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的「剪華大帳 」,精巧別致的六合枕,五彩斑斕的彩繪紙塑,傳統的手工茶湯製作……具有鮮明特色的非物質文物遺產和優秀傳統技藝,沉澱了多民族兼容並蓄、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一幅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畫卷。
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題中的應有之義。近年來,東河區大力開展文化惠民工程,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全面小康築牢文化根基。
文藝譜新曲 老街展新顏
每天,東河區文化館裡都會傳出優美的歌聲,這是烏蘭牧騎工作者們用深情的頌歌、優美的舞蹈,用心歌唱幸福生活。民族文化館內,手持剪刀的剪紙愛好者上下翻飛,用剪刀剪出美好生活。書畫愛好者濃彩潑墨,用畫筆描繪幸福畫卷……東河區百姓享受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烏蘭牧騎精彩的演出
如今,東河區文化活動更加「多元化」,文化發展呈現出接地氣、聚人氣、增活力的良好態勢,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讓群眾在學習、工作之餘能夠自得其「樂」,讓精神充滿「電」。為打造高品質文化服務產品,拓展文藝產品惠民渠道,東河區先後利用文化館、民族文化館等服務陣地,舉辦了東河區美麗鄉村建設美術書法作品展,推出疫情防控主題書畫、剪紙、攝影作品展、少兒書畫作品展,開展了蒙古語、剪紙、古箏、聲樂培訓班等各類「接地氣」的培訓,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陣地服務能力不斷加強。
老街深巷,青磚青瓦。東河區北梁二道巷,是包頭市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包頭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和重要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人文景觀。為更好地保留老包頭傳統民居建築群,留下北梁曾經的那些精華片段,留住蘊含文化記憶的北梁文物,經歷北梁搬遷後,曾經拍攝電視劇《安居》、電影《搬遷》的三官廟一帶,成為人們時常光顧的地方。東河區依託歷史文化優勢,重點打造包頭福巷這一文化產業項目,做強集地方傳統美食、懷舊影院、晉商會館為一體的本土文旅產業,形成以傳統文化街區為核心的多元宗教文化旅遊帶,使其成為具有東河特色的、有地方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街區,促進東河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
農田成景點 民俗成賣點
靜謐的村莊,乾淨整潔的道路,清新氣息在田園中瀰漫著,一排排的大棚……近年來,沙爾沁鎮鄉村遊成為網紅打卡地,沙一村的大棚採摘體驗遊,什大股、東壩村蟹稻田的景觀遊,華唯酒莊的休閒度假觀光遊,為村鎮增添了文化氣息,也為農民帶來可觀收入。
四合院裡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摘農家果、享農家趣……除了這些特色鄉村旅遊,還有民族手工業特色街區文旅遊,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蒙晉建築特色,國際化街鋪布局,「六合枕」的手工坊,吳家第五代茶湯傳承人的茶湯店,溝門大甜杏晾制而成的徐氏杏幹,舌尖記憶、兒時的味道的德記手工糖,草原人家傳統的羊脂皂,孫氏剪紙,九曲華街的古玩老店、書畫、花鳥魚蟲,民俗館的老物件、凝結著老包頭記憶的物品等等,匯聚本土特色,傳承歷史,值得一去的地方。
六合枕手工製作
文明創建環境美 生活更和美
東河區在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以音樂舞蹈、書信繪畫、廣告報紙、主題活動等形式宣傳光碟行動、拒絕野味、科學運動等新內容,引導居民學禮儀、講禮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眼下,正是文明城市創建提升階段,全區各街道、社區、機關單位的幹部群眾、廣大志願者,匯集到集貿市場、老舊小區(城中村)、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全面展開市容環境綜合整治、道路交通秩序、開展養犬行為、窗口單位、「向不文明行為說不」等10個專項行動。
「雖然小區整體比較好,但存在個別亂堆亂放,遛狗不牽繩的現象,我們想方設法改變這些不文明現象,就是想讓東河區越來越美。」志願者楊大叔說,通過參與整治、組織文化活動、發放宣傳單等向居民宣傳文明的重要性,點點滴滴間將文明新風傳遞到家家戶戶。
環境更整潔漂亮,管理服務更精細和人性化,參與文明志願服務的人越來越多了……和平路街道藉助「百姓事,眾人幫」、「街長制」工作群等平臺,圍繞環境衛生、文化服務等民生問題進行綜合整治;鐵西街道堅持「分片包幹、分段負責」的原則,對居民小區、農貿市場等重點部位及其周邊實行常態化管理;東站街道辦事處在古邑人家小區,南門外街道辦事處在寧鹿水岸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設置宣傳展板,張貼宣傳海報,為居民發放宣傳冊,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將環保理念普及開來,讓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讓崇德向善成為自覺行動。
在東河區,持續深入的精神文明建設,凝聚起全面小康的精神力量,為小康生活增添更多亮色。
包頭晚報全媒體記者 吳艾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