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十一):哈倫•拉希德

2021-02-15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阿拉伯帝國(十一):哈倫·拉希德

 

(12)哈倫·拉希德

哈倫·拉希德(HarunRashid,約764~809) 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最著名的哈裡發,因與法蘭克的查理曼大帝結盟而蜚聲西方,更因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生動地渲染了他的許多奇聞軼事而為眾人所知。在他統治的23年間,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首都巴格達成了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文人學士的薈萃之地。

①正直王子

哈倫·拉希德(HarunRashid,約764~809)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第五任哈裡發(786~809在位)。又譯「訶倫」、「哈倫·賴世德」。全名艾布·賈法爾,哈倫·本·穆罕默德·馬赫迪。其父為阿拔斯王朝第三任哈裡發馬赫迪,母親海祖蘭,原為葉門女奴。哈倫生于波斯德黑蘭附近的賴伊,生下來就被寄養在在波斯人的巴爾馬克家族中,靠吸食波斯人的奶水長大。

自幼天資聰穎,受到宮廷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曉伊斯蘭教義、教法,酷愛哲學、詩歌、音樂,且文武雙全。780年15歲時領兵出徵,擊敗拜佔庭軍隊,嶄露頭角。782年他第二次率軍遠徵拜佔庭直抵博斯普魯斯海峽,逼近君士坦丁堡,拜佔庭攝政伊琳娜女皇被迫乞和納貢。同意年年進貢(每年7—8萬第納爾)。從此,哈倫名聲大震。其父為表彰他的戰功,特賜予「拉希德」(即正直者)的稱號,立他為第二王儲,並任命他為突尼西亞、埃及、敘利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諸省的總督。786年因其兄穆薩·哈迪突然死去而繼承哈裡發位。

②極盛君王

在他統治的23年間,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首都巴格達成為阿拉伯帝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文人學士薈萃的著名城市。

在政治上,哈倫繼續信用波斯上層貴族,委任善於施政的巴爾馬克家族頭領葉海亞為宰相(即大維齊爾),把管理帝國的大權交給他及其兩個兒子法德勒和賈法爾。哈倫根據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經驗,加強中央集權,重視司法工作,擴大法官權力,設立大法官職位,並且通過驛站建立起比較嚴密的情報網,以加強對地方官吏和人民群眾的控制和監督。由於採取了不完全依賴阿拉伯人、不按「民族」區分貴賤的政策,阿拔斯王朝的統治基礎擴大了,政權更加鞏固了。

在經濟上,哈倫及其先人都十分重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他們吸取埃及人的豐富經驗,在伊拉克地區開河挖渠,修築堤壩,把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的河水引向各地,使兩河流域河渠縱橫,沃野連綿。詩人把這片沃土描繪成綠茵茵的地毯,青翠欲滴;把這兩條河流比作兩把利劍,犀利無比。帝國其他地區的農業也得到發展。伊拉克南部、大馬士革附近、波斯南部和中亞的撒馬爾罕和布哈拉之間的地區被譽為「人間四大天堂」。為保證國庫的收入,哈倫指令首任大法官艾布·優素福制定了一部完整的賦稅法,確定國家歲入的來源、範圍、稅收比例以及徵稅的辦法,進一步廢除了陳陳相因的「面積制」,實行「分成制」。規定土地稅不再按土地面積徵收,而按當年收成好壞分成。新賦稅法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農民的負擔,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發展了生產,增加了收入。

哈倫時代不僅農業發達,手工業作坊也蓬勃興起。僅巴格達一地就聚集了4,000家玻璃作坊和30,000個瓷器店,這數字雖不免有阿拉伯人的誇大之處,但手工業在哈倫時代的飛速發展和空前繁榮是殆無疑義的。帝國各地生產的紡織品、玻璃器皿、瓷器、寶劍和鎧甲在歐洲享有盛名。

哈倫在位前後,巴格達成了國際貿易中心。商道輻輳四方,直抵遙遠的東方、西歐乃至北歐。沿途客棧、水池比比皆是。沙漠之舟——駱駝奔行在浩瀚無垠的沙漠中,一隊多達4,700餘只。為加速東西方貿易的發展,哈倫曾有過在現今的蘇伊士地峽開鑿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的設想。當時,阿拔斯王朝和中國唐朝間的貿易和文化往來十分頻繁。巴格達和長安有水、陸兩路交通相連,水路經波斯灣,穿過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抵達廣州,即著名的香料之路。陸路取道波斯和中亞,即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在兩國都城均設有專賣對方商品的市場。793年,阿拉伯人效仿中國的造紙術,在巴格達建立起第一座造紙作坊。兩國還互派使節出訪。

