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白馬,坐轎轎!重慶的「城門幾丈高」?

2021-01-09 上遊新聞

04-28 20:58:57 來源:重慶發布微信公眾號

重慶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坐轎轎……」

這是重慶人熟悉的童謠,可是這裡面唱的城門,你知道多少?

重慶古城最多時有「九開八閉」17座城門,歷600年滄桑變遷,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老城牆只剩下通遠門和東水門兩座。

但隨著近年來考古發掘的推進,太平門、人和門以及南紀門甕城相繼與世人見面,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更是日前入選重慶市文物保護名單。

重慶發布帶你一起走過城門「穿越」過往!

通遠門

交通要塞歷經百年風雲

見證老重慶滄桑變遷

通遠門的城牆下,有兩個城門洞,現在是重慶車水馬龍的交通主幹道。但實際上,這兩個通車的隧道是後來拓城時修築的。旁邊那座拾階而上的門洞,才是正宗的通遠門老城門洞口。

通遠門最先為明朝重慶守將戴鼎所築,是陸路往西,到成都方向的必經之路,出城後從枇杷山、神仙洞到兩路口,再往現在的鵝嶺方向,過佛圖關經大坪、歌樂山即可下川西;經上清寺過嘉陵江便可上川北。門外的七星崗則是一片墳地。直到現在,儘管城門的外貌早已被歲月改變,城門仍散發著古樸與凝重的氣息。

通遠門的城牆。唐浩 攝

但凡了解通遠門歷史的人,站在通遠門下「張獻忠攻城」銅像前,難免都會對第一次來這裡的人介紹一番,聽者也往往會對這栩栩如生的銅像出神:1644年正月,張獻忠進四川,義軍攻克夔州、萬縣、梁平、忠縣和涪陵,率部60萬將重慶城圍得水洩不通,面對重慶「九宮八卦」的連環城門防禦陣地,張部先取佛圖關卡死明軍唯一退路,再選擇當時唯一平整道路的通遠門為主要攻城戰場。經過激戰,最終攻破重慶,並長驅直入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國。

現在,通遠城門內外容顏已改,城樓後的金湯街也成為重慶市渝中區的重要歷史街區。高樓鱗次櫛比,高低錯落,一派繁榮景象。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重慶人愛在這裡的黃葛樹下「擺龍門陣」,渴了喝杯山城沱茶,餓了吃一碗豆腐腦或雞絲涼麵。幾盞蓋碗茶,幾碗小吃,透出重慶城牆文化的厚重和人們舒適的閒暇時光。

東水門

曾經前往滇黔的主要口岸

老重慶的繁華會館集中區

沿著打銅街一路向下,遠遠就能望見湖廣會館和東水門的城牆垛口了。東水門所在,為渝中半島正東。過去,這裡是城內人們前往滇黔的主要口岸,也是舊時重慶城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清朝時外地來的商客們,大都從水路到達重慶城,而往往就自東水門下船。

東水門、通遠門及城牆。鄒樂 攝

人們心中總認為城牆的形象就應該是巍峨、挺拔或險峻。東水門卻告訴人們,城樓也可以有精緻、精湛和精細的修飾,特別是在重慶。

值得一提的是,東水門城牆一帶,還曾是重慶著名的會館集中區。當年重慶城內八大會館,現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動物及各種奇花異草。整個古建築群雕欄畫棟,工藝精美,是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

東水門與城牆。鄒樂 攝

「現在重慶人習慣將這片區域統稱為湖廣會館。」重慶地方史研究會副會長黃曉東介紹,1998年初,重慶組織力量進行了深入研究規劃並維修翻新,如今,湖廣會館建築群與東水門城樓,已經成為了一組重慶的重要文化遺產參觀遊覽地。

東水門城門。鄒樂 攝

當外地遊客來到這裡,看到城門內的石壁上洞痕依然,耳邊仿佛響起厚重而動聽的木門開掩聲。仿佛又回到當年,那些挑著剛從渡船上卸下的貨物的腳夫們,正一個接一個地在門洞中穿行。

南紀門

「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

長江東流第一門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老城牆只剩下通遠門和東水門兩座。17座老城門中,到底還有沒有其他存世的城門?

