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客為主」:當阿拉伯帝國成功佔領波斯後,波斯人該何去何從?

2020-12-15 楊太師

引言

阿拉伯帝國,是由阿拉伯人在中古時期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建立於632年,滅亡於1258年,在歷史上存在了626年,主要有兩個世襲王朝,即哈裡發時期和倭馬亞王朝、阿撥斯王朝。

在唐代往後的史書裡,均將阿拉伯帝國稱之為「大食」,但在西方國家,人們卻稱之為薩拉森帝國。眾所周知,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人在統治了波斯帝國之後建立的,波斯人其實是被統治者。那麼當阿拉伯帝國成為統治階級之後,對波斯人又採取了什麼措施?波斯人又有著什麼樣的地位?

一、前伊斯蘭時期波斯人佔據主動地位

阿寶斯曾說:

「過去不論是從物質方面還是其他條件來看,阿拉伯半島吸引不了那些有野心的外圍政權。」

在三至七世紀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在薩珊波斯帝國內被看作為國教,有強大的中央政府作為靠山 ,並且一直控制著伊朗高原一帶和伊拉克的兩河流域一帶。

薩珊帝國對於外來文化並不反對,反而積極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傳入,並繼承了兩河流域和古代波司登文化,與此同時,薩珊帝國又受到羅馬文化的影響,古代的波斯文明也因此一步一步的達到了頂峰。

在此時期,阿拉伯人主要分為南方人和北方人,南方阿拉伯人主要聚居在富庶的西南部,西南部靠近海邊,地理位置優越,所以阿拉伯人很早就發展農業,後期南阿拉伯人通過經商,逐漸建立起那些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

而居住在北方的阿拉伯人生活方式則大為不同,他們主要生活在希賈茲與內陸地區,主要生活方式是以遊牧業為主,並且一直沿襲了原始社會末期的公社制生活。北方的阿拉伯人常年漂泊,沒有一個穩定的居住場所。

除此之外,駱駝和椰棗是阿拉伯人的生活必需品。駱駝主要負責運輸及貿易,被稱為「沙漠之舟」,駝肉也可以作為食物,駝皮能夠製成衣物。椰棗是飼養駱駝的重要飼料,也是阿拉伯人的主要食物。

此時的阿拉伯人並沒有高度的團結意識,血親復仇的事件時常發生,內戰不斷。但是阿拉伯人雖然較為落後,但也並非與世隔絕,相反,當時的阿拉伯人是處在一個文明世界的邊緣的位置。

隨著帝國統治需求的不斷擴張,希拉王國被波斯帝國統治。希拉對波司登帝國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希拉王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阻止阿拉伯的遊牧民族的騷擾;再次,希拉王國還能夠有效地緩解波斯帝國與拜佔庭帝國的戰爭。

在萊赫米部落統治時期希拉王國達到頂峰,因此在波斯帝國的政治舞臺上也充當著更為重要的角色。但是後來由於發動叛變而遭到滅亡。隨後波斯人再次建立了一個阿拉伯人作為附庸國,並派遣波斯總督嚴加看管,這樣一來,導致波斯總督在希拉王國內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

但正如上文中阿寶斯所說,當時的阿拉伯無法和波斯形成對抗,波斯人是帝國的統治者,而阿拉伯人以部落生活為主,不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軍事力量上都相對落後,所以總的來說,在前伊斯蘭時期波斯和阿拉伯的交流中,波斯人處於主動地位。

二、哈裡發時期和倭馬亞王朝,阿拉伯人完全改變了之前的被統治者地位

伊斯蘭教於7世紀在麥加和麥迪娜兩地興起,且逐漸在整個阿拉伯半島興起。到七世紀中期,阿拉伯人憑藉著伊斯蘭教佔領了波斯蘭帝國和拜佔庭帝國的部分地區,一躍成為當時較為強大的國家,軍事實力得到顯著提高。

