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怎樣發動阿拉伯大起義?他結局如何?

2020-12-07 帶你觀遍世界

1888年8月16日,託馬斯·愛德華·勞倫斯(以下簡稱T.E.勞倫斯)出生在威爾斯的特雷馬多格(Tremadog),在威爾斯、蘇格蘭和法國的聖馬洛度過了幼年時代。1896年,勞倫斯一家返回英國,在牛津定居。其父親「託馬斯·勞倫斯」的真名叫託馬斯·查普曼,是一個英國血統的愛爾蘭貴族,第7代威斯特米思從男爵(Baronet of Westmeath)。他的婚姻十分不幸。在與妻子生了4個女兒之後,拋棄了妻子、孩子和家產,同女兒們的家庭教師薩拉·瓊納一起私奔,生下了T.E.勞倫斯及其3個兄弟。

1896年,勞倫斯進入牛津公立男子學校就讀。1906年,勞倫斯騎自行車遊歷了法國,對英法百年戰爭時代的古堡進行了考察。1907年,19歲的勞倫斯獲得了牛津大學耶穌學院每年50英鎊的獎學金,主修現代史。1908年夏天,作為現代歷史研究課程的一部分,勞倫斯騎著自行車在法國進行了第一次考古旅行,參觀了克萊西、阿金庫爾、色當等古戰場遺址,並考察了修建於羅馬帝國時代、西哥特時代及百年戰爭時期的眾多古堡,行程達4000多公裡。

1909年6月18日,勞倫斯前往近東,獨自徒步考察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境內的十字軍古堡遺蹟。1909年10月,勞倫斯回到了牛津大學。他在中東的考察記錄、草圖、照片都寫入了他的畢業論文《12世紀末十字軍運動對歐洲軍事建築風格的影響》。這篇論文使他以牛津的一等優秀成績畢業。

大學畢業後不久,1911年1月,22歲的勞倫斯以考古工作者的身份返回中東,參加了發掘奧斯曼帝國境內西臺王國(Hittites)都城卡赫美士(Carchemish)遺址的考古行動。1914年春天勞倫斯離開卡赫美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為勞倫斯會講阿拉伯語,了解近東地區的風俗和民情,所以從倫敦的總參謀部地理情報分部調派往開羅的陸軍情報部工作。

大起義

1914年10月,奧斯曼帝國作為德國的盟友宣布參戰。11月4日,奧斯曼帝國蘇丹以全世界穆斯林領袖——哈裡發的名義,宣布保衛伊斯蘭國家,對協約國進行聖戰。土耳其參戰後,中近東戰線出現了對英國不利的形勢。到1915年下半年,土耳其軍隊進攻了埃及,圍困了亞丁保護地,英軍在美索不達米亞和達達尼爾海峽相繼失利,在阿曼、蘇丹和波斯灣地區還面臨一些酋長發動的「聖戰」。在這種情勢下,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威廉·亨利·麥克馬洪向麥加的謝裡夫(Sherif,意為「聖裔」)、來自哈希姆家族的海珊·伊本·阿里(Hussein Ibn Ali)提供現金和武器,並允諾在戰爭結束後成立一個統一的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的阿拉伯國家,承認他為阿拉伯之王。雙方的談判以往來文書的形式記錄在案。

1916年6月5日, 1500名阿拉伯騎士在麥地那對空鳴槍,宣布阿拉伯獨立。6月10日,海珊的長子阿里和費薩爾聯合指揮的漢志戰士包圍了聖城麥加,土耳其的漢志總督加裡布帕夏帶著親衛隊逃往漢志山脈中的避暑勝地塔伊夫(Al Taif)。經過20多天的圍困,麥加守軍向漢志軍隊投降。在這裡,海珊向全世界穆斯林發表宣言,公開譴責土耳其當局迫害和屠殺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背離伊斯蘭教精神,並宣布阿拉伯脫離奧斯曼帝國長達400多年的統治宣布獨立。

阿拉伯起義爆發後,駐埃及開羅的英國中東事務大臣羅納德·斯託爾斯勳爵(Sir Ronald Storrs)於1916年10月動身前往漢志拜訪海珊,勞倫斯奉命陪同他前往阿拉伯地區執行這一外交使命。斯託爾斯答應從開羅為起義軍隊提供金錢和給養,勞倫斯中尉則被留下來對漢志戰爭的形勢進行評估。

