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2020-12-10 環球情報員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阿拉伯半島西部是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如今屬於沙烏地阿拉伯

而這兩大聖地-麥加和麥地那都位於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每年去沙烏地阿拉伯朝聖的穆斯林絡繹不絕。沙特是阿拉伯半島面積最大的國家,幾乎佔有整個阿拉伯半島。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每年來沙烏地阿拉伯朝聖的穆斯林不可計數

一、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的誕生

宗教屬於精神文明的產物,精神文明需要建立在強大的物質文明基礎之上。麥加和麥地那位於阿拉伯半島紅海沿岸的一條狹長地帶,這片地帶沙漠廣布,人煙稀少,本來難以形成強大的文明,就連曾經的強大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都對這片地區置之不理,從來沒有統治過這裡。

然而,橫掃亞歐非的阿拉伯帝國和影響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卻偏偏誕生在這裡。

▲麥加和麥地那所在的位置

伊斯蘭教誕生之前,阿拉伯半島是一盤散沙,沒有中央集權,只是眾多分散的部落,每個部落往往是以家族血親為紐帶聯繫在一起的團體,而且各部落之間並不和睦。

而阿拉伯半島北邊有兩個強大的帝國,一個是東羅馬帝國,一個是薩珊波斯帝國。這兩大帝國為爭奪霸權發生了長達幾百年的戰爭。雙方勢均力敵,誰也無法消滅對方。

▲阿拉伯半島在東羅馬帝國與薩珊波斯帝國的對峙下崛起

正是兩大帝國的戰爭使得歐亞傳統商路被迫轉移到了更為安全的阿拉伯半島西岸,商人們在歐亞大陸之間做生意,途經這裡需要阿拉伯人的駱駝運送貨物,還需要食物和淡水補給,商業的興旺為麥加和麥地那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公元570年,先知穆罕默德誕生在麥加的哈希姆家族,哈希姆家族以經商為業,到穆罕默德出生時已沒落,家族人丁稀少。穆罕默德起初在麥加傳教,而當時的麥加被以倭馬亞家族為首的傳統貴族統治,他們信仰多神教,克爾白天房供奉著眾多神像,他們靠壟斷克爾白天房的朝拜活動而聚斂財富。

▲伊斯蘭教傳播前,阿拉伯半島的部落

而伊斯蘭教主張只有唯一的神-真主安拉,穆罕默德是真主最後的使者。於是,麥加貴族極力迫害穆罕默德和其他穆斯林。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被迫率領麥加的穆斯林轉移到了北面的麥地那。穆罕默德的家族最早皈依了伊斯蘭教,成員都跟隨他來到了麥地那。穆罕默德來到麥地那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這是穆斯林建立政權的開始,這一年成為伊斯蘭教曆的元年。

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政權後,不斷聯絡其他部落,實力不斷增強。終於在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光復了麥加,並搗毀了克爾白神廟的300多尊神像,克爾白天房成為穆斯林的專屬朝覲聖地。之後,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阿拉伯半島各個部落紛紛向穆罕默德表示歸順。自此,阿拉伯半島上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伊斯蘭教誕生前,麥加克爾白天房曾經供奉著數百尊神像

麥加和麥地那也成為伊斯蘭教的聖地,穆罕默德及哈希姆家族是伊斯蘭政權的創始人。

然而,光復麥加僅僅過了兩年,62歲的穆罕默德就因病辭世。死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這導致阿拉伯帝國差點走向分裂。

二、阿拉伯帝國的興衰

穆罕默德死後,穆斯林就由誰擔任哈裡發(先知的繼承者,即阿拉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發生了內訌,麥加和麥地那的穆斯林發生了矛盾。

麥加元老派(遷士)認為應該由他們的一員擔任哈裡發,麥加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麥加的穆斯林尤其是哈希姆家族成員是伊斯蘭教的堅定擁護者,為伊斯蘭教在麥加的誕生和傳播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麥地那穆斯林(輔士)則認為穆罕默德在麥加受到打壓和迫害,沒有麥地那人的支持和庇護,就沒有今天的阿拉伯政權,他們認為應該由麥地那的人擔任哈裡發。

