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碧霞祠,萬代祈福地!
碧霞祠,顧名思義就是供奉碧霞元君的廟宇。碧霞元君,道教又稱「天仙聖母碧霞元君」,老百姓親切的稱之為「泰山奶奶」、「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華北一帶則稱為「泰山娘娘」。
位於泰山頂上的碧霞祠系元君上廟和祖庭,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信仰的發源地,因此也可謂是泰山老奶奶的家。自明清以來,每年都有數百萬信眾登頂上山,來到碧霞祠朝拜祈求平安賜福、拈香奉祀、許願還願。
碧霞祠始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廟。其選址精妙,為古人所稱道。其北有玉皇頂,東北有大觀峰,東南有日觀峰,南鄰斷崖,西通天街,在整個大環境中,以「藏」為特點。但它又是由天街通向岱頂的必經之處,從天街望去,雲霧縹緲,宮宇藏秀於崖峰之間。若在玉皇頂向下俯視,浮雲灑落,一派「仙山玉閣」的景象。
泰山碧霞祠是泰山頂上最大的一組高山古建築群。整組建築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雲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作為高山建築,尤以金屬鑄件覆頂而有別於一般建築。為防山頂風雨之災,於明代開始,其主要建築大殿五間均以銅瓦為頂,正脊、鴟吻、垂脊、戧脊、走獸等也為銅質,東西配殿、大山門則以鐵質構件覆頂,堪稱中國高山建築的傑作。
碧霞祠主體建築碧霞元君大殿,面寬五楹,重簷八角,殿頂為九脊歇山式頂,瓦壟三百六十條,以象周天之數。蓋瓦、鴟吻、戧獸、大脊等均為銅鑄。簷下高懸乾隆帝「贊化東皇」、雍正帝「福綏海宇」巨匾。整個大殿雕梁畫棟,晴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為壯觀。殿內正中神龕內的碧霞元君貼金銅坐像,鳳冠霞帔,慈顏安詳端莊。
大殿左右為東、西配殿。東配殿祀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西配殿祀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類生兒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紅布包一個石膏娃娃帶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賜子,稱為「拴娃娃」。
人們對泰山奶奶尊崇備至。「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未子者願嗣,子為親願,弟為兄願,親戚交厚,靡不相交願,而神亦靡誠弗應。」由此可知,泰山奶奶在民眾的心理層面上簡直是有求必應,無所不能。加之,泰山奶奶作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樂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讓勞苦大眾倍覺親切,從而愈加信賴她一躍成為民眾心目中的慈母、聖母。
因為碧霞元君信仰影響遍及全國各地,尤其是華北廣大地區。故泰山碧霞祠的聲望遠播海內外,香火非常旺盛。明代王錫爵撰寫的「碧霞宮碑」文記曰:「自碧霞宮興,而世人香火東嶽者,鹹奔走元君。近數百裡,遠即數千裡。每歲拜香嶽頂者數十萬眾,施捨金錢幣亦數十萬,而碧霞香火視他嶽盛矣。」王昭《行腳山東記》記載了泰山周圍的老百姓「終日仰對泰山而不知有泰山,名之曰奶奶山。」
碧霞祠供奉神仙|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至心皈命禮
泰山上頂。東嶽內宮。曩時現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質。膺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靈而智慧圓融。行滿十方。功周億劫。位證天仙之號。冊顯碧霞之封。統嶽府之神兵。掌人間之善惡。尋聲赴感。護國安民。大聖大慈。至孝至仁。天仙玉女。廣靈慈惠。恭順溥濟。保生真人。護國庇民。宏德碧霞元君。
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教尊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金光普照天尊」等。
因坐鎮泰山,又稱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泰山娘娘等,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也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按道教經典記載,碧霞元君是上古時代之女神,乃「西天鬥母精運元氣發現,金蓮化生吾身。歸隱岱嶽,修煉年久,意如初興,幸逢正果,功成道合。感蒙保奏,受敕『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永鎮泰山,助國裕民,濟厄救險,賞功伐罪。」民間史料中,王思任《泰山記》載:「考元君之始,黃帝封岱,遣七女雲冠羽衣,迎崑崙真人。元君其一也。」又王之綱《玉女傳》稱 : 「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現。」 因篤信西王母,於漢明帝時入天空山黃花洞(今泰山後石塢)修煉,越三年丹成升仙,遂依於泰山,以此成為泰山女神,永鎮泰山,濟民救苦,普度群生。
