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波斯和阿拉伯

2020-12-12 高山流水品評歷史

在亞洲的西部,有兩條大河,東邊的一條叫底格裡斯河,西邊的那條叫幼發拉底河,它們都發源於今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高原,在下遊交匯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灣。希臘人稱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方」。兩河地區土地肥沃,日光充足,水源豐沛,非常適宜人類生產和生活,很早就孕育了人類的文明——兩河文明。這裡就是近代稱之為「中東」的地方。

事實上,「中東」是西方人給出的定義,意指歐洲以東,並介於遠東和近東之間的地區。具體是指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在地理上,中東的範圍幾乎涵蓋整個西亞地區,並包含非洲東北部和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的地區,聯繫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自古以來是東西方交通樞紐,位於「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今天,常常在報紙、新聞出現的「中東」,已成為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最敏感的地區之一。一般泛指西亞,北非地區,約有24個國家,1500餘萬平方公裡,3.6億人口。而這些國家中,除以色列和賽普勒斯外,都是伊斯蘭國家。而伊斯蘭國家中,土耳其、伊朗又不屬阿拉伯國家。

據《聖經·舊約》記載,早前的「中東」叫迦南,居住在此地的人也就順理成章的叫做迦南人。迦南人本來在這個地方生活得好好的,卻不知在某天一覺醒來,發現闖進了一群不速之客。他們管來人叫「希伯來人」,意思是「從河那邊來的人」(「河」是指幼發拉底河)。

很顯然,這些希伯來人不是來走親戚串門的,而是來搶佔地盤的。迦南人當然不會風格高到拱手相讓的地步。如此一來,大家都不得安生。也不知爭鬥了多少年,希伯來人在無奈之下,聽說埃及那邊還有一塊更好的地方,於是就舉族遷了過去。

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的時候,在埃及生活了幾百年希伯來人交上了厄運。新上任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是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把希伯來人變成奴隸,成為為他建造宮殿和金字塔的免費勞動力。由於拉美西對底層不同的民族壓榨得太狠,在他死後不久,來自四面八方的民族再加上那些海盜,聯合起來進攻埃及,使得該地戰亂不止。

這時希伯來人中出了一個大救星——摩西,他帶領希伯來人逃離了埃及。在逃難途中,摩西對不知何去何從的希伯來人說,他夢中得到上帝耶和華的召喚,上帝賜予他們這些受苦受難的人一個新的稱呼,叫以色列人。並指示他們要回到迦南那塊「遍地流著牛奶和蜂蜜」的地方去,上帝已經把那塊的土地賜給以色列人了。

當衣衫襤褸的以色列人再次回到迦南時,他們要做的就是按照上帝的「旨意」把迦南人趕盡殺絕,取而代之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完成上帝他老人家賦予的偉大使命。

以色列人首先攻陷的城池是迦南人古老的月神城——耶利哥城,從此定居下來。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一個叫大衛的牛人登上了王位,他率領以色列人徵服了一個叫耶布斯的地方(意為打穀場),在此擴建了城市,並定都於此,將其命名為耶路撒冷,把國家稱為猶大王國。

大衛死後,兒子所羅門繼承了父親的廣闊土地版圖:東北到幼發拉底河,東南至亞喀巴灣,西南延至非利士、埃及邊界。把猶太人的歷史推上最繁榮鼎盛的時代,建造王宮與聖殿,而他所建造的聖殿被後世稱之為「第一聖殿」, 成為猶太教的膜拜中心。

由於精力太過充沛,所羅門把以色列原有的12支派族重新劃分為12個行政區,每一個區由他任命一名總督實行管理。

所羅門任意妄為的做法很快讓他的後來者嘗到了惡果。他死後,猶大王國很快被分裂成了兩個國家,北邊的叫以色列國,南邊仍然叫猶大國。那12個行政區,有10個在以色列國,兩個在猶大國。兩個分家的兄弟國家除了跟外族打仗以外,互相之間也時不時的乾乾架。

公元前722年,強大的亞述人把以色列國給滅了,以色列人被擄掠到亞述帝國各地,並被強制與當地人混居、通婚,逐漸被同化,從此,10個行政區的以色列人就此消失了。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又滅亡了猶大國。和亞述帝國一樣,巴比倫人也把猶大人作為俘虜全部虜掠到巴比倫,只留下少數窮苦人種地和管理葡萄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之囚」。巴比倫人將這些虜來的猶大人蔑稱為「猶太人」。 時至今日,猶太人就成了對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的一種通稱,指的是信仰猶太教的這個老民族了。

