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中餐在美國很流行,美國人吃的到底都是啥?

2020-12-25 好奇心日報

美國人最愛的一道中國菜,大概很多中國人都沒吃過——橙味雞(Orange Chicken)。

這道菜裡的雞,美國最大的中餐連鎖 Panda Express 一年可以賣出 8000 萬磅,相當於每個美國人一年會吃上 4 塊,這幾乎要追上肯德基在美國賣出的炸雞數量(人均 5.5 塊)。

Orange Chicken

這道菜據說改良自湖南菜陳皮雞,但無論是口味還是做法都完全不同。中國的陳皮雞裡用到的陳皮等藥材在美國被換成了新鮮的橙子皮,有的甚至連橙子皮都不放,直接把橙汁醬淋在炸雞上,嘗起來酸酸甜甜、粘稠多汁。而陳皮雞口感鮮香麻辣,絕不可能是甜的。

在美國人那裡流行的另外幾道「中國名菜」,sesame chicken(芝麻雞)、「General Tso’s Chicken」(左宗棠雞)、Egg Foo Young(芙蓉蛋)、宮保雞丁……也是一樣,無論口味還是做法,都非常美國。

這些匪夷所思的「中國菜」代表著中餐在美國的主流口味。根據美國餐飲月刊《中餐通訊》的估算,如今美國中餐廳的數量已經超過 45000 家,其中 80% 賣的都是「美式中餐」。按照 Yelp 上所登記的美國中餐廳的數據,現在只有北達科他州到德州西部的區域可以稱得上是「中餐廳沙漠」。

美國的中餐不正宗——並不是因為正宗的中國菜有多麼難做——是因為上述這些「中國菜」從誕生伊始就是為美國食客服務的。

創辦 Panda Express (熊貓快餐)的程正昌,從一開始就決定要顛覆過去華人區中餐廳「做給華人吃」的思路,「中國人畢竟很少,要想賺大錢,還得迎合老外的口味。」這為熊貓快餐後來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Panda Express 為外國人特製的筷子,簡易上手

這家創立於 1983 年的品牌如今遍布了美國的大街小巷,一開始常見於購物中心內,後來逐步擴展到了超市、機場、大學校園、高速公路休息站、圖書館、體育場乃至金融街,在全球有 2000 多家門店,其中 90% 都在美國市場(作為參照,麥當勞在中國內地的門店數為 2500 家;最大的中餐快餐真功夫只有 600 家門店)。

Panda Express 去年的收入達到 20 億美元——橙味雞貢獻了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從 2005 年至 2015 年期間,它在美國整個快餐市場的市場份額幾乎翻了兩倍,達到 1.1%。

曾擔任 Panda Express 門店主廚和助理經理的 Simon Zeng 將公司成功的主要原因總結為速度:「如果 Panda Express 沒那麼快的話,它不會像今天這樣成功」。現在,它平均每周仍有 3 家新店開張。

迎合美式口味的熊貓快餐是最容易接觸到的中餐館,它在美國代表著一種菜系。「我傾向於把美國的中餐分成三個 level,美式中餐(快餐)、正宗中餐、高檔中餐廳,」Ming 是一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的中國留學生,他按照紐約的物價算了一下,這三種類型的中餐人均消費分別在 10 美元以內、20-30 美元、100 美元左右,在美國的中國人通常去的都是中間這一檔。

最便宜和最昂貴的中餐廳通常都擠滿了美國人,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一份報告顯示,Panda Express 的顧客超過一半都是白人(60.2%),其次是亞裔(32%)。然而他們消費美式中餐的心態其實和泰國菜、越南菜沒什麼不同,本質上都是改頭換面後的「美國菜」,或者換個好聽的名字:融合菜(fusion food)。

這好似一種「葉公好龍」的情結:崇尚多元文化的美國人喜歡嘗試不同的菜系,但真正博取他們歡心的依然是「油炸」和「酸甜」的口味,食材上也多遷就於本地特色。

比如說美式中餐裡最常見的配菜就是美國特產西蘭花,烹調手法則沿襲美國人的習慣,西蘭花幾乎是生的;另一道著名的美式中餐「杏仁雞丁」(Almond Chicken)顯然是出於美國多產杏仁的緣故;此外由於美國盛產海鮮,價格也不貴,因此還延伸出了「宮保蝦」、「宮保扇貝」等做法。

Beef with Broccoli(西蘭花炒牛肉)

