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農曆七月十五,是佛、道、俗共同的節日嗎?

2020-12-24 摩奴闍

農曆七月十五這一日,

民間稱為祭祀節,俗稱鬼節。

佛教稱這一日為盂蘭盆節。

道教稱這一日為中元節。

1. 祭祀節

古人認為人去世後會化作鬼魂,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祭祀鬼的節日,俗稱鬼節。也叫施孤、亡人節或七月半。

傳說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閻王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常年禁錮在幽冥界裡受罪的冤魂厲鬼走出地府,享受人間血食,直到七月末結束鬼魂的遊蕩回歸地府。

所以就有了七月為「鬼月」的說法。

民間在這期間盛行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燒元寶、燒冥幣、燒紙錢,放河燈,做法事等,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另外還有的人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等。

2. 盂蘭盆節

盂蘭是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盂蘭盆」即是解倒懸之意。解救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盂蘭節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佛祖弟子目犍連用道眼看到已故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目犍連非常傷心,

於是用缽盛飯送給母親吃,飯剛送到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

目犍連哭著請求佛祖救救母親。

佛祖授予《佛說盂蘭盆經》,

讓目犍連與眾僧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等供奉地獄裡的眾生,

眾餓鬼終於得到了食物。目犍連也救了母親。

自此佛教徒每年在這一日都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法會、盂蘭盆供、盂蘭盆齋。

農曆七月十五成為佛教的盂蘭盆節。

在佛教裡,七月與民間的「鬼月」相反,七月是吉祥月,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

佛祖在世時,每逢夏天雨季,僧眾皆不外出託缽,專心打坐修行,

經過90天的「結夏安居」,到了七月十五安居結束日,眾僧把這期間的修行體悟告知佛祖,等待佛祖的印證,

這一日叫做「僧自恣日」,也稱「佛歡喜日」。

七月十五成為佛教的盂蘭盆節後,

七月不僅稱報恩月,也稱為孝親月。

3. 中元節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

以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為中元(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為下元(水官解厄日)。

「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在中元節時,來為孤魂野鬼普渡,

並且在這一日有罪的人,可通過各種儀禮自我檢討或是祈求天地人的寬恕和赦免,又成為活人的「贖罪節」或是「懺悔節」。

道教興起後,唐中後期正式命名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

人們通常在這一日,或是前一日,用時令佳品或喜愛的食物向祖先親友亡靈進獻祭祀。

一般認為,鬼節即中元節即盂蘭盆節。

這是一種誤解。確切來講,祭祖節鬼節、盂蘭盆節、中元節分別屬於民間俗信、佛教以及道教的節日。

三者呈並列關係。

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

華夏文化與民間信仰有強大的同化作用,

佛教側重於普度從陰間走出的孤魂野鬼。

道教則強調的是孝道,

民間的祭祀節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

無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外傳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覺中適應著本土的文化。