1916年10月16日,勞倫斯從英軍中東總司令部所在地伊斯梅利亞乘船抵達吉達港。他在那裡與海珊的次子阿卜杜拉進行了會晤,不久又見到了長子阿里和三子費薩爾,很快成為費薩爾的摯友和軍事顧問。在勞倫斯的建議下,阿拉伯起義軍北上奔襲奧斯曼帝國腹地,破壞漢志鐵路,佔領了延布、瓦季、亞喀巴等城市。

1917年10月到11月間,英軍中東總司令埃德蒙·艾倫比將軍向土耳其軍隊防線發動總攻,勞倫斯及阿拉伯部隊奉命配合,對敘利亞展開進攻。1918年9月30日,費薩爾的阿拉伯軍先頭部隊進入大馬士革。費薩爾在這裡宣布自己為敘利亞國王。

1918年10月28日,勞倫斯返回英國。1919年召開巴黎和會時,他與費薩爾一道前往凡爾賽,為爭取阿拉伯國家獨立做最後的努力。但該努力以失敗告終,敘利亞轉歸法國委任統治。英國隨後安排費薩爾成為伊拉克國王,其兄阿卜杜拉成為外約旦埃米爾。

戰後歲月

由於感覺自己爭取阿拉伯獨立的事業被政治家出賣,勞倫斯在戰後拒絕出任總督等職位,而是選擇隱居生活。1922年8月,在一些地位很高的朋友的幫助下,勞倫斯以「約翰·休·羅斯」的假名加入英國皇家空軍。兩星期後由於被記者發現真實身份而被迫退出空軍。不久他又化名「託馬斯·愛德華·肖」加入英國陸軍,在此期間完成了有關阿拉伯戰爭的回憶錄——《智慧的七柱》。1925年,勞倫斯離開陸軍,重新返回皇家空軍。勞倫斯有很多著名的朋友,包括溫斯頓·邱吉爾,著名作家肖伯納、哈代和龐德,以及著名軍事歷史學家利德爾·哈特,還包括他以前在中東英軍司令部的同僚們。《智慧的七柱》出版後,勞倫斯成了一個富翁,但是不久他將版權及其收益全部捐給了一個慈善組織。為了彌補微薄的收入,勞倫斯替一個美國書商翻譯了荷馬史詩《奧德塞》,還撰寫了一部描寫皇家空軍生活的小說《鑄造》。

1935年2月25日,勞倫斯達到46歲的法定退役年齡,不得不從皇家空軍退休,隱居於多塞特郡的鄉間農莊「雲霧山」。1935年正值英德交惡之際,勞倫斯在英國外交部的一個叫亨利·威廉森的朋友認為,曾經受到希特勒公開稱讚和欽佩的勞倫斯也許是唯一能夠勝任與希特勒進行談判的人,於是邀請他去倫敦商討此事。5月13日清晨,勞倫斯騎摩託車去郵局拍發電報。回來的路上為了躲避兩個騎自行車的男孩,勞倫斯失去了控制,猛然摔到地上,頭部嚴重受傷,六天以後在醫院去世,被安葬在多塞特郡莫頓鎮(Moretown)的聖尼古拉斯教堂墓園裡。