其實早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波斯帝國就已經出現了經濟衰敗的預兆。在614年,波斯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緊接著在619年,波斯人又攻佔了亞歷山大城。表面上波斯帝國幾乎已經完全控制了整個中東地區,但這背後卻有著極大的安全隱患。

實際上,接連不斷的戰爭以及平時統治者的花銷,早已經使波斯帝國國庫空虛,入不敷出。此時的薩珊波斯帝國如同一個紙老虎,外表看上去十分強大,但實際上卻不堪一擊。在此後的近十年裡,薩珊波斯王朝內部糾紛不斷,政局動亂,且統治者忽視了農民階級,導致多數人忍飢挨餓,國家的勢力日漸衰弱。

就在此時,阿拉伯人在宗教的影響下,對薩珊波斯帝國發起了猛烈進攻。在637年,薩珊人與阿拉伯人在卡迪希亞平原開始了最後一戰。薩珊將軍盧斯丹帶領六萬人馬,並以象軍為前鋒,但盧斯丹在戰役中被殺害,薩珊的「卡維旗」落入敵軍手中,薩珊軍隊慘遭失敗。

第二年,也就是638年,泰西封被伊斯蘭軍隊佔領,雅茲德戈爾德三世逃亡東北高原。642年,在尼哈宛德戰役中,薩珊軍隊全軍覆沒。651年,雅茲戈爾德三世又逃往木鹿,但是不幸的是,雅茲戈爾德三世在一個磨坊中被殺害,這也標誌著薩珊波斯王國的滅亡。

從此之後,阿拉伯人完全改變了之前的被統治者地位,成為了薩珊波斯帝國的統治者。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也改變了伊朗的歷史發展方向。

到倭馬亞王朝,波斯已經被阿拉伯人完全掌握在手中。在此時期,波斯人的社會地位較低,面臨著嚴重的剝削和壓迫。所以此時兩大階級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增多,鬥爭不斷。波斯成為麥瓦利階級的主要群體,同時也是主要的反抗力量。

倭馬亞王朝初期,實行的是希臘語和波斯語,到倭馬亞王朝後期,開始推行阿拉伯語並強制規定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因此,大量的波斯人民被處死,奴役剝削更為嚴重。但後來,倭馬亞王朝並沒有在波斯順利的完成阿拉伯化進程,反而引起了波斯人民的強烈反抗。

為推翻倭馬亞王朝的殖民統治,波斯人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刺殺、起義或聯合發動反抗等。呼羅珊地區成為波斯人反抗的主要陣地。隨後,倭馬亞王朝被聯合推翻。

所以說,在倭馬亞王朝時期,壓迫與被壓迫,奴役與被奴役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之間的主要聯繫。但在兩國的戰爭中,兩國的文化也在不斷地交融碰撞。在阿拉伯文化向波斯人民輸入的過程中,波斯人其實也在對外來的阿拉伯文化進行改造。

三、阿巴斯王朝時期波斯人反攻為上

阿巴斯王朝建立之後,為了適應新的統治需要,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將首都搬到了伊拉克的巴格達,波斯人在學術上和軍事上的力量不斷增強,波斯文化的影響在伊斯蘭地區也逐漸上升;並且為了適應伊斯蘭教的發展,一些起源於薩珊的思想或者制度也適當做出了調整。

另一方面,統治者對波斯文化不再持反對態度,也改變了之前的種族歧視政策,反而開始提拔波斯人為官。再往後的一段時間裡 ,波斯人的地位一度上升,甚至已經開始掌握大量的政權。

在文化方面,「翻譯運動」使得兩國的文化交流得到了極大的進步。更為重要的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波斯人開始學習阿拉伯文化,而阿拉伯人也開始學習博思得語言,這一現象就很好的說明了兩國文化已經進一步交融。

到阿巴斯王朝後期,哈發裡政權開始逐漸的衰弱,這個時候波斯地方王朝開始興起。從9世紀到11世紀,波斯的文化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復興,重新煥發了活力。在821年,波斯人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塔希爾王朝,但在統治了五十年之後,被薩法爾王朝取而代之。