至於人均 100 美元以上的高檔中國餐廳,則主要瞄準想要嘗鮮、對中國菜真正好奇的外國食客。在這裡能嘗到製作精良、相對靠譜的中國菜餚——當然了,口味還是偏甜。

就讀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餘杭剛到美國就嘗試了當地的最貴的一家中餐廳 Tony Cheng's Restaurant,「在 Tony 吃飯的 70%-80% 都是老外吧,畢竟我也是不太會經常花 100 多刀在美國吃中國菜,而且這裡的裝修也太老式了點。」

裝修老派,這也是美國高檔中餐館的特色之一,作為「中國體驗」的一部分,許多餐館會使用大量的描金飾翠、雕梁畫棟,以及撲面而來喜氣洋洋的紅色。

以及,在美國無論是何種檔次的中餐館吃飯,餐後都會得到一枚「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又稱籤語餅),裡面有一張小紙條,寫著今日運勢或者教一兩個中國單詞。

這種做法已經流行了太長時間,起源眾說紛紜,在不少歐洲的中餐館你也能見到這樣的做法。籤語餅實際上是從日式脆餅改良而來,但在外國食客的眼裡,已經完完全全是中餐廳的標誌物。當他們發現中國的餐廳不提供籤語餅時,可能會有種「重慶並沒有雞公煲」的崩潰。

美國人初嘗中餐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 80 年代。1896 年,李鴻章訪美,坊間傳聞他在紐約晚宴上吃了炒雜碎(實際並沒有)——各種動物肉片、內臟與蔬菜爆炒而成的一道菜,這與報紙上連篇關於各國與中國戰爭的報導一起,引發了美國人對中國以及中餐的好奇心。「炒雜碎(chop suey)一躍成為了「中國名菜」。

中餐真正在美國流行是 1972 年尼克森訪華,數百萬美國人通過電視實時直播看到了中方招待尼克森的宴會,餐桌上看起來很不錯的北京烤鴨、魚翅湯等等全是他們完全不了解的中餐。在這之後,中餐廳成為了美國最熱門的吃飯去處之一。

但這些正宗中餐並沒有在美國發揚光大。因為將中餐帶到美國的是第一代以勞工為主的移民,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他們創造了具有美國特色的 「American Chinese cuisine(中國快餐)」。許多初代移民本身也都不是大廚出身,而餐飲的行業門檻較低,成為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這種菜系的誕生不是為了傳播飲食文化,而是為同胞提供熟悉的飲食,解決的是生存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廉價」、「不高級的食材」、「骯髒嘈雜的就餐環境」也一度構成了中餐在美國人眼中的印象。有移居美國的華人曾在論壇上這樣形容渾渾噩噩的「美式中餐」:「美國的幾萬家小中餐館就是美國版的沙縣小吃,定位低端、價格低廉,開店極多但風格驚人統一,都在唱一首忠誠的讚歌。」

《華盛頓郵報》記者 Roberto A. Ferdman 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美國人對中餐的態度:「美國有將近五萬家中餐廳,然而我們其中的大多數還是不願意為中餐支付 10 美元以上的價格。」

紐約大學食物社會學家 Krishnendu Ray 曾利用 Google 旗下的美國餐廳點評機構 Zagat 過去三十年所收集的餐廳價格數據,比較了 14 個類別餐廳價格變化。結果顯示法餐一直保持著價格排名榜的第一名,中餐從 1987 年到 2014 年還下滑了一名,位列第 12 名,始終屬於美國人不太願意花大錢的餐廳類別。美國中餐業的收入與全美餐飲業平價水平相比,也要低 40%。

「叫外賣」是美國人消費中餐最頻繁的方式,這也說明了中餐定位的低下。

根據餐飲行業網站 Eater 從美國兩家外賣平臺 GrubHub 和 DoorDash 獲取的數據,中國菜在「美國人最喜歡的外賣食物」中排第二,僅次於雞肉。從過去的《老友記》到如今的《生活大爆炸》,你經常可以看到美劇主角拿著個長方形的盒子吃中餐外賣。按地區來看,中國菜在 6 個州成為人們的外賣首選。

研究美國中餐的加州大學教授 Yong Chen 將美式中餐價格低歸咎於美國人對中餐的消費原因:僅僅是想滿足對食品服務的需求,而不是對中國漫長而豐富的烹飪傳統的讚美。「大部分中餐都被認為是便利、便宜的食物。在美國社會徹底改變其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認知之前,中餐不會獲得其應有的認知和讚美。」

