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份報告稱動物園存在人畜共患病 對野生動物和人類危害十分嚴重

2020-12-21 環京津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動物園協會明確要求會員單位對飼養繁育野生動物場館實施與公眾隔離,飼養管理人員做到隔離操作,不直接接觸野生動物,暫停野生動物對外轉運。

同時,做好飼養場館、繁殖場等動物飼養地點的防疫,嚴格防止疫病傳播,為飼養管理人員安全提供保障。若發現飼養野生動物出現突發疾病、疾病傳染、死亡率增高等異常情況,按規定做好防範隔離並及時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等待有關部門進一步處理。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了多份來自動物園管理機構的研究報告,報告稱,動物園存在人畜共患病,對野生動物和人類的危害十分嚴重。

青島市動物園管理處獸醫師王永興在《現代畜牧科技》(2019年第6期)上撰文稱,青島動物園自1977年建園以來,已發生多起人畜共患病, 由於措施及時有效,未發生大面積傳染。

2013年,青島動物園發生一例黑豹結核病。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人和動物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患病動物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病原菌通過飛沫、痰、糞便、尿和開放病變向外界排放,汙染環境。該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

動物園應防止動物疫情發生,確保人和動物的安全。攝影/章軻

2014年,青島動物園又發生4例白唇鹿巴氏桿菌病。巴氏桿菌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動物和人的一種傳染病。急性病例以敗血症和出血性炎症為特徵。許多病例還出現傳染性胸膜肺炎。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患病或帶菌的動物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

王永興介紹,近年來,人畜共患病越來越多,很多以前並不能感染人類的病菌,隨著變異,已經會對人類構成極大威脅。

福州市動物園管理處獸醫師陳小麗近年來也對動物園圈養野生動物人獸共患病進行了研究。她在《畜牧與獸醫》(2018年第1期)上介紹,對福州動物園57種哺乳動物人獸共患寄生蟲感染情況進行調查發現,24種動物感染人獸共患寄生蟲,感染率達42.1%,涵蓋了線蟲、絛蟲、吸蟲和原蟲4大類。人獸共患寄生蟲以雜食動物和靈長類動物感染為主。

「野生動物寄生蟲病的防治是動物園獸醫最重要工作之一。每個動物園獸醫每年都需對野生動物進行常規的查蟲驅蟲工作。」陳小麗稱,寄生蟲病的發生特別是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野生動物的健康及人類公共衛生安全。

研究發現,動物環境大部分為泥土的外場,適合動物活動,且土地是土源性寄生蟲卵保存的最為適合的場所。因此,像長頸鹿、羚牛、環尾狐猴、金絲猴等,每年的寄生蟲感染率都保持在一定水平,是其重複感染的主要原因。此外,有些寄生蟲如短膜殼絛蟲、曼氏迭宮絛蟲、吸蟲,這些需要中間宿主的寄生蟲,由外來的動物飼料攜帶並感染動物。動物園中流浪貓狗及老鼠的肆意流竄,也給寄生蟲的徹底清除帶來了很多障礙。

陳小麗說,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綜合防控需隔離患有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的動物,糞便無害化處理,殺滅糞便中的病原,以及周圍環境消毒等綜合技術措施。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肖海思等學者對長沙生態動物園的調查(《經濟動物學報》2019年第6期)也發現,長沙生態動物園動物寄生蟲感染率為52.63%,其中食草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陽性率為50%,食肉類動物感染率最高,感染率達76.9%。造成這些疾病的病原體不僅種類多,且感染率高,其中尤其以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為甚。

中國動物園協會關於會員單位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有關工作建議

動物園野生動物弓形蟲抗體檢測結果。資料來源:福州動物園

近年來,我國動物園市場已形成一定規模。據觀研天下發布的《2019年中國動物園行業分析報告:行業競爭格局與未來趨勢研究》數據顯示,到2018年,我國動物園數量約185家,其中,野生動物園數量49家,普通動物園數量136家。

中國動物園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動物園市場規模為146.32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門票收入為138.8億元,佔比高達94.9%。動物園餐飲及其他收入為7.52億元,佔比5.1%。

目前,國內野生動物園主要企業有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上海野生動物園、北京大興野生動物園、大連森林動物園、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常州淹城野生動物園、威海神鵰山野生動物園、雲南野生動物園、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和青島森林野生動物園。一、二線城市的動物園( 如北京動物園、上海動物園、廣州動物園等) 發展水平較高,而西部地區的動物園的發展較為滯後。