2017年4月,一群地理愛好者在「踏訪重慶古城門」的活動中,根據古地圖記載的方位,找到了疑似南紀門的拱門,一時引起轟動,曾主持巴縣衙署和釣魚城考古發掘的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冒雨趕到現場。隨後,深諳重慶城防之道的他給出了答案:沒錯,這就是「失蹤已久」的清代南紀門甕城城門。

就這樣,重慶城又多了一個存世的城門。

袁東山介紹,南紀門在重慶古城南邊靠西,正門朝南,上書「南屏擁翠」。作為當時長江上遊來重慶城途經的第一道城門,這裡的碼頭水運業務十分繁忙、熱鬧,城門與碼頭之間為南紀門正街,則是為數不多在城門外的正街之一。彼時的南紀門外,曾是水運木材、牲畜等貨物的集散地,碼頭靠西是屠宰業集中的川道拐街。

南紀門又是老城聯結通遠門方向的主要通道,連接前往川西各縣的陸路。城外一帶的河灘,因其散居著勤勞的菜農,枯水期在河灘沙壩種菜為生,故被稱為菜園壩。菜園壩的蔬菜就近供應老城居民,故有民謠流傳道:「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

人和門

「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

這裡的電燈點亮重慶城

2012年1月,當時渝中區長濱路儲奇門至太平門一帶的人和灣正在進行拆遷施工,工人們突然停下手頭的工作,帶著一臉好奇地看著從土地裡冒出一截的老門洞形狀的建築物,「這是啥子哦?莫不是挖到寶了?有點像個城門也。」

接到消息迅速趕到現場的考古專家,在經過詳細的現場勘測和參閱文獻資料研究後,興奮地發現,這一次真的「挖到寶了」——這個看著有些殘破的老門洞,就是重慶17門之一的人和門。

如今的人和門。鄒樂 攝

雖然出土的斷壁殘垣,已經看不出人和門昔日的風姿,但這座記錄重慶從古至今城市演變的「歷史化石」依舊令人驚嘆。袁東山介紹,人和門之名是取「天地人和」之意,流傳已久的民謠《重慶歌》裡有「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之說,意思是人和門內重慶各處鎮臺衙門林立,官員們會從人和門前出行,巡視地方。

1891年,重慶開埠後,人和門附近區域成為了重慶最大的藥材、山貨的交易市場。清朝光緒年間,在人和門裡的一條街巷誕生了當時四川省的第一家官辦郵政局——重慶大清郵政官局。1906年,住在人和門裡的紳商劉沛膏、趙資生等人共同集資,在人和門的人和灣安裝蒸汽發電機一臺,發電100千瓦供家庭照明,同年,「燭川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重慶公用電燈事業從此開始起步。

太平門

「太平門,老鼓樓,時辰保準」

古重慶的戰略要地及政經中心

維修中的太平門。唐浩 攝

2013年7月12日,在白象街和四方街交界處拆遷工地上,出土了一段老城牆,隨後,通過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成立專家組的實地勘測和參閱文獻,確定這段城牆就是重慶老城門中的太平門。

史料記載,太平門位於重慶城的東南,從宋代至明清,太平門周邊是重慶老城的核心區,商賈營集,舟楫交錯,始終是重慶城臨長江一線的重要口岸。太平門甕城上曾刻有「擁衛蜀東」四個大字,重慶的自然形勝和軍事戰略地位更可見一斑。

維修中的太平門。唐浩 攝

重慶開埠後,太平門城門下穿行的行人中,也隨之多了許多商人的身影,其中最繁華莫過於太平門附近的白象街,許多銀行、輪船公司、運輸公司紛紛進駐其間,使這裡成為當時最豪華的街道和金融中心。太平門上的老鼓樓,也成了老重慶城的一大景色。

鼓樓中存放了一套銅壺滴漏報時裝置,據說這套裝置報時相當準確,每到正點,都會有人敲鼓擊鐘,向全重慶報時。所以民謠《重慶歌》中描述太平門用的就是鼓樓的典故——「太平門,老鼓樓,時辰保準。」

