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藥調查
央視曝光藥品從生產到零售環節的「利益均沾」潛規則
■統籌:新快報記者 王華平 李詠祁
■採寫:新快報記者 鄭雁虹 張國鋒 李斯璐 李佳文 李詠祁 鄒柳洲 陳榮炎 葉毅賢 戴曉曉 李海強 周龍鳳
(根據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整理)
6毛錢的出廠價,經過了各地正規的統一招標之後,最終在醫院售價竟然高達12元多,利潤超過2000%以上——近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連續兩期報導了數十種「天價藥」,其中有甚者,利潤更是高達6500%以上。
令人詫異的是,這些「天價」均是經過監管部門制定統一採購的招標價之後,醫院加成15%後定出最終售價。而在這個過程中,醫藥公司、醫院、醫生,包括藥品招投標管理部門等各個環節都是利益均沾,僅回扣就佔到利潤的70%。
經過層層的監管,藥品的統一招標價卻仍然可以是生產價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之多。據《每周質量報告》稱,實行藥品招投標政策的初衷也是為了遏制藥價虛高,結果卻被某些利益團體鑽了空子,遵循「潛規則」,相互勾結,形成了隱秘的利益鏈條,成為推高藥價的幕後黑手。
藥品價格鏈:廠家生產藥品(成本價)——經過統一招標入圍制定招標價——醫院加成政策(加成最高15%)制定最後零售價
天價藥三大癥結:發改委制定的「最高限價」過高,每年採購部門審定的招標價過高,醫院加成15%的價格政策不合理
■驚人天價
數十種藥利潤超500%
為了進一步弄清北京市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目錄藥品中標價和實際出廠價之間的差價,央視記者隨機挑選了抗菌、消炎、治胃病的20種常用藥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調查。最終發現,這些藥品進入北京各大醫院銷售,中間利潤都超過500%,其中輔仁藥業集團生產的天麻素注射液從出廠到終端,中間利潤約1100%;山東方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甲碸黴素膠囊,中間利潤超過1100%;揚州市星鬥藥業生產的0.25克甲碸黴素膠囊中間利潤高達1400%以上。
企業 藥名 出廠價 中標價 醫院零售價 中間利潤
廣東彼迪藥業有限公司 甲碸黴素腸溶片 2.8 元 26.46 元 30.42 元 986% 。
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 氫溴酸高烏甲素注射液 0.52 元 16 元 18.4 元 3438%
山東方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鹽酸奈福泮注射液 0.32 元 18.49 元 21.26 元 6500%
■隱秘黑手
中標價成霧裡看花
據悉,央視記者發現,山東魯抗辰欣藥業生產的同一品種、同一規格的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其成本價僅為6毛錢,在北京的醫院每支售價12.65元,中間利潤高達2000%。工作人員稱,藥價是按照北京市的統一招標價執行的,在統一招標價基礎上加成15%,此藥在北京中標價是每支11元,加15%就是12.65元。
據了解,為了遏制藥品虛高定價,從2001年開始我國全面推行藥品集中招標,規定所有公立醫療機構使用的藥品必須實行競價採購,價格由當地的省級藥品集中採購管理辦公室審定公布,這個審定公布的價格叫做中標價。此外,為了保障醫院的合理利潤,維持醫院的正常運營,按目前我國醫療價格政策規定,醫院實行的是藥品加成政策,也就是醫院對採購的每一種藥都可以加價15%。
據業內人士透露,專家組審定藥品中標價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藥品生產廠家提供的材料。隨後央視記者對生產企業魯抗辰欣藥業有限公司進行了調查,據負責人介紹,他們提供的價格屬於商業秘密,不能透露。
■醫生回扣
佔到中標價40%左右
央視記者在北京找到了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的銷售代理公司——北京紫華康太醫藥公司。該公司負責人透露,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廠價每支6毛多錢,他們公司以4元錢的價格賣給醫藥代表,每支賺3元多。但這3元多並沒有全部進他們的腰包,其中很大部分是招投標所花的費用。為了能保證藥品高價中標,他們必須打通各個環節,這筆費用就是所謂的推廣費。他表示,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高價中標之後,他們還要給醫院、醫生、醫藥代表所謂的「返費」,也就是回扣。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將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賣給醫藥代表,醫藥代表再以中標價11元賣給醫院,中間差價7元。這個中間差價就是「返費」。
醫藥公司的負責人稱,這些所謂的「返費」中,醫藥代表拿走10%左右,其他的都作為回扣給了醫院和醫生,而這當中開藥醫生的回扣所佔的比例是最高的,一般都要佔到藥品中標價的40%左右。
■諱莫如深
中標價制定遵循潛規則
業內人士指出,藥品從出廠到醫院之所以會產生如此高的中間利潤,關鍵在於中標價如何確定,藥品中標價的制定過程是影響藥價高低的決定性因素。