而哈希姆家族的人認為只有哈希姆家族的成員才有資格擔任哈裡發,哈希姆家族是穆聖的血親,是最能繼承穆聖意志的人,他們推舉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擔任哈裡發。

最終,遷士和輔士兩派舉行了塞基法會議,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後最終達成協議,規定哈裡發由選舉產生,最終選舉麥加元老派的伯克爾擔任哈裡發,這維護了阿拉伯帝國的統一,阿拉伯帝國進入了四大正統哈裡發時代。

作為先知的繼承者,四位正統哈裡發不負眾望,在四大正統哈裡發時代,阿拉伯帝國衝出阿拉伯半島,走向世界,成為第五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史稱「阿拉伯的開拓時代」。

第一任哈裡發伯克爾發動了徵服敘利亞的戰爭,並取得重大勝利。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對東羅馬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兩大帝國同時開戰。在一次決戰中擊敗了東羅馬帝國,先後攻佔了敘利亞、耶路撒冷、伊拉克、埃及,終於在642年徵服了已有四千多年歷史的波斯帝國。

▲阿拉伯帝國的徵服

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先後徵服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利比亞等地區。與後來蒙古帝國的純武力徵服不同,阿拉伯帝國的徵服不僅是武力徵服,還是文明徵服,阿拉伯帝國所到之處,伊斯蘭文明迅速取代被徵服地區的本地文明。

▲阿拉伯帝國四大哈裡發時代擴張的版圖

然而,在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擔任第四任哈裡發之後,伊斯蘭世界發生了分裂,阿拉伯帝國的統治權被穆罕默德曾經的宿敵倭馬亞家族攫取。而倭馬亞家族正是起初在麥加打壓穆罕默德的家族,只是後來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才皈依了伊斯蘭教。

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是倭馬亞家族的人,在他擔任哈裡發期間大力扶持倭馬亞家族的人擔任要職。661年,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被刺身亡後,憑藉強大的實力,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成為下一任哈裡發,建立了世襲的倭馬亞王朝。而之前的哈裡發都是由選舉產生,哈希姆家族的人並未世襲繼承。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中心由麥加和麥地那轉移到了敘利亞。

▲倭馬亞王朝時期的阿拉伯帝國

哈希姆家族的阿里有兩個兒子,長子哈桑,次子海珊。他們兩個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孫,是穆聖僅存的兩個男性直系後裔。倭馬亞家族的穆阿維葉攫取哈裡發一職後,阿里的兩個兒子被迫回到麥加、麥地那,成為聖地的世襲管理者。後來次子海珊拒絕向穆阿維葉的兒子宣誓效忠,最終被倭馬亞王朝的軍隊殺死,這導致了什葉派的興起。

什葉派不承認倭馬亞王朝哈裡發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只承認阿里及其直系後裔為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應被稱為「伊瑪目」。什葉派始終致力於推翻倭馬亞王朝的統治,正是什葉派成為八十多年後推翻倭馬亞王朝的主力之一。

▲中東和非洲的什葉派分布(紫色)

終於在750年,哈希姆家族的成員阿拔斯在什葉派和波斯人的支持下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中心由敘利亞轉移到了伊拉克。

經過八十多年後,阿拉伯帝國重歸哈希姆家族統治,但阿拔斯是穆罕默德叔叔的直系後裔,是穆罕默德的旁系血親,不是穆罕默德的直系後裔。

阿拔斯王朝建立後的第二年就在中亞的怛羅斯之戰中戰勝了同樣強大的唐王朝,就在唐王朝準備反擊時不久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被迫退出中亞、西域,之後伊斯蘭文明逐漸成為中亞、西域的主流文明,阿拉伯帝國和伊斯蘭文明達到鼎盛。

▲阿拉伯帝國極盛時期與唐朝接壤

然而,盛極而衰,阿拔斯王朝統治中後期阿拉伯帝國走向了衰落。10世紀以後,在內憂外患下,阿拔斯王朝四分五裂,哈裡發大權旁落,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像極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終於在1258年首都巴格達被蒙古帝國攻陷,末代哈裡發被殺,阿拉伯帝國就此滅亡。

