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米粉的歷史淵源

2020-12-15 桂林就是地道米粉
粉大叔和粉小帥桂林米粉

桂林,一個桂樹成林的小城。桂林的米粉店,滿街到處是,跟桂林市區內的桂花樹一樣,走兩步就能看到一家。不少來桂林賣外地小吃,來了才知道桂林人對米粉的依戀,無可奈何只好改行賣米粉。很多人不知桂林米粉滷水熬製的奧妙,以為滷水就是醬油加味精,桂林人吃到這種米粉,吃一口吐一口。其實,要做一個真正的米粉師傅,並非易事。中國菜餚的烹製方法百款百技,而桂林米粉的配料,幾乎把中國菜的技法都用上了,好生了得。如果說桂林米粉是烹調藝術的經典,一點也不過譽的。

秦始皇

說到桂林米粉,早在秦朝,就有很多傳說。傳說講秦始皇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靈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遊覽桂林山水。秦始皇有個嗜好,愛用鯉魚須、魚肚來下酒。來到灕江一看,哇,灕江裡的鯉魚用手就可以撈到,於是秦始皇叫船家趕快弄來了很多魚,又給了很多錢。一餐不知道要用多少條鯉魚才炒得出一碗,秦始皇在灕江上遊了半個月,殺了成千上萬條鯉魚。急得灕江裡的鯉魚王亂跳,發誓要把秦始皇的遊船拱翻,讓他葬身魚腹!河伯知道了警告說:「帝王之事亂來不得,你趕緊另想辦法吧「。鯉魚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漿製成了魚須(米粉)、魚肚(切粉)。秦始皇吃了,不僅不懊惱,還拍案叫絕,馬上下令招來桂林地區最好的廚師開始研製桂林米粉。師傅們躲在山洞裡閉關七七四十九天,終於研製出桂林米粉的秘方,並決定代代相傳。滷水是由七十多種名貴中草藥和香料配出來的,他們一個團隊七十多人,每個人掌握一種香料和草藥。秦始皇的一生,都是在追尋長生不老。自然而然,也希望桂林米粉的滷水裡面添置一味長生不老的秘方,便下令全桂林地區的老百姓去幫他尋找,找不到的一律殺無赦。當時很多人都逃離桂林,有的死在途中,有的因為水土不服而活活餓死。最後有一個年輕的小夥子義憤填膺,為了拯救全桂林老百姓,在桂林的荒郊野嶺足足待了3年,終於找到一味香料,並進貢給秦始皇。當時秦始皇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病,每天晚上咳嗽不止,喝了這種果子泡的茶馬上恢復了正常,而且精神愈發振奮。後來廚師們建議把這種果子加入桂林米粉的滷水中熬製,吃了之後不會出現口乾舌燥的感覺。這種香料是一種藤生植物,開花結果後,果實泡茶都是甜的,花也可以泡茶,並且有神奇的化痰止咳的功效。多年以後,那個小夥子因為進山找這種果子而不慎從懸崖上墜亡,小夥子名叫羅漢,世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種果子叫做「羅漢果」。

兵荒馬亂

傳說歸傳說。早在三千年前,我國的西北先民,就用黃土高原的小米,製作出了米粉。估計口感不好,所以名叫「亂積」。一鍋米粉榨出來堆在一起,顧名思義,米粉的原型就出自這裡。

後來,這一技術從黃河流域傳到長江流域,先民們用優質的南方稻米進行工藝改良生產出了質量很好的「米粉」,他們把這種用大米做出來的食物叫做「粲」,所以現在的漢語詞典把它譯作優質大米。

桂林米粉到底是哪個做出來的呢?原來,秦王嬴政為了統一中國,派屠睢率50萬大軍徵戰南越,緊接著又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溝通湘江、灕江,解決運輸問題。南越少數民族勇猛強悍,不服秦王。秦軍三年不解甲,武器不離手,可見戰鬥之激烈。由於南越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秦軍水土不服,加上糧食供應困難,大量士兵經常挨餓、生病。這些西北將士,天生就是吃麥麵長大的,西北的拉絲面、刀削麵、羊肉雜碎湯泡饃饃,都是他們的美味佳餚。如今他們遠離故土,徵戰南方,山高水深,糧食運不上來,人不可能空著肚子行軍打仗,只有就地徵糧,以解決食為天之大事。