在猶太人受苦受難之時,一個將要幫助他們打破囚籠的民族正在崛起。這個民族就是波斯族。

波斯人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大約始於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遊牧部落自中亞進入今伊朗地區,打敗了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公元前8世紀,波斯人佔領了今法爾斯地區後,獲得了本族的名稱。

公元前7世紀,在今伊朗西部居住著兩個伊朗語部落群體,波斯在南,米底(又譯米堤亞)在北。公元前612年,米底和巴比倫一起摧毀了亞述帝國,米底從此號稱帝國,成為西亞的霸主,波斯人成為他們的臣屬。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成為波斯人的首領,統一了波斯的十個部落。並於公元前553年起義反抗米底,最終在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國對波斯地區的統治,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君主制帝國。

在此後的幾年裡,居魯士又徵服了埃蘭、帕提亞、亞美尼亞等小國。當時的西亞除了米底之外,還有兩河流域的新巴比倫和小亞細亞的呂底亞兩個文明程度較高的大國。

因此,居魯士接下來的目標是進攻新巴比倫王國。波斯軍隊經過一系列的徵戰,並利用新巴比倫王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很快就了擊潰了對手。

公元前538年10月29日,居魯士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了巴比倫城。隨後他將波斯帝國的首都遷到巴比倫城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成為「宇宙四方之王」。

居魯士佔領巴比倫城後就宣布釋放了「巴比倫之囚」,允許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並下令將巴比倫人掠奪來的5000多件物品歸還給他們。於是,猶太人紛紛返回故園,並在波斯人的幫助下重建了耶路撒冷的神廟,形成了一個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祭司王國」,雖然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猶太人在波斯帝國存在的200年中,終於過上了自由安定的日子。

「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 9世紀。阿拉伯人的民族來源可以上溯到遠古的閃米特人部落,和猶太人一樣同屬閃米特人。

根據閃米特諸教經書《聖經》記載,亞伯拉罕(阿拉伯語發音為易卜拉欣)有兩個兒子:以實瑪利和以撒。《古蘭經》認為以實瑪利就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以撒又有兩個兒子── 雅各(後改名以色列;阿拉伯語發音為葉爾孤白)和以掃。據《聖經·舊約》記載,雅各是猶太人的先祖,猶太教認為舊約是上帝和「以色列之子孫」的聖約。因此,追溯起來亞伯拉罕(易卜拉欣)就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

在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廣為傳播以前,阿拉伯人主要是指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上的以遊牧為生的居民。公元6世紀時,拜佔庭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連年發動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葉門的交通樞紐,商業城市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

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適時而生。據說他在山洞裡與造物主安拉談過人生,安拉賦予他一項偉大而光榮的任務:代表他老人家充當人間使者,復興伊斯蘭教。

由此,穆罕默德就以真主安拉使者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創立伊斯蘭及其傳教的活動中去。先知穆罕默德的不懈努力,使伊斯蘭教蓬勃發展,成了一個信徒數量龐大的宗教。之後又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伊斯蘭國家。

從公元7世紀起,阿拉伯人就開始了早期的對外戰爭,目標當然是羅馬和波斯兩大帝國。公元634年,奧馬爾一世當選阿拉伯帝國第二任哈裡發,擔任了穆斯林軍隊的總司令。他指揮穆斯林軍隊進入敘利亞地區,接連擊敗拜佔廷軍隊。

636年即攻陷了大馬士革,兩年後進軍耶路撒冷地區;繼而分兵東西兩路,展開全面進攻。東線接連攻破波斯軍隊防線,佔領了伊拉克和伊朗大部地區;西線繼續連敗拜佔廷,順勢佔領了巴勒斯坦和埃及。這個時候的巴勒斯坦早已沒有了猶太人的影子,他們早已被羅馬人驅逐出境,正世界各地過著居無定所,顛沛游離的生活。

到8世紀時,通過不斷的對外徵戰和擴張,阿拉伯人已經建成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領土達到1339萬平方公裡,東起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裏海,南接阿拉伯海。