中餐在美國未來會變好嗎?看上去還是比較樂觀的。

義大利餐走過的歷史軌跡可能值得參考。1880 年至 1924 年期間,大量貧困的義大利南部居民移民到美國,以至於義大利美食地位低下,義大利人常被嘲諷為「大蒜愛好者」。隨著義大利移民在美國地位上升,義大利食物的價值才逐漸被正視,起司通心粉也和龍蝦、松露一起出現在高級餐廳。

而日本料理在美國的地(價)位素來崇高。除了刺身等食材本身的價值昂貴,日本人對料理和環境整潔一貫的極致追求也贏得了美國人的尊重。1985 年紐約日料的平均價格還排在第六位,但去年它已經排到了平均消費第一名,韓國料理的均價也有很大提升,泰國、印度和墨西哥菜,同中餐一樣一直處在比較低的位置。

根據紐約大學食物研究專業的助理研究員 Krishnendu Ray 的研究,食物界可能也存在一個全球性的等級體系,所屬國家的聲望及其經濟狀況會影響美國食客對其的態度。

中國在經濟上取得的發展雖然驚人,但中餐在美國始終被認為是便宜的東西。正如我們在前文所提到的,這種對中國移民和脫胎於中國底層菜系的偏見根深蒂固,還需要時間來消除。

這一切的變化可能來得很快。美國人對中餐的偏好正在從「美國人覺得好吃」向「正宗中餐」轉變。如今無論是各個中餐廳排名榜,或是 Yelp 上對相對正式的中餐廳的評價,對餐廳好壞的評判標準往往是菜式是否和其發源地味道一致。

新一代年輕消費者對不同口味的食物有更高的包容度,真正願意去嘗試「正宗的中國菜」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無論討論哪個領域的市場變化,這個因素幾乎是萬能適用的)。諮詢公司 Hartman Group 的調查顯示,與上一代相比,對經典美國食物以及美式外國食物感興趣的千禧一代要少 10% - 20%。

留學生餘杭曾經邀請白人同學到當地一家粵菜館試菜,原因是對方主動問起「覺得華盛頓的中國菜怎麼樣?正宗嗎?」在品嘗了中國傳統做法的燒鴨、燒鵝之後,感嘆非常好吃,「當然了,她說如果能夠更甜一點就好了。」

在美國的不同地區,中餐的發展情況有很大落差,總的來說,好的飲食文化還是跟著人走的。在華人最密集的加州、紐約和大都會城市,中國餐廳的數量更多,品質更好,價位也更合理。

「在底特律吃一頓川菜要 40-50 刀,味道、環境和紐約的完全一樣,而你知道,底特律的經濟並不好。」中國留學生 Ming 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花一半的錢就能在他紐約居所樓下的川菜館吃得相當好了。前陣子 Ming 去密西根州看望朋友,發現那裡只有 Panda Express,如果要去一家比較好的中餐廳,開車要花 40 分鐘時間,「呃,我朋友也就一個月去一兩次吧。」

紐約川菜館

不同的中國菜系,價格也會有差異。以紐約為例,川、粵、上海菜已經形成規模,競爭相對充分,價格不會太高。像羊蠍子火鍋之類的北方菜作為新貴,店面較少,價格也最高。

在紐約和洛杉磯這樣的超級城市,中餐館的市場競爭已經不止於價格層面。

「據我所知,小肥羊在法拉盛(亞洲裔聚集的紐約地區名)的店已經倒閉了,因為吃火鍋的選擇太多啦。」Ming 認為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比如說紐約開了貢茶,連鎖反應就是去 COCO 的人少了,那如果喜茶也開過來的話,貢茶就沒人去了唄。」

作為第一批出海的中餐連鎖品牌,小肥羊2003 年就進入了美國市場。目前這家老牌火鍋連鎖品牌在官網上貼出了公告:「為了給廣大顧客朋友提供更為舒適的用餐環境,小肥羊法拉盛店將停業裝修……」

但對於「小肥羊們」來說,廣闊的美國市場還充滿機會。同為「美東四城」的華盛頓地區,華人數量大約是紐約的 1/8。今年中秋的時候,在華盛頓讀書的餘杭和整個院的中國同學去小肥羊吃了團圓飯,「就是很基礎的火鍋,醬料也只有簡單的幾種,說實話味道已經不記得了,但吃的時候就覺得很感動。」