桂林郡

但南方盛產大米,卻不長麥子,這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何把大米演變成像麥麵一樣讓秦軍將士接受,史祿把任務交給軍中夥夫們去完成。夥夫根據西北餄面製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脹,磨成米漿,濾幹水後,揉成粉團。然後把粉團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裡杵舂一陣,最後再用人力榨出粉條來,直接落到開水鍋裡煮熟食之。合麵團不舂,而米粉團通過舂 ,使榨出的粉條更有筋力,傳說舊時桂林米粉從二樓懸吊一根拖地也不會斷,其筋力可想而知。秦軍郎中採用當地中草藥,煎製成防疫藥湯,讓將士服用,解決水土不服的問題。為了保健,也是由於戰爭緊張,士兵們經常是米粉、藥湯合在一起三口兩口就扒完了。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了桂林米粉滷水的雛形。後經歷代賣米粉師傅的改進、加工,而成為風味獨具的桂林米粉滷水。

秦始皇

滷水為什麼能治療「水土不服」的疾病呢?原來,桂林米粉滷水用了草果、茴香、花椒、陳皮、檳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葉、甘草、沙姜、八角等多種草藥和香料熬製,這些草藥全是專治脘腹疼痛、消化不良、上吐下瀉的。這就難怪桂林老年長壽者,都有愛吃米粉的嗜好了。

秦始皇統一南方後,到漢元鼎六年建始安縣(桂林城前身),大量北方移民陡遷到桂林,包括許多像諸葛亮、韓信、陶淵明、周敦頤、李世民、趙匡胤等等歷史名人後裔,這些北方移民來到桂林,把米粉叫成「米麵」,這種稱謂,一直延續到抗戰桂林大疏散。

