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米粉是廣西桂林地區歷史悠久的特色傳統名小吃。
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的早秈米磨成漿,裝袋濾幹,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製作最最講究滷水的製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鬱。滷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滷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擔子米粉等。
桂林米粉
傳說講秦始皇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靈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遊覽桂林山水。秦始皇有個嗜好,愛用鯉魚須、魚肚來下酒。來到灕江一看,哇,灕江裡的鯉魚用手就可以撈到,於是秦始皇叫船家趕快弄來了很多魚,又給了很多錢。一餐不知道要用多少條鯉魚才炒得出一碗,秦始皇在灕江上遊了半個月,殺了成千上萬條鯉魚。急得灕江裡的鯉魚王亂跳,發誓要把秦始皇的遊船拱翻,讓他葬身魚腹!河伯知道了警告說:「帝王之事亂來不得,你趕緊另想辦法吧「。鯉魚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漿製成了魚須(米粉)、魚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絕,從此桂林米粉就問世了。
清朝時,桂林軒榮齋的炒粉、會仙齋的滷粉、易榮齋的湯粉,各有絕活,吸引了無數的回頭客。三齋之間不是以拆對方的臺而後快,而是互相勉勵,各出奇招,你賣湯粉,我就賣滷粉;你賣滷粉,我就賣炒粉,既公平競爭,又都動足腦水,翻新花樣。因此,「三齋打擂」的典故,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到了民國年間,尤其是抗戰時期,桂林米粉更是名聲大噪,最令人刮目相看的,莫過於「馬肉米粉」和「擔擔米粉」。說到桂林馬肉米粉,用著名桂劇表演藝術家蘭魁先生的話說是:「你千急莫講,一講口水就流。」的確,吃馬肉米粉,碗只有茶杯那麼大,每碗只有一根米粉在裡面(所以桂林有「吃米粉找不到頭」之說),鮮美的馬骨湯配香脆的臘馬肉片,再加芫菜、花生、芝麻油,那香味,直衝肺腑,口水怎麼不流呢?最有趣的是,吃馬肉米粉,一頓要吃上二、三十碗才能吃飽,因為馬肉米粉一般都是以極小巧、精緻的碗圓的,喊老闆結帳,桌面上擺了一大堆空碗。好在那時能吃得起馬肉米粉的人不是很多,如果是21世紀,你不請十個人洗碗才怪哩。馬肉米粉之所以要用小碗、下一根米粉,與「三齋打擂」的影響不無關係。各出奇招,各有絕活,這既是桂林米粉老闆的拿手好戲。馬肉米粉用小碗,要你吃時剎不住車,吃了頭碗想二碗,掏空了你的荷包你還講好。
馬肉米粉
桂林米粉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幹,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最講究滷水的製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鬱。滷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
1.冒熱米粉:把燙熱的米粉濾幹,再配以鍋燒豬牛肉片,滷牛膀、牛肝等,加滷水、花生油、酥黃豆或辣椒、蒜蓉,攪拌入味。這種米粉吃起來拂拂作響,聲色味俱全。
2.原湯米粉:把切好調味的豬牛雜,放入小鐵鍋中煮熟,倒進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蔥花、味精、胡椒、麻油。這種米粉味道十分鮮美。
3.醋水米粉:這是一種無肉的素粉,只加酸醋、酸刀豆、酸辣椒拌吃,經濟爽口,婦女特別愛吃,夏天最受歡迎。
4.馬肉米粉:以城中老店會仙樓的最為馳名,據說它開設於清代道光年間,原來設備不足,店面不大,但生意非常興隆,店主限定每日的出售量,以致後來的食客,只好等明天清早了。現在則不同了,顧客日夜盈門。此外,桂林的街頭巷尾都有米粉、米粉攤,遊人逛了秀麗山水,再吃一碗桂林米粉,飽享眼嘴之福,實在是一大樂事。桂林米粉老店以又益軒粉店、石記米粉、味香館最為有名。
烏魚青蒜米粉:【材料】新鮮烏魚1條,薑片,麻油,青蒜苗,米酒少許,鹽少許,白胡椒粉少許,桂林粗米粉。【做法】熱平底鍋麻油,薑片爆香後,下魚塊煎下適量的水並加入米酒少許鹽調味。水再滾起後轉小火,將米粉加入同煮入味熟後,再下青蒜苗即可。
滷菜粉:把燙熱的米粉濾幹,再配以鍋燒(炸酥的五花肉)、滷牛肉片、香腸、叉燒等,加滷水、花生油、酥黃豆,再根據個人喜好加入辣椒、蒜蓉、蔥花、各類酸菜等,攪拌入味。這種米粉吃起來呼呼作響,聲色味俱全。
湯粉:把切好調味的豬牛雜,放入小鐵鍋中煮熟,倒進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蔥花、味精、胡椒、麻油。這種米粉味道十分鮮美。
桂林米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文章來源 / 《廣西地情網》
圖片來源 / 網絡
【特產名吃】難以名狀的「神湯」——東蘭羊癟湯
【史海鉤沉】晚清民國廣東商人與廣西城鎮農林土特產收購行(上)
【史海鉤沉】晚清民國廣東商人與廣西城鎮農林土特產收購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