的地方相遇,然後駐留在那裡,或開窟造像,或丹青畫壁,或發願禪修。一座座崖壁上的聖殿,就這樣伴隨著朝聖者的行走漸次盛放。

在狀似一柄如意的甘肅版圖上,在西域與中原的十字路口,留下了中國內地最古老、最初始的佛教藝術樣態,留下了中國佛教藝術從被動模仿到主動融合,直至完全中國化的嬗變軌跡。這正是甘肅石窟群最可貴、最有趣、最具價值之處。正如在紀錄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黃夏年主編所說:「從佛教藝術歷史來看,完全中國化以後的石窟藝術並不稀奇。但甘肅石窟正是佛教藝術中國化正在形成之間留下來的一個痕跡,它所反映的這種動態的東西,恰恰就是它最有生命力的東西。」

安秋說:「從2018年3月起的兩年多時間裡,我們從佛教石窟藝術傳入中國的起點——新疆克孜爾石窟,到名聞世界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從中國內地石窟的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到保留了中國最早石窟紀年題記的永靖炳靈寺石窟;從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天水麥積山石窟,到甘肅『東大門』古涇州百裡石窟長廊,我們一路跟隨佛陀東行的足跡,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追尋著中國石窟藝術的來龍去脈,探訪著甘肅石窟群的前世和今生,拼接起一段段沉寂在歷史塵埃中的文明碎片。」

石窟藝術是絲綢之路文化『活』的藝術遺存

這部紀錄片的每一集都貫穿著兩條人物線索:歷史鏡像中創造石窟的人和當代現實中保護研究弘揚石窟的人。歷史人物有敦煌石窟開鑿第一人樂僔、一代宗師鳩摩羅什、「涼州模式」的開創者沮渠蒙遜、雲岡石窟創建者曇曜、在武山拉梢寺留下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的秦州刺史尉遲迥、在麥積山崖壁上永遠訴說愛情悲劇的西魏皇后乙弗氏……

秦川告訴記者:「值得一提的是,主持修鑿開建雲岡石窟的第一個人是北魏文成帝時的高僧曇曜。這個人就是我們涼州的高僧。當時內地沒有大規模的石窟,可以說是我們涼州的工匠當了先鋒,從公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著名的『曇曜五窟』就是由曇曜開鑿的,且是雲岡石窟最早開鑿的一批。」

時空隨時轉入當代,歷史與現實交叉敘述中,一批甘肅石窟研究與保護的人物出場:放棄已在法國擁有的藝術成就和舒適生活,將一生奉獻給莫高窟的「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師從王國維、梁啓超的麥積山石窟掌燈人馮國瑞;足跡踏遍甘肅、新疆、中原石窟,提出「涼州模式」的中國考古泰鬥宿白;敦煌女兒、改革先鋒樊錦詩;靠繩索凌空攀爬到20多米高的炳靈寺169窟,探得中國石窟最早題記的嶽邦湖、初世賓等甘肅老一代文物工作者;在天梯山石窟搬遷中墜入山崖犧牲的倪思賢;如今86歲還在石窟裡修複壁畫雕塑的「大國工匠」李雲鶴先生……

當李雲鶴在片中滿懷深情地說:「你看那些塑像,那些壁畫,在等著你救救它,它有了病啦,你趕緊把它救一救啊!它也是有生命的。在那個歷史條件下,這麼高水平的藝術工作者辛辛苦苦繪製出來的這麼多的壁畫、塑像,要是再破壞掉,我們對得起祖先們嗎?」我想,每一位觀眾都會為之動容,他道出了每一位石窟保護者的心聲。

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集中呈現了絲綢之路留給甘肅的這一文化標記與藝術寶藏,讓千年石窟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萬千觀眾眼中,讓觀眾們隨著鏡頭走進甘肅,並發現了一個石窟裡的精彩中國。秦川說:「因為石窟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不可估量,如何拍的又專業,又能讓大眾看懂,這是考驗我們團隊的最大困難,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和籌備,我們採取了按空間區域和按文化形態的角度來拍攝。」

