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歷史簡介
阿拉伯伊斯蘭帝國興起
阿拉伯歷史上四大王朝
先知時期
四大哈裡發時期
倭馬亞王朝
阿巴斯帝國
阿拉伯帝國 Arab
阿拉伯帝國(630年—1258年)是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教國家。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稱之為大食國(波斯語Tazi或Tajiks的譯音),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在拉丁文中意指「東方世界帝國」)。同時稱阿拉伯人為摩爾人,稱穆斯林的蘇丹為摩爾人的國王。公元七世紀崛起於阿拉伯半島。在穆罕默德領導下創立了政教合一的「哈裡發」;意為繼承人;作為穆斯林君主也是帝國名副其實的皇帝。八世紀初【712年兵取西班牙被認為其鼎盛時期的開端】,疆域東起印度;西臨大西洋及與法蘭西接壤。南至莫三比克蘇丹國(在東非的殖民地,阿拉伯人建立)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帝國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麥加-麥地那,倭馬亞王朝時移至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時又遷至巴格達。八至九世紀為極盛時期,商人足跡遍及世界廣大地區,在繼承發展古代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後因民族矛盾和內部分裂等原因,逐漸衰弱。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陷巴格達。1258年,蒙古人入侵,佔領伊拉克;阿拔斯帝國滅亡。
【復興亞伯拉罕的遺教】及四大哈裡發時期(632~661)
最初的四大哈裡發由穆斯林公社選舉產生 。第一任哈裡發是先知的嶽父艾布•伯克爾,兩年後去世,平定叛亂,恢復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 634 ~ 644在位 )先後收復拜佔庭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636)、巴勒斯坦(637);同時派4000騎兵攻入埃及。佔領了整個中東。從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廣大地區,為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歐麥爾還在遼闊的領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644~656)率4萬阿拉伯鐵騎主力軍隊消滅薩珊王朝數十萬大軍。西至北非利比亞。在位期間,阿拉伯統治階級奧斯曼本人由於腐化,重用親近、貪圖享樂,引起穆斯林的不滿。被倒戈的士兵殺死。哈裡發阿里(656~661在位)即位,奧斯曼重用的親戚穆阿維葉汙涅阿里殺害奧斯曼。一些明真相的人被穆阿維耶煽動和收買。阿里後來被哈瓦利吉派的人暗殺。661年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即位哈裡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哈裡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是帝國的君主。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教專制國家。公元632年阿拉伯半島在穆罕默德去世時統一後。在首任哈裡發艾布•伯克爾(632~634)在任內,阿拉伯哈裡發政府平定先知去世後叛亂的各部落。伯克爾死後,繼任者奧斯曼哈裡發,率領阿拉伯人開始在先知的「鷹旗」對外擴張,佔領中東、北非、東非西非、中亞以及歐洲西班牙、葡萄牙;兩西西里王國,跨過阿爾佩斯山攻入瑞士(因二戰免於戰火聯合國公認最安全國家)並侵入奧地利(13世紀蒙古人才侵入)。中世紀北歐海盜盛行;當時法蘭西和英吉利都相繼被日耳曼威廉家族徵服。786年;阿拉伯人陸續佔領法蘭西南部,科西嘉島;與法蘭西軍隊決戰普瓦提埃失敗,才使法國、英吉利免於被阿拉伯軍隊佔領。形成龐大的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帝國統治者阿拉伯語稱哈裡發,集政治、宗教大權於一身。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或摩爾帝國。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復興阿拉比亞自古以來的一神教伊斯蘭教 。自稱是阿拉伯和猶太人祖先的,亞伯拉罕宗教的繼承者。先知遵循亞伯拉罕的遺教傳播伊斯蘭。到他逝世時(632),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
倭馬亞王朝時期(661~750)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貴族又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在東線,徵服了布哈拉、撒馬爾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區。在西線,攻佔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後,於 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安達盧西亞。後在入侵法蘭克王國的普瓦提埃戰役(732)中戰敗,退回西班牙。至8世紀中葉倭馬亞王朝後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中亞河外地區,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