▲阿拉伯帝國後期走向分裂與衰亡

三、阿拉伯帝國的繼承

阿拉伯帝國滅亡後,阿拉伯世界最終被另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奧斯曼帝國統治。鑑於麥加的哈希姆家族是穆聖直系後裔,「聖裔」在伊斯蘭世界有著崇高威望,數百年來聖地也一直由哈希姆家族管理,奧斯曼帝國允許聖地麥加繼續由哈希姆家族管理。

▲奧斯曼帝國時期,領土涵蓋了麥加和麥地那

西方崛起後,歐洲列強不斷向中東地區滲透。阿拉伯半島大部分都是沙漠,石油發現之前,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半島控制力很弱,西方列強對阿拉伯半島也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出於控制紅海和波斯灣的考慮,英國佔領了半島南邊的葉門、阿曼和波斯灣沿岸。

而當時的沙烏地阿拉伯分為漢志地區和內志地區,漢志指阿拉伯半島西部的兩大聖地周邊地區,一直由「聖裔」哈希姆家族統治。內志指阿拉伯半島中部,這裡沙漠廣布,人煙稀少,屬於「不毛之地」中的「不毛之地」。內志有兩大家族,一個是親奧斯曼帝國的拉希德家族,另一個是反奧斯曼的沙特家族。當時的沙烏地阿拉伯處於沙特家族、哈希姆家族和拉希德家族三足鼎立之勢,西方列強對這裡毫無興趣。

▲阿拉伯半島上的三大家族三足鼎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與奧斯曼帝國成為對手,英國試圖在內部瓦解奧斯曼帝國,於是支持阿拉伯人脫離奧斯曼帝國。英國考慮到哈希姆家族作為「聖裔」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1916年,在英國的支持下,麥加哈希姆家族的第38代族長海珊·伊本·阿里發動阿拉伯大起義,並宣布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在阿拉伯半島西部建立了漢志王國,定都麥加。

與此同時,阿拉伯半島中部內志地區的沙特家族與英國結為同盟,同奧斯曼帝國以及親奧斯曼反英的拉希德家族開戰。

哈希姆家族和沙特家族都算是英國的盟友,但是哈希姆家族要求建立一個包括阿拉伯半島、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區在內的大阿拉伯國家,試圖恢復阿拉伯帝國往日的雄風,而英國和法國已在私底下簽訂了瓜分中東地區的《賽克斯-皮科協定》,敘利亞被納入法國的勢力範圍,伊拉克、外約旦、巴勒斯坦等地區被納入英國的勢力範圍。

▲通過《賽克斯皮科協定》,英法劃定了中東的勢力範圍

因為俄國也參與了瓜分中東,十月革命後,蘇俄將《賽克斯-皮科協定》曝光,協定遭到了哈希姆家族漢志國王海珊·伊本·阿里的反對,而沙特家族表示對這些地區不感興趣,因此英國更傾向於支持沙特家族。

1921年,在英國的間接支持下,沙特家族徹底消滅了拉希德家族,統一了內志地區。1924年,沙特攻佔了聖地麥加,一年後吞併了哈希姆家族的整個漢志王國,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後來定國名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定都利雅得。

▲沙特家族統一漢志(綠色)和內志,建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可見,沙烏地阿拉伯是由沙特家族建立的國家,沙特家族從「聖裔」哈希姆家族手中奪取了兩大聖地,麥加和麥地那僅作為聖地而存在,而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是原內志地區的利雅得。

作為穆聖直系後裔,麥加哈希姆家族失去了數百年來對麥加和麥地那的統治,退出了阿拉伯半島,但是哈希姆家族並沒有在世界政治舞臺消亡。

▲20世紀20年代的海珊兒子的照片(阿里,阿卜杜拉,費薩爾)

一戰之後,原漢志國王海珊·伊本·阿里派幾個兒子率軍去收復敘利亞,但是敘利亞已被法軍佔領。在英國的調和下,第二子阿卜杜拉放棄與法國爭奪敘利亞,在英國和約旦人的支持下成為約旦國王。第三子費薩爾被敘利亞人擁立為敘利亞國王,但是最後被法國驅逐,英國遂扶植其為伊拉克國王。