內容指導: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

原標題:山與城丨騎白馬,坐轎轎!重慶的「城門幾丈高」?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重慶老城記憶,城門幾丈高!
    攝影丨新浪微博@有鶴在林_ / 老城門,高几丈 /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馬馬,坐轎轎,城門底下走一遭.」很多重慶人都會唱這首的童謠,藏著城市的歷史回憶。圖源丨渝中區文管所重慶城市改造,有些城牆和城門就被拆掉或埋到地下了,只留下少數幾座城門,我們也曾暴走渝中半島,尋找過重慶老城門的前世今生。在混沌光陰裡,只剩下了它們褪色的容顏.
  • 山與城|《城門幾丈高》:讓重慶歷史與現實動容相逢
    徐蓓回憶說,四年前,當總策劃周勇建議做一個關於重慶開埠的紀錄片時,一首熟悉的歌謠鑽進了她的耳朵,「城門城門幾丈高……」她心下一動,為什麼不做一部關於重慶城門的片子呢?那時的徐蓓已了解,重慶城門的深意,遠不止一首流傳的童謠。19世紀末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山城「九開八閉」的城門紛紛打開,一個位於中國西部的城市就此開始與世界相融。
  • 「重慶造」紀錄片再獲殊榮!《城門幾丈高》獲評「2019年度中國最具...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又高……」幾乎每一個重慶人孩童時代都會唱的歌謠再一次唱了起來;既是重慶城門「九開八閉」的一次詳細盤點,更是重慶這座內陸從開埠走向城市近代化的細緻梳理。去年9月開播後就好評不斷的「重慶造」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再獲殊榮!
  • 央視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帶你穿越重慶百年光陰
    9月2日20:05,講述咱重慶故事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隆重開播啦!如果說五集紀錄片《城門幾丈高》是一條穿越百年光陰的時光隧道,那麼作為開篇的《朝天門》,就是這條「隧道」的入口。「隧道」另一頭,通往一百多年前的重慶。
  • 《城門幾丈高》獲評 「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
    《城門幾丈高》 導演徐蓓本報訊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裘晉奕)去年9月開播後就好評不斷的「重慶造」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再獲殊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聯合出品的《城門幾丈高》和《早餐中國》(第二季)等被評為「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5集紀錄片《城門幾丈高》由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周勇擔任總策劃,國內資深紀錄片導演、製作人徐蓓執導。它首次完整地用影像呈現了19世紀末重慶開埠以來到抗戰結束期間,重慶城市近代化的歷史畫卷。
  • ...你就穿越了百年光陰——央視紀錄片《城門幾丈高》系列影評第一...
    9月2日20:05,講述咱重慶故事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隆重開播啦!  如果說五集紀錄片《城門幾丈高》是一條穿越百年光陰的時光隧道,那麼作為開篇的《朝天門》,就是這條「隧道」的入口。  「隧道」另一頭,通往一百多年前的重慶。
  • 《城門幾丈高》:除了朝天門兒,還有什麼門兒?
    好聽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在雲南川渝和南京一帶流傳著一首叫「城門幾丈高」的童謠。這首童謠有些奇怪,各地旋律類似但都有不同的唱詞,也無從考證它是從哪裡傳唱起來的。據導演徐蓓說,紀錄片名的靈感,正是來自這首童謠。這部紀錄片延續了導演一貫的藝術堅持,片中音樂均為創作者為本片特別定製的,音樂是本片的亮點與加分點,聽到會讓人不禁發出「哇」的驚呼聲。
  • 《城門幾丈高》獲評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