倭馬亞王朝仿效拜佔庭帝國的政體,設置了政府機構 ,並繼續實行由阿拉伯軍事貴族執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漸完備,被稱為伊克塔的封建採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正式語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須用阿拉伯文書寫。
8世紀20 年代以後,阿拉伯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激化,內訌不止。一直受歧視、受壓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紛紛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750 ~ 754 在位)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於750年推翻了倭馬亞家族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曼蘇爾(754~775在位)時遷都巴格達(762)。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時期(750~1258)
阿拔斯王朝建立後,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政時期,降服吐蕃。此時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 ,750年,阿拉伯人佔領坦尚尼亞的桑格幾布群島。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在中亞怛羅斯戰役中,擊敗中國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的大部分地區。在這時期,帝國仿效波斯舊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重視興修水利 ,使肥沃的新月地帶、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等地區的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帝國境內的豐富資源和過境貿易,為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巴格達成為著名的世界商業和貿易中心之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文化的進步與繁榮。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伊斯蘭教已成為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9世紀中葉後,為了鞏固邊防,阿巴斯帝國先後冊封藩王駐守邊疆。突厥蘇丹逐漸取得權勢,阿拔斯王朝進入分封制時期。由於重用突厥將領,阿拉伯帝國中央政府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擁兵割據,獨霸一方。如阿拉伯人在北非冊封了伊德裡斯王朝(789~956)和艾格萊卜王朝(800~908);在摩蘇爾封了哈姆丹王朝王朝 蘇丹929~1003);冊封波斯人藩王薩曼王國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塞爾柱帝國,以及在埃及、敘利亞和阿尤布王朝1171~1250)。909年,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在北非建立,與建都科爾多瓦的後倭馬亞王朝(929~1031),建都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鼎足而三,爭奪哈裡發的正統地位。以致十世紀在伊斯蘭史上有什葉派世紀之稱。
8世紀70~80年代的蒙面者起義、816~837年的巴貝克起義和869~883年的辛吉起義,給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到10世紀中葉,王朝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巴格達,哈裡發失去了一切世俗權力,只保留了宗教領袖的地位。實際上阿拔斯帝國已名存實亡,西方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的哈裡發稱為「巴格達教皇國」。1258年,蒙古大將旭烈兀率軍攻陷巴格達,殺死哈裡發,阿拔斯帝國遂亡。
【擴張】
阿拉伯(Arab)帝國形成之後,作為先知繼承者的哈裡發(Khalifa)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滿足阿拉伯人對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擴張運動。在鷹旗旗幟下,沙漠中的遊牧民族開始徵服世界的行動。阿拉伯人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於拜佔庭(Byzantium)和波斯(Persia)的南部邊疆。他們前進,他們作戰,他們徵服,他通過血與火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舉世無匹的龐大帝國。鼎盛時期領土達到1339萬平方公裡。
正統哈裡發的擴張:
鎮壓了內部反對勢力後,第一任哈裡發伯克爾(Bakr,573-634)隨即向敘利亞(Syrian)方面發動了擴張戰爭。巨大勝利的強烈刺激下,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歐麥爾(Umar,586-644)發動了阿拉伯歷史上空前的大徵服運動。635年,哈裡發的軍隊同時對拜佔庭和波斯帝國展開了進攻。被稱作「安拉(Allah)之劍」的哈立德•伊本•韋立德(Khalid,?-642)將軍,率領阿拉伯人迅速通過人跡罕至的敘利亞沙漠,在雅穆克河(Yarmuk River)畔一舉殲滅了拜佔庭5萬大軍,佔領了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Damascus)。哈裡發軍隊的接連勝利,迫使被圍困兩年的耶路撒冷(Jerusalem)於638年請降歸順。面對阿拉伯人猛烈的攻擊,拜佔庭帝國的皇帝悲哀說道:「敘利亞,如此美好的錦繡河山,還是歸於敵人了!」