在洛杉磯的食評家 Besha Rodell 看來,來自中國的連鎖餐廳對改變美國人對中餐的看法有重要影響。最近幾年,號稱進軍美國的餐飲品牌在增加,海底撈、眉州東坡等餐廳都陸續在美國開店,而且裝修、菜品基本都延續國內的設計,這已經足夠與美國原有的中餐廳區分開來。

在中國開有 6000 家分店的楊銘宇黃燜雞米飯也在加州塔斯廷市開了美國首家分店。下個月,國內的創意菜品牌大董就要在紐約開出第一家門店,Ming 已經和朋友約好要第一時間去嘗鮮。「去年就聽說大董要來了!」

在華人更加密集的美國西海岸,變化已經發生了。「美式中餐和中國菜完全是兩樣東西。」在矽谷工作的 Rick Song 是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移民後代,幾乎每年都會飛回中國探親,很清楚純正的中國菜是什麼味道,他打了一個美國式的比方,「這就好像是麥當勞和真正的漢堡包,在某些方面可能相似,但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只是垃圾食品啊!」

當被追問「那你的白人同事也能分清兩者的差別嗎」,Rick Song 不以為然地聳聳肩,「在灣區,所有人都知道這不是同一個東西。」

「唔...我覺得他們不一定分得清。換位思考,你能分得清東南亞菜正不正宗嗎?它使用的香料可能已經完全被改良了。在老外眼裡,可能糖醋裡脊和橙味雞就是一個味兒啊。」Ming 說。

不過紐約大學研究員 Krishnendu Ray 預測,未來 20 年如果中國保持經濟增長的速度,並且低收入移民的數量變少,中餐也許會在美國人的觀念裡有很大改觀。根據美國調研機構 Pew Research 的數據,2000 年美國的華裔人口數量為 286.5 萬人,到了2015 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至 494.8 萬人。美國人眼中的中餐形象在未來可能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Eric Sze - 「麵堂」

美國本地的高端中餐廳正在逐漸變多。與傳統美式中餐廳相比,這些餐廳的裝修更為現代、時尚,菜品更加地道,它們也不再局限於中國城、法拉盛等中國人聚集的區域扎堆開張。

開在紐約曼哈頓的「麵堂」(The Tang)是其中之一,它的創始人之一 Eric Sze 不滿於美國中餐的低價,「中國食物不應該再那麼便宜了。」麵堂裝修有點類似於星巴克,不過牆面為中國胡同的畫,麵堂的 ZJM (炸醬麵)的價格為 12 美元,貴於法拉盛的任何一碗炸醬麵。

代表中美式中餐的 Panda Express 也在改變其風格。2014 年,他們推出創新實驗室,陸續在菜單裡加入蔥油餅卷餅、珍珠奶茶等看起來更中式的食物,期待它們成為新的 Orange Chicken。