動物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中開展野生動物綜合保護和相關科學研究的專類公園,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示範場所,具有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科普宣傳、遊覽觀賞等綜合功能,是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全國動物園發展綱要》提出,動物園應當構建有效的動物疫病防治體系,強化野生動物醫療的救治、防疫等,全面降低動物發病率,提高治癒率,保證患病動物能得到及時的治療,防止動物疫情發生,確保人和動物的安全。

相關焦點

  • 人畜共患病:病毒何以從動物跳躍至人類?
    目前新冠病毒已造成全球2812557人感染,但有極大可能是從一個人被一隻野生動物感染開始的。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確切的時間和地點,也不會知道是哪種動物造成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從流感到愛滋病,從SARS到MERS,人畜共患都難以避免。 人畜共患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而病原體源於其他動物物種。
  • 警惕「人畜共患病」!
    7月6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牲畜研究所聯合發布報告稱:過去20年,人畜共患疾病的暴發愈發頻繁,對人類的威脅越來越大。新冠肺炎不是第一次源自動物的病毒偷襲,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這種源自動物、跨物種傳染給人類的傳染病稱為人畜共患病。早在人類最為古老的文化搖籃之一——公元前2000多年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遺留的碑文中,就有對人畜共患病的記載。如今已是公元後2千年,人畜共患病對人類造成的威脅沒有減少,還在不斷加劇。
  • 人畜共患病|豬弓形蟲病的流行特徵和臨床症狀
    弓形蟲病是常見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該病流行的地區與範圍廣泛,涉及的動物種類也是多種多樣,例如豬、雞、 羊、牛、兔和馬等感染後都可以出現症狀,其中豬感染弓形蟲的概率較高,在豬弓形體病也叫做豬弓形蟲病,弓形蟲病是一種常見的人畜共患病,弓形蟲可以寄生在多種生物體內,並且隨著動物生命活動的進行而傳播
  • 貓奴必看手冊:貓咪身上常見的人畜共患病
    但是流浪貓由於生活環境的問題,沒有定期接種疫苗、驅蟲,不可避免的會攜帶大量的細菌和病毒。   因此獸醫小明建議大家帶一隻新的貓咪回家後,最好帶它去醫院檢查一下身體。其中人畜共患病檢查就是很重要的一項,下面我就來給大家出一期貓奴必看手冊,講講在貓咪身上有哪些常見的人畜共患病,以及主人需要如何預防。
  • 關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潘多拉魔盒
    野生動物貿易供應鏈和消費環節大大增加了從業者和消費者感染人畜共患病,尤其是新發傳染病的風險。」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全球健康項目主任克裡斯蒂安·沃爾澤(Christian Walzer)說。是人類自己打開了動物病毒的潘多拉魔盒。
  • 科學家發現兩種風疹病毒「近親」 暫未顯示人畜共患風險
    但本周《自然》雜誌的一篇報導表明,風疹病毒群有了自己的「新成員」:它的兩個新「親戚」中的一個感染了位於烏幹達的蝙蝠;另一組殺死了德國一家動物園的三個不同種類的動物,在附近的野生老鼠身上也發現了這些病毒。
  • 石家莊一室內動物園,居然是"野生動物救助站"!志願者反映
    比如斑海豹,去年綠會救助的小斑海豹就有可能會進入室內動物園。室內動物園經營的絕大部分都是野生動物,但願市內動物園不會變成野生動物的非法貿易場所。這次曝光的長沙室內動物園,就是給不能亂開室內動物園敲響了警鐘;這名綠會志願者表示,他曾以救助野生動物愛心人士的名義,給石家莊室內動物園的野生動物救助站打過電話,告訴他們志願者有一隻野生動物需要救助,且要求全程參與,一起救助野生動物,但是救助站告知,從他們接觸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開始,就不再允許愛心人士參與,也不再允許愛心人士接觸參與、放飛等活動。
  • 野生動物世界
    如果人類想要一個更為安全和健康的未來,那麼必須重塑我們與野生動物的關係。上世紀70年代,公共衛生改善、抗生素等藥品的出現曾讓人類天真地以為自己已經戰勝了傳染病,但很快幻想就被來自熱帶雨林深處的愛滋病毒擊潰。從那以後,新發傳染病層出不窮。它們大多具有共同的特徵:進入21世紀後,幾次全球性的衛生危機——SARS、MERS、伊波拉、新型禽流感、新型冠狀病毒——無一不是人畜共患疾病。
