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鐵路建築群是沙俄修建中東鐵路時在黑龍江境內留下的一系列歷史建築,尚志段中東鐵路建築群包括一面坡火車站站舍、機務段辦公室、機車轉盤、貨運處辦公室、路南鐵路辦公用房、房產分段工房、乘務員換乘公寓大樓舊址、中東鐵路療養院舊址、糧食倉庫辦公室和糧食倉庫舊址、中東鐵路護路軍松花江支線司令部舊址、職工住宅、葡萄酒廠辦公樓舊址、酒廠車間舊址、公和利火磨廠房及附屬建築舊址。
一面坡火車站站舍,建成於1902年,是一面坡鎮最早的鐵路建築之一。辦公樓為磚木結構建築,東側為一層,高舉架高頂棚,西側為二層,與東側同高。清水壁面,仿石轉角,鐵皮屋面,人字型雙坡與四坡結合,候車室為磚木結構單層,南側屋面向前延伸,如同遮棚,外簷豎立13根木柱左衛支撐,室內依然保留老售票窗口和木製牆裙。候車室西側有一工房建築舊址,女兒牆上標有建成時間,年代為1928年,系中東鐵路典型建築。
機務段辦公室,位於車站東側機務段院內,標準的中東鐵路時期工坊建築,屋面在人字坡面基礎上,將兩側下折,成為五脊四坡式,保存較好。
機車轉盤,位於機務段院內,辦公室東側,為建站初期修建。
乘務員換乘公寓大樓舊址,建於1921年,位於鎮北,此處也是綏濱鐵路換乘地點,舊址整體呈「日」字形,為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南北兩側的裝飾手法不同,北側開正門,立有對稱的四根愛奧尼克柱礎,東西兩端各有側門,門口各立兩根奧林斯柱,側門上方、奧林斯柱之間用俄文表明兩段所住人員身份不同。整個建築和諧勻稱,正面裝飾繁縟,莊嚴奢華。南面中段為半圓形,狀如城堡,外牆裝飾氣派整潔。建築內部基本無改變。
中東鐵路療養院舊址,建成於1904年,位於鎮北中心地帶,亦為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築鞥個,是當時人們娛樂休養的地方。外觀設計為「橫三、豎五」理念,突出軸線,講究對稱,採用「愛奧尼亞柱」控制中心,強調主次,室內室外裝飾考究。
中東鐵路護路軍松花江支線司令部舊址,位於火車站候車室與療養院之間,為一幢二層古典主義折衷風格建築,規模龐大。建築整體分三部分,中間採用了壁柱和拱形門的裝飾以突出主入口,並帶有附樓,東西兩端略有不同,西側稍長,餘三窗口,是當時的小舞廳。
糧食倉庫辦公室和糧食倉庫舊址,建成於1904年,是中東鐵路時期糧食外運的重要設點,佔地面積寬廣。
葡萄酒廠辦公樓舊址,酒廠辦公樓保存較好,據《尚志縣誌》記載,尚志縣的果酒生產始於 1925 年,即莫斯科貿易公司在一面坡建立的「俄斯克」酒工廠,日產量為750 公斤。當時一面坡附近的野果資源十分豐富,有各種桑椹、山莓及黑、紅色葡萄等。俄國人經營的果園也很多,他們當時即用其果汁釀造各類酒品。中東鐵路一面坡葡萄酒廠的建立,不但豐富了建築群歷史內涵,還使一面坡鎮形成了影響至今的葡萄酒生產傳統工藝。
酒廠車間舊址,廠房僅剩牆體框架,已廢棄多年。
公和利火磨廠房及附屬建築舊址,該舊址是一面坡鎮最高大的樓房,與只有二層高的其他建築相比,顯得異常雄偉,頗有居高臨下的氣勢。築建者在地基下方夯埋密集粗大的紅松圓木,使建築更加穩固,其作用如同現在高層建築的水泥基礎樁。1903 年俄國人創辦了一面坡公和利號火磨,生產的麵粉俗稱「砂子面」,不僅商標獨特,商品還暢銷中東鐵路沿線及勃力縣等地。當時日設計生產能力為 21300 公斤,實際日生產量約12000 公斤,年產量 3600000 萬公斤。公和利號火磨的建成,標誌著當地糧油加工業的開端。
一面坡鎮的中東鐵路建築群,是目前原中東鐵路東部線上保存最為完整的俄式建築群,它已駐足百年,櫛風沐雨,經歷沙俄統治、日偽統治、中蘇共同經營中長鐵路和新中國建設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其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形式多樣、數量眾多,猶如歷史的一面鏡子,折射出中東鐵路時期鐵路交通和社會生活的繁榮;它以獨特的建築形式記述著中東鐵路的歷史脈絡,同時也展現出細膩精湛的建築技法和華麗多姿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