薩法爾王朝大力提倡波斯和阿拉伯文化的融合創新,促進了新波斯文化的誕生。但隨後薩法爾王朝又被薩曼王朝殲滅,在薩曼王朝統治時期,統治者重新將波斯語作為書面語。薩曼王朝對波斯文化實行高度的保護政策,使得波斯文化與伊斯蘭教有機結合。

實際上也就是說,波斯文化之所以能夠再次煥發生機,得益于波斯地方王朝的建立,再加上統治階級開明的文化政策,使得波斯文化的影響更加深遠,同時也促進了伊斯蘭教的發展。

結語

起初因為波斯帝國過於強大,並不在意阿拉伯的存在,後來阿拉伯逐漸強大起來並滅掉了波斯帝國,但由于波斯人民強烈的反抗意識,促使波斯地方王得以建立。

波斯地方王朝建立以後,統治者開始重新重用波斯文化,並提倡將波斯文化與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進行融合,對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與此同時,波斯文化也在阿拉伯文化的發展上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因此,波斯人的地位並沒有因為阿拉伯的入侵而受到威脅。

參考文獻:

《伊朗通史》

《歷史上的阿拉伯人》

《中亞薩克王朝史研究》

相關焦點

  • 阿拉伯帝國中的波斯人
    其中,希拉王國先後由來自葉門的臺努赫部落和萊赫米部落統治,在後者統治時期,希拉王國達到了鼎盛,在波斯帝國的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萊赫米國王努爾曼一世在波斯宮廷裡具有極高的地位,波斯皇帝葉茲德吉爾德甚至把皇太子伯海拉姆寄養在希拉的宮殿裡,讓他這位國王擔任皇太子的監護人。萊赫米人經過6世紀前期的全盛時期後,於602年因企圖獨立而被波斯人所滅,之後波斯總督就在希拉獨攬大權了。
  • 猶太、波斯和阿拉伯
    波斯人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大約始於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遊牧部落自中亞進入今伊朗地區,打敗了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公元前8世紀,波斯人佔領了今法爾斯地區後,獲得了本族的名稱。公元前7世紀,在今伊朗西部居住著兩個伊朗語部落群體,波斯在南,米底(又譯米堤亞)在北。
  • 伊朗前世今生:波斯帝國與阿伯帝國,究竟是波斯化還是阿拉伯化?
    相比與阿拉伯,波斯人的歷史更為久遠,甚至在阿拉伯成立的2000年前,波斯人就已經在這一地區生存,擁有自己的文明和宗教。在三到七世紀,波斯人再一次崛起,成立了薩珊波斯帝國。當時信奉索羅亞斯德教的波斯帝國擁有強大的中央政府,疆域雖有變化但一直控制著當時的中亞高原,兩河流域。
  • 塔希爾:被阿拉伯人統治171年後,波斯人在他的帶領下成功獨立
    公元651年,在土庫曼斯坦境內的梅爾夫城,薩珊帝國的末代國王伊嗣俟三世被一位磨坊主殺死,在此之前,薩珊帝國的大部分領土都已經被崛起的阿拉伯人佔領,伊嗣俟三世之死標誌著薩珊帝國的滅亡。薩珊帝國滅亡之後,阿拉伯人對波斯人進行了長達一百七十多年的統治,被阿拉伯人統治的那段歲月,對波斯人的歷史影響極大。
  • 波斯帝國的復興與薩菲王朝的建立
    651年被阿拉伯帝國所滅,波斯的宗教也由拜火教變為伊斯蘭教,淪為了阿拉伯帝國的行省,末代王子俾路斯逃到中國。之後伊朗高原經歷了大分裂時期,塞爾柱帝國統治期,花剌子模統治期。874年波斯人建立了薩曼王朝,之後又經歷了突厥王朝和伊爾汗國和帖木兒帝國統治。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統一了伊朗高原大部。
  • 為何波斯改信伊斯蘭教不在阿拉伯統治時期,反而是在本民族帝國時期?
    波斯人原本並不信仰伊斯蘭教,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祆教、摩尼教、景教都曾是波斯人與其他伊朗民族的傳統信仰。7世紀,阿拉伯人滅亡薩珊王朝建立阿拉伯帝國之後,伊斯蘭教逐漸成為波斯人的主要信仰。但是這一進程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阿拉伯統治波斯時期,波斯並沒有大批改信伊斯蘭教,祆教仍有一定規模;但是在波斯人推翻阿拉伯統治、建立本民族帝國之後,波斯人反而開始大量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逐漸成為主要宗教,這是為什麼呢?