題圖來源:unsplash,《生活大爆炸》

相關焦點

  • 美國人喜歡的中餐,到底是些啥?
    在不少美劇裡,都常常出現美國人吃中餐的情節,在《生活大爆炸》中,幾位科學Nerds在點外賣時就常會選擇Chinese Food,在《老友記》裡,Joey和Chandler顯然也是常點中餐的人,兩人抽屜裡存的一次性筷子足夠綁起來越過一條馬路捅到對樓的人。
  • 美劇拍了幾十年,美國人吃的中餐外賣,都是同一家店嗎?
    日本人把中餐分為中華料理和中國料理,兩種食物完全不同,中華料理是迎合日本人口味的,由日本人發明創造的一系列菜系,中國料理則是中國大廚操刀的美食。而在美國,中餐同樣盛行,經常看美劇的朋友一定會發現,美國人對中餐的熱愛同樣不輸日本人。
  • 為什麼中餐在美國受歡迎,而韓料卻被冷落?老外:泡菜有啥吃的?
    隨著國門的打開,每一個國家與我們國家之間的聯繫也是越來越密切,相信很多人也都發現了,在我們中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開始在中國定居,而且很多外國人也表示非常的喜歡吃,我們中國的食物,當然我們的中國食物也確實是已經流傳到了國外了,因為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他們都表示這個中餐在國外都是非常流行的一種食物,可是為什麼中餐在美國非常的受歡迎而韓國料理。在美國卻受到了。
  • 中餐在國外有多受歡迎?美國人:聖誕節吃中餐已經成為了傳統
    如果是比較喜歡出國旅遊的人應該就能感受到,這些年來中餐在國外越來越受歡迎了,在發達國家的大多數城市裡都能夠看到中餐館,而這種情況僅僅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在以前想要吃中餐只能夠去到當地的唐人街才能吃到。有一個美國人對此表示:聖誕節吃中餐已經成為了傳統。
  • 不扯民族自豪,美國猶太人聊了聊為什麼聖誕吃中餐
    【編譯/觀察者網 王驍】美國猶太人習慣在聖誕節那天吃中餐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傳統了,就連不少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個事情。但是為什麼猶太人會產生這個傳統呢?真的只是因為中餐館在聖誕節不歇業嗎?美國媒體就在聖誕前夕採訪了多位美國猶太裔美食家,讓他們談了談這個傳統的起源。
  • 美媒:美國猶太人聖誕節吃中餐,可不僅僅是因為中餐館不關門
    【編譯/觀察者網 王驍】美國猶太人習慣在聖誕節那天吃中餐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傳統了,就連不少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個事情。但是為什麼猶太人會產生這個傳統呢?真的只是因為中餐館在聖誕節不歇業嗎?美國媒體就在聖誕前夕採訪了多位美國猶太裔美食家,讓他們談了談這個傳統的起源。
  • 看過幾億美國人民吃了幾十年的假中餐,中國人表示這是什麼鬼
    第九大菜系:美式中餐一件讓人很慚愧的事是:雖然我們中國人對中餐引以為傲,但是長期以來中餐館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一直是以低端的形象出現的。 傳統上美國的中餐和中國的中餐完全是兩碼事。美國的中餐口味以酸甜為主,做法也非常奇怪,裡面的各種菜基本上在中國是根本見不到也吃不到的。
  • 美國猶太人聖誕節扎堆吃中餐
    食品夥伴網訊     據外媒報導,每年聖誕節來臨,美國家庭會團聚在一起慶祝耶穌的誕生,交換禮物、火腿或火雞。然而美國猶太家庭慶祝聖誕節的方式則是到中國餐館享受美食,這已經逐漸成為猶太人約定俗成的傳統。    據報導,谷歌搜尋引擎提供的資料證實,在聖誕假期,美國猶太家庭吃中餐的比例達到最高峰,在其他節日都沒有這樣的現象。    大量猶太人到中國餐館消費,不僅因為假期中國餐館仍然營業,更因為猶太人將吃中餐視為一件特別的盛事,而逐漸演變成全美一種約定成俗的傳統。
  • "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 美國流行的偽中國菜
    在美國,有一種叫美式中國菜,它並非是中餐,中餐經過幾十年在美國的發展,基本上已經面目全非。但畢竟地域有別,不過在美國,有一種叫美式中國菜,它並非是中餐,中餐經過幾十年在美國的發展,基本上已經面目全非。你想知道美國人喜歡怎樣的中國菜嗎?下面給大家介紹10道常見美式中國菜,都是深受美國人歡迎哦!美國版蟹肉餛飩
  • 美國的聖誕節,為何猶太人吃中餐?
    美國的聖誕節跟中國的春節一樣,99%的商店都會關門在家吃團圓飯,除了市中心和教會,其他地方都很冷清。 值得一提的是居住在美國的猶太人,都會選擇在聖誕節這天,特意去中國餐廳吃一次豐盛的晚宴,據說這個傳統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 這些美國人愛吃的「中國菜」中國居然沒有,網友:美式中餐長見識