據《泰山道裡記》和《岱覽》載,唐代前泰山頂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稱號。自宋代立祠祭祀後,元君信仰興盛起來。明清兩朝,上自帝王皇室,下到村氓民夫,無不崇祀元君。供奉碧霞元君的泰山行宮,一時遍及全國各地,有成千上萬座之多。光在京師,娘娘廟就有「三山五頂」之說。
位於泰山頂上的碧霞祠是碧霞元君的祖庭,是泰山娘娘信仰的發祥之地。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封泰山時,於岱頂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龕供奉其中,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並創建昭真祠。祠於金代改為昭真觀,明代改名「靈佑宮」,清代重修殿堂後,改額「碧霞祠」,沿用至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清韓錫胙在《元君記》中記載,「通古今天下神祗,首東嶽。而東嶽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師以南,河淮以北,男婦日千萬人奉牲牢幣,喃喃泥首階下。」由此可見,碧霞元君香火之極盛,百姓對碧霞元君信仰崇拜之至。
碧霞元君的神職
1.有求必應,普度群生
碧霞元君的神職,即泰山奶奶能為萬千善男信女保佑些什麼?據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王錫爵《東嶽碧霞宮碑》記載:「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未子者願嗣,子為親願,弟為兄願,親戚交厚,靡不相交願,而神亦靡誠弗應。」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百姓民眾的心目中是有求必應,無所不能的。
2.賞善罰惡,護國佑民
《元始天尊說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妙經》說,碧霞元君「受命玉帝,證位天仙,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太上老君說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妙經》記載:「永鎮泰山,助國裕民,濟厄救險,賞功伐罪。」由此可見,碧霞元君乃受命玉皇大帝而主掌泰山,有「統嶽府神兵」之威,具「掌人間善惡」之明,有「護國庇民」之職。
3.送子之神
民間視碧霞元君為注生送子之神。碧霞元君所居為泰山,泰卦在周易之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之意,而泰山位居東方,所謂岱居本位,其色惟碧,東方主生,一本乎坤元之滋生萬物。故而碧霞元君也被視為送子之神,元君殿一般都會在供奉碧霞元君的同時配祀送子娘娘(注生),在一些碧霞元君的畫像上也會有懷抱嬰兒的送子娘娘與眼光娘娘並列兩側,有些甚而直接以懷抱孩童的形象出現。
碧霞元君信仰的發源來歷
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嶽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雲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崑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但—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
據明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一說為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據《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
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僕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於泰山嶽頂玉女池內。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後又擴建,增大規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嶽府之神兵天將,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碧霞元君在明清時期的民間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碧霞元君」一名蓋出現於唐代,此時也應該出現了其祠廟。宋代,碧霞元君廟在一些地區有零星分布,明成化以後祠廟數量急劇增多,行宮遍布大江南北。
碧霞元君聖誕是哪一天?
