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漸漸失去年味,究竟是什麼原因?不只是受到外國節日影響
馬上又要到一年一度的春節了,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已經開始踏上回家過年的路上。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年裡最重要的日子,一家老少歡聚一堂,有說有笑,尤其是80後、90後出生的人,兒時對於過年記憶尤新。每年都盼望著早點過年,有新衣服穿,有雞鴨魚肉吃,還有紅包拿,過年是最快樂的日子。
然而,近幾年來人們發現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甚至很多人都不喜歡過年,覺得過年沒啥感覺,過年也不怎麼熱鬧了,小孩們對過年期待聲也逐漸的消失,似乎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春節如圖國慶一樣,只是放了個長假,一家人在一起吃了個團圓飯,沒啥特別之處。
相比過去家家戶戶照燈結彩,貼春聯,砸年糕,買年貨,放煙花炮竹,走訪親戚拜年等風俗漸漸被人們給淡化了,除了煙花炮竹在大城市不允許放外,就連農村也不少年輕人覺得過年簡簡單單就好,沒必要搞那麼多花樣浪費錢,年夜飯也從晚上七八點,推早到下午四五點,大年夜的紅包要麼提前發了,要麼就用微信支付寶發紅包,毫無過去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的喜悅感。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年逐漸失去年味呢?
首先來說,人們生活經濟條件變好,造成人們對春節渴望度減少,不同於八九十年代,經濟物資缺乏,很多家庭都比較貧困,尤其是農村的孩子,衣食住行條件都很差,平常很難吃得到豬肉,基本上只有過年才能吃得上雞鴨魚肉,只有到過年才有新衣服新鞋子穿,更別提什麼零用錢了,能天天有飯吃就挺不錯的,所以那個時候的小孩子特別盼望過年。
其次,隨著中西文化融合,一些外國節日大量走進中國,什麼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備受國人推崇,加上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臘八節等大量節日衝淡人們對於春節的特別性。漸漸人們發現春節能吃團圓飯,平常節假日都能吃到,而且,小朋友平常都有零花錢,想買什麼衣服鞋子直接買,不需要等到春節。
此外,一二城市基本上明令禁止燃燒煙花炮竹,就連掛燈籠也被禁止了,這幾年就連三四線城市也開始實施春節禁止燃燒煙花炮竹,沒有張燈結彩煙花炮竹的熱鬧景象。農村家家戶戶走親戚串門,從過去大包小包恭賀過年好,到如今都是開著小車給兩三百塊就了事啦。也沒有領著孩子上街買年貨,帶他們吃冰糖葫蘆的景象了。
過去一年一度春節聯歡晚會都是全國人民所期待的春晚,一家老少坐在一起看小品、各種雜技表演、明星演唱、相聲等節目看得不亦樂乎,尤其是趙本山、宋丹丹,範偉、馮鞏等小品相聲演員給了很多80,90後留下兒時過年的快樂!
如今的春晚,都是網絡流行話題的小品,郭德綱、嶽雲鵬等新生代相聲演員講相聲,段子很難讓大家哈哈大笑,驀然回首的感覺,幾乎就是看完就忘了。再也沒有什麼人願意守夜看春晚到12點,大多數人看到九點多就睡了。
其實,不管如今的生活條件如何變好,外國節日的增多,只要我們有一顆童年的心,不忘過去春節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保持以往過年時的習俗,張燈結彩,走親戚串門,熱熱鬧鬧歡慶新年,中國年的年味就不會變。對此,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