佔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鐵騎乘勝揮師東進。637年,哈裡發的軍隊佔領了伊拉克(Iraq),並向波斯腹地不斷推進,最終於642年徹底擊敗了波斯軍隊,徵服了已有四千多年歷史的波斯帝國。與此同時,西徵大軍也捷報頻傳。640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Egypt),在科普特人(Copts)的支持下獲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642年,哈裡發成為亞歷山大(Alexandria)的主人,整個埃及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
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Osman,574-656)繼續進行擴張戰爭,在他的統治時期,阿拉伯帝國的鐵騎先後徵服亞洲的呼羅珊(Khorasan)、亞美尼亞(Armenia)、亞塞拜然(Azerbaijan)以及非洲的利比亞(Libya)等地區。為了進一步控制地中海,奧斯曼徵集小亞細亞(Asia Minor)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倭馬亞王朝的擴張:
在東方,阿拉伯人於664年佔領阿富汗(Afghanistan)地區,然後分作兩路,北路軍侵入中亞,一路所向披靡,直到在帕米爾(Pamir)遇到中國軍隊才停下腳步。南路軍攻入印度河(Indus River)流域,徵服了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大小邦國。在北方,阿拉伯帝國的兵鋒三次指向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由於拜佔庭帝國的頑強抵抗,阿拉伯人遭遇了慘重的失敗,哈裡發徵服拜佔庭的野心終究未能實現。在西方,阿拉伯人消滅了拜佔庭帝國在非洲北部最後的駐軍,佔領從突尼西亞(Tunisia)直到摩洛哥(Morocco)的廣袤土地。阿拉伯帝國使非洲的柏柏爾人(Berbers)歸依了伊斯蘭教,並以他們為主力組成軍隊,跨越直布羅陀海峽(Gibraltar Strait)進攻西班牙(Spain),徵服了西哥特王國(Visigothic Kingdom)。732年,哈裡發的軍隊穿越庇里牛斯山(Pyrenees),進攻法蘭克(Frankish)王國,在普瓦提埃(Poitiers)附近被法蘭克人擊敗。至此,阿拉伯帝國的大規模徵服運動終於落下帷幕。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成果: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國家而不是伊斯蘭教的擴張。在被徵服地區,非伊斯蘭教徒並沒有被強迫改變信仰。事實上,阿拉伯統治者往往並不鼓勵被徵服地區的人民改信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帝國向非伊斯蘭教徒徵收的賦稅,要比向穆斯林徵收的高,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蘭教,則意味著阿拉伯帝國的財政收入將大大降低。
經過78年的擴張(634——712年)為高潮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聯盟的酋長,而是一位東方的神權君主。建立在官僚體系和常備軍的基礎之上。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下,廣袤疆域內各個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漸融合,最終於幾個世紀後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舉世聞名的新月沃地是阿拉伯文明的肇興地;也是伊斯蘭世界的中心。作為阿拉伯帝國的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伍麥葉王朝歷位哈裡發曾從此發布敕令。指揮亞歐非三洲的運作。以後的阿拔斯哈裡發則遷都於巴格達。
【統治者列表】
四大哈裡發〔632年—661年〕
阿布•伯克爾 632年—634年
奧馬爾一世 634年—644年
奧斯曼 644年—656年
阿里 656年—661年
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
穆阿維葉一世 661年-680年
葉齊德一世 680年-683年
穆阿維葉二世 683年-684年
麥爾萬一世 684年-685年
阿卜杜勒•馬利克 685年-705年
瓦利德一世 705年-715年
蘇萊曼 715年-717年
奧馬爾二世 717年-720年
葉齊德二世 720年-724年
希沙姆 724年-743年
瓦利德二世 743年-744年
葉齊德三世 744年
易卜拉欣 744年
麥爾萬二世 744年-750年
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
阿布•阿拔斯 750年—754年
曼蘇爾 754年—775年
馬赫迪 775年—785年
哈迪 785年—786年
哈倫•拉西德 786年—809年
阿明 809年—813年
麥蒙 813年—833年
穆塔希姆 833年-842年
瓦提克 842年-847年
穆塔瓦基勒 847年-861年
蒙塔希爾 861年-862年
穆斯塔因 862年-866年
穆塔茲 866年-869年
穆克塔迪 869年-870年
穆塔米德 870年-892年
穆塔迪德 892年-902年
穆克塔菲 902年-908年
穆克塔迪爾 908年-932年
卡希爾 932年-934年
拉迪 934年-940年
穆塔基 940年-944年
穆斯塔克菲 944年-946年
穆提 946年-974年
泰 974年-991年
卡迪爾 991年-1031年
凱姆 1031年-1075年
