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對我們的影響你了解多少?

2021-01-13 賞閱者

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因為這兩天有兩件事讓我關注到微塑料。第一件事是我在洗菜時,發現有小泡沫顆粒,而且洗了幾遍之後偶爾還有,現在很懷疑我以前吃了很多進去;第二件事情是在桶裝水內發現白色絮狀物質。跟大家分享下(見下圖)。

泡沫顆粒
桶裝水內的絮狀物

1.什麼是微塑料?

那到底什麼是微塑料?微塑料就是指粒徑小於5mm的塑料碎片或顆粒,也有研究者提出粒徑小於1 mm才稱為微塑料,可以看下有多大,見下圖。微塑料種類較多,主要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酯(PEst)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脂(PET)類等,籠統一點講它們都是塑料。在形狀上分為碎片,還有泡沫、顆粒、纖維和薄膜狀(大棚用的那種白色的塑料)等。所以說日常生活、工業生產都會產生微塑料。

大概這麼大
環境中的塑料

微塑料根據它的來源還可分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初生微塑料主要包括微塑料或樹脂顆粒的工業原料及含有微塑料顆粒的個人護理品等。歐盟在2012年市場上進行了調查發現約有6%的皮膚清潔用品含有微塑料;同時物品在包裝上所使用的塑料佔歐洲所有塑料的40%。塑料進入水體後,經過水浪的拍打衝擊、紫外線照射、生物降解發生破裂和分解而形成的微小塑料顆粒稱為次生微塑料。在環境中塑料變成微塑料的一重要因素為紫外輻射。這個正如我們日常所見是一致的—就是塑料臉盆在太陽底下曬過後除了或脫色後,還會變硬變脆,時間久了,一捏就像粉末一樣,這種生活體驗大家有沒有?微塑料除了能進入水體、通過水體再進入土壤,也可以進入大氣中,在工業廢氣排放的粉塵就是大氣微塑料汙染源主要來源之一。你看,微塑料已經海、陸、空全方位把我們「包圍」了。

那一年全球會使用多少塑料?會產生多少微塑料?據有關資料,全球每年使用塑料在2.4億噸以上,那麼微塑料每年的產生量也不會相差太多,因為塑料分解後形成的微塑料化學性質穩定,可在環境中存在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那麼它的影響最遠可以到數千年後的人類。塑料都可以進行分解分化,而且它分解為微塑料後還可以通過風、河流、海洋等進行遠距離遷移;在土壤生態系統中,在大型食土動物蚯蚓的胃中,誤食的塑料碎片可能被磨碎成微塑料,隨著蚯蚓擴散到其他地區。此外微塑料還可作為重金屬的載體,它可以帶著其他有害物質四處漂流。

所以這種汙染是全球化的,需要全球人類一起進行「減塑」,將「車」剎住。就像這次新冠病毒一樣,需要全球人類一起進行努力,如果有少數國家不積極,就無法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共性的環境問題都需要人類共同面對,在這方面人類已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那作為一個需要全球注意的問題,現在關注度如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在2011年開始持續關注塑料垃圾問題,特別是環境中微塑料汙染問題,並將海洋微塑料汙染列為全球要面對的一個新的環境問題和挑戰。

目前已有的微塑料研究大多集中在海岸帶,這是為啥?首先,這是因為海洋與陸地交界地帶,是人類活動比較活躍的地方,產生量相對較其他地方較多;其次我們的垃圾最終處理方法裡面處理有一種方法就是填埋,這裡面就有填海,雖說這是最終的處置方法,但這只是延緩了垃圾對海洋、對環境影響的時間,存放一定時間後會不會產生新的問題?最後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產生的微塑料會通過河流流向海岸帶,這三點原因決定了有關的研究都在海岸帶。有研究者做過調查:在長江口岸水體表面漂浮的微塑料豐度為4137.3±2461.5個/m3,到了長江口岸附近海域這個數就變成了0.167±0.138個/m3,你看,微塑料被海水稀釋了。我們來看看一些對比數據—全球海岸區海面上漂浮微塑料的粒徑和豐度。下圖來自周倩等在《科學通報》上文章的數據。