相關焦點

  • 阿拉伯的勞倫斯
    國慶假期,央視「懷舊劇場」再看《阿拉伯的勞倫斯》,經典就是經典,重看總有收穫。「本片是大衛 裡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鮮明的後期創作風格特徵,裡恩從《桂河大橋》開始專拍『跨洋電影』,他的跨洋電影往往具有文化反思的底蘊。
  • 阿拉伯的勞倫斯:頗具傳奇色彩的中東英雄,卻因摩託車事故去世
    海珊在勞倫斯的鼓勵之下宣布讓阿拉伯獨立,並且進行了大起義,阿拉伯脫離了奧斯曼帝國的長久的統治,並且勞倫斯帶著海珊到各個部落去說服,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團結起來,勞倫斯本人也留下來幫助阿拉伯人民進行戰鬥。
  • 約旦——阿拉伯的勞倫斯
    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這座神秘古國,去感受它的魅力吧!(以下圖文來自窮遊er 悟空)約旦這片神秘的土地上,人類在數千年前就已經建立了古老的文明。雖然它在整個中東只能算是一個非常小的阿拉伯國家,但敏感地理位置讓它在中東歷史上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 彼得·奧圖爾主演《阿拉伯的勞倫斯》歷史人物傳奇
    一戰爆發後,德國盟友土耳其趁機侵入阿拉伯半島。英國軍方派陸軍情報軍官勞倫斯(彼得奧圖 Peter O』Toole 飾)去阿拉伯各部活動,試圖發現部族首領費薩爾王子(亞歷克吉尼斯 Alec Guiness 飾)的最終政治企圖。
  • 真正的帝國主義英雄,阿拉伯的勞倫斯
    真正的帝國主義英雄,阿拉伯的勞倫斯,在1955年受到憤怒的老人理察·阿丁頓攻擊。他的自傳將阿丁頓描述成一個向阿拉伯人,他的朋友和他自己撒謊的騙子。他的謊言和自憐也讓他成了「和他的階級和時代相吻合」的英雄。勞倫斯的守舊派辯護人,他的階級以及他所在時代取得的成就把阿丁頓貶斥為一個無賴,要用極其無賴的方式來敗壞其名譽。
  • 彼得·奧圖爾81歲離世 曾主演《阿拉伯的勞倫斯》
    彼得·奧圖爾81歲離世 曾主演《阿拉伯的勞倫斯》 時間:2013.12.1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oie
  • 1918年1月1日,勞倫斯率領500名阿拉伯部隊向土耳其守軍發動突襲
    諷刺的是,正是在這個安靜的時期——當近乎所有人都已經忘掉巴勒斯坦戰場的時候,勞倫斯的阿拉伯非正規軍卻進入了繁盛時期,他們通過在敘利亞南部前線開展的伏擊式突襲對土耳其人構成了威脅。1918年1月15日左右,勞倫斯率領費薩爾的500名阿拉伯部隊(不過,費薩爾顯然不在場)向塔菲拉(Tafilah,今位於死海附近,是約旦的一個省份)的土耳其守軍發動了突襲,其中貝都因人騎著駱駝從側翼攻擊。這是一場真正的戰鬥,阿拉伯人使用英國的維克斯及霍奇基斯機槍向敵軍掃射,土耳其人則以馬克西姆機槍作為回應。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十二):馬蒙
    同年馬蒙向他發動攻擊,內戰於焉展開,阿拉伯人擁護阿明,波斯人擁護馬蒙。813年9月26日馬蒙攻陷巴格達,阿明被殺,內戰結束。 馬蒙即位於木鹿,取得教主之位。而曼蘇爾建立的園形宮城也在內戰期間被破壞殆盡。
  • 資料:阿拉伯帝國
    到他逝世時(632),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  倭馬亞王朝時期(661~750)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貴族又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在東線,徵服了布哈拉、撒馬爾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區。在西線,攻佔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後,於 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安達盧西亞。
  • 巴黎和會:阿拉伯統一與東方主義偏見的交鋒
    海珊作為哈希姆家族的成員,世襲了麥加的謝裡夫一職,在阿拉伯半島乃至伊斯蘭世界都有著崇高的宗教權威。也正因為如此,老海珊在繼任謝裡夫一職前,就出生在奧斯曼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並居住多年。而費薩爾在10歲的時候,也隨家人寓居君士坦丁堡,還學習了英語和法語。無論奧斯曼帝國將其安置京城的目的如何,君士坦丁堡較為開放、發達的環境,無疑讓出自阿拉伯半島的費薩爾眼界大開。
  • 阿拉伯獨具特色文化的書目,到你走進不一樣的阿拉伯
