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動物園協會明確要求會員單位對飼養繁育野生動物場館實施與公眾隔離,飼養管理人員做到隔離操作,不直接接觸野生動物,暫停野生動物對外轉運。
同時,做好飼養場館、繁殖場等動物飼養地點的防疫,嚴格防止疫病傳播,為飼養管理人員安全提供保障。若發現飼養野生動物出現突發疾病、疾病傳染、死亡率增高等異常情況,按規定做好防範隔離並及時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等待有關部門進一步處理。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了多份來自動物園管理機構的研究報告,報告稱,動物園存在人畜共患病,對野生動物和人類的危害十分嚴重。
青島市動物園管理處獸醫師王永興在《現代畜牧科技》(2019年第6期)上撰文稱,青島動物園自1977年建園以來,已發生多起人畜共患病, 由於措施及時有效,未發生大面積傳染。
2013年,青島動物園發生一例黑豹結核病。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人和動物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患病動物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病原菌通過飛沫、痰、糞便、尿和開放病變向外界排放,汙染環境。該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
動物園應防止動物疫情發生,確保人和動物的安全。攝影/章軻
2014年,青島動物園又發生4例白唇鹿巴氏桿菌病。巴氏桿菌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動物和人的一種傳染病。急性病例以敗血症和出血性炎症為特徵。許多病例還出現傳染性胸膜肺炎。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患病或帶菌的動物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
王永興介紹,近年來,人畜共患病越來越多,很多以前並不能感染人類的病菌,隨著變異,已經會對人類構成極大威脅。
福州市動物園管理處獸醫師陳小麗近年來也對動物園圈養野生動物人獸共患病進行了研究。她在《畜牧與獸醫》(2018年第1期)上介紹,對福州動物園57種哺乳動物人獸共患寄生蟲感染情況進行調查發現,24種動物感染人獸共患寄生蟲,感染率達42.1%,涵蓋了線蟲、絛蟲、吸蟲和原蟲4大類。人獸共患寄生蟲以雜食動物和靈長類動物感染為主。
「野生動物寄生蟲病的防治是動物園獸醫最重要工作之一。每個動物園獸醫每年都需對野生動物進行常規的查蟲驅蟲工作。」陳小麗稱,寄生蟲病的發生特別是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野生動物的健康及人類公共衛生安全。
研究發現,動物環境大部分為泥土的外場,適合動物活動,且土地是土源性寄生蟲卵保存的最為適合的場所。因此,像長頸鹿、羚牛、環尾狐猴、金絲猴等,每年的寄生蟲感染率都保持在一定水平,是其重複感染的主要原因。此外,有些寄生蟲如短膜殼絛蟲、曼氏迭宮絛蟲、吸蟲,這些需要中間宿主的寄生蟲,由外來的動物飼料攜帶並感染動物。動物園中流浪貓狗及老鼠的肆意流竄,也給寄生蟲的徹底清除帶來了很多障礙。
陳小麗說,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綜合防控需隔離患有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的動物,糞便無害化處理,殺滅糞便中的病原,以及周圍環境消毒等綜合技術措施。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肖海思等學者對長沙生態動物園的調查(《經濟動物學報》2019年第6期)也發現,長沙生態動物園動物寄生蟲感染率為52.63%,其中食草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陽性率為50%,食肉類動物感染率最高,感染率達76.9%。造成這些疾病的病原體不僅種類多,且感染率高,其中尤其以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為甚。
中國動物園協會關於會員單位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有關工作建議
動物園野生動物弓形蟲抗體檢測結果。資料來源:福州動物園
近年來,我國動物園市場已形成一定規模。據觀研天下發布的《2019年中國動物園行業分析報告:行業競爭格局與未來趨勢研究》數據顯示,到2018年,我國動物園數量約185家,其中,野生動物園數量49家,普通動物園數量136家。
中國動物園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動物園市場規模為146.32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門票收入為138.8億元,佔比高達94.9%。動物園餐飲及其他收入為7.52億元,佔比5.1%。
目前,國內野生動物園主要企業有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上海野生動物園、北京大興野生動物園、大連森林動物園、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常州淹城野生動物園、威海神鵰山野生動物園、雲南野生動物園、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和青島森林野生動物園。一、二線城市的動物園( 如北京動物園、上海動物園、廣州動物園等) 發展水平較高,而西部地區的動物園的發展較為滯後。
動物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中開展野生動物綜合保護和相關科學研究的專類公園,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示範場所,具有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科普宣傳、遊覽觀賞等綜合功能,是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全國動物園發展綱要》提出,動物園應當構建有效的動物疫病防治體系,強化野生動物醫療的救治、防疫等,全面降低動物發病率,提高治癒率,保證患病動物能得到及時的治療,防止動物疫情發生,確保人和動物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