全球海岸區域海面漂浮微塑料的粒徑和豐度見下圖。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加拿大夏洛特皇后灣、我國長江口、加拿大喬治亞海峽、加拿大溫哥華島西海岸在單位體積的海水中微塑料個數相對較多,這個數據看出我國是微塑料排放量較多國家之一。有西方發達國家研究者通過模型得出結論說我國微塑料排放量較多,是美國的30倍,對於這個模型所得出來的數據我們持懷疑態度,但這個結論卻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在微塑料排放方面進行指責的依據,並造成一定的壓力。這個不禁想起碳排放,我國在這裡面也承受很多壓力,為了減排,核定每個地區的碳排放量,逐級分配。因每個工業園的碳排放量是有限制的,所以在排汙方面有碳交易這個規則,如果你能減排,多出來的指標可以賣給排放較多企業。

2.微塑料對生物的危害

上面的提到長江口岸與長江口岸附近海域的數據相差很大,那是否可以繼續讓海水稀釋?顯然這是不可以的,因為微塑料可以在環境中存在上百到數千年。微塑料在水、土壤、大氣中都存在,更嚴重的是微塑料可以通過生物鏈進行富集。已有研究表明可以在生物體中的腸道系統、卵巢甚至可以在細胞中富集。微塑料進入生物體消化系統,一是可以損傷腸道的功能,可以引起消化腺的炎症;二是會導致飽腹感,使生物體減少能量攝取,導致生長和繁殖能力減弱,最嚴重的情況將導致生物體死亡。當然也有生物體是可以分解塑料的,某些食碎屑生物(如黃粉蟲)可以塑料為食,其腸道中具有降解塑料的功能性細菌和放線菌等。具體微塑料對生物體的毒害性見下表圖(數據來源於劉莎莎等在《農業環境科學學報》文章的數據)。

微塑料對生物體的毒害性
塑料影響著生物體的生存

3、微塑料對人的影響

微塑料可隨著食物鏈進入人體。有研究者通過研究土壤—蚯蚓—雞這個食物鏈,發現可食用的雞砂囊(砂囊裡面有雞內金)有微塑料。美國化學學會研究人員認為,攝入塑料微珠的魚類被人類食用後,塑料微珠會引發人體細胞壞死、炎症和組織裂傷等症狀。人類糞便中也發現了微塑料,這是微塑料在人體內轉運。但是更小顆粒微塑料被生攝入體內後會進入到肝腎等其他組織器官,這樣的微塑料是很難排出體外的,對我們的危害也就更大了。也有研究對比了人工養殖與水體中的紫貽貝所含有微塑料情況,發現超市購買的人工去殼處理的紫貽貝比活體紫貽貝含有更高水平的微塑料汙染。也有研究者發現聚苯乙烯(就是一種塑料)微球(0.2μm)可被生菜根部大量吸收和富集,並從根部遷移到地上部,積累和分布在我們經常吃的莖葉之中。(這些研究結論僅僅為研究者得出的結論,僅供參考)。塑料對人體的危害主要來源於其所添加的物質。

至於微塑料是否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後會產生生物放大效應,以及進入人體後會產生什麼危害,還需進一步研究。目前也缺乏食品中微塑料含量以及微塑料對人體毒性的基礎數據。我們微塑料以及他對人體的危害還了解的比較少。

4.關於塑膠袋的一些想法

塑料是由一位美籍比利時人列奧·亨德裡克·貝克蘭合成的,在1907年7月註冊了酚醛塑料專利,至今已一百多年,塑料已無處不在。從海底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從低海拔地區到青藏高原湖區,從南極到北極。在我們日常食用的物品中也檢測出微塑料,包括食鹽、蜂蜜、啤酒、海鮮等。相信大家看過一鳥類體內都是塑料的照片,以及塑料困住海洋生物。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危害,而一些看不見的延遲性危害我們要選擇性眼瞎?

美國在2015年12月28日發布了一個法案—「2015年無微珠水域法案」,2017年7月1日起開始禁止在美國生產和銷售微塑料的清潔化妝品;2017年6月加拿大禁止、生產、進口與銷售含微塑料的化妝品;義大利在2019年起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棉籤,2020年禁止銷售含微塑料的化妝品;肯亞在2017年8月全面實施「禁塑令」,禁止使用、製造和進口所有商業和家庭用途的手提塑膠袋和平底塑膠袋。

我國在2008年1月國家下發一個「限塑」通知—《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從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銷售使用超薄塑膠袋,並實施塑膠袋有償使用制度。我們到超市花幾毛錢買個塑膠袋,但這個對限制人們使用塑膠袋實際作用不大。目前也只有吉林省、浙江省是有「禁塑」的,現在海南也在全面「禁塑」。