使中元節逐漸成為內涵豐富的祀亡、祭鬼、解難、赦罪等盛大的漢文化傳統節日。

我國是禮儀之邦,孝道是我國文化的起點,

一直以來,我國都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

剝開種種宗教的、神怪的儀式外衣,

無論是燒紙錢,放河燈也好,還是供奉百果,燃燈供佛也罷,

慎終追遠,寄託哀思,對逝去親人的懷念之情,才是祭祀活動的真正核心。

相關焦點

  • 你知道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嗎
    你知道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嗎?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石鼓節、地關節或齋鼓節,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區是七月十四日),每年有上元節、下三元節。它是中國文化圈和海外華僑區的一個傳統文化節日。祭祀死魂、掛河燈、燒紙錠的民俗,除夕、清明、重陽三個節日,都是祭祖的傳統節日。在漢代,中元節是一個慶祝豐收的節日,在秋天開始賞賜大地。有些莊稼成熟了,人們應該崇拜祖先。按照道教的說法,中原節是葛關的生日,也是乞求葛官赦罪的日子。
  • 中元節,孟蘭盆節,七月半,你真的知道農曆七月十五的來源嗎?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各地的人們就開始有了不同的準備,燒紙錢,放河燈,祭祀土地,各地風俗不同,各種活動也不同,各地的說明名稱也大不相同。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
  • 農曆七月十五:你該過什麼節?
    一提起農曆七月十五,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大部分人會說是中元節,畢竟是三元節日之一(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我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但是,大家知道農曆七月十五可是特別受歡迎呢,它不僅僅是「鬼節」,還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嗎?
  • 七月半是什麼節日?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的四大鬼節之一
    元節是本月的15日,農曆七月十五,說起中元節大家都知道,可中元節的來歷很多人卻不清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元節的來歷以及其他的稱呼。 中元節的來歷
  • 農曆七月,佛教之中的這些節日?你需知道!
    農曆七月,除了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還有大家皆知的「中元節」。那麼對於佛教而言,在農曆七月,又有哪些節日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在農曆七月對於佛教而言,分別有哪些重要節日。他們又分別是節日。三、農曆七月十三,大勢至菩薩聖誕。大勢至菩薩,想必大家都知道,其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並稱西方三聖。據《觀無量壽經》載: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能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四、農曆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盂蘭盆節」。
  • 學處 | 農曆七月十五 供佛齋僧的五種殊勝
    在目犍連尊者的懇請之下,佛陀正式宣說救拔厄難中父母的方法,即在農曆七月十五佛歡喜日,亦名僧自恣日,設盂蘭盆法會,供佛及僧。根據蕅益大師的解釋,供佛齋僧有五種殊勝之處:【經文】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為什麼要定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呢?
  • 祭神明、祭祖先、祭孤魂野鬼:人類如何在七月十五狂歡?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在人們表達生死觀念的儀式和習俗中,比如喪葬禮俗、祖宗祭日和部分歲時節日的祭祀儀式等,既有對死後亡靈的安置,也有對故人年復一年的追思。七月十五,又稱中元節、鬼節、七月半等,是對亡靈進行年度性慎終追遠的節日,也是很多地區民眾生活中處理生者與死者關係不可忽略的途徑之一。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歲時節日,融合了儒家、道教及佛教的思想,是三方共同影響的結果。
  • 農曆七月半,這個節日你知道多少?
    今天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了,民間俗稱「七月半」,這一天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也是佛家所說的「盂蘭盆節」,而且,還是傳說的「
  • 農曆七月十五,為啥是鬼節?
    那麼,農曆七月十五為啥是鬼節呢?這幾天,街頭燒紙的人特別多,因為明天就是七月十五,中國人所稱的鬼節。七月十五是鬼節,緣於一個印度的傳說。相傳,在印度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少年,名字叫做目連。他的母親叫做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不讓母親殺生。
  • 中元節是農曆七月十五,但在廣西卻不是!
    在廣西,中元節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農曆七月十四過,又叫「鬼節」、「七月半」,又稱壯族「團聚節」、「七月節」。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中元節本是漢族的祭祖節日,後來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包括壯族在內的一些少數民族也在這一天祭祖。
  • 兩天後是農曆7月15中元節,在農村有哪些習俗,你知道嗎?
    過完了甜蜜美好的七夕節,就到了農曆7月15了,農曆的七月十五這天也是個節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一天不管是農村人還是城市人都過節,不過不是給活人過節,而是給去世的人過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我們民間一般就稱為「中元節」,也就是「鬼節」。
  • 農曆七月十五眾中元節,為什麼在民間又被稱為「鬼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七月半,是我國的中元節,俗稱為「鬼節」,這一天是道教的中元節也是佛教舉行盂蘭盆會的日子。那麼鬼節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節,你知道嗎?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
  • 中元節是農曆七月十五還是七月十四?都有什麼傳統習俗?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各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絕大部分華人都將中元節定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源於華夏民族的孝道,七月十五原是小秋,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而海外華人華僑則會藉此節日寄託對祖先的哀思和故鄉的思念,也會寄批銀回家以盡孝。
  • 中元節的由來:以禮敬亡靈為中心,民俗多樣性的祀先赦罪的節日!
    農曆七月十五日,又被人們叫做「七月半」,民間叫鬼節,是日有燒紙錢祭祖活動,俗稱燒紙會。道教謂之中元,是普遍超度孤魂野鬼之日。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佛陀教民眾在此日做「盂蘭盆會」,以百味五果供養佛與僧,以所得福報來解救七世父母在陰間的倒懸之苦,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佛道二教這一天的祭祀活動融合於民間相沿久遠的祭祖習俗之中,形成一重要節日,總名之曰中元節。
  • 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 中元節也有現代意義
    農曆七月十五,也就是七月半,這一天在民間是非常重要的節日,被稱為「中元節」,也叫鬼節,這一天的習俗就是祭祀先祖,表示後人對先人的感恩之情。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傳說中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而地官的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
  • 盂蘭盆節——佛教中很隆重的節日
    農曆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俗稱「中元節」。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也是僧自恣日,結夏安居三個月,在這一天圓滿,所以也稱為佛歡喜日。各地寺廟會舉行「盂蘭盆法會」,接受佛弟子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 農曆七月十五河南的「牲口節」,這是什麼習俗?有什麼來歷
    又近農曆七月十五,這是傳統的「中元節」,也三大「鬼節」裡最重要的一個。但在河南省的一些地區,這天還是另外一個節日——牲口節。現在的年輕人聽到「牲口」這個詞,或許有點陌生,但對於七八十年代及以前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
  • 是鬼的節日還是佛的節日呢?
    為了避免鬼神,就會興其很多的驅妖除魔的道士,再加上一些形式上的節日等,而民間的農曆七月十五就是鬼節,又叫七月半,中元節,佛教又叫盂蘭盆節。鬼節鬼節顧名思義就是鬼的節日,由於咱們地域較廣,南北差異大,所以對這一節日不同地方所過節的形式是存在差異的,對於這個呢也是信則有,不信則無,所以,有很多地方也是不過這個鬼節的。這是我們民間對這些所謂鬼神節日的看法,信則有不信則無。
  • 農村俗語「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豐收」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進入農曆七月份了,馬上就要迎來一年一度的農曆七月十五了。這是一個在農村裡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有的地方叫它「中元節」,也有的地方叫它「鬼節」,而農夫的老家這邊叫它「七月半」。關於農曆七月十五,在北方地區還流傳著「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豐收」的說法,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