  • 石家莊一室內動物園,居然是「野生動物救助站」!綠會志願者反映情況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近日,據多家媒體報導,長沙的一個「室內動物園」大量動物死亡:部分疑被餓死,有動物開始啃食屍體。(拓展閱讀:"室內動物園"亂象該整治了!長沙某園大量動物死亡,公共衛生安全誰來保障?)
  • 野生動物為何易成病毒傳染源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2日報導稱,被中國頂級專家鍾南山指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源頭的竹鼠,近年在中國大陸被大規模人工養殖,更在網紅推介下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該文章還援引港媒報導稱,竹鼠外形粗壯,主要生活在亞熱帶森林、灌叢和竹林中,主要以竹子為食,因為體型龐大肉多,營養價值豐富,有較高經濟和藥用價值。
  • 伴侶動物是否能夠立法禁食?學者:現有劃分不合適|野生動物|養殖|...
    但是,把野生動物用於娛樂表演、保健治療、異域寵物等目的,會給野生動物造成嚴重的傷害和虐待,並且同樣存在公共衛生安全隱患,若能出臺引導政策,支持相關企業逐步轉產轉型,將有助於更好地保護野生動物。野生動物展演(動物表演)是一種嚴重傷害動物的商業娛樂活動,目前已被許多國家和城市明令禁止。如今更應該禁止人與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禁止馴獸、動物展演(動物表演)以及近距離拍照、觸摸、騎乘等活動。
  • 人類與野生動物應該如何相處
    這是一種典型的人畜共患烈性傳染病,人、猿、豪豬、羚羊、猴、果蝠等哺乳動物都有可能遭受感染。科學研究認為,果蝠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宿主。  馬爾堡病毒是伊波拉病毒的近親。這種病毒首次出現在1967年的德國,31人感染,7人死亡,感染源追溯到一批從烏幹達來的非洲綠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馬爾堡病毒疫情,發生在2005年的非洲安哥拉,當時病死率高達90%。
  • 危險的不只是野生動物 還有野生動物園
    10月17日,上海野生動物園的一名工作人員在猛獸區實施作業時,遭受熊攻擊,不幸身亡。乘客拍下視頻的顯示,一群熊圍攏在一起,還有其他熊向此處跑來。有目擊者稱,「它們像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拖著人往草叢裡移動。」事後流出的視頻讓人震驚。但是在野生動物園裡,這樣的情況並非第一次出現。
  • 愛滋病、伊波拉、非典,人類到底從野生動物身上感染了多少病毒?
    2月11日,世衛組織發布的報告也顯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和在蝙蝠亞種的菊頭蝠中傳播的冠狀病毒(CoV)之間存在聯繫。由此可見,中華菊頭蝠很可能也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 與非典(SARS)病毒一樣,除自然宿主之外,新冠病毒應該還有一個中間宿主。
  • 2014年海南高考作文網友作品18:餵食野生動物和「啃老族」的危害
    截至下午4點,已經收到來稿110多篇,南海網擇優評選網友作文,並配發海南華僑中學語文老師王嫣雪和文昌中學語文老師林翠薇的評語,以饗讀者。以下是網友「螞蟻蟲」所寫的高考作文《餵食野生動物和「啃老族」的危害》。
  • 【關注】花都放生多批蛇鳥等野生動物,如遇它們擾民,這樣做!
    【關注】花都放生多批蛇鳥等野生動物,如遇它們擾民,這樣做!得到了大量關注和反思加強野生動物保護是維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今年來,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花都區分局聯合廣州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廣州市公安局花都區分局開展多場野生動物放生活動,維護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
  • 中國裁判文書網3份判例:遊客被動物傷害,動物園責任幾何?
    中國裁判文書網3份判例:遊客被動物傷害,動物園責任幾何?東方IC 資料近日,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致一死一傷,動物園是否需要擔責,引起網絡熱議。有觀點認為,八達嶺野生動物園雖然履行了告知義務,且與遊客籤訂過責任書,但動物傷人事件並不是第一次發生,遊客自駕遊能隨意下車,不能說不存在管理疏漏。
  • 徐州毒殺野生斑鳩男子被判6個月,專家解讀毒獵危害
    交匯點訊 3月9日上午,徐州鐵路運輸法院通過網際網路庭審的方式,依法公開開庭審理一起非法毒獵野生鳥類案並當庭宣判,被告人史某犯非法狩獵罪,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教授王麗平參與了現場連線,解讀毒獵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