  • 資料:阿拉伯帝國
    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 634 ~ 644在位 )先後收復拜佔庭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636)、巴勒斯坦(637);同時派4000騎兵攻入埃及。佔領了整個中東。從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廣大地區,為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歐麥爾還在遼闊的領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644~656)率4萬阿拉伯鐵騎主力軍隊消滅薩珊王朝數十萬大軍。西至北非利比亞。
  • 歐洲文明史:阿拉伯帝國的崛起
    公元635年,阿拉伯的騎兵隊兵分兩路,一路針對拜佔庭,一路直取波斯,當年就佔領敘利亞,攻陷大馬士革。公元637年,佔領伊拉克,公元642年,徹底擊敗薩珊波斯,自此波斯帝國在歷史上消失。從公元前558年居魯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國以來,經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王國、安息帝國、薩珊波斯,凡1200年,如今被阿拉伯這個新興的國家滅亡了。
  • 中東地區的帝國因波斯人開啟,阿拉伯人完善,突厥人使之達到巔峰
    阿拉伯帝國然而阿拉伯人因為教派之爭很快陷入了分裂狀態,公元750年,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聯手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了伍麥葉王朝,伍麥葉王朝的一支逃到西班牙建立了後伍麥葉王朝。除了教派之爭外,由於阿拔斯王朝是波斯人與阿拉伯人聯手所建,因此波斯人在阿拔斯王朝有著極高的權力,波斯人先後建立了布韋希王朝與薩曼王朝,掌握了阿拉伯帝國的朝政大權。
  • 亞歷山大握著劍來建立帝國,他是如何佔領波斯的?
    這一徵服的下一步的故事你其實在地圖上看得更清楚,因為亞歷山大沒有立刻向波斯腹地進軍。他不想在沒有征服波斯帝國的省份腓尼基和埃及之前就使它們處在自己的背後。波斯人試圖在一座名叫伊蘇斯的城市的附近阻擋住他向那兒前進的道路。他擊潰他們並擄獲了波斯國王的華美帳篷和財寶,他也俘虜了國王的妻子和姐妹並很禮貌很正經地對待她們。
  • 波斯帝國的興起與衰落
    埃蘭被波斯徵服後,它的首都蘇撒成了波斯的第三個首都。前549—548年,居魯士還先後徵服了原屬米底王國的帕提亞、希爾卡尼亞和亞美尼亞等地。米底人從亞述帝國繼承過來的遺產——小亞的卡帕多細亞也於此時歸屬于波斯。波斯人的崛起,引起小亞強國呂底亞王國的不安。
  • 為躲避阿拉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逃往印度,變成印度最富裕的民族
    公元七世紀中葉,生活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開始崛起,隨著倭馬亞王朝的建立,阿拉伯人開始為了擴張帝國的領土而四處徵戰。而與阿拉伯半島相鄰的薩珊帝國,最終也在阿拉伯人的打擊下滅亡,薩珊帝國滅亡後,一些不願意臣服阿拉伯人的波斯人開始四處逃亡,他們有的在波斯王子卑路斯的帶領下逃往東方的大唐帝國,有的則遠渡重洋,前往南亞的印度進行避難。
  • 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被波斯滅亡,波斯人是哪來的?
    圖-巴比倫王國兩河流域著名的新巴比倫王國,是被波斯帝國滅亡的,那麼波斯人來自哪裡?波斯帝國崛起於扎格羅斯山脈,是一個高原民族。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雅利安人不斷滲入波斯高原,與當地民族融合,形成波斯族。
  • 超3000年的波斯文明為何不堪一擊