回憶這次拍攝過程,秦川說:「在拍攝中,石窟文物單位都非常支持和配合,幫助我們克服了很多困難。對於我們來說,一直在思考怎麼去把握這個主題,怎麼去展示它?做紀錄片不能僅僅憑著一腔熱血,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雖然甘肅是石窟大省,但是我們了解得不多,尤其是隴東的石窟,可以說是我們知識上的短板,而且這個紀錄片肯定也有很多專家學者在看的,就一定要拍出專業水平。為了克服這些難題,我們團隊第一時間請來了蘭州大學的杜鬥城教授,他帶著我們把所有能涉及的石窟群挨個探訪了一遍。可以說,專家團隊的參與,奠定了我們紀錄片的學科基礎。同時,拍攝的過程中不停地給了我巨大的震撼和驚喜,在我看來,石窟實際上就是我們整個絲綢之路文化的標誌性的『活』的藝術遺存,因為石窟是看得見、摸得著、立體化呈現的文化。石窟文化貫穿了整個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這1000多年,在傳播和演變的過程當中,它實際上是把西方的印度的藝術變成了中國特有的藝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從祁連雪山到黃河峽谷,從黃土溝壑到秦嶺山脈,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像佛陀散落的一串串珍珠,點綴在絲綢之路黃金帶上,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藝術走廊。沿著這條走廊,佛教藝術走進了中國。秦川說:「甘肅的石窟貫穿了整個佛教傳播的所有時代,這也是與其他地方不能相提並論的。很多石窟都是從北涼或者北魏時候開鑿,歷史沒有中斷,石窟也沒有中斷,並用它特有的方式忠實地記錄著歷史,所以歷史各個時代的風貌它都有保留。比如想要了解我們古人怎麼生活,就去看壁畫,想要看藝術的演變,就去看我們的石窟和塑像。所以,通過這個紀錄片,我們挖掘整理了石窟文化,其實就是在挖掘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華靜 來源 蘭州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透過甘肅石窟窺見恢弘文化 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在央視...
    從5月10日起,每晚21時20分,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出品的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播出。這部歷時兩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紀錄片,首次採用4K超高清畫質全方位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石窟群、特別是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殊勝的藝術造像、壯美的歷史畫卷,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中國石窟藝術的視覺盛宴。
  • 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10日登陸央視
    原標題: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10日登陸央視 讓千年石窟「復活」,讓觀眾走進歷史,發現洞窟裡的精彩中國。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出品的4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將於5月10日至13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播出。
  • 四集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5月10日起登陸央視
    從祁連雪山到黃河峽谷,從黃土溝壑到秦嶺山脈,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像佛陀散落的一串串珍珠,點綴在絲綢之路黃金帶上,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藝術走廊。沿著這條走廊,佛教藝術走進了中國。第一集《石窟鼻祖》海報
  • 《中國石窟走廊》首播 換種視角「看」敦煌
    中新社蘭州5月10日電 因疫情關閉了100多天的敦煌莫高窟10日恢復開放,在同一天,甘肅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在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首播,這也是該影片總導演秦川的第十部有關於敦煌的紀錄片,他說,「今天是個好日子,真是佛緣。」
  • 中國石窟走廊:《東方微笑》
    大型甘肅本土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東方微笑》5月12日晚21時20分在CCTV-10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首播。成千上萬的微笑造像,讓中國石窟走廊變成了一條綿延數千裡的佛陀微笑之路。無論是微笑造像的數量,還是雕塑藝術的水準,天水麥積山石窟都是三千裡佛陀微笑之路上的一座孤峰,一座北朝雕塑的博物館。
  • 央視新聞頻道直播天水麥積山石窟勝景
    央視新聞頻道直播麥積山石窟勝景每日甘肅網10月9日訊據天水日報報導【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童強】10月5日,央視新聞頻道國慶特別節目「奮進中國,奮鬥有我」欄目攝製組來我市對麥積山景區進行直播宣傳報導活動,這對於宣傳推介天水、促進天水旅遊發展、提升天水知名度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 「視界」發現石窟裡的精彩中國
    編者按5月10日至13日,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策劃出品的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播出。這部歷時2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紀錄片,首次採用4K超高清畫質全方位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石窟群,特別是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殊勝的藝術造像、壯美的歷史畫卷,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中國石窟藝術的視覺盛宴。
  • 從黑戈壁到紅地毯——酒泉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透視
    在人員、資金、設備嚴重匱乏的情況下,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經年累月連續創作,先後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紀錄頻道播出了8集紀錄片《大河西流》(2006年)、紀錄片《祁連夜光》(2007年)、4集紀錄片《黑戈壁·黑喇嘛》(2008年)、4集紀錄片《敦煌書法》(2009年)、3集紀錄片《玄奘瓜州歷險記》(2010年)、紀錄片《傳世象牙佛》(2011年)、8集紀錄片《敦煌伎樂天》(2013年)、6集紀錄片《敦煌畫派
