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央視「懷舊劇場」再看《阿拉伯的勞倫斯》,經典就是經典,重看總有收穫。
「本片是大衛 裡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鮮明的後期創作風格特徵,裡恩從《桂河大橋》開始專拍『跨洋電影』,他的跨洋電影往往具有文化反思的底蘊。他常以英國人在異邦的活動為題材,通過種種矛盾衝突,對英國人的民族稟性、心理意識加以審視,進行歷史、文化的反思。本片中,在勞倫斯和英國政府的對阿態度上裡恩顯然是揚前者而抑後者的(從這層意義來講,本片的主題是積極的,然而本片畢竟是英國人的手筆,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它都過分突出英國人的作用,甚至不惜貶抑阿拉伯人,這又是它的不足之處)。在裡恩後來執導的《瑞安的女兒》(1971)和《印度之行》(1984)中也能感受到這種對民族品性的反思」(《世界電影鑑賞辭典》鄭雪來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3、4頁)。
「本片中有些場景非常令人難忘,如阿里首次出現時,只見沙天一線處隱約冒出一個黑點,黑點漸次變成一個細長的黑影,黑影被熱沙騰起的蜃氣衝折得搖曳不定。良久,黑影才分化出黑帽黑衣黑駱駝。又如勞倫斯橫穿西奈時,沙暴遮天蔽日,席捲著砂石撲面而來,杜德忽然陷入沙流,就像掉進沼澤地,在掙扎中漸漸沒頂。裡恩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將這些沙漠奇景轉換成畫框內與劇情密切相關的影像,最終形成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同前第394頁)。
影片臺詞:偉大發端於小事情。如果你們不能停止這樣的爭鬥,阿拉伯民族就是愚昧、自私、殘忍。
裡恩的作品場面宏大,視覺觸覺深刻,深遠高大與淺近弱小形成鮮明對比。
電影屬於特殊的產品,經典影片類似於農業生產,不能以流水線上的產品製造衡量。電影寓教於樂,傳播影響價值觀。
國慶節前讀完我國著名英國史學家錢乘旦與陳曉律所著《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懷舊劇場」重看《阿拉伯的勞倫斯》「恰逢其時」。
相關連結——
為了慶祝我的輸錢,能陪我喝一杯嗎?我賭錢的時候不喝酒。我是賣茶葉的,到果阿來玩的。不!來輸錢,還要輸得很從容。瞧,都輸光了。你輸得可真不少。但我看是贏了,因為我認識了你(英國電影《海狼》)。
阿拉伯格言:假如統治者是公正的,他必然會受到一半居民的反對(《領導者》尼克森著)。
田漢說,酒、音樂和電影是人類的三大傑作。
約翰·韋恩說:「我從不相信不喝酒的男人」。韋恩以出演西部片和戰爭片的硬漢而著稱。是那個年代美國人的化身:誠實、有個性。
列寧論斷: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於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所有藝術中,電影最重要。
電影是永恆的藝術(裡根在1980年奧斯卡頒獎儀式上的致辭)!(2020年10月3日馬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