巴格達是中世紀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市內人煙阜盛,金碧輝煌的宮殿及其附屬建築佔去全城的三分之一。中國唐代杜環在巴格達一帶住了11年(751——762)。他在《經行記》中詳細描述了該城的情況:「郛廓之內,裡閈之中,土地所生,無物不有。四方輻輳,百貨豐賤。綿繡珠貝,滿於市肆。駝馬驢騾,充於街巷……琉璃器皿,鍮石瓶缽,蓋不可算數。粳米白面,不異中華。」(見唐杜佑《通典》卷193)。在阿拉伯詩人的筆下,巴格達更成了「人間天園」、「帝王之家」。詩人伊本·加赫木讚譽道:宮殿園頂聳雲際,星星竊聽宮中語;噴泉戲水飛天外,敢與風雷比高低;煙火點燃伊拉克,光照漢志披彩霞。由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國庫銀源充足,糧食滿倉,歲入激增。哈倫時代達到了六億三千萬迪爾汗(合四千二百萬第納爾)的創記錄水平,而對著這一派興旺景象,哈倫恬然自得,仰望著空中飄浮的白雲吟道:「不管你飄向何方,那裡的租賦也會落入我的手掌。」 充足的財源保證了哈倫等王公貴族過著驚人的奢華生活。據說,在哈倫的妻子左拜德的桌上,只準擺設金銀器皿和用寶石鑲嵌的用具。一次朝覲,她竟耗資300萬第納爾。

經濟的繁榮,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哈倫對待學術的寬容態度和他不帶成見、不加歧視地贊同、支持、鼓勵以至庇護各種學問和藝術的作法,使帝國各地的詩人、學者、文學家和藝術家能不受民族和宗教信仰的限制,享有極大的學術自由,過著優裕、舒適的生活。加之哈倫和伯爾麥克家族慷慨大方,把大量金錢賞賜給博得他們歡心的人,使各地的詩人、才子、樂師、歌手、舞女都雲集都城。放蕩詩人艾布·努瓦斯是哈倫的清客和夜間出遊的伴侶。著名歌手和樂師易卜拉欣·摩蘇爾及伊斯哈格父子都是朝廷的御用文人,為哈倫大唱讚歌。顯然,阿拉伯人能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就融會貫通地吸收希臘、波斯、印度等外國文化的精華,創造出既博採眾長又具有自己特點的阿拉伯文化,是同哈倫對文學藝術的熱情支持和積極鼓勵分不開的。

哈倫時代,地中海流域四國爭霸。阿拔斯王朝的北面是法蘭克國家和拜佔庭帝國,西面是西班牙的後倭馬亞王朝。哈倫採取「遠交近攻」策略,欲與法蘭克的查理曼大帝結盟來牽制倭馬亞王朝。查理大帝也懷有同樣的願望,想利用阿拔斯王朝來反對拜佔庭帝國。於是,兩國互派使節進行友好訪問。據西方史料記載,查理大帝於797年和802年兩次遣使謁見哈倫。哈倫也派使臣於801年和807年進行回訪。雙方互贈禮品,以示友好和合作。在哈倫贈送的禮品中有一臺做工精緻、結構複雜的時辰鍾(實際是一件漏壺計時器)和一頭大象。哈倫在外交上的遠見卓識,使阿拔斯王朝初期得到一個比較安寧的國際環境,有利於國內的經濟建設、文化交流和貿易發展。

哈倫一生數次率軍同拜佔庭作戰。802年尼斯福魯斯一世繼承拜佔庭帝國的王位。他妄自尊大,不僅撕毀愛利尼與哈倫籤訂的和約,還要索回已繳納的貢賦,並且趁哈倫忙於平定內亂之機,移兵南下,侵入阿拔斯王朝境內。哈倫立即親徵,很快攻克席哈克利亞等要塞,擊退拜佔庭軍隊的進攻,並於806年迫使尼斯普魯斯接受更加屈辱的議和條約。條約規定,拜佔庭帝國奉獻一筆更大的貢賦,尼斯普魯斯本人和其他王室成員以及各大主教要繳納5萬第納爾的個人貢賦。