  • 甘肅十集紀錄片《河西走廊》在京首播
    3月1日,紀錄片《河西走廊》首播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廣播大廈酒店舉行。該片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紀錄片《河西走廊》以絲綢之路的黃金段——河西走廊為主題,橫跨兩千多年的歷史,從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經濟等多角度,用編年體的敘述方式,講述了從漢代直至今天,河西走廊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該片積極響應和支持了「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該片共十集,將於今年3月3日晚21:00,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首播。每天一集,每集50分鐘。
  • 「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之二:為什麼是甘肅?
    第一集《石窟鼻祖》海報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楊為什麼是甘肅?中國最早的石窟群究竟在哪裡?涼州造像模式又是如何影響了全國石窟的建造?這是觀眾好奇的追問,是《中國石窟走廊》這部紀錄片所要尋訪和回答的問題,也是導演安秋所在拍攝小團隊的「任務」。第二集《敦煌丹青》海報「正如著名學者馮驥才在接受我們採訪時所說的那樣,『單純就佛教藝術本身來講,敦煌的價值無可估量,是最大的寶庫,是中國繪畫登峰造極的歷史實證。
  • 央視新聞頻道直播麥積山石窟勝景
    「奮進中國,奮鬥有我」欄目攝製組來我市對麥積山旅遊進行了直播宣傳報導活動,這對於宣傳推介天水,促進天水旅遊發展,提升天水知名度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麥積山石窟棧道上,央視記者與新聞頻道「奮進中國,奮鬥有我」欄目演播室進行了直播連線,介紹了煙雨麥積山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今年國慶與中秋相遇,家與國在雙節期間以特殊的方式相遇、相連。家國共團圓,央視新聞頻道特別推出「奮進中國,奮鬥有我」特別節目,今天走進麥積山,進行直播活動。
  • 央視科教頻道明晚播出紀錄片《手藝》第四季
    原標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 發現》欄目——百集紀錄片《手藝》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聚焦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製作與傳承,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中國傳統手工技藝與手工藝人的現狀。   百集系列片《手藝》(第四季)將從今年的中國文化遺產日(即6月14日)開始每晚22點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探索·發現》欄目中播出。
  •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HappyLifestyle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央視科教頻道首播中華武校校長李明治擔任總顧問央視紀錄片導演孫業傑擔任總編導
  • 央視新聞頻道國慶特別節目直播麥積山石窟勝景
    (央視直播現場)10月5日,央視新聞頻道國慶特別節目「奮進中國,奮鬥有我」欄目攝製組來我市對麥積山旅遊情況進行了直播宣傳報導,這對於宣傳推介天水,促進天水旅遊發展,提升天水知名度發揮重要作用(央視直播現場)在麥積山石窟棧道上,央視記者與新聞頻道「奮進中國,奮鬥有我」欄目演播室進行了直播連線,介紹了煙雨麥積山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 央視經典紀錄片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喜歡看歷史類的紀錄片,央視近幾年還是拍出過不少精品,下面推薦一些我認為很不錯的紀錄片給大家。 1、歷史的拐點 這部紀錄片主要介紹了中國歷史上五個重要的節點:商鞅變法、漢匈之戰、澶淵之盟、下西洋、甲午戰爭,通過這種重要歷史事件來反思歷史的進程,不可多得的精品。
  • 中國四大石窟紀錄片
    前一陣去了雲岡石窟,去之前沒什麼感覺,去了後被震撼到了,但是旅遊式參觀限於時間,也沒有好好觀摩,相關歷史也是看得模模糊糊。想到多年前去過的龍門石窟,更是幾乎要遺忘了。正好在B站看到NHK的《敦煌莫高窟》紀錄片,於是花了一天,把中國四大石窟的相關紀錄片都看了一些,終於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和脈絡。
  • 《河西走廊》再獲殊榮 捧得2015年最佳系列紀錄片大獎
    每日甘肅網-西部商報12月15日訊(首席記者 張子藝) 12月10日晚,2015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閉幕式暨「金紅棉」優秀紀錄片分享會在廣州舉行,備受矚目的「金紅棉」優秀紀錄片名單、2015大學生優秀紀錄短片名單正式揭曉。歷經初評、複評與終評的層層篩選,最終誕生13項「金紅棉」優秀紀錄片項目。
  • 逸遊甘肅系列(二):「石窟走廊」巡禮
    圖文:阿茲貓Cecilia逸遊甘肅系列(二):「石窟走廊」巡禮甘肅的很多千年石窟開鑿在山巖峭壁上,每當仰視這些融入自然的建築奇蹟,都會感慨古人的堅定毅力,在虔誠信仰的驅動下,在這峰谷交錯的荒境開一方淨土,與大自然竟造神奇,洞窟裡的極樂世界便是他們一生所求。
  • 甘肅最大最完整的石窟群之一,連屋頂都鍍了金,還上了央視紀錄片
    嗨,大家好,這裡是在路上的旅行者,我是愛好旅行的鵬姐,這次想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生態環境複雜多樣的甘肅,大家都知道甘肅的省會是蘭州,但是今天鵬姐要和大家說的是甘肅最大最完整的石窟群之一: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位於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最早被稱為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如今這個景點被國家評為了5A級旅遊景點,其中十萬彌勒佛洲吸引了無數旅遊者的追尋。
  • CCTV大型歷史紀錄片《河西走廊》,比《戰狼》更令人震撼!(1-10集 全)
    原標題:CCTV大型歷史紀錄片《河西走廊》,比《戰狼》更令人震撼!(1-10集 全) 總導演王新建是央視《探索·發現》欄目製片人,曾創作了《大地的呼喚》《改革開放20年》等;導演趙啟辰監督指導並製作了十餘部紀錄片,《尋秦》獲「第十八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十優長片」獎,《北上—長徵在哈達鋪》獲「第二十屆中國電視紀錄片系列片好作品」獎;艾美獎最佳攝影獎獲得者、英國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擔任攝影指導,美國攝影師科裡·羅素·布朗加盟攝影團隊;曾在希臘雅典衛城、印度泰姬陵、中國紫禁城舉辦過音樂會的國際著名音樂家雅尼擔綱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