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重慶,你首先想到什麼?火鍋?夜景?各大網紅景點?其實,重慶的歷史記憶,也是這座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
重慶,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脈,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的發生,你見過重慶的車水馬龍,卻不一定知道老重慶的繁華璀璨.
千年以來,重慶僅僅是作為四川對外的交通要道,直到近代才迎來一次重大發展。
1890年3月31日籤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重慶,從此開埠.
攝影丨孫小宇
/ 永遠的朝天門 /
母城渝中,巴渝文化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重慶開始生長的地方,朝天門正是這裡的發端。
攝影丨新浪微博@有鶴在林_
控扼兩江、歷史悠久,它既是重慶從古至今歷史之門,也是重慶海納百川開放之門。
你知道出現在朝天門碼頭上的第一艘輪船嗎?
從18世紀以來,英國掀起了「遊歷」中國西部的熱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近代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冒險家、商人、作家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樂。
他先後在中國生活了近半個世紀,1883年第一次到重慶,便投身於開航重慶的行動中。
在1890年《煙臺條約續增專條》中,清政府答應開放重慶,次年3月1日重慶海關成立,重慶開埠,但這時的川江上依然由帆船「主導」。
圖源丨網絡
1898年3月9日清晨,一艘靠蒸汽發動的鐵甲船,「利川」號經歷萬險千難緩緩向朝天門碼頭靠近,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輪船出現在重慶的碼頭,而這艘船的主人,就是立德樂。
圖源丨網絡
重慶開埠,朝天門始設海關,太平洋的海風也吹進了重慶。那時候的生活啊,是什麼樣的呢?
立德樂帶著他的新婚妻子來到重慶,留下了關於重慶的早期影像及文字記錄——
「在重慶逛街就像被一大群人挾著前行。湧動的行人呀,轎子呀,運貨的騾呀、驢呀、馬呀,還有無數的棒棒,肩上挑著根扁擔,扁擔兩端用繩子繫著兩個大筐。凡是能在街上做的事,人們都在街上做。叫賣的小販呀,修補瓷器的呀,這兒有理髮師在剃頭,那兒有穿戴整齊的女工匠……」
那時的朝天門,搬運工、縴夫、轎夫、挑水夫們來來回回忙碌著,有節奏的號子聲此起彼伏,人們開心於乘坐渡輪,也抵擋不住「坐纜車」的吸引力.
在車水馬龍的如今,我們沒有見過那時候的樣子,但通過這些文字描述,依舊能感受到老重慶的熱鬧生活。
圖源丨網絡
從設海關到被拆毀,從望龍門纜車到朝天門廣場竣工,再到如今氣勢磅礴的知名地標.
朝天門承載了重慶這座城市的發展記憶,影響深遠,也深入人心。
它既是過往城市發展的文明見證,也是如今重慶展現在世界面前的一張精美名片。承接著這座城市的朝氣與熱情,述說著山城歷史文化的悠久與燦爛.
攝影丨新浪微博@有鶴在林_
/ 老城門,高几丈 /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馬馬,坐轎轎,城門底下走一遭.」很多重慶人都會唱這首的童謠,藏著城市的歷史回憶。
重慶城的前身其實只有現渝中半島的面積,嘉陵江與長江將整個半島包圍,十七座城門,依山而建,綿延曲折。
而朝天門是十七座城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
朝天、翠微、東水、太安、太平、人和、儲奇、金紫、鳳凰、南紀9座門濱長江,金湯、通遠、定遠三座門連陸,臨江、洪巖、千廝、西水4座濱嘉陵江。
十七座城門「九開八閉」,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傳說。
圖源丨渝中區文管所
重慶城市改造,有些城牆和城門就被拆掉或埋到地下了,只留下少數幾座城門,我們也曾暴走渝中半島,尋找過重慶老城門的前世今生。
在混沌光陰裡,只剩下了它們褪色的容顏.