道經《元始天尊說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妙經》記載:「是時元君已證太一青玄之位,觀見眾生,受此沉淪,悲慈不已,為化女流,普度群生,於四月十八日分真化炁,現是慈顏,陟降泰山。」《太上老君說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妙經》記載:「天母運合,玉闕真仙,金蓮發苞,御製熊然,孟夏十八,化現母前。」這兩部關於碧霞元君的道經,已明確記載碧霞元君的聖誕日即是「四月(孟夏)十八」。
明代中期出現的寶卷《玉女卷》中記載:「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子時生女玉葉,貌端而性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此寶卷也明確記載碧霞元君的聖誕日為四月十八,與前兩部道經相吻合。
農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聖誕日,自宋代元君信仰興盛以後,朝廷開始遣臣據廟以祭,而民間自明代中期始,每逢這一天,都有規模盛大的碧霞香會舉行。明末劉侗等《帝京景物略》記錄:「歲四月十八日,元君誕辰,士女進香。……月一日至十八日,塵風汗氣,四十裡一道相屬也……」。
歷史沿革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為碧霞元君祀史上之重要一年。乾隆帝發布詔旨,正式開啟遣使泰山、致祭元君的制度。《岱覽》卷《分覽一·岱頂中》載:「自乾隆二十四年以來,每遇四月十八日,遣內大臣香帛進謁為常。」清《泰山志》卷三《盛典紀》載:「四月十八日,為碧霞元君誕辰,皇帝遣內侍御大臣一員進香。於十七日齋宿岱頂。十八日黎明,詣碧霞祠行禮。歲以為常。」
屆時在宮內都要舉行慶賀活動。近代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第四章《分制》載:「四月十八日為碧霞元君誕辰,京師頗重此節,例向南頂進香。宮中亦受影響,而有演戲之事,園內則在廣育宮(殿),宮內則在廣生樓。」
成書於清代前期的小說《醒世姻緣傳》、《林蘭香》,戲曲《女彈詞》都曾細緻描述過「四月十八」香會的場景。另據紅學家周汝昌先生考證,《紅樓夢》第一回中所寫「過會的熱鬧」,所指的正是四月元君香會。
碧霞祠供奉神仙|眼光聖母慧照顯濟明目元君
至心皈命禮
洞觀法界,慧目垂光。慈憫蒼生,退翳醫盲,照徹昏暗,呈現輝煌。施大法藥,救度無方,消疾患於頃刻須臾,醫頑疾如呼谷傳響。賜群生之智慧,遍覽經藏;開萬物之明悟,溥惠恩光。大聖大慈,消無妄之災障;救苦救難,佑有緣之安康,至靈至聖,至貴至尊,眼光聖母,仁德元君,慧照明目天尊。
眼光娘娘,道教女神,全稱「眼光聖母慧照顯濟明目元君」,又稱眼光明目元君、眼光奶奶,眼光聖母。
眼光娘娘是道教碧霞元君懿前女仙之一,其道場是在中國五嶽之尊的東嶽泰山,在岱頂碧霞元君祠東配殿享受奉祀,保佑百姓。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能令眾生消除眼疾,明是非,辨善惡,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眼光娘娘與送子娘娘一樣,都是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的化身。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稱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鎮泰山,尊稱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萬山奶奶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地位很重要的一位女神。在我國北方地區,由於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很多地方都建有「娘娘廟」,除了供奉碧霞元君外,還供奉送子娘娘、眼光娘娘、催生娘娘、天花娘娘等。
道教中常描繪成端坐於束腰臺座上,頭戴五鳳冠,繒帶垂於雙肩。身著圓領大袖衫,披如意雲肩,衣緣處鏨刻纏枝花卉及壽山福海圖案,雙膝上陰刻壽字紋。雙手捧金睛寶眼,是眼光娘娘的主要標識。
眼光娘娘神光普照,明察秋毫。病者祈之,眼清目明,心曠神怡。商賈祈之,慧眼細微,洞悉得失。仕者祈之,高瞻遠矚,心清如鑑。百姓祈之,消災免難,心想事成。雖雲遮霧障,必顯光明。
