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那天去文具店買點東西,見到幾個孩子一人買了一個陀螺,就順便跟店主聊了幾句。不聊不知道,原來不管是文具店、母嬰店還是雜貨店,賣得最好的玩具都是陀螺。當然,是卡通陀螺。
陀螺是一個世界性玩具,幾乎在所有文明體系中出現。而且它歷史十分悠久,在中國,山西夏縣新石器時期遺址就已發掘出石制陀螺。在漫長歲月裡,它一直陪伴著一代代孩童。
但你可知道,陀螺可不只是玩具,以它為原理的陀螺儀廣泛應用於航空和航海等領域,是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一環。
陀螺的歷史
所謂陀螺,科學點的定義就是圍繞一個支點高速轉動的剛體。一般來說,它是面平底尖的圓錐體。從前多用木頭製成,現代多為塑料或金屬制。小的陀螺可以直接手旋,也可以抽繩,現在的陀螺玩具則多採用發條的彈力。古代流行的是用鞭子抽轉的陀螺,現在城市公園和廣場還可以見到抽陀螺的老人,有時還會因為噪音太大而被投訴。
中國文字記載陀螺,一般認為從宋朝開始,稱之為「千千」,以手旋轉,比賽誰轉得更久,據說是當年深宮後院嬪妃宮女打發時光的遊戲。明代時同樣為宮人喜愛,稱為「妝域」,還增加了允許用衣袖拂拭的規則,後來袖子就演變為繩鞭。成書於晚明的《帝京景物略》有「楊柳兒活,抽陀螺」的記載。
當然,也有人認為唐代文學家元結所著《惡圓》中提到的「元子家有乳母,為圓轉之器,以悅嬰兒,嬰兒喜之。母使為之聚孩孺,助嬰兒之樂……」,這「圓轉之器」就是手旋陀螺。
不過拋開文字記載,中國人玩陀螺的時間肯定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李濟和袁敦禮在上世紀20年代撰寫了題為《西陰村史前的遺存》的考古報告。文中提到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期文化遺址中有一個陶製小陀螺出土,當然,是否用作玩具並無定論。
西方的陀螺不只是玩具,更是科學時代的象徵
西方當然也有陀螺,當然也是很常見的玩具,但作用卻不僅限於此。
如果你細究生活中各種小玩意兒的歷史,就會發現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也會惋惜中華文明的歷史走向。作為古老文明,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確實有精彩的一面,但在儒家文化成為主體後,這種精彩不但不是主流,反而被視為旁門左道,備受打壓。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讀聖賢書是「正道」,做官才是人生方向。要是潛心鑽研科學,往往會被視為異端。許多研究成果或許具有劃時代意義,但別說整個社會,就連發明者本人都不重視。可以說,在儒家文化體系下,對「格物致知」的輕視是骨子裡的。比如北宋的蘇頌曾發明擒縱系統,其實已經奠定了現代鐘錶的基礎,但現代鐘錶業還是在西方發端。
陀螺也一樣,在文藝復興後的科學啟蒙時代,陀螺穩定現象吸引了不少科學家的關注。18世紀和19世紀,歐洲已經出現多種陀螺儀的設計和模型。1852年,法國物理學家Leon Foucault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現代陀螺儀。
此後,陀螺儀開始走向實用化。19世紀末,陀螺儀被用於軍艦導航。20世紀初,德國人發明了航海用陀螺羅經。飛機發明十幾年後,美國人就成功設計出飛行用陀螺穩定器,可以自動糾正飛機姿態,是自動駕駛儀的前身。到了一戰期間,陀螺儀已經被廣泛使用。
1929年,美國人率先實現全儀表飛行。二戰末期發明的V2彈道飛彈裝備了最早的捷聯式慣性導航系統,這一系統的基礎就是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直到今天,該系統仍是航空、航天和航海等自主導航系統的基礎。
目前,陀螺儀也分很多種。最為廣泛的是雷射陀螺,原理是利用旋轉時環型雷射器發出的兩道光束之間的頻率差來測定角度、方位等,應用於艦船、飛機等的導航和跟蹤。
光纖陀螺儀是繼雷射陀螺後的新一代陀螺儀,原理類似於雷射陀螺儀,但相比雷射,沒有閉鎖問題,也不用在石英塊精密加工出雷射,成本較低。
從用途上來說,主要分為速率陀螺和陀螺測斜儀,前者主要用來測量被測物體轉動的速度,以此推算出相應的數據,來達到測量目的。後者主要用來測量鑽孔斜度和方位,應用於礦區和油田等。
陀螺玩具與動漫的結合
如今孩子們喜歡的陀螺玩具,早已不同於當年簡單的木製陀螺,多半是採用發條的對戰陀螺。
對戰陀螺的興起與動漫有關,但最初是先有玩具再有動漫,最出名的當屬TAKARATOMY公司的Beyblade,早在1999年7月就開始發售。此後一兩年間,初代Beyblade在日本全境掀起熱潮。2008年,第二世代的「MetalFight」發售。2015年,第三世代的「BURST」發售。
