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晨婷)2020年是為期三年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收官之年。9月10日,北京市高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工作情況通報。自2018年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截至今年8月底,北京法院共受理涉黑涉惡案件176件887人(其中涉黑案件4件62人,涉傘案件12件12人),一審審結162件803人,二審受理99件,審結81件,依法判處追繳、罰沒、退賠財產6億餘元。
北京高院副院長、掃黑辦主任藍向東介紹,全市法院將緊盯「八黑」亂象及「十大行業」治理,完善跟蹤回訪機制,徹底剷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面對存在於金融、市場流通、交通旅遊、房屋租賃等行業、領域的黑惡勢力犯罪,北京法院嚴格落實「一案一建議」要求,共發送掃黑除惡司法建議147篇,收到回函110篇,以「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助推社會綜合治理,淨化了營商環境,恢復了社會和諧,贏得了民意人心。
如在中介市場上,北京市房屋、求職等中介市場總體上經營規範,但個別「黑中介」披著正規中介外衣,使用「軟暴力」等手段實施犯罪,致使部分外地來京、經濟基礎薄弱的租房者、求職者深受其害。北京法院依法審結19起「黑中介」惡勢力案件,助推中介市場有效提升規範化水平。
據介紹,以劉康惡勢力案、王振惡勢力案為代表的租房「黑中介」案中,被告人要麼成立非法中介公然招租,要麼從「二房東」變身「黑中介」,在朝陽區管莊鄉、昌平區回龍觀等外來人口集中地區,欺騙被害人籤訂租房合同,在收取租金、押金後,以威脅、騷擾、斷水斷電等「軟暴力」手段逼迫被害人退租,並強扣租金、押金,短時間內造成數十名被害人陷入居無定所、財房兩空的困境。
三中院、朝陽法院在依法從嚴懲處「黑中介」惡勢力的同時,還就劉康案反映出的「房屋黑中介」問題,向北京市住建委及朝陽區房管局發送司法建議,各單位均高度重視。市住建委開通了「12345打擊『黑中介』」投訴舉報專線,並對中介機構開展專項整治,僅朝陽區房管局就約談了中介機構200餘家,責令改正5家,暫停網上簽約資格6家,信用曝光112家,行政處罰35起,罰款100餘萬元,有效淨化了房屋中介市場。
再如,為打擊「套路貸」,守住百姓的「錢袋子」,全市法院依法嚴懲林國彬團夥「套路貸」涉黑案等25件金融放貸類案件,著力剷除「黑財」,對林國彬等10名被告人判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同時多維度深挖案件背後問題,向公證協會、律師協會等多主體先後發送10篇司法建議,助力行業治理。
以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北京法院審理的首例「套路貸」涉黑案為例,林國彬等被告人有組織地針對老年人等群體實施「套路貸」違法犯罪行為,並通過暴力、「軟暴力」手段對被害人形成心理強制、威懾,非法侵佔被害人房產,通過向第三人出售、抵押或採用虛假訴訟等方式,將騙取的房屋處置變現,造成數十名被害人經濟損失1.7億餘元。
為嚴懲「行霸」,有效淨化首都營商環境,全市法院依法嚴懲29件涉惡案件,對大洋路市場強迫交易案中16名被告人及5家被告單位判處罰金2700萬餘元,向市區兩級市場監管部門等單位發送司法建議。市場監管部門迅速行動,集中檢查農村集貿市場700餘次,對157個問題商戶責令整改,促使大洋路市場2000餘家商戶經營秩序明顯改善。
「向相關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發送司法建議,是最高法此前在《關於加強司法建議工作的意見》中規定的。發送司法建議也是法律賦予人民法院的重要職責。」一位法律工作者告訴記者,通過司法建議助力也是北京掃黑除惡工作中的一項特色,不單單是解決了一個案子,也是讓整個行業更加有序。
發布會上,北京高院刑二庭庭長、掃黑辦副主任朱軍通報了5個北京法院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典型案例。據了解,此次發布的5個案例,有充分彰顯「打準」效果的寇強惡勢力勞務「黑中介」詐騙案、呂巖惡勢力「軟暴力」強迫交易案,有充分體現「打狠」標準的林國彬黑社會性質組織「套路貸」案、楊明東惡勢力團夥敲詐勒索、故意毀壞財物案,也有充分落實「打深」要求的賈會琴「村霸」惡勢力敲詐勒索案。「藉助此次典型案例的發布,希望能發揮震懾效應,回應人民群眾對除惡務盡的深切期盼。」朱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