這個時候,除了東方的大唐帝國,地球上已經找不出能與阿拉伯人抗衡的勢力了。因此,兩個東西方帝國還找機會練了一回,中國史書把這次手稱為「怛羅斯之戰」。

相關焦點

  • 波斯被阿拉伯滅亡之際,波斯王子到唐朝請求出兵,皇帝決定幹涉
    波斯帝國是個古老的帝國,在公元661年為阿拉伯人所滅。其實波斯被阿拉伯滅掉不能說明阿拉伯人有多麼強,因為在此之前,波斯帝國一直與東面的東羅馬帝國交戰,耗盡了國力,波斯與東羅馬交戰預示著兩大古老帝國開始走向了衰亡。
  • 「反客為主」:當阿拉伯帝國成功佔領波斯後,波斯人該何去何從?
    但正如上文中阿寶斯所說,當時的阿拉伯無法和波斯形成對抗,波斯人是帝國的統治者,而阿拉伯人以部落生活為主,不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軍事力量上都相對落後,所以總的來說,在前伊斯蘭時期波斯和阿拉伯的交流中,波斯人處於主動地位。
  • 阿拉伯帝國吞滅波斯,波斯3次請求大唐援助,皇帝最後2次答應了
    波斯一直是中亞地區的強國,立國有1000多年。當時在中亞避難的波斯王子卑路斯又跑到長安哭訴,說波斯的土地不斷被阿拉伯侵佔,請求大唐派兵恢復故土。這次大唐皇帝唐高宗答應了,因為此時唐高宗的戰略在於經營西域,擴展領土。於是派軍在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設置波斯都督府,讓這個王子卑路斯做了都督。
  • 希伯來一猶太文化產生的背景
    地中海東岸和阿拉伯半島西側的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民族的發祥地。距今4000年以前,閃族的一支——迦南人——就在這裡建立了城邦國家,因此古代被稱為「迦南地」。當迦南人在這裡發展以青銅文化為特徵的農業文明時,猶太人的先祖——同屬閃族的希伯來人——在首領亞伯拉罕的帶領下,從東方輾轉來到迦南。
  • 從阿拉伯帝國到伊斯蘭教帝國
    阿拉伯帝國版圖不久,日益增長的「馬瓦裡」,即非阿拉伯穆斯林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狀況。這些新教徒成群結隊地湧入城市,充當僱員、工匠、店主和商人,為阿拉伯貴族的需要服務。雖然「馬瓦裡」也在伊斯蘭教軍隊中服役,但通常只能作為步兵參戰;步兵得到的薪俸和戰利品少於阿拉伯騎兵。
  • 波斯文化的源流與特色
    其文化特徵既包含波斯帝國強盛帶來的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又因與阿拉伯文明的融合表現出鮮明的伊斯蘭特色,引進的西方文化又使波斯文化具有了現代性特徵。  鼎盛時期的古典波斯文化  古典波斯文化肇始於公元前6世紀阿契美尼德王朝始建的古波斯帝國和公元3世紀建立的薩珊波斯帝國。
  • 波斯的文明比阿拉伯更悠久
    而對這種現象最有感觸的便是生活在伊朗高原的波斯人了,大部分生活在國外或者出國旅行的波斯人都曾被當地人詢問過這樣的問題:「你來自哪個阿拉伯國家?埃及還是沙特?你一定會說阿拉伯語吧!」對於經常被誤認為阿拉伯人,很多伊朗的波斯人對此事非常反感,他們並不是反感外界對中東民族的不了解,也不是因為他們對阿拉伯人有敵意,而是因為他們嘆息自己的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如今卻被許多人不了解,甚至被誤認為伊朗是阿拉伯國家,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時候,波斯大帝居魯士便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而這個被人們稱為波斯第一帝國的國家
  • 波斯帝國被阿拉伯所滅,末代王子三次求助大唐,為何唐朝沒有出兵
    稱霸西亞的數百年的波斯帝國,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入侵,瀕臨滅亡。處在危難之中的波斯王室屢次派出使者向大唐求助,但大唐並未出兵挽救,這是為何?早在北魏時期,波斯就和中國建立起了通使的友好關係;唐朝初年,波斯和唐朝繼續保持著友好往來的關係。但波斯和拜佔庭帝國交戰數年,耗盡了兩國的國力,阿拉伯人趁機崛起。
  • 為何波斯改信伊斯蘭教不在阿拉伯統治時期,反而是在本民族帝國時期?
    7世紀,阿拉伯人滅亡薩珊王朝建立阿拉伯帝國之後,伊斯蘭教逐漸成為波斯人的主要信仰。但是這一進程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阿拉伯統治波斯時期,波斯並沒有大批改信伊斯蘭教,祆教仍有一定規模;但是在波斯人推翻阿拉伯統治、建立本民族帝國之後,波斯人反而開始大量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逐漸成為主要宗教,這是為什麼呢?
  • 波斯與中國:跨越時空遙相呼應的兩大文化
    正如中國遠不是一個佛教國家一樣,伊朗也遠不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因為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地區(即那一片非常乾旱或荒涼的遼闊地區,它在數千年來把波斯與希臘-羅馬社會分隔開了)所特有的一種神秘哲學現象。 那種認為波斯全部或部分是伊斯蘭國家的看法,都只不過是一種社會學的錯誤,一種科學的錯誤。難道歐洲或美洲由於在歷史上的偶然事件而信仰基督教,便可以被歸溯於以色列嗎?