相傳,眼光娘娘誕辰為農曆三月初六。
碧霞祠供奉神仙|子孫聖母育德廣嗣元君
至心皈命禮
東嶽子孫案,九天監生司。結秀成胎,稟兩儀之造化;送生保產,乃二聖之綱維。燮理陰陽,散行痘疹。九天稱慶,一視同仁。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普濟普度,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多男多女,九天衛房聖母元君。
雲集羽員叩九天,祈恩保胤仰靈軒。
衛房仙仗登雲輦,聖母乘鸞駕玉轅。
德配東華施造化,福留人間慶胤繁。
惟希大造垂恩鑑,瓜瓞綿長信有然。
送子娘娘,又稱子孫娘娘,道教尊為「子孫保生元君」、「子孫聖母育德廣嗣元君」、「子孫聖母育德廣胤衛房元君」、「保生護產衛房聖母」、「九天衛房聖母元君」等。
據《大慈好生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靈應寶籤》記載,祂「高居九天、總職三界」,「宣太上好生之聖德、救陰陽生成之號令」,「錄人間之善惡、察女子之貞邪」,並非「只保於一時之生產」,而是「恩可佑於終身」。有德的人奏玉京「敕神祇而護佑,書名仙籍,益算延年」,有過的人「申告三官,付五雷斬勘之司,照依玉律施行刑,遭疾苦困危,魂系鄧都,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對於善良的人,祂「善者賜其賢子賢孫,不善者世遭苦厄,多諸憂惱。」《玉匣記》記載,子孫娘娘的聖誕日是農曆三月二十。
抱來天上麒麟子,送與人間積善家
《歷代神仙通鑑》卷十五稱:碧霞元君為「衛房聖姥」,監生衛房即有主管婦女生子之意。《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也說:「傳說泰山娘娘為東嶽大帝之女,此神乃使婦女多子,並為保護兒童之神。」泰山娘娘供奉極為普遍,山東尤盛。送子乃泰山娘娘尊號之一。在泰山碧霞祠,送子娘娘即與泰山聖母碧霞元君、眼光娘娘一同供奉在主殿內。
道經《元始天尊說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妙經》裡說:「泰山岱嶽,奠靖坤元。中有元君,號曰天仙。始證帝真,位居碧天。為化眾生,示現慈顏。大顯神通,威德孔宣。安民護國,警世敦元。輔忠助孝,翼正扶賢。保生益算,延嗣綿綿。」
道教科儀《聖母朝科》中也載有:「慈仁憫惠,示化聖母之顏。錫胤保嬰,位正嗣衡之主」,「保生施仁,妙全子母。開關度煞,護持麟兒。結秀成胎,顯靈通於處處。威光莫測,施妙法於人人。妙相現玉女之身,根本作護持之主,應九氣而垂慈錫胤,灌百藥而智慧周通。行於十方,恩周三界。」
《正統道藏·正一部·大慈好生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靈應寶籤》:
「大慈好生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高居九天之上,總職三界之中,宣太上好生之聖德,救陰陽生成之號令,上自后妃下及民婦,俱蒙救命,人物生成,錄人間之善惡,察女子之貞邪。有德者奏聞玉京,敕神祇而護佑,書名仙籍,益算延年。有過者申告三官,付五雷斬勘之司,照依玉律施行刑,遭疾苦困危,魂系鄧都,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善者賜其賢子賢孫,不善者世遭苦厄,多諸憂惱。
大哉聖母元君之功不可稱量,好生之德,豈只保於一時之生產,恩可佑於終身。善惡二事必書錄。舉行世人,未知恭侍者少,有負元君恩德者多矣。今幸欽承敕命,頒降寶籤九十九道九則妙理,無窮玄機,探奧昭天。省賞善之條,明雷府伐惡之令,怒責邪兇,勸其仁孝,露未萌之災福,闡大道之慈悲,彰其善惡,示以吉兇。欲化人民,鹹行善道,勿墮邪非。自女人及於苦爽,蒙於元君恩命,方始生成。鑑今奉命告下九天監生司,帥將神祇,依上大慈好生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靈應寶籤序遵行,外人問之信善至誠,恭奉聖母香燈,以祈福佑。切勿輕慢,自招罪責。帥將威靈不可輕杞,敬之者萬災不幹,神明護佑。輕之者生遭疾厄,死受風刀,可不敬歟。」
《十種報恩科儀》:
「為人受於胞胎之內,三元聚精,九炁結形,十月既滿,神完炁足,離母脫胎。九天稱慶,太乙執符。帝君降敕,大神監生,司命司祿,注籍布神,衛房聖母,默與抱送,地祇侍門」。又有「運生炁於太和,遵令禪善;培胎元於正序,受命衛房。凡屬妊娠,均歸統治。」所以,供奉子孫娘娘的同時,別忘了報父母深恩,自然吉慶。