1958年,伊拉克王國被推翻後,伊拉克的哈希姆家族成員全部遇害,而約旦的哈希姆家族至今依然統治著約旦。

▲一戰後,除漢志外,哈希姆家族成員還成為約旦和伊拉克的國王

穆罕默德作為阿拉伯帝國的締造者,他的直系後裔是現在的約旦國王,約旦哈希姆家族在伊斯蘭世界依舊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和威望。從這方面看,約旦最有資格稱為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

而阿拉伯半島是阿拉伯帝國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沙烏地阿拉伯佔有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尤其是佔有兩大聖地,儘管沙烏地阿拉伯是由沙特家族建立,但是沙特家族同樣尊重穆罕默德和兩大聖地,1986年沙特國王發出指示:在無論書面還是口頭交流中,必須用「兩聖地監護人」來稱呼沙特國王,而這一頭銜歷來由阿拉伯帝國哈裡發領有。在這方面看,沙烏地阿拉伯似乎最有資格稱為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

▲薩勒曼,現任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和兩聖地監護人

長期作者|諸葛仲達

山東大學畢業|國際關係、王朝興衰研究方向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伊斯蘭教兩大聖地,是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沙特是阿拉伯半島面積最大的國家,幾乎佔有整個阿拉伯半島。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死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這導致阿拉伯帝國差點走向分裂。,只承認阿里及其直系後裔為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應被稱為「伊瑪目」。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七):穆阿威葉一世
    (英文: Muawiyah I; 阿拉伯文:معاوية بن أبي سفيان‎,606年-680年5月6日),伊斯蘭教第五代哈裡發(661年—680年在位),統治被稱為「阿拉伯帝國」(歐洲文獻中稱之為薩拉森帝國)的廣大穆斯林國家的倭馬亞王朝的創建者。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十二):馬蒙
    阿拉伯帝國(十二):馬蒙 (13)阿明 阿布·穆薩·穆罕默德·本·哈倫·拉希德 (Arabic: , translit.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三):阿布 伯克爾
    阿拉伯帝國(三):阿布·伯克爾 7.正統哈裡發時期 四大哈裡發或正統哈裡發(阿拉伯語: )是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後自632年至661年相繼執掌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政教大權的四位繼承人(即哈裡發),分別是巴克爾、歐瑪爾、奧斯曼與阿里
  • 資料:阿拉伯帝國
    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稱之為大食國(波斯語Tazi或Tajiks的譯音),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在拉丁文中意指「東方世界帝國」)。同時稱阿拉伯人為摩爾人,稱穆斯林的蘇丹為摩爾人的國王。公元七世紀崛起於阿拉伯半島。在穆罕默德領導下創立了政教合一的「哈裡發」;意為繼承人;作為穆斯林君主也是帝國名副其實的皇帝。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十):阿布•阿拔斯
    阿拉伯帝國(十):阿布·阿拔斯 (8)阿布·阿拔斯阿布·阿拔斯(721年或724年或727年—754年;全名為:阿布·阿拔斯·阿卜杜拉
  • 資料:阿拉伯帝國
    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稱之為大食國(波斯語Tazi或Tajiks的譯音),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在拉丁文中意指「東方世界帝國」)。同時稱阿拉伯人為摩爾人,稱穆斯林的蘇丹為摩爾人的國王。公元七世紀崛起於阿拉伯半島。在穆罕默德領導下創立了政教合一的「哈裡發」;意為繼承人;作為穆斯林君主也是帝國名副其實的皇帝。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三):阿布 伯克爾
    阿拉伯帝國(三):阿布·伯克爾 7.正統哈裡發時期 四大哈裡發或正統哈裡發(阿拉伯語: )是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後自632年至661年相繼執掌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政教大權的四位繼承人(即哈裡發),分別是巴克爾、歐瑪爾、奧斯曼與阿里
  • 揭秘沙烏地阿拉伯鮮為人知的風光