因此,桂林米粉,從秦王朝就開始產生和生產了,也就是說,桂林人吃米粉,已經吃了兩千三百年。

我們身在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過兵荒馬亂的亂世,嗦一碗米粉,看世間繁華。

相關焦點

  • 「小」米粉做成「大」產業,桂林米粉亮相世界米粉大會
    2019首屆世界米粉大會——桂林米米宣傳推介活動啟動儀式 唐典勝攝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米粉譽全球。作為「廣西三大米粉」之一的桂林米粉,更是憑著獨特的風味和悠久的歷史,入選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還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選為最令中國人魂牽夢繞的「思鄉菜」之一,是桂林市餐飲行業的金字招牌和重要的文化名片。
  • 桂林米粉中「滷水」的來歷及妙用
    【桂林米粉】是山水桂林的一張名片,素來以其獨特的風味享譽海內外。它的製作工藝講究,吃法多樣、種類多樣,歷史悠久。長期以來,關於【桂林米粉】的發明者,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據說,據說最先做出桂林米粉的是一個瑤族同胞。提到享譽海內外的【桂林米粉】,就不得不說說米粉裡的滷水了。滷水雖少,卻是整個桂林米粉的精華所在。只要放那麼一點點滷水在米粉裡,其味便妙不可言。那麼,滷水到底是怎麼做成的,其究竟妙在何處?
  • 我不想白白愛過桂林米粉!
    小瑩同學說,只要離開家鄉桂林,我吃到的每一碗米粉,都是將就的味道。小瑩是我一個鄰家妹妹,畢業後在柳州上班,高鐵開通後,時不時地趁著周末溜回桂林吃米粉。:我一定要為桂林米粉做點事情,我不想就這樣白白愛過桂林米粉。
  • 許昌正宗的桂林米粉,是這樣的……
    一碗正宗的桂林米粉地道米粉白先勇在《花橋榮記》裡提到過桂林曾經響噹噹的榮記米粉「提起我們花橋榮記老唐是地地道道的桂林人,十五年前來到許昌。他說人人都有最喜好的那一口,可能是饕餮大餐、可能是家常小菜、可能是樓下的路邊攤、也可能是家鄉的老味道。都說桂林米粉實惠,但鮮少有人認為桂林米粉是值得仔細品嘗、認真對待的美食,這多少有點委屈了它。
  • 桂林米粉怎麼做好吃?
    桂林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據說是源於中國桂林的特色小吃,但並未得到任何證實,桂林市民經常以此做為早餐。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幹,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
  • 看看「新零售」桂林米粉店怎麼顛覆傳統
    桂林米粉全國地圖老大沙縣小吃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於夏商周、晉、宋中原黃河流域中華飲食文化,在民間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尤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著稱。而尷尬的局面一直到現今都無法緩釋,不管桂林人多麼努力地說正宗桂林米粉多麼多麼好吃,滷水多麼多麼濃鬱,鍋燒黃豆多麼多麼香脆,桂林酸菜多麼多麼誘人,有用嗎?沒來過桂林的北京人會嘲諷你:「我沒吃過啊?難道我在北京吃了那麼多年假桂林米粉?」從小到大的生活在上海的人就會笑你:「桂林米粉在上海賣二十多塊錢一碗,我吃不飽也吃不起!」廣東人就會冷笑了:「沒加湯的桂林米粉能吃嗎?我從小到大吃的都是加湯的。」
  • 黃超:做一碗「有鄉愁」的桂林米粉
    黃超是桂林本地人,大學畢業就回到了桂林,雖然沒怎麼離開過家鄉,但是話劇的表演卻給他觸動很大,他想起自己的三哥,常年在北京打拼,只要有時間,就坐地鐵從海澱區到通州區找一家「覺得還不錯的」桂林米粉店,三哥告訴黃超,自己吃到了米粉,就會不那麼想家了。
  • 桂林米粉用開水泡還是用冷水泡,教你如何做一份美味的桂林米粉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特別喜歡吃桂林米粉。桂林米粉味道可口,營養豐富。那麼桂林米粉用開水泡還是用冷水泡?桂林米粉怎麼泡開?下面小編為大家解答!桂林米粉用開水泡還是用冷水泡桂林米粉有乾濕兩種。溼的是現做的,這種米粉也就是你問燙過的米粉一樣,不易久放,放久了易壞變味,放冰櫃會變碎。現泡現吃才能吃出口感。幹米粉就不同了要泡。
  • 失傳50年的桂林手工米粉,又回來了
    而桂林米粉因其悠久的傳承和滑爽的口感,在桂林小吃中獨樹一幟,名揚中外。很多桂林人早餐就是一碗米粉,加上一碗油茶。桂林當地的米粉,比其他地方吃到的要豐富的多,分為幹撈和湯粉。澆頭更是多種多樣,有最簡單的滷菜,也有馬肉、牛肉、豬腳、雞絲、牛腩等,當地人吃的最多的就是幹撈的滷菜粉,米粉加上特製的滷水和蔬菜,就是一碗別的地方不容易吃到的美味了。
  • 桂林米粉的正確吃法,原來這麼多年我吃的都是「假米粉」