    阿拉伯獨具特色文化的書目,到你走進不一樣的阿拉伯關於阿拉伯,你了解多少呢?關於伊斯蘭文化,你知道嗎?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阿拉伯文化,感受阿拉伯文化的魅力吧。西蒙·蒙蒂菲奧裡依年代順序,以三大宗教圍繞「聖城」的角逐,以幾大家族的興衰更迭為主線,生動講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
  • 阿拉伯帝國中的波斯人
    毫無疑問,這一時期的波斯人憑藉其先進的文明和強大的國家實力,在與阿拉伯人的交往中佔據著主動和優勢。[1]希羅多德在提及大流士時評論說:「阿拉比亞人從來沒有被波斯徵服過。」我們可以想見,物質條件匱乏的阿拉伯半島的確很難引起波斯帝國對它的野心,而戰爭,作為古代交往的主要形式,大多發生兩個民族接壤的敘利亞和伊拉克地區。
  • 穆罕默德及其後繼者用宗教統一了整個阿拉伯,阿拉伯帝國崛起
    阿拉伯帝國很快將把他們從非洲轟走。阿拉伯人發源於阿拉伯半島,很早就曾到過非洲,有的長途販運做生意,有的放牧牛、馬和駱駝。長期以來阿拉伯人像一盤散沙,各部族經常自相殘殺。然而到公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及其後繼者用宗教統一了整個阿拉伯。隨後,阿拉伯人旋風般地向東西方同時擴張,打得拜佔庭和波斯兩大帝國嗷嗷慘叫,阿拉伯人很快佔領了中亞和西亞的大片領土。640年,阿拉伯大軍兵臨埃及。
  • 以色列阿拉伯政黨的崛起:以巴衝突的新玩家?
    以色列阿拉伯人對巴勒斯坦民族事業的支持到80年代末的「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到達頂峰。「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至1993年以巴雙方達成「奧斯陸協議」才完全餘波散盡。但這也標誌著以色列阿拉伯人政治立場的再一次轉變。
  • 【阿拉伯馬專欄】巴勒斯坦人和他們的阿拉伯馬
    ,遠處是耶路撒冷老城高聳林立的尖塔和著名的圓頂清真寺。夕陽西下,「隱藏」在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semane,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果園,根據新約聖經和基督教傳統,耶穌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門徒在最後的晚餐之後前往此處禱告——譯者)旁邊山上的小馬房顯得更加搖搖欲墜。在這裡,22歲的Fares Salim牽著他的灰色阿拉伯馬母馬走出馬廄,高高地舉著韁繩。在他們身後,是耶路撒冷老城高聳林立的尖塔和著名的圓頂清真寺。
  • 猶太、波斯和阿拉伯
    新上任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是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把希伯來人變成奴隸,成為為他建造宮殿和金字塔的免費勞動力。由於拉美西對底層不同的民族壓榨得太狠,在他死後不久,來自四面八方的民族再加上那些海盜,聯合起來進攻埃及,使得該地戰亂不止。這時希伯來人中出了一個大救星——摩西,他帶領希伯來人逃離了埃及。
  • 西報:「阿拉伯之春」在歐洲結出惡果
    西班牙《起義報》網站3月17日發表評論文章,題為:阿拉伯之春的一些果實。作者是阿根廷的非洲、中東和中亞問題分析家、作家記者瓜迪·卡爾沃。 2010年12月,年輕攤販穆罕默德·布瓦齊齊在突尼西亞小鎮西迪布宰德與警察發生衝突,貨物被沒收,隨後他以自焚的方式表示抗議,並在次年1月5日身亡。但布瓦齊齊點燃的這把火併未熄滅,甚至蔓延開來。
  • 沙特家族本來生活在貧瘠之地,他們是如何發跡,成阿拉伯老大的
    作為靠石油發家的伊斯蘭國家,沙特坐擁麥加和麥地那兩座聖城,成為阿拉伯世界實至名歸的領袖。 按說,作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曾經建立起漢志王國的哈希姆家族,更有資格當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可為什麼沙特能取代哈希姆家族,建立起強大的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呢?
  • 阿拉伯王室:「穩定之錨」如何煉成
    阿拉伯王室:「穩定之錨」如何煉成  文|丁 隆 對外經貿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  今年年初以來,以突尼西亞本·阿里政權被民眾抗議推翻為肇始,一場大規模民眾反政府運動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穩坐江山數十年之久的政治強人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下
  • 阿拉伯美食大搜羅
    南玻萬:阿拉伯大餅說起阿拉伯美食,首先必須得提到「阿拉伯大餅'了,是伊斯蘭最著名的食品,也是歷史最為悠久食品之一,早在1400年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