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崇拜,是一種全球範圍內的現象。對於我們人類的先民而言,山頂,是距離天最近的地方。而攀登不易,自然認定有神靈守護,那些得到青睞的人才有資格到達山頂接受啟示。
世界幾大宗教所記載的重大事件,地點也莫不與山有關,如靈鷲山、西奈山等。在各民族的民間故事傳說和有關「史前文明」的考證裡,不管是從天上盜來的火種還是上一個文明留下的火種,均是被高山上倖存的人們保管,最終文明得以延續。
山,本就因其高峻而彰顯出地位。
我國漢藏民族都有將山人格化的傳統,也就是每一座山都有山神。這種民間信仰由於藏漢兩大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軌跡道路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現狀。尤其是漢民族,由於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神通廣大的孫大聖動輒就將山神、土地拘來,拿起金箍棒就要打,使得包括山神在內的這些地方神祗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人們對待龍王的態度也有著這種矛盾心理。一方面,久旱無雨時獻上祭祀犧牲,求龍王降雨;而到了正月元宵節,又舞龍燈,龍又成了人們娛樂的對象。
藏民族則不同,自遠古以來對山的崇拜一直延綿至今。
山神崇拜遠早於佛教在雪域的傳播和生根,但並不影響兩者之間的共存,乃至融合。對於藏民族而言,山神都是佛教的護法神,這樣,在鎮守一方,拱衛家園的職責之外,山神也肩負護佑佛法的重任。這樣一來,人們對山神的崇拜更加虔誠。
對於藏民族這種兼容吸納不同神祗系統,最終歸於藏傳佛教信仰體系的民族心理,有人不甚理解。其實這是沒有換位思考:我們漢民族同樣也是如此。城隍、土地乃至一個村落(村社)的保護神,在佛教傳入中原之後,仍然具有一席之地。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最原始原生態的信仰體系,在外來信仰建立主導地位之後,兼容共存是一種必然。
在藏區每一座山都有山神。山神有大小之分,主要取決於守護範圍。不論大小,這些山的山神,都是當地藏族人民的崇拜信仰的神。這些山神自古以來都有自己獨特的形象和精神指向,共同構成了藏區山神崇拜。
而在整個大藏區,被所有藏族同胞所接受的有「九大神山」之說,依據藏民族古老傳說這九大神山,是世界形成的九大神山,分別是:沃德鞏甲山、念青唐古拉山、蛟卿頓日山、雪拉居保山、修喀惹山、雅拉香波山、覺沃月甲山、乃欽康桑山、阿尼瑪卿山。
對九大神山,各種資料的記載略有出入,又或者是因為音譯中採用不同漢字所造成的的結果,如另一版本為:雅拉香波,念青唐古拉、庫拉崗日、諾吉卡瓦桑布、阿尼瑪卿、跤卿頓日、崗巴拉傑、雷拉居保、覺沃月甲;此外還有其他不同版本。
這九大神山裡,又有著「四大神山」之說。這四大神山,是藏民族民間信仰體系中分處(西藏中部)東南西北四方的神山,是護佑整個藏區的大神山,和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不同,這需要我們了解掌握。
藏傳佛教四大神山是指:(梅裡雪山)卡瓦格博峰、(岡底斯山)岡仁波齊峰、阿瑪尼卿山和尕朵覺沃山。
民間信仰中的四大神山,分別是:東方沃德鞏甲神山、南方庫拉崗日神山、衛藏地區雅拉香波神山、北方(羌塘)念青唐古拉神山。
沃德鞏甲神山
沃德鞏甲山被譽為眾山之父。其山神名為「沃代貢傑雪」,因為根據傳說他是八位山神的父親,統稱「世界形成之九神」。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九大神山。
西藏的山神,形象絕大多數都為騎馬,手持利器的戰神模樣。沃代貢傑雪騎白良駒,手持弓箭,周身有紅色火焰圍繞。
庫拉崗日神山
庫拉崗日山處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主脊線上,整個雪山由三座高峰組成。庫拉崗日的山神名稱和圖片資料經查閱均未能獲得,有待日後完善。
雅拉香波神山
雅拉香波山神騎黃驃馬,手握長矛。全身繚繞吉祥雲朵。由於雅拉香波神山地處山南境內,因此與整個藏王世系和古代雅礱部落的最終形成和發展有著直接關係,代表犛牛圖騰。藏民族有著犛牛背上的民族之稱,由此可見雅拉香波神山的地位。
念青唐古拉神山
念青唐古拉山位於藏北羌塘草原。山神與山同名,坐騎為青白色寶馬,祥雲環繞。在四大神山中,念青唐古拉最具浪漫色彩。相傳,念青唐拉山和不遠處的納木錯是一對生死相依的戀人。
古老傳說中,念青唐拉山神最初是一位雹神,是龍族中的「巨蟒」,同時也是財寶的守護神。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