    在桂林旅行的三天,前前後後吃了不下5頓米粉,始終還是同來館這家最讓人印象深刻。店鋪在一條普通的居民小路上,門頭不起眼到我們走過了都完全沒發現,價格實惠,12元就可以吃得很滿足,當然,最值得一講的,還是味道。
  • 桂林除了桂林米粉,還有好喝又獨特的油茶
    廣西是個很喜歡吃米粉的地區,南寧的老友粉,欽州的豬腳粉……最有名的就是柳州的螺螄粉和桂林米粉了。那麼在桂林地區除了米粉外,在恭城縣和灌陽縣還有一種以米粉為主重要的飲食,那就是油茶,油茶其實可以算作為一個總的稱呼,又可以分幾個細的做法:油茶、香菇茶、糖茶、開口茶、炒米茶。
  • 白先勇回桂林一天吃三四次米粉 桂林話純正
    白先勇回桂林一天吃三四次米粉 桂林話純正   崑曲發源於蘇州崑山,距今已有500年以上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集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美術之美於一身,有「百戲之母」稱號。2001年聯合國首次評選「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將中國的崑曲列為19項世界文化遺產之首。  白先勇告訴記者:「我在北京大學設立的崑曲課,在蘇州大學也設立過。
  • 去桂林旅遊,如何假裝懂行地品嘗一碗當地的桂林米粉?
    桂林山水甲天下。去桂林旅遊,吃一碗當地的米粉,是很多人必做的事情。那麼,當你來到桂林,走進一家路邊米粉店,看到令人眼花繚亂的佐料臺和點餐檯,會慌亂嗎?作為一個外地人,如何就食一碗桂林米粉,才會顯得地道而正宗呢?作為一個廣西人,我試圖以自己的角度來說說這件事。
  • 廣西桂林米粉、螺螄粉、老友粉
    要說廣西有什麼米粉,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比如,廣西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寧的老友粉、還是榨米粉、幹撈粉、牛巴粉、捲筒粉等等。今天(11月25日),小編看見一條信息稱,所有米粉米線類型的,用米漿做成的條狀粉,我覺得廣西桂林米粉只能排第三,柳州螺螄粉可以排第二好吃,而最好吃的,可以排第一的是南寧的老友粉!有來反駁的嘛,引起很多網友熱議。
  • 話劇《花橋榮記》,一碗桂林米粉串起兩岸故鄉情
    為祝賀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的兩岸人文對話會議首次在廣西桂林隆重舉行,根據臺灣著名桂籍作家白先勇先生小說原著改編的話劇《花橋榮記》,於2016年10月26日在桂林大劇院為海峽兩岸出席會議的貴賓奉獻了首演。
  • 桂林米粉中的滷粉的做法及其滷水的配方
    ,在廣西也有很多人把桂林米粉當作主食。原料正宗桂林米粉製作配方及工藝:豬棒骨、牛骨各4千克,香料包(草果、桂皮、甘草各20克,八角、香茅、砂仁各15克,小茴香25克,丁香5克,香葉、花椒各10克,陳皮6克,陽江豆豉400克,幹辣椒正宗桂林米粉製作配方及工藝50克),老薑500克,幹蔥頭200克,桂林豆腐乳150克,B料(鹽100克,
  • 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會和桂林米粉結下不解之緣
    前幾年,為一本雜誌組織一次關於桂林米粉的沙龍後,突發其想,籌劃編輯出版一本有關桂林米粉的書。開始,怕做不成,惹人笑話,不敢聲張,只是悄悄做。等書稿基本組齊,並且拿到作家白先勇老師題寫的書名,心裡才算鬆口氣。雖然《桂林米粉》一書為桂林米粉文化的弘揚做了一些添磚加瓦的事,但在主編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知弘揚桂林米粉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特產名吃】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是廣西桂林地區歷史悠久的特色傳統名小吃。  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
  • 白先勇《花橋榮記》‖一碗桂林米粉,承載濃濃鄉情
    文字中的「我」是米粉店的老闆娘,店開在臺北長春路底。而在那畫面中水東門外的花橋橋頭,老早就有「我」爺爺開的一家米粉店——花橋榮記。而今臺北的店和爺爺的店取用一個名字。三言兩語中,不難看出「我」對故鄉、對故鄉人的濃厚情感。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姑娘、小夥子,在「我」眼裡,都特別清秀、惹人憐。
  • 白先勇《花橋榮記》‖一碗桂林米粉,承載濃濃鄉情
    果然是我們桂林小姐!那一身的水秀,一雙靈透靈透的鳳眼,看著實在讓人疼憐。兩個人,肩靠肩,緊緊地依著,笑眯眯的,兩個人都不過十八九歲的模樣。這是《花橋榮記》中收尾的段落。文字中的「我」是米粉店的老闆娘,店開在臺北長春路底。而在那畫面中水東門外的花橋橋頭,老早就有「我」爺爺開的一家米粉店——花橋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