③月滿盈虧

儘管哈倫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國內矛盾重重,鬥爭激烈。全國先後發生四起阿里派和哈瓦裡吉派反對遜尼派阿拔斯王朝的鬥爭,三起部落之間或部落與朝廷之間的鬥爭,兩起人民群眾反對貪官汙吏的暴動,一起地方官吏的叛亂。但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哈倫與伯爾麥克家族間的鬥爭。從阿拔斯王朝建立起,伯爾麥克家族就執掌大權,擔任首相。到哈倫時代,伯爾麥克家族頭領葉海亞飛黃騰達,不僅身居首相要職,而且以哈倫的「恩師」自居,同他的兩個兒子法德勒和加法爾一起,獨攬大權,將哈倫撇在一邊。他們還利用職權,聚斂財富,修築宮苑,過著帝王般的生活,並豢養了一批文人墨客,為他們歌功頌德。意志堅強的哈倫對此十分忌恨,因為「哈裡發的天空中不允許有兩輪太陽」。803年,哈倫藉口加法爾違抗他的旨意,私自同哈倫的妹妹結婚,生下兩個兒女,將加法爾斬首。旋即,逮捕了伯爾麥克家族的重要成員,查抄了他們的全部家財,僅動產就有3,067萬第納爾。葉海亞和法德勒也被捕入獄,先後死在獄中。伯爾麥克家族從此一蹶不振。

805年波斯呼羅珊地區人民因不滿阿拔斯王朝省督的殘暴統治揭竿而起。許多阿拉伯人加入起義行列。起義軍佔領撒馬爾罕等地。809年哈倫領兵鎮壓,行至圖斯,病發而亡,終年44歲。