    重慶日報客戶端消息,「重慶造」紀錄片《城門幾丈高》獲評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中央電視臺的《我們走在大路上》等獲得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作品,《城門幾丈高》和《淮海戰役啟示錄》等獲評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這些作品代表了當今中國紀錄片的最新水平,堪稱精品。要創精品,不能走捷徑、炒冷飯《城門幾丈高》為什麼能獲評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它的成功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 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出爐《城門幾丈高》獲評入圍作品
    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出爐《城門幾丈高》獲評入圍作品 2020年01月21日 09:01 重慶日報  閱讀量: 《城門幾丈高》劇照。(劇組供圖)    本報訊 (記者 匡麗娜 王麗)「重慶造」紀錄片《城門幾丈高》獲評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
  • 清代,坐轎的和抬轎的
    乾隆初年「京官尚乘驢車」,到了嘉慶、道光時期,就變成三品以上官員乘轎、四品以下官員乘車了(《京塵雜錄》)。乾隆、嘉慶年間,京官出行由坐轎改為乘車,道光初年恢復坐轎,同治年間三品京堂官以下沒有坐轎的了(《郎潛紀聞初筆》)。清人福格記載,京官中的一二品漢官,均坐四人抬的轎子,三品以下不坐轎,也沒有二人抬的轎子。清朝後期,坐轎的官員就更少了。
  • 河南滑縣:古白馬城遺址與白馬牆村
    到了宋朝,因天災人禍,村北部的原李村址與白馬城村址因地勢低洼,大部分房屋被洪水衝沒,大部分村民四處逃散,只剩下村南(邢村址)地勢較高,沒有受到太大的洪災,所以有幾戶「邢」姓和幾戶「井」姓,還有一戶「高」姓沒有外逃。後來到了明清時代,又有「班」姓、「付」姓、「王」姓,「毛」姓、「焦」姓和「徐」姓陸續從山西、江蘇一帶遷來,使該村不斷發展壯大。
  • 網友繪南京城門分布圖 戲稱圖好比朱元璋臉(圖)
    神策門網友繪製南京城門分布圖 懷古,就來南京「城牆一日遊」「你知道南京的城門是怎麼分布的嗎?你去過哪幾個?」昨天在微博上熱傳一份網友繪製的南京城門分布圖,堪稱「南京城門一日遊」導遊指南。因為只要按圖索驥,你就可以自助遊南京城門 。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不知道多少輩南京人童年時都吟過這段童謠。如今南京有城門名的城門仍然有20多座,對此不少網友興致很高,「收了!南京人,這個可以留著!」「下次環繞一圈!」
  • 清「帝師」上朝轎?藏家要移送漳浦
    陳四清稱,馬車車槓長3.47米,寬0.91米,車棚左右兩側高1.34米,寬0.90米,車篷頂為正方形,長和寬都為1米,高50釐米,兩側是18輻直徑為1.17米的車輪,全車保存較為完整,有17塊雕著各種花紋的木板,特別是後側雕刻著蓮花和麒麟圖樣,圖像栩栩如生,兩個木質的輪子外面還包著一層鐵皮,雖然歷經200多年的滄桑,但看起來還很結實。
  • 重慶一周大事件:洪崖洞收費區域開放,中小學開學,國博中心擴建
    @用戶3088:氣溫這麼高,9月1日開學有點不行吧?@西山烈馬:這次重慶動作這麼快,很好!因洪水影響,重慶洪崖洞在短時間的關閉後,於8月25日已經恢復除下部四層以外區域的運營,待被淹沒的商鋪做好清理殺菌之後,將會在最快的時間內將全部區域開放。
  • 李敏鎬騎白馬怎麼回事 一起去看看吧
    李敏鎬騎白馬怎麼回事 一起去看看吧時間:2020-04-21 17:05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李敏鎬騎白馬怎麼回事 一起去看看吧 近日,由李敏鎬、金高銀主演的新劇路透曝光,李敏鎬騎白馬片段上了熱搜,雖然是高糊視頻,然而卻抵擋不住其帥氣。
  • 重慶一周大事件:9月1日開學,27號線進行環評,國博中心擴建
    @用戶3088:氣溫這麼高,9月1日開學有點不行吧? @西山烈馬:這次重慶動作這麼快,很好! 每一個重慶人都該看一遍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入選了國家廣電總局評選的2019年度國產紀錄片的優秀紀錄片。
  • 千年古老婚俗:新郎騎馬新娘坐轎行人統統讓道[圖]
    原標題: 千年古老婚俗:新郎騎馬新娘坐轎行人統統讓道(圖)  花轎  高1.5米內寬40釐米  重慶晚報記者注意到,花轎高不到1.5米,內寬僅40釐米左右170多斤的譚東方則需要側著身子才能進轎,坐下後不能左右轉身,兩隻手必須疊放在膝蓋上。  譚東方解釋,這頂轎有6年歷史,尺寸是按古時候做的,不管新娘子身材如何都坐這花轎。之所以設計得這麼小是為了方便抬,空間大了新娘坐在裡面容易左右晃動,重心偏移,轎夫不好抬,新娘也顛得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