穆克塔迪 1075年-1094年
穆斯塔茲希爾 1094年-1118年
穆斯塔爾希德 1118年-1135年
拉希德 1135年-1136年
穆克塔菲 1136年-1160年
穆斯塔吉德 1160年-1170年
穆斯塔迪 1170年-1180年
納西爾 1180年-1225年
扎希爾 1225年-1226年
穆斯坦希爾 1226年-1242年
穆斯塔辛 1242年-1258年---帝國滅亡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於中世紀創建的一系列伊斯蘭封建王朝。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稱之為大食國(波斯語Tazi或Taziks的譯音),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在拉丁文中意指「東方人們的帝國」)。帝國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權共和時期和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兩個世襲王朝。帝國最強盛的時候,疆域東起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裏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繼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和拜佔庭帝國之後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進程,在中世紀的歷史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目錄
[隱藏]
• 1 歷史
o 1.1 帝國的建立
o 1.2 神權共和時期(632年—661年)
o 1.3 倭馬亞王朝時期(661年—750年)
o 1.4 阿拔斯王朝時期(750年—1258年)
o 1.5 帝國的滅亡
• 2 政治制度
• 3 經濟和貿易
o 3.1 出產
o 3.2 商貿
o 3.3 海運
• 4 文化、藝術和宗教
o 4.1 文學
o 4.2 哲學
o 4.3 歷史學
o 4.4 藝術
o 4.5 教育
• 5 科學技術
o 5.1 天文
o 5.2 地理
o 5.3 數學
o 5.4 醫學
o 5.5 化學
o 5.6 物理
• 6 社會結構
o 6.1 阿拉伯人
o 6.2 麥瓦利平民
o 6.3 迪米
o 6.4 奴隸
• 7 外交
o 7.1 阿拉伯帝國和唐朝
• 8 統治者列表
• 9 參看
• 10 參考文獻
• 11 外部連結
歷史
帝國的建立
阿拉伯民族是源於阿拉伯半島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的遊牧民族,不論是根據猶太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的記載,都認為他們和猶太人有血緣關係,語言分類中也同屬於閃含語系。原來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中的以家族為基礎的部落。
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以及拜佔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葉門的交通樞紐,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開始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隨著傳教逐漸公開,伊斯蘭教徒開始增加,一些商業貴族家族成員也加入進來,並引起以倭馬亞家族為核心的麥加統治集團的關注。為了自身的統治利益,倭馬亞等貴族開始對穆罕默德進行迫害。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遷往雅特裡布城。雅特裡布因穆罕默德的到來而改名為麥地那•納比,意為「先知之城」,簡稱麥地那。
到麥地那後,穆罕默德成功地調解了該城原有部落間的爭端,建立了威望。他開始將自己的主張付諸社會實踐,以麥加的穆斯林遷士和麥地那輔士為基本力量,組建起穆斯林公社烏馬,並制定憲章,作為處理內部和外部事物的準則。
為了鞏固新生政權,穆罕默德指揮烏馬公社,以戰爭籌集財富和武器。624年,他發起了伯德爾戰役,以少勝多,襲擊了麥加倭馬亞家族的一支武裝商隊。這不僅給倭馬亞家族以沉重打擊,而且也被穆斯林們視為是安拉神佑的結果,大大提高了穆罕默德的威望,擴大了伊斯蘭教的影響。此後數年間,穆罕默德先後兩度與麥加軍隊交鋒。627年,穆罕默德以堅守之策,挫敗麥加萬人大軍對麥地那城的圍攻,解除了新興政權面臨的軍事威脅。此後,麥地那軍隊愈戰愈強,屢戰屢勝,迅速兼併周圍部落。與此同時,穆罕默德還派遣使者,遊說半島各個部落,擴大伊斯蘭教的影響,使麥地那國家成為當時阿拉伯半島上最強大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力量。
630年初,權勢日漸鞏固的穆罕默德率萬人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雙方締結《侯德比耶和約》。麥加接受伊斯蘭教,而麥加貴族在宗教上的優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隨後,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少數不服從者遭到鎮壓。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神權共和時期(632年—661年)
神權共和和四大哈裡發
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病逝。穆罕默德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部落酋長們認為,他們對穆罕默德的服從,已經隨著先知的去世而告終結。於是,各部落停止進貢,各行其是。這一變故在伊斯蘭教歷史上視作「叛教」,引起了一系列有計劃的戰爭。為了讓貝都因人繼續效忠於麥地那,最後經各派協商,同意由穆罕默德的嶽父阿布•伯克爾出任先知在世間的代表,稱為哈裡發(khalīfat Rasūl Allah,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正是在他的領導下,叛教的部落重新回到了信徒的行列,阿拉伯半島恢復了統一,阿拉伯人開始了最早的對外擴張。