    早在第一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時代,瑣羅亞斯德教就成為波斯國教。此後,帕提亞帝國和薩珊帝國輪流成為波斯的主人,瑣羅亞斯德教依舊代代相傳,主宰著波斯人的精神世界。從地圖上看,波斯就像站在一個走廊上,東面是中亞,西面是中東和土耳其,因此歷史上戰爭不斷,有人想通過波斯徵服更遠的星辰大海,有人只想徵服波斯。
  • 波斯的文明比阿拉伯更悠久
    而對這種現象最有感觸的便是生活在伊朗高原的波斯人了,大部分生活在國外或者出國旅行的波斯人都曾被當地人詢問過這樣的問題:「你來自哪個阿拉伯國家?埃及還是沙特?你一定會說阿拉伯語吧!」對於經常被誤認為阿拉伯人,很多伊朗的波斯人對此事非常反感,他們並不是反感外界對中東民族的不了解,也不是因為他們對阿拉伯人有敵意,而是因為他們嘆息自己的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如今卻被許多人不了解,甚至被誤認為伊朗是阿拉伯國家,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時候,波斯大帝居魯士便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而這個被人們稱為波斯第一帝國的國家
  • 阿拉伯帝國吞滅波斯,波斯3次請求大唐援助,皇帝最後2次答應了
    波斯一直是中亞地區的強國,立國有1000多年。當時在中亞避難的波斯王子卑路斯又跑到長安哭訴,說波斯的土地不斷被阿拉伯侵佔,請求大唐派兵恢復故土。這次大唐皇帝唐高宗答應了,因為此時唐高宗的戰略在於經營西域,擴展領土。於是派軍在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設置波斯都督府,讓這個王子卑路斯做了都督。
  • 波斯文化最豐盛、最璀璨和最後的國度—薩珊王朝
    公元前四世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被亞歷山大大帝徵服而毀滅,昔日屬于波斯人的領土如今落在希臘人手中。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這塊土地落入他的部將塞琉古手中,並建立了希臘化王國—塞琉古帝國。直至公元前一世紀,塞琉古帝國被安息人推翻,這塊波斯土地從此落入了安息帝國手中。安息帝國是個高度希臘化的國家,而且興起後一直與西方的羅馬帝國對峙。
  • 曾經稱霸世界版圖的帝國---波斯帝國!
    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大陸的大帝國——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是位於西亞伊朗高原地區以古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國,始於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終於1935年巴列維王朝禮薩汗改國名為伊朗。歷史上波斯人曾建立過多個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曼王朝、薩菲王朝等。
  • 伊朗為什麼不算是阿拉伯國家?
    東羅馬帝國還可以依靠海峽天險苟延殘喘,而光榮的波斯第二帝國(第一帝國是居魯士所建立的波斯王國)則全境陷落,成為阿拉伯帝國的行省管轄區。經過數百年的宗教與人口同化之後,周邊譬如兩河流域、敘利亞與埃及等國家已經與阿拉伯半島的文明形態趨同,而唯獨波斯灣之北的波斯人成為了例外。
  • 波斯文化的源流與特色
    薩珊波斯帝國繼承了古波斯帝國的衣缽,完善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政治經濟體制,奉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產生於公元前11世紀,認為宇宙世界遵循一定的規律而運行,存在善神阿胡拉·馬茲達和惡神安格拉·邁紐,兩種力量不斷鬥爭。其推崇的靈光說中存在一種「王者之靈光」,該學說成為波斯帝國君權神授理論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