  • 有人知道現在的伊朗就是以前的波斯帝國麼?
    實際上,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才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了。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經過9場大戰後,徵服阿契美尼德王朝,讓其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其中一位部屬將軍們的塞琉古一世經過繼業者戰爭最終在前312年自立塞琉古帝國,以塞琉西亞和安條克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進入希臘化時期。
  • 曾經一統阿拉伯的民族——閃米特
    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國建立,隨後徵服了巴比倫帝國。閃米特(塞姆)是西方對從敘利亞到阿拉伯半島遊牧民族的稱呼,近現代指說閃含語系中的閃米特語族在北非、西亞各民族的統稱,閃米特人的稱呼是起源於西亞一神論興起時代,大約是公元前三世紀,與羅馬、希臘等多神教區別,也吸收了兩河蘇美爾文明中創世紀挪亞方舟的內容,把先知諾亞的長子塞姆作為祖先。
  • 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公元6—7世紀,阿拉伯半島正處在社會激烈動蕩和變革時期,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各氏族部落之間、民族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特別是拜佔庭、波斯和阿比西尼亞等帝國長達幾個世紀的侵略戰爭,給阿拉伯半島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 落後的阿拉伯人,是如何擊敗強大的波斯(伊朗),屌絲逆襲的?
    大家可以想想,再強大的國家也經不住這麼長時間的戰爭摧殘呀,因此這場戰鬥讓波斯和東羅馬這兩大帝國虛弱不堪。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苟在一旁的阿拉伯窮屌絲迎來了一波崛起的風口。波斯薩珊王朝夾在中國與東羅馬帝國之間,本來優哉遊哉的作著自己的中間商,賺著差價賺的正開心。
  • 因埃及法老騙婚,波斯皇帝大怒,決心借道阿拉伯攻打埃及
    在說起古埃及和波斯的事情之前,我先簡單地說一下發生在我們中國漢朝時期的一件事情,因為這件事和我今天要說的事情雖然不同,但頗為類似,細看之下如同翻版。西漢初年,漢文帝時,因根基未穩實力不足,面對北方勁敵匈奴的侵擾,朝廷不得不妥協,對匈奴實施和親政策。
  • 發明「雅利安血統」:伊朗的波斯民族迷思
    「波斯人」只不過是一類形容詞,表明他們不願意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扯上任何關係。伊朗著名的喜劇演員馬茲·喬布拉尼(Maz Jobrani)也曾指出「波斯人」這個詞聽起來有一種歷史厚重感和異國情調,加上波斯貓、波斯地毯這些聞名於世的事物都極具「波斯」風情,所以許多人都更喜歡說自己是「波斯人」而不是「伊朗人」。
  • 波斯文化最豐盛、最璀璨和最後的國度—薩珊王朝
    這個帝國便是被稱為波斯第三帝國的薩珊王朝。薩珊王朝盤踞亞歐貿易的要道上,因此十分富裕。而且,它擁有極多元的種族和文化,曾是知識和學術的中心,是當時推動知識傳播的先行者。 公元前四世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被亞歷山大大帝徵服而毀滅,昔日屬于波斯人的領土如今落在希臘人手中。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這塊土地落入他的部將塞琉古手中,並建立了希臘化王國—塞琉古帝國。
  • 阿拉伯人滅亡波斯,波斯向中國求援,中國是如何答覆的?
    伊嗣俟的兒子到達吐火羅,險些被阿拉伯人殺害,卑路斯遣使者來唐朝,向唐高宗求援,請求唐朝派兵幫助波斯復國,這一次被唐高宗婉言拒絕。阿拉伯人並沒有進攻吐火羅,波斯王子卑路斯得以在吐火羅生存下來。第二次:唐朝所設波斯都督府為阿拉伯人攻滅,唐高宗決定派兵唐高宗龍朔初年(661年),波斯王子卑路斯又向唐朝哭訴,波斯的領土被阿拉伯人侵佔。
  • 伊朗是怎麼得罪美國和阿拉伯世界,混到沒朋友的?
    它又是怎麼得罪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呢? 01 首先咱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中東那個地方亂成一鍋粥,但核心還是是宗教和民族矛盾。 整個中東主要是這幾夥人在鬧事,他們分別是阿拉伯人、猶太人、庫德人和波斯人。
  • 以色列右翼政治:「猶太民族國家」與「猶太民主國家」的悖論
    總理內塔尼亞胡不遺餘力地推動法案通過,儘管為此他遭受了不少輿論壓力,同時也面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及政黨的攻擊,但內塔尼亞胡依然反覆強調法案的重要性。以色列當地時間8月11日,成千上萬名以色列阿拉伯人在特拉維夫走上街頭,遊行抗議將以色列定義為「猶太民族國家」的爭議性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