關於塑膠袋的使用,我想塑膠袋之所以還未在我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完全禁止,是因為它太便利又找不到很好的代替品;但我們不能等到在科技上有突破再完全不使用塑膠袋。我想說說下我的一些想法旨在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量:①對於有償使用的塑膠袋,加大使用成本:如果使用成本達到人們認為這明顯不值得,現在2毛一個塑膠袋,那2塊一個塑膠袋,那大家在非必要的情況(如買的東西不是很多,離家很近,不是緊急情況下)使用塑膠袋的量相應的就會減少;②如單單從消費者使用成本上去著手,可能會很難行得通,減少量也將是有限的。政府方面是否可以引導相關製造企業轉型升級,從生產塑膠袋到生產可降解塑膠袋,再到生產一些替代品,如:是否可以生產一些摺疊式的金屬小籃子去市場推廣。③鼓勵、引導人們買東西自己帶其他材料袋子,在超市內、社區、菜市場公告欄貼宣傳語。比較常見的布的袋子,以前也見過小的竹籃子;外出自帶水杯,也可減少一次性塑料杯子的使用。大家還有什麼建議?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保護地球保護環境靠大家!讓我們一起為環境「減塑」,為未來加速!

謝謝閱讀!喜歡請推薦給更多人吧,請記得點讚和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哪種海洋生物體內微塑料含量最多?微塑料汙染知多少?
    文章轉載自: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作者:素素瑩,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好文共分享)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
  • 人活一生會吃掉多少微塑料?麥當勞停用吸管後1年節省400噸塑料是無...
    前段時間,小編這篇《麥當勞中國宣布逐步停用塑料吸管》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對於環保的高度討論和關注。我們之後再討論麥當勞這一舉措到底是營銷手段還是為了環保的問題。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嚴肅而沉重的環保問題:關於塑料垃圾帶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人活一生會吃掉多少微塑料?
  • 人體內發現"微塑料":怎麼來的?對我們有害嗎?
    從衣服到化妝品,微塑料比我們想像的更常見一般來說,微塑料分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兩大類:初生微塑料是指經過河流、汙水處理廠等而排入水環境中的塑料顆粒工業產品,比如化妝品裡的微塑料顆粒或作為工業原料的塑料顆粒和樹脂顆粒。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蔬菜和水果中也有塑料微粒來自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地農產品,如西紅柿、洋蔥、西蘭花、馬鈴薯、蘋果和梨等,都含有微塑料。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荷蘭萊頓大學的聯合研究發現,萵苣和小麥作物根部的裂縫可以吸收土壤和水中的微塑料,然後傳播到可食用部分。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蔬菜和水果中也有塑料微粒來自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地農產品,如西紅柿、洋蔥、西蘭花、馬鈴薯、蘋果和梨等,都含有微塑料。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荷蘭萊頓大學的聯合研究發現,萵苣和小麥作物根部的裂縫可以吸收土壤和水中的微塑料,然後傳播到可食用部分。
  • 最近研究揭示:一個塑料茶包泡出數百億微塑料顆粒?你還敢喝嗎?
    但假如告訴你,權威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一個塑料茶包,會泡出數百億微塑料顆粒,你還敢喝嗎? 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團隊表示,「我們猜到茶包會緩釋塑料。但沒想到,一杯茶裡居然有上百億顆。」
  • 最近研究揭示:一個塑料茶包泡出數百億微塑料顆粒?你還敢喝嗎?
    但假如告訴你,權威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一個塑料茶包,會泡出數百億微塑料顆粒,你還敢喝嗎 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團隊表示,「我們猜到茶包會緩釋塑料。但沒想到,一杯茶裡居然有上百億顆。」
  • 中國首次在南大洋發現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汙染廣受國際社會關注。25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在南大洋太空人海的東經45度斷面進行海洋微塑料拖網取樣作業。這是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開展微塑料調查,並成功獲取樣品。海面大霧瀰漫,隊員們用後甲板A架將微塑料拖網採樣器緩緩放入海中,15分鐘後收回,完成取樣。考察隊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鞠鵬告訴記者,研究顯示微塑料汙染已擴散到全球海域,在各海域的海水、沉積物和海洋生物體內均有檢出。中國考察隊此前在南大洋威德爾海、阿蒙森海等海域考察時都發現了微塑料。