    在阿拉伯世界裡,無論國土面積、石油儲量、王室規模,沙烏地阿拉伯都是當之無愧的No.1。它一面是沙一面是海,國土面積的95%是沙漠,但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海岸線長2437公裡,除了遼闊的沙漠盛景,還有旖旎的海濱風光。它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石油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富到流油,身家過億的沙特王子遍地跑。
  • 阿拉伯帝國中的波斯人
    毫無疑問,這一時期的波斯人憑藉其先進的文明和強大的國家實力,在與阿拉伯人的交往中佔據著主動和優勢。[1]希羅多德在提及大流士時評論說:「阿拉比亞人從來沒有被波斯徵服過。」我們可以想見,物質條件匱乏的阿拉伯半島的確很難引起波斯帝國對它的野心,而戰爭,作為古代交往的主要形式,大多發生兩個民族接壤的敘利亞和伊拉克地區。
  • 【倖存的王室】沙特:白手起家的阿拉伯王室
    634年,正當兩大帝國因長期互相徵伐而國力耗損,人心厭戰之際,奧馬爾一世(634~644年在位)當選第二任哈裡發,稱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的繼承人」,從此開始擔任了穆斯林軍隊的總司令。他指揮將領率領貝都因人為主的穆斯林軍隊進入敘利亞地區,接連擊敗拜佔廷軍隊,636年攻陷大馬士革,兩年後進軍耶路撒冷地區;繼而分兵東西兩路,展開全面進攻。
  • 阿拉伯帝國的奠基人——歐默爾
    在世界歷史上,兩河流域與其它文明古國一樣,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瑰寶:第一個鐵器時代的帝國亞述、給後人留下「空中花園」想像的新巴比倫以及堅韌頑強的波斯帝國,都是這塊土地上曾經的輝煌。然而,與之不同的是,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與擴張,仿佛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並且以不可控的速度迅速將不同地域、文化強力糅合。
  • 沙漠雄獅 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七大奠基人
    而什葉派史學家則認為,穆罕默德已經通過暗示的手段立阿里為繼承人了,比如穆罕默德曾經在去世前一年說過「我是誰的主子,阿里就是誰的主子」,這不是把阿里放在和自己等同的地位上了嗎?因此,對於阿里為什麼沒有立為繼承人的問題,一直沒有定論,遜尼、什葉兩派一直爭吵不休。講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本來統一的伊斯蘭教,為什麼會產生遜尼、什葉兩大派別?其中的要害,恰恰在於阿里這個人物。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十一):哈倫•拉希德
    阿拉伯帝國(十一):哈倫·拉希德 (12)哈倫·拉希德哈倫·拉希德(HarunRashid,約764~809) 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最著名的哈裡發
  •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概況
    【國名】沙烏地阿拉伯王國(Kingdom of Saudi Arabia)【面積】225萬平方公裡【人口】3077萬(2014年),其中沙特公民約佔67%。伊斯蘭教為國教,遜尼派佔85%,什葉派佔15%。【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首都】利雅得(Riyadh),人口約525萬。
  • 歐洲文明史:阿拉伯帝國的崛起
    伊斯蘭教在麥加取得了勝利之後,穆罕默德又徵服了阿拉伯半島的其他地區。公元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同年穆罕默德去世。穆罕默德去世後,各派穆斯林為繼承人問題展開爭鬥,一些部落趁機作亂,阿拉伯半島又陷入混亂。最後,穆罕默德的嶽父阿布·伯克爾繼位,稱「哈裡發」,即先知的繼承者,是為第一任哈裡發。
  • 古代亞洲歷史上最強七大帝國,第一毫無懸念!
    古代亞洲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七個最為強盛的帝國,他們分別是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印度孔雀王朝、莫臥兒帝國和中華帝國。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其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歐洲的馬其頓、色雷斯,西南至埃及。
  • 歐洲文明史:阿拉伯帝國的崛起
    伊斯蘭教在麥加取得了勝利之後,穆罕默德又徵服了阿拉伯半島的其他地區。公元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同年穆罕默德去世。穆罕默德去世後,各派穆斯林為繼承人問題展開爭鬥,一些部落趁機作亂,阿拉伯半島又陷入混亂。最後,穆罕默德的嶽父阿布·伯克爾繼位,稱「哈裡發」,即先知的繼承者,是為第一任哈裡發。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九):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國(九):阿拔斯王朝 9.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العبّاسيّون‎‎,AbbasidDynasty)為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