碧霞祠供奉神仙|道教護法神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
至心皈命禮
先天主將,一炁神君。都天糾察大靈官,三界無私猛吏將。金睛朱發,號三五火車雷公。鳳嘴銀牙,統百萬貔貅神將。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邪治病。觀過錯於一十二年,受命玉帝。積功勳於百千萬種,誓佐祖師。至剛至勇,濟死濟生。方方闡教,處處開壇。豁落猛吏,三五火車。太乙雷神應化天尊。
進入道教的宮觀,山門內的第一座殿往往為靈官殿,殿中供奉著一赤面髯須,身披金甲紅袍,三目怒視,左持風火輪,右舉鋼鞭,形象極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懼的神仙,這就是道教的護法神將王靈官,又稱火車靈官王元帥。王靈官面對山門,額上火眼金睛,能辨識真偽,察看善惡。因此道教徒到宮觀,進山門後首先朝拜王靈官,民間流傳有「上山不上山,先拜王靈官」的俗語,以表達對這位道教護法神靈的崇敬。
王靈官,乃玉樞火府天將,隆恩真君,俗稱王靈官。據明清時期的神仙傳記稱,王靈官原名王惡,原為湘陰浮梁之廟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真人,因此飛符火焚其廟,將王惡燒成了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於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並金鞭,準其陰隨薩真人,察有過錯,即可報復前仇。十二年間,王惡以慧眼觀察無遺,竟無過錯可歸咎於薩真人。後至閩中,拜薩真人為師,誓佐行持。薩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惡為王善,並且奏告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
另據《新搜神記》的記載,王靈官本名叫王善,是宋徽宗(1100-1125年)時候的人。曾從師於西蜀薩天師受道符之法,為林靈素的再傳弟子。道教有五百靈官之稱,五百靈官中有四大護法靈官,又稱四顯靈官。王靈官為總靈官,故又稱都靈官。明朝永樂皇帝封薩守堅為「崇恩真君」時加封王靈官為「先天大將火車王靈官」、「玉樞火府天將」及「隆恩真君」。
此外,王靈官還是所有修道者的保護神。相傳,長春真人丘處機得道升天之後,玉帝欽點為天仙狀元,丘祖不僅不謝恩,反大哭訴帝:臣修至道,歷盡艱辛、風餐露宿、衣不遮體為常,凡大死者七十二次、小死者不可計數,經九死一生才成上道。修道萬般艱難,常人聞道色變。恐後繼無人,冷落諸尊香火。丘祖話音剛落,王靈官越班而奏:臣稟上帝,今後凡有修道之士,虔誠焚修,臣願護佑其身,學道者有三分 修持,臣有七分感應。玉帝恩準。王靈官發此宏願,佑護修真之士,所以受到修真之士的敬奉。每置靈官殿於宮觀前位,趨吉納祥,戒惡除兇。
泰山民間故事:王靈官開闢十八盤
在泰山一帶,流傳著一句「上山不上山,先拜王靈官」的俗語。這王靈官是泰山神--碧霞元君身邊的一名護衛武將,手持一條火雷金鞭,據說,南天門下十八盤通道,就是他一鞭抽出來的。
自打碧霞元君當上泰山神後,泰山周圍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們安居樂業。為了感謝泰山神的恩典,每日進山朝供燒香的不斷,可南天門下古時候只有一條小道,還很難走,中間又有一個石橋,遇到山洪暴發,上山那就更難了。
碧霞元君非常著急,就讓王靈官去開一條新山道。王靈官手持火雷金鞭來到南天門下,單臂一揮,金鞭一甩,只聽「咔嚓--轟隆」石崩山裂,這麼大的一座山峰立時出現了一條丈把寬的山口,白花花的巨石,塊塊大如磨盤,這些石頭若用肩抬人運,還不知到哪年哪月才能運完呢?碧霞元君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駕起祥雲,飄飄悠悠來到天宮,奏請玉皇大帝派兵援助修山道,玉皇大帝當即派了三條巨龍,來到泰山,沒半天功夫,就把滿山的石頭運到了山後。
至今,泰山背後一條叫石塢子的山溝裡滿滿一山谷白花花的大石頭呢!這樣,修上山路就省勁了,不到兩個月,十八盤就修成了,為了感謝這三條龍助修山路的功績,老百姓就把南天門東的一座山峰叫做飛龍巖,並在南天門上修起一座三龍殿。這就是十八盤的來歷。(張立)
#玄門道教#
轉自泰山碧霞祠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