而老城門與開埠的故事,得從一位英國的船長說起。
他叫蒲蘭田,川江航運近現代化開拓者,1900年,他將第一艘能夠載運貨物的輪船開到了重慶。
蒲蘭田近身照,圖源丨網絡
川江航運近現代化的一個直接受益者,當然是兩江交匯處的重慶。
貿易繁榮,人口劇增,原來17個城門合圍起來的2.35平方公裡的城池,早就水洩不通。只有拆城門、城牆,建成臨江的碼頭,陸地上則打開通遠門,向西擴展。
城門被拆掉了,可是那些名字還在,它們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於這座城市中。
/ 老建築的百年記憶 /
那你知道在開埠之初,洋貨又是如何進入到重慶市場的嗎?
重慶開埠,英國打通川江航道,列強絡繹不絕地把國內的剩餘貨物運來重慶銷售,洋領事、洋商人、洋行、洋船,這些重慶人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怪人怪事不斷出現。
商戰、海關、締約,這些聞所未聞的詞彙突然冒了出來,鬧鐘、洋傘、香菸等見所未見的商品鋪天蓋地,令人瞠目結舌、眼花繚亂.
與重慶市區隔江相望的南岸,因為其天然的港灣和碼頭,各國外商紛紛來此佔據有利地盤,開埠時期成為外國人建海關、設領館、劃租界、開洋行、辦工廠、造別墅的集中之地。
現如今當你行走在南岸彈子石至銅元局長江沿岸,仍能看到一些保存較為完整的洋行、洋廠舊址。
除了老城門,我們還能在這裡看到重慶開埠的文化掠影。
安達森洋行舊址
被喻為南濱路上的「故宮」,始建於1891年的安達森洋行,是南岸區慈雲老街裡的歷史建築群。抗戰時期,這裡曾存放過故宮國寶,歷經百年風雨,如今已破舊蒙塵。
卜內門洋行
卜內門公司1915年在重慶開設的一家大型洋行,是一幢兩層一底的方形中英混合式建築。儘管歷經百年的風雨侵蝕,它堅固的牆體和結構,以及每層樓精緻的雕飾,依然能感受到當時卜內門公司的闊氣。
立德樂洋行
立德樂洋行已走過120多年風雨,是英國冒險家立德樂留下的城市烙印,被稱為「重慶最早洋行」。上百年的歲月中,它隨著世事變遷,也見證著重慶的發展變化。
法國水師兵營
1902年,法國海軍軍官虎爾斯特率領測量隊乘法國軍艦,在重慶南岸建立了法國水師兵營,人稱奧當軍營。
建築風格上可以說是中西合璧,有序閣樓環繞、陳而不腐的木質地板、青磚舊瓦、牌文題刻,歷史和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積澱。南濱路是現代與歷史的交融之地,開埠文化、抗戰遺址如珍珠般遍布沿線。
百年沉澱,歲月變遷。這是開埠文化的珍貴遺產,也是這座城市的文化窗口,更是人們文化生活與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
那時候的重慶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100多年前長江三峽船工號子的聲音,100多年前來到重慶的外國人對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100多年前中國政府與英國政府的艱難談判……
這些充滿歷史氣息的文字和影像,你都可以通過下面這部紀錄片來了解。
這部「重慶造」記錄片《城門幾丈高》,將於今日(9月2日)—6日,每晚20:05登錄央視九套,分集完整再現重慶開埠歷史。第一集《朝天門》,敘述清朝末期重慶的開埠歷程;第二集《城門開》,介紹首批來到重慶的英國人對這座城市近代化進程的影響;第三集《潮水來》,講述第一代民族資本家留學歸來如何加快這座城市建設;第四集《舵把子》,展現民族資本家盧作孚在北碚進行鄉村建設對重慶近代化的推進;最後一集《龍門陣》,呈現了抗戰時期各路人士匯聚重慶的景象,就像在重慶擺了8年的「龍門陣」。
《城門幾丈高》海報
要讀懂一座城市,不止於各大景點、高樓大廈,更要看那些滄桑的歷史文化。
你對重慶的開埠文化,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