那麼,備受社會各界質疑的藥品中標價究竟是如何制定出來的呢?各地藥品集中採購和招投標管理部門,對這個問題都是諱莫如深。據藥廠負責人表示,一般情況下,醫藥代表會拿著藥廠的藥,報到醫藥公司,醫藥公司再往投標辦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家公司生產的一種治療婦科病的常用藥出廠價為7元,而中標價卻高達56元,醫院零售價是64.4元,中間利潤超過了800%。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出廠價只有7元的藥,中標價之所以能定到56元,是因為遵循了所謂的「潛規則」。
而這個潛規則是這樣定的:醫藥公司去競標以後,醫藥公司要掙多少個點,完了再醫院要扣多少個點,給大夫(醫生)又多少個(臨床)點,最後人家是多少錢,它這是扣點,是八零扣是幾零扣都是有算數的,就像一個行業規定似的。
高得離譜
發改委定出「天花板價」
據醫藥行業業內人士趙連璧表示,在藥品中間利潤分配過程中,醫藥代理公司、醫院、醫生等各個環節的分配比例基本是固定的,只有抬高中標價,從而抬高中間利潤,各個環節才能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因此,這些藥品的中標價比出廠價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了解,從2001年開始我國全面推行藥品集中招標。同時,為了遏制藥品虛高定價,作為物價主管部門的發改委也為每一種藥品都制定了最高零售價,並要求根據審定的中標價計算出來的醫院零售價不得超過發改委制定的最高零售價。央視記者調查中發現,即使不少藥品的中標價比出廠價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但是根據這樣的中標價計算出來的醫院零售價依然低於發改委公布的最高零售價。業內專家稱,藥品的最高零售價在業內被稱為「天花板價」,目的就是為了限制藥價,防止藥價虛高,但是現實情況是這個被稱為「天花板價」的藥品最高零售價與出廠價相比定得更是高得離譜。
以山東方明藥業生產的鹽酸奈福泮注射液為例,出廠價為0.32元,最高零售價35.9元。「天花板價」是如何制定的呢?記者多方聯繫價格主管部門,卻同樣沒有得到正面回應,成為繼中標價之後的又一個巨大問號。
廣州同名藥貴過央視曝光價
業內人士披露,新藥和特效藥最暴利,十幾元出廠招標後變成200多元
■統籌:新快報記者 王華平 李詠祁
■採寫:新快報記者 鄭雁虹 張國鋒 李斯璐 李佳文 李詠祁 鄒柳洲 陳榮炎 葉毅賢 戴曉曉 李海強 周龍鳳
新快報記者經過數日採訪調查發現,在廣東的深圳、東莞等地,均有售多種央視曝光的天價藥,其中一款山東聖魯製藥生產的葡醛酸鈉注射液,同廠同規格之下,價格竟是央視曝光價的10倍,利潤更高達9137.5%。廣州各大醫院在售的多種同名藥物,也與央視曝光的天價相差無幾。據在廣東從事多年的一名醫藥代表告訴記者,事實上,利潤更高的是一些擁有專利的「新特藥」,往往監管部門制定的招標價就是生產價的數十倍之多。而普通的藥物在經過醫藥公司「公關」定價專家和相關部門之後,也能大大提高藥品的招標價,進而牟取暴利。
廣州
同名藥貴過央視曝光價
根據央視曝光的「天價」利潤,近日新快報記者走訪了廣州多家三甲大醫院。諸如克林黴素磷酸酯粉針、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等,是醫院的常用普通藥物,不少醫院的藥品目錄均有庫存。走訪過程中,儘管沒有發現被曝光的品牌,但拿部分相同藥名、相同規格的藥物進行對比,廣州的價格比央視調查的價格要貴。
以山東羅欣藥業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為例,央視曝光的出廠價為1.6元,中標價為14.9元,零售價為17.14元。在廣州,記者並未找出相同廠家的產品,但幾乎每家醫院都有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在海珠區一家省級三甲醫院,記者發現產自廣州永信藥業有限公司、規格為20mg*14/盒的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的藥物每片零售價1.95元,每盒標價為27.26元,比央視曝光的還貴。
另外,央視曝光的山東魯抗辰欣藥業的0.6g克林黴素磷酸酯粉針,出廠價2.7元,中標價23元,零售價26.8元,利潤高達892%。記者儘管沒發現廣州醫院有售該牌子的克林黴素磷酸酯粉針,但一款產自浙江九旭藥業有限公司、同規格的克林黴素磷酸酯粉針,每支零售價高達26.2元,僅比曝光藥品便宜0.6元。
廣州醫院所售的藥物無出廠價對比,暫未能顯示出廠價與零售價之間的利潤差距。記者諮詢過多家醫院的藥房工作人員,對方均表示:「醫院採購藥物時,一般通過廣東『陽光採購』的藥物目錄選擇藥物,而該目錄上的中標價是全省統一的,醫院購進後,在中標價基礎上加成15%進行銷售,只要不超出政府規定的最高零售價即可,符合相關規定。」
深圳
一注射液是央視曝光價10倍
近日,新快報記者攜帶央視曝光的天價藥名單走訪了包括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南山醫院等數家知名三甲醫院,以及三家社區醫院。在三甲醫院,記者發現了包括「注射用輔酶A」、「葡醛酸鈉注射液」和「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在內的三種的藥品,同一廠家同一規格之下,其價格與央視曝光相比差距不大。其中山東聖魯製藥生產的葡醛酸鈉注射液,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竟高達7.39元一支,是央視曝光零售價的10倍之多,而其生產價只為0.08元,其利潤高達9137.5%。
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新快報記者找到了產自天津生物化學製藥公司的「注射用輔酶A」,以及產自山東聖魯製藥廠的「葡醛酸鈉注射液」,這兩種藥品就在央視本次曝光的藥品行列當中。記者通過該系統查詢發現,產自山東聖魯製藥廠的「葡醛酸鈉注射液」零售價格為7.39元,與央視曝光的售價相比,價格高出約十倍,利潤高達9137.5%,是央視曝光的產自山東魯抗辰欣藥業的「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的2000%利潤4倍多!