634年,奧馬爾一世(634—644年在位)當選第二任哈裡發,自稱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的繼承人」,從此開始擔任了穆斯林軍隊的總司令。他首先率領貝都因軍隊進入敘利亞,擊敗拜佔廷,636年攻陷大馬士革,兩年後進軍耶路撒冷地區;繼而分兵東西兩路,展開全面進攻。東線接連攻破波斯軍隊防線,佔領了伊拉克和伊朗大部地區;西線連敗拜佔廷,佔領巴勒斯坦和埃及。
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在位時,帝國擴張戰爭更是勢不可擋。東線阿拉伯軍隊乘勝追擊戰敗的波斯薩珊王朝,進軍呼羅珊。651年,薩珊王朝滅亡,阿拉伯帝國奪得呼羅珊、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等地。帝國西線大軍則攻入北非利比亞的昔蘭尼加。
正當對外擴張戰爭勢如破竹時,帝國內部發生分裂。以阿里•伊本•艾比•塔裡卜為首的哈希姆家族對出身於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出任哈裡發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並組建起什葉派,與奧斯曼所奉行的遜尼派相對立。穆斯林內部紛爭由此開端。656年,奧斯曼被刺,阿里繼任哈裡發。但以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為首的倭馬亞家族拒不承認阿里政權。雙方數次火拼,未分勝負,僵持不下。不久,什葉派內部又出現分裂,部分對阿里不滿的下層穆斯林組建了一個軍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661年,該派刺殺阿里,神權共和時代結束。
最初的四大哈裡發由穆斯林公社選舉產生,歷史上將這4位哈裡發統治時期稱之為神權共和時期,又稱四大哈裡發時期。阿拉伯史學家把神權共和時期的四位哈裡發叫做「拉什頓」(al-Rāshidūn 正統派)。這一時期,帝國版圖迅速擴張,為阿拉伯帝國奠定了基礎。
在此期間,歷任哈裡發利用北方拜佔庭、波斯兩大帝國長期爭戰的有利時機,以及新的伊斯蘭教信仰帶來的團結和力量,和他們自身充分的沙漠作戰經驗(特別是利用「沙漠之舟」駱駝,而不是像北部的鄰居那樣騎馬作戰),以「聖戰」為名進行大規模的武力擴張。
倭馬亞王朝時期(661年—750年)
倭馬亞王朝
公元661年,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裡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他將哈裡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政府文件必須用阿拉伯語書寫。
倭馬亞王朝時代是阿拉伯人軍事擴張的第二個高峰期。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人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東線、阿拉伯軍隊侵入中亞,佔領喀布爾、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拉子模等廣大地區,直至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相對峙。另一支東線軍隊攻入南亞次大陸的北端,佔領信德一帶。在北線,倭馬亞王朝曾3次發兵,圍攻拜佔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線的進攻最為猛烈,不僅佔領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直到摩洛哥的馬格里布地區,還以皈依伊斯蘭教的北非土著柏柏爾人為主力,於711年跨過直布羅陀海峽,攻入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消滅西哥特王國後,阿拉伯人翻越庇里牛斯山脈,攻入西歐法蘭克王國。732年,阿拉伯人在普瓦提埃戰役中失利,停止向西歐內陸的進攻。不過,他們在義大利和法國的地中海沿岸仍頻頻得手。到了8世紀中葉的倭馬亞王朝後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印度河,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
阿拉伯人殘暴的徵服統治,導致眾多被徵服民族的怨恨不斷加劇。同時,遜尼派、什葉派及其他派別的教派爭鬥日趨激烈,並逐漸與階級、民族矛盾聯結在一起。帝國不僅未能徹底把什葉派鎮壓下去,反而又出現了一個由先知叔父阿拔斯的後裔為主的阿拔斯派。各種反抗力量在720年後開始逐漸匯合。
阿拔斯王朝時期(750年—1258年)
阿拔斯王朝
747年,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艾卜•穆斯林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於750年(一說752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殺倭馬亞餘黨,殺害了艾卜•穆斯林,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
哈裡發曼蘇爾執政時,以伊拉克為中心,在底格裡斯河畔營建了新都巴格達,於762年遷都至此。該城宏偉壯觀,人口眾多,商貿繁盛,是與當時的長安、君士坦丁堡齊名的國際性大都市。阿拔斯王朝建立後最初的近100年,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