當年為了促銷Beyblade,各種動漫、遊戲就此衍生。漫畫一般連載於小學館《月刊コロコロコミック》,動畫作品一般在東京電視臺播出,衍生出的遊戲類型有卡牌遊戲、掌機遊戲和電視遊戲等。衍生的動漫作品,2002年開始全世界播映,臺灣譯作《戰鬥陀螺》,香港譯作《爆旋陀螺》。木之宮龍、火渡凱、水原馬克斯和立花尋美等角色,都是動漫史上的經典。
初代陀螺已經具備了非常完善的系統,分為攻擊型、防禦型、持久型和平衡型。第二世代的陀螺獲得了年度的日本玩具大獎,動漫也大受好評。2012年,TAKARA TOMY公司還在加拿大舉辦了世界大賽「BEYBLADE WorldChampion Ship 2012」,有25個國家組隊參加,將動漫裡的大賽變成了現實。截止2017年,戰鬥陀螺在全球出售達3.5億個,更不要說那些海量盜版了。
因為陀螺玩具的走紅,2013年,中國靈動創想產業聯合韓國動畫公司發行了陀螺類玩具廣告植入型的合資動畫《魔幻陀螺》,也吃了一波陀螺的紅利。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孩子看的都是日本動漫,買的也是戰鬥陀螺。不過,當年即使人手一個戰鬥陀螺,也不是正版,而是所謂的「國內版」,最好的也是「奧迪雙鑽正版」。有意思的是,據說當年孩子之間有很多關於日本正版戰鬥陀螺的「謠言」,比如「最便宜的也要好幾百,貴的能頂一輛車」「有各種攻擊特技,真的可以召喚聖獸」「一個打十個國產陀螺」之類……但實際上,日本正版戰鬥陀螺也只是人民幣數十元而已。
曾經陪伴過許多孩子童年的奧迪雙鑽陀螺,應該是國產第一品牌,許多人收集了歷代各款產品。除此之外,華嬰、超邦、萬代和鈺幻等也是較知名的品牌。
指尖陀螺,玩具產業的異數
前幾年火爆的指尖陀螺,被視為玩具業的一大異數。之所以說是異數,是因為它的原理實在太簡單,無非是拇指和另一個手指作為固定支點,然後用第三根手指撥動。
這個小玩具剛剛出現時,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因為它實在顯得太無聊了。可就是這個小玩意兒,居然在2016年誕生後的半年時間裡就風靡世界。當時,在國外各種視頻網站上,關於指尖陀螺的介紹、花式玩法和DIY的視頻以海量計,點擊更是以億計。
2017年上半年,指尖陀螺開始在國內火爆,成為「減壓神器」。從購物平臺到線下的商場、文具店等都開始出售指尖陀螺,購買者也從老到小,簡直可以算是通吃。那段時間裡,電商平臺上的一些網店,三五十元的陀螺每天都能售出幾百上千件,足以一件爆款養活一家店。有些提供定製的網店,用黃金、白金和純銀等材料進行定製,每個隨時賣到萬元以上。此外,以「王者榮耀」等遊戲為藍本設計的概念指尖陀螺也海量誕生。
也有人認為,指尖陀螺顛覆了傳統玩具的模式。《經濟學人》雜誌就認為,指尖陀螺是兒童自己發現、然後上傳至社交媒體與他人分享的玩具,由於並沒有某個人或某家公司擁有指尖陀螺的專利,任何人無須取得專利或支付授權金就能生產。
這一波紅利,大型玩具零售商基本都沒吃到。原因很簡單,傳統玩具銷售都是在暑假、聖誕等銷售旺季來臨之前做好存貨規劃,還有營銷和廣告的預算等,而且傳統玩具普遍更看重電影、動漫等領域的衍生,指尖陀螺卻沒有任何影視背景,而是直接在網絡上爆紅。
當然,這種沒有專利的爆紅,也引發了市場的無序競爭。
指尖陀螺爆紅時,中國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基地,尤其是以小商品著稱的義烏。據說義烏當時有廠家一天就銷售了數十萬件,整個義烏平均每日出口達到200萬個。
只不過,這種大規模的銷售,仍然處於產業鏈下遊。一般來說,義烏出口的指尖陀螺,均價大概是10元人民幣,但在歐美市場能賣到5到15美元一個。有外國銷售商專門在義烏掃貨,也有更多外國經銷商直接在電商平臺上下中國訂單,一轉手就是幾倍甚至十幾倍利潤,大的銷售商一天能賣出六位數,利潤極其驚人。
而且,因為沒有專利和統一技術標準,指尖陀螺的門檻很低,卻也在一窩蜂之下導致質量參差不齊。尤其是倉促上馬的第一批中國產出口指尖陀螺,在軸承問題上十分不靠譜,在亞馬遜等電商平臺上差評如潮。
也因為沒有統一標準,所以指尖陀螺在外形上非常多變,這固然是一個無限開放式的設計優勢,但也出現了許多有明顯設計缺陷的產品,比如過於尖銳的設計就容易割傷手,由此造成的兒童傷害事件,使得歐美地區出現了多次召回、銷毀和下架指尖陀螺的案例,加大了中國產指尖陀螺的出口風險。比如2017年6月,德國就曾沒收35噸中國產指尖陀螺。
不過,即使如今輝煌不再,指尖陀螺仍是這些年爆紅玩具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款。它外觀多變,便於攜帶,很容易成為人們的隨身裝飾品,甚至「逼格滿滿」。對於正在戒菸和戒酒的人來說,它確實可以分散注意力。對於壓力過大的人來說,它也有一定的減壓效果。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市井財經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