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這一日,
民間稱為祭祀節,俗稱鬼節。
佛教稱這一日為盂蘭盆節。
道教稱這一日為中元節。
1. 祭祀節
古人認為人去世後會化作鬼魂,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祭祀鬼的節日,俗稱鬼節。也叫施孤、亡人節或七月半。
傳說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閻王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常年禁錮在幽冥界裡受罪的冤魂厲鬼走出地府,享受人間血食,直到七月末結束鬼魂的遊蕩回歸地府。
所以就有了七月為「鬼月」的說法。
民間在這期間盛行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燒元寶、燒冥幣、燒紙錢,放河燈,做法事等,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另外還有的人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等。
2. 盂蘭盆節
盂蘭是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盂蘭盆」即是解倒懸之意。解救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盂蘭節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佛祖弟子目犍連用道眼看到已故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目犍連非常傷心,
於是用缽盛飯送給母親吃,飯剛送到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
目犍連哭著請求佛祖救救母親。
佛祖授予《佛說盂蘭盆經》,
讓目犍連與眾僧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等供奉地獄裡的眾生,
眾餓鬼終於得到了食物。目犍連也救了母親。
自此佛教徒每年在這一日都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法會、盂蘭盆供、盂蘭盆齋。
農曆七月十五成為佛教的盂蘭盆節。
在佛教裡,七月與民間的「鬼月」相反,七月是吉祥月,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
佛祖在世時,每逢夏天雨季,僧眾皆不外出託缽,專心打坐修行,
經過90天的「結夏安居」,到了七月十五安居結束日,眾僧把這期間的修行體悟告知佛祖,等待佛祖的印證,
這一日叫做「僧自恣日」,也稱「佛歡喜日」。
七月十五成為佛教的盂蘭盆節後,
七月不僅稱報恩月,也稱為孝親月。
3. 中元節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
以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為中元(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為下元(水官解厄日)。
「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在中元節時,來為孤魂野鬼普渡,
並且在這一日有罪的人,可通過各種儀禮自我檢討或是祈求天地人的寬恕和赦免,又成為活人的「贖罪節」或是「懺悔節」。
道教興起後,唐中後期正式命名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
人們通常在這一日,或是前一日,用時令佳品或喜愛的食物向祖先親友亡靈進獻祭祀。
一般認為,鬼節即中元節即盂蘭盆節。
這是一種誤解。確切來講,祭祖節鬼節、盂蘭盆節、中元節分別屬於民間俗信、佛教以及道教的節日。
三者呈並列關係。
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
華夏文化與民間信仰有強大的同化作用,
佛教側重於普度從陰間走出的孤魂野鬼。
道教則強調的是孝道,
民間的祭祀節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
無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外傳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覺中適應著本土的文化。
使中元節逐漸成為內涵豐富的祀亡、祭鬼、解難、赦罪等盛大的漢文化傳統節日。
我國是禮儀之邦,孝道是我國文化的起點,
一直以來,我國都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
剝開種種宗教的、神怪的儀式外衣,
無論是燒紙錢,放河燈也好,還是供奉百果,燃燈供佛也罷,
慎終追遠,寄託哀思,對逝去親人的懷念之情,才是祭祀活動的真正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