公元8—9世紀時,帝國政治較為穩定,生產力發展較快,經濟和貿易繁榮,成為帝國的鼎盛時期。此間,帝國的科學文化也獲得許多重要成就,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為了維持國家的運轉,帝國一直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殘酷剝削,致使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處於不斷激化之中,人民起義、教派鬥爭此起彼伏。早在阿拔斯王朝創建之初,倭馬亞家族的後裔就在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割據獨立,建立後倭馬亞王朝(756年—1236年),由於服色尚白,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與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禮。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現了什葉派的伊迪裡斯王朝。
進入9世紀之後,人民起義遍及帝國全境,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和卡爾馬特起義。阿拔斯王朝因此國勢日衰。同時,9世紀中葉以後,突厥人逐漸取得權勢。突厥將領掌握軍權,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裡發。哈裡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
帝國內部經濟基礎的差異和由軍事封土製造成的強大地方勢力,促使割據局面的形成。各地總督和軍事統帥因封土製的推行而逐漸獲得的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軍事力量,對阿拔斯王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東西各地幾十位總督、軍事統帥皆乘機自立,相互攻伐徵戰,並力圖染指中央政權。800年,大將伊本•艾格萊卜在獲得突尼西亞封土之後,當年便建立艾格萊卜王朝(822年—875年)。868年,埃及總督阿哈默德•圖倫宣布獨立,建立圖倫王朝(868年—905年)。東方各省繼塔希爾王朝之後,又相繼出現了撒法利王朝(867年—903年)、薩曼王朝(874年—999年)。909年,什葉派穆斯林在突尼西亞建立法蒂瑪王朝(或哥疾寧王朝),先後徵服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埃及、撒丁島,973年遷都開羅,由於服色尚綠,中國史書稱為綠衣大食。890年,由阿布•阿杜拉創立的卡爾馬特教派在哈馬丹•卡爾馬特領導下於伊拉克南部庫法地區舉行起義,勢力迅速擴及波斯、中亞一帶,並於899年在波斯灣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爾馬特國家,先後延續200餘年。
此外,阿拉伯人在北非西部建立了伊德裡斯王朝;摩蘇爾和阿勒頗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亞和小亞細亞等地建立了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塞爾柱帝國;在埃及、敘利亞和葉門也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大小王國在這一時期忽生忽滅。
10世紀以後,帝國四分五裂,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名存實亡。各地封建主擁兵割據,獨霸一方。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陷巴格達,解除了哈裡發的政治權力,僅保有宗教首領的地位。
帝國的滅亡
塞爾柱突厥人的到來,使阿拉伯帝國一度出現中興局面。當時,雖然帝國名義上的統治者還是哈裡發,但是實權已經旁落到了塞爾柱突厥的「蘇丹」手中。塞爾柱當權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國的傳統,基本承襲了帝國以往的各種封建典章制度。帝國又暫時恢復了統一局面。
但是,各種社會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繼續發展,各種教派紛爭愈發殘酷。11世紀末,什葉派主要派別亦思馬因派(即七伊瑪目派)中出現了一個極端恐怖的阿薩辛派,它以波斯西部的阿拉穆特山區為根據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山地謝赫)霍山(哈桑•本•薩巴赫)統率下專門從事暗殺哈裡發、蘇丹及達官貴人的活動。
此外,軍事封土製再次顯示出對統一政權的侵蝕作用。11、12世紀之交,阿拉伯帝國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擁有大片地產和稅收大權的封疆大吏分裂成10餘個封建小邦。
紊亂的政局,為西歐封建主和基督教會向東方擴張提供了有利的契機。11世紀開始的十字軍東徵多次侵蝕阿拉伯帝國的疆域,聖城耶路撒冷多次被佔領。
12世紀末年,中亞新興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爾柱人,控制了哈裡發,但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觀。
13世紀初,蒙古帝國開始興起,第一次蒙古西徵就消滅了花剌子模。13世紀中葉,蒙古鐵騎衝入西亞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徵。他率領蒙古軍隊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並於1258年攻陷帝國首都巴格達,1260年攻佔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巴格達全城居民都被屠殺,被屠殺人數約為9萬人(《多桑蒙古史》中記載為80萬人)。為了不讓皇族的鮮血玷汙戰刀,哈裡發裹在地毯裡被戰馬踩死。阿拉伯帝國終於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