他有兩個兒子,阿拉伯妻子生的長子艾敏和波斯妻子生的次子馬蒙,在他生前,他就把他的帝國平均分給了兩個孩子,艾敏獲得了西部和首都,馬蒙獲得了東部的波斯地區,這幾乎是必然導致內戰的做法。結果不出所料,馬蒙最終獲得了勝利。阿拉伯人的帝國變成了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的帝國。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十二):馬蒙
    阿拉伯帝國(十二):馬蒙 (13)阿明 阿布·穆薩·穆罕默德·本·哈倫·拉希德 (Arabic: , translit.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七):穆阿威葉一世
    (英文: Muawiyah I; 阿拉伯文:معاوية بن أبي سفيان‎,606年-680年5月6日),伊斯蘭教第五代哈裡發(661年—680年在位),統治被稱為「阿拉伯帝國」(歐洲文獻中稱之為薩拉森帝國)的廣大穆斯林國家的倭馬亞王朝的創建者。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三):阿布 伯克爾
    阿拉伯帝國(三):阿布·伯克爾 7.正統哈裡發時期 四大哈裡發或正統哈裡發(阿拉伯語: )是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後自632年至661年相繼執掌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政教大權的四位繼承人(即哈裡發),分別是巴克爾、歐瑪爾、奧斯曼與阿里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十):阿布•阿拔斯
    阿拉伯帝國(十):阿布·阿拔斯 (8)阿布·阿拔斯阿布·阿拔斯(721年或724年或727年—754年;全名為:阿布·阿拔斯·阿卜杜拉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三):阿布 伯克爾
    阿拉伯帝國(三):阿布·伯克爾 7.正統哈裡發時期 四大哈裡發或正統哈裡發(阿拉伯語: )是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後自632年至661年相繼執掌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政教大權的四位繼承人(即哈裡發),分別是巴克爾、歐瑪爾、奧斯曼與阿里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九):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國(九):阿拔斯王朝 9.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العبّاسيّون‎‎,AbbasidDynasty)為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拉赫姆王國
    收錄於話題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 拉赫姆王國 拉赫姆(阿拉伯語:اللخميون‎)或المناذرة‎),英文:Lakhmids。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圖倫王朝
    3、經濟政治鬥爭 突倫王朝時期埃及經濟頗為繁榮,這得歸功於其與阿拉伯帝國中央的關係。在此之前,阿拉伯帝國更換過一百多任埃及省長,平均任期不過兩年零三個月,埃及被迫向帝國中央繳納高額的賦稅,直至突倫王朝的建立,突倫王朝仍認可哈裡發的宗主權,但只向其繳納一定數額貢賦。這筆賦稅大部被用於埃及自身,埃及也因此得到較好的發展。突倫王朝的興起也標誌著突厥人開始在阿拔斯王朝嶄露頭角。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穆瓦希德王朝
    伊斯蘭教的宗教用語是阿拉伯語,他卻用柏柏爾語傳教,這一創舉使他容易地取得當地人民的支持。1121年,當阿特拉斯山區部落首領宣誓皈依後,建立阿爾穆瓦希德王朝,並宣布進行推翻阿爾穆拉比特王朝的聖戰。 阿爾穆瓦希德王朝早期勢力範圍僅限於阿特拉斯山區。1128年圖邁爾特死後,他的繼承者阿卜杜勒·穆明1147年佔領馬拉喀什城,推翻了阿爾穆拉比特王朝的統治。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法蒂瑪王朝
    法蒂瑪王朝 法蒂瑪王朝( al-Fātimiyyūn909年~1171年),北非伊斯蘭王朝,又譯法提馬王朝,中國史籍稱之為綠衣大食,西方文獻又名南薩拉森帝國。以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瑪得名。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伊德裡斯王朝
    他在非斯河左岸修建新都非斯城,後發展成為一座宏偉而繁華的阿拉伯城市,對傳播伊斯蘭學術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希賈茲、安達盧西亞和突尼西亞等地阿拉伯人遷入王朝各地定居,非斯城成為來自安達盧西亞和凱魯萬阿拉伯學者、商人、貴族的聚居區,從而加速了摩洛哥的阿拉伯化。828年伊德裡斯二世去世後,其長子穆罕默德·伊本·伊德裡斯繼為伊瑪目。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摩洛哥薩阿德王朝
    1591年滅亡桑海帝國。1659年,蘇丹艾哈邁德·阿巴斯在位時,薩阿德王朝的統治的結束,被現今統治摩洛哥的阿拉維王朝取代。 1.王朝興起 薩阿德人約於12世紀從阿拉伯半島遷居摩洛哥蘇斯地區的塔魯丹特,15世紀由遊牧轉入定居,建立了清真寺,組成了部落聯盟。
  • 阿拉伯帝國中的波斯人
    毫無疑問,這一時期的波斯人憑藉其先進的文明和強大的國家實力,在與阿拉伯人的交往中佔據著主動和優勢。[1]希羅多德在提及大流士時評論說:「阿拉比亞人從來沒有被波斯徵服過。」我們可以想見,物質條件匱乏的阿拉伯半島的確很難引起波斯帝國對它的野心,而戰爭,作為古代交往的主要形式,大多發生兩個民族接壤的敘利亞和伊拉克地區。
  • 資料: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歷史簡介  阿拉伯伊斯蘭帝國興起  阿拉伯歷史上四大王朝  先知時期  四大哈裡發時期  倭馬亞王朝  阿巴斯帝國  阿拉伯帝國 Arab南至莫三比克蘇丹國(在東非的殖民地,阿拉伯人建立)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帝國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麥加-麥地那,倭馬亞王朝時移至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時又遷至巴格達。八至九世紀為極盛時期,商人足跡遍及世界廣大地區,在繼承發展古代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後因民族矛盾和內部分裂等原因,逐漸衰弱。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陷巴格達。
  • 資料: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歷史簡介  阿拉伯伊斯蘭帝國興起  阿拉伯歷史上四大王朝  先知時期  四大哈裡發時期  倭馬亞王朝  阿巴斯帝國  阿拉伯帝國 Arab南至莫三比克蘇丹國(在東非的殖民地,阿拉伯人建立)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帝國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麥加-麥地那,倭馬亞王朝時移至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時又遷至巴格達。八至九世紀為極盛時期,商人足跡遍及世界廣大地區,在繼承發展古代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後因民族矛盾和內部分裂等原因,逐漸衰弱。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陷巴格達。
  •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伊斯蘭教兩大聖地,是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沙特是阿拉伯半島面積最大的國家,幾乎佔有整個阿拉伯半島。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阿拉伯帝國進入了四大正統哈裡發時代。與後來蒙古帝國的純武力徵服不同,阿拉伯帝國的徵服不僅是武力徵服,還是文明徵服,阿拉伯帝國所到之處,伊斯蘭文明迅速取代被徵服地區的本地文明。
  • 阿拉伯帝國的奠基人——歐默爾
    在世界歷史上,兩河流域與其它文明古國一樣,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瑰寶:第一個鐵器時代的帝國亞述、給後人留下「空中花園」想像的新巴比倫以及堅韌頑強的波斯帝國,都是這塊土地上曾經的輝煌。然而,與之不同的是,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與擴張,仿佛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並且以不可控的速度迅速將不同地域、文化強力糅合。
  • 阿拉伯帝國興衰
    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壹  穆罕默德當穆斯林去麥加朝聖的時候,僅穿兩塊樸素的白布,口中默念著他們從出生就聽到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