  • 微塑料隨風「旅行」,科學家撰寫微塑料「遊記」
    近日,研究人員分析了微塑料如何隨風飄散,進而藏身海洋,以及自然環境如何幫助它們進入活細胞中。分析顯示,這些微小碎片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數小時或數天——這增加了其威脅海洋環境的可能性,並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之前,有許多研究組對海洋中更大的塑料碎片進行了大量研究。」
  • 微塑料隨風「旅行」,科學家撰寫微塑料「遊記」
    近日,研究人員分析了微塑料如何隨風飄散,進而藏身海洋,以及自然環境如何幫助它們進入活細胞中。分析顯示,這些微小碎片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數小時或數天——這增加了其威脅海洋環境的可能性,並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之前,有許多研究組對海洋中更大的塑料碎片進行了大量研究。」
  • 微塑料進入人體後,危害有多大?
    研究結果雖然還沒有經過同行評議,卻引出了一個人們普遍關注的毒理學問題:微塑料會不會進入人類的腸道、血液以及其他器官中,我們會像海鳥那樣中毒嗎?海鳥體內的塑料瓶蓋、鯊魚胃裡的塑膠袋、海龜鼻孔裡的塑料管以及海鹽產品中微塑料的存在,都在不斷地向人類傳達一個信號:塑料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一直以來,塑料對生物體的危害似乎都是圍繞著海洋生物和實驗室中的小鼠開展的。
  • 美研究稱河流中微塑料主要來源於汙水處理廠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共同主辦的2016年海洋科學會議上發表題為《考慮一個來源:河流中的微塑料是豐富的、移動的並聚集了細菌群落》(Consider a Source: Microplastic in Rivers is Abundant, Mobile, and Selects for Unique Bacterial Assemblages)的文章指出,汙水處理廠是河流中微塑料的重要來源
  • 茶包泡茶,泡出微塑料?
    本研究的目的是確定塑料材質茶袋可能在高溫泡製過程中是否會釋放出微塑料或納米塑料。我們結果顯示:在95°C下,浸泡單個塑料茶包大約釋放116億個微塑料和31億個納米塑料。釋放的顆粒的組成與使用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推演結果相匹配。
  • 茶包泡茶,泡出微塑料?
    本研究的目的是確定塑料材質茶袋可能在高溫泡製過程中是否會釋放出微塑料或納米塑料。我們結果顯示:在95°C下,浸泡單個塑料茶包大約釋放116億個微塑料和31億個納米塑料。釋放的顆粒的組成與使用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推演結果相匹配。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時間:2020-11-24 15:32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 新研究發現:塑料包茶包泡茶,或吞下數十億顆微塑料
    現在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或食品中的微米級/納米級塑料,雖然我們儘量減少對一次性塑料的的使用,但是一些製造商製造出新的塑料產品代替傳統的紙質包裝。加拿大研究小組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泡製溫度(95°C)下,塑料包茶包泡茶會在一杯水中釋放出約116億微米塑料和31億納米塑料。
  • 實錘,外賣餐盒竟發現微塑料
    根據外賣容器的微塑料含量和白領的外賣訂購頻率,假設一餐的進餐時間為20分鐘,使用一個外賣容器,則一個人每周攝入的微塑料量為12到203個。另外,此報告還指出,用冷水衝洗和用熱水衝洗導致的微塑料從容器上剝離的程度相差不大。這表明送餐過程相似的熱水和搖動處理對取出容器的微塑性含量沒有顯著影響。這意味著溫度(冷或熱)和食物容器的晃動,不會影響我們攝入塑料。
  • 陳根:研究開發檢測食物微塑料新方法,揭開沙丁魚微塑料之謎
    文/陳根我們已經知道,日常的生活會產生大量的塑料廢物,並且其中大部分被分解成為微小的塑料碎片。但事實上,我們對它們對動物和人類造成的風險並不了解。而即便我們意識到瓶裝水或海鮮等物質會給我們帶來少量塑料,但目前學界並不清楚這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什麼影響,以及什麼(如果有的話)水平可能被認為是安全的。
  • 嬰兒每天可能攝入160萬個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人類雖然很清楚,塑料汙染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對人類的影響可能更大,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塑料微粒)的概念,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
  • 人類身體裡已發現微塑料 「塑料體格」怎麼來的?
    原先給人說「塑料體格」,多半是說你的身體弱不禁風,以後再被說是「塑料體格」,那恐怕是說你體內真的有塑料——微塑料首次確認進入人體。在不久前舉行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會上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首次確認人體內發現了9種以上不同種類的微塑料。蔡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