東莞
稱是進口藥 價格高10倍
記者走訪了東莞市多個醫院、藥房發現,一種名為奧美拉唑腸溶膠囊(以下簡稱「奧美拉唑」)的產品,存在同廠藥品價格不同的現象,有的標榜進口的奧美拉唑與其他同名藥品價格相差10餘倍。
而在南城區人民醫院,新快報記者借胃炎為由讓主診醫生開了一瓶國內生產的奧美拉唑(20mg,14粒),價格達到27.30元,是藥房價格的210%。記者還來到屬民營三甲的東莞康華醫院,同樣借胃炎請主診醫生開一瓶奧美拉唑,但醫生以院內不賣國產品牌藥物為由,堅持開了一瓶據稱是進口牌子的奧美膠囊(20mg,14粒),價格高達177.16元,是藥房購買同類藥品的1360%。
在廣東省東莞市醫藥公司,記者發現央視曝光的山東聖魯製藥生產的葡萄酸鈉注射液(0.133g:2ml)售價為7元/盒,每盒有10支,折合0.70元/支。據該工作人員現場查詢後,該藥品東莞中標價為6.43元/盒,折合0.643元/支。而據央視報導,該藥品出廠價僅為0.08元/支,中間利潤率達700%以上。
廣東省東莞市醫藥公司銷售部張女士現場告訴記者,央視曝光的海南通用同盟藥業出產的300萬單位的注射用重組人幹擾素,在東莞中標價為17.74元/支,低於央視曝光的價格24.47元。
醫藥代表
出廠十幾元到醫院兩三百
在央視曝光「天價藥」的幕後黑幕之後,新快報記者走訪了多個醫療機構,據一名從事醫藥代表工作多年的專業人士告訴記者,事實上,在藥品行業,出廠10多元的藥品到了醫院,往往就能賣兩三百元,這已經不是「秘密」。據他表示,最為暴利的還不是普通藥品,而是一些新藥和特效藥。如某個擁有國外專利機構認證的胰島素注射液,生產價格僅有十幾元,但經過招標程序之後,其價格就變成了200多元。
該醫藥代表人士表示,一般情況下,藥品要賣高價首先是得將招標價「弄」高,而這個弄高的過程無非就是「公關」,要打通關係。「首先要知道審定招標價的專家是誰,要打通關係。」該人士稱,有專利的新特藥一般是由廠家直接公關,把招標價弄高之後再給醫藥公司分銷;而一些普通藥,則是由生產廠家全權承包給醫藥公司進行銷售。「假如沒有專利,大家都能生產,就只能靠關係把中標價抬高一點。每年都有一次定價,定價的專家不可能不知道這些藥品的價格,定價越高,收的好處就會越多!」
據該醫藥代表稱,現在很多的公司都會有的公關團隊,為其代理的藥品進行公關。一般情況下來產,幾毛錢的藥是不可能賣到10多元的,除非是他們跟定價的專家特別熟,或者是公關團隊特別強大。
醫院對中標藥採購無法砍價
據了解,2007年,廣東省實行在醫藥採購平臺上對入圍的藥品進行網上採購。由廣東省醫藥平臺統一組織專家,投標的藥品進行多次競價、議價後才能入圍。2009年起,廣東省調整為原則上以兩年為一個周期,組織一次藥品遴選,各地市醫療機構通過網上統一平臺遴選所需藥品;為期一年後再進行調整,所有品種重新報名、報價後,組織專家對報價不高於上年入圍價(含重點監控品種)的品種進行評定,以投票方式確定是否接受生產商報價,根據票數是否過半決定直接入圍還是進入競價或議價流程。
據悉,每次廣東省組織開展藥品遴選時,各醫療機構支委會隨機抽調內部的專家組成員,通過網上統一平臺遴選藥品,但只能默認已經經過網上統一平臺的中標價,不能再次砍價,對於招標過程各環節的遴選、競價情況也無從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