    中餐館在國外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這其中自然少不了美國。據悉,美國的中餐館是人滿為患,每天來品嘗中餐的美國人是絡繹不絕。很多美國人認為,他們心中真正的中國菜便是來自於這些中餐館了。但是,我仔細研究才發現,他們美國人所謂真正的「中國菜」其實並不是真的,這些中國菜恐怕中國人都沒吃過,只有在美國才吃得到吧,美國人是不是對中國菜有什麼誤解。我們來看看,到底有哪些美國人的「中國菜」吧。
  • 聖誕大餐吃火雞?英國人表示火雞沒味道,美國人說中餐才是標配
    聖誕大餐吃火雞?英國人表示火雞沒味道,美國人說中餐才是標配!今天的中國依然非常平靜,和往日是一樣的,但是今天的很多外國,比如說歐洲或者是美洲一些國家,他們卻在過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就是聖誕節。只要了解過聖誕節,都知道聖誕大餐,他們一定會吃火雞的。前幾天的時候,BBC也就是英國廣播公司出了一篇關於聖誕大餐該吃什麼的報導,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它的標題是《當火雞遇上中國麵條和炒飯》的報導,我們一直以為聖誕大餐外國人吃的都是火雞,但是很多被採訪的市民都表示他們討厭柴無味的火雞,他們也討厭聖誕大餐。
  • 美國大廚diss中餐像屎,為何中國人卻力挺他「辱華」?
    都說美國人愛中餐,在美國的中餐廳數量早已突破4500家......平時看美劇也常常能捕捉到「中餐外賣盒」的身影。但是,這種外賣盒裡裝的,其實都是在中國聞所未聞的左宗棠雞、炒雜碎、西蘭花「炒」雞肉(用「炒」來形容實在是勉強)......
  • 為什麼美國的猶太人在聖誕節時有吃中餐的傳統?
    不僅猶太人,美國其他少數族裔也喜歡吃中餐過聖誕2010年美國國會參議院舉行的一次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的聽證上出現了這樣輕鬆一幕。共和黨參議員格萊厄姆(Senator Lindsey Graham)問當時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伊莉娜·凱根(Elena Kagan):「我想知道你聖誕節那天在什麼地方?」
  • 美國超市賣的幾種速食中餐了解一下,微波爐一熱就可以吃了
    美國超市賣的幾種速食中餐了解一下,微波爐一熱就可以吃了,地位遠超洋快餐,民以食為天,無論走到哪裡這句話都是非常適用的。美食都是人人都要的,只不過要錢的就能吃大魚大肉,而平民老百姓吃的就是粗茶淡飯。不過現在生活節奏那麼快,很多人忙得連一口飯都吃不了,這時候就需要速食食物來填飽肚子了。平時常見的速食食物都是方便麵,你還知道有哪些嗎?
  • 美國猶太人聖誕節吃中餐!這個傳統竟然已有120年了……
    不過,據外媒報導,中餐正在逐漸佔領人們的聖誕菜單。   尤其在猶太裔美國人的聖誕餐桌上,讓人們垂涎三尺的美食可能並不是烤火雞,而是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   也許你還不知道,在美國,猶太人聖誕節吃中餐的傳統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近日,Vox新媒體網站寫了一篇文章揭秘這其中的歷史淵源。
  • 馬布裡吐槽美國中餐不正宗:美國蝦仁炒飯不是真正中餐
    馬布裡說:我們在美國吃到的所謂中餐都是不真正的中餐,熊貓快餐那些蝦仁炒飯,牛肉西藍花都不是中餐!(熊貓快餐是美國中式快餐連鎖店,在美國40個州有分店,營業收入超過10億美元,是美國知名中餐廳)在中國生活十年的馬布裡當然有資格說出這些話的人,初到中國打球的馬布裡和其他外援一樣,不習慣中國事物,但加盟佛山後,馬布裡就能熟練使用筷子了,加盟北京後,馬布裡平時都是和隊友一樣吃中國飯菜,他對中國菜可謂非常了解。
  • 美國中餐館裡的爆款中國菜,你可能都沒吃過,見過的都很少
    不少美劇裡都出現過中餐的身影,全美最大中餐連鎖店panda express,出鏡率就相當高。從左宗棠雞到辣條,中國食物不知道俘獲了多少老美的心。可美國人吃的中餐,往往……和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美國人吃的中餐到底是啥樣的?三分鐘帶你一探究竟。最早吃中餐的美國人我們無從考證,不過200年前,就有美國人吃過中餐了。
  • 美國人一日三餐吃什麼?看完他們的夥食,網友:難怪留學的都胖了
    去美國留學,回來後最大的感受是啥?對於大多數網友拉說,身上的變化應該是最大的改變,那麼美國人一日三餐吃什麼?看完他們的夥食,網友:難怪出去留學的都胖了~~~美國人的早餐和中國人不同,沒有白粥,沒有豆漿,更沒有包子,他們的早餐大多是由媽媽做些麵包或者蛋糕,然後喝咖啡或者牛奶又或者橙汁,最多在加點水果或者煎雞蛋,看上去還是比較清淡的,但是蛋糕總是很甜,糖分總是很足。至於午餐,則是另外一個樣子!美國人的午餐是啥樣?
  • 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菜」?
    如果你常看美劇,那麼劇中人物常常吃中餐外賣的場景你一定不會陌生。「中餐」已成為美國人的家常便飯。更有人戲稱,如果有一天美國的中餐館全都關門了,美國人就要餓肚子……中餐館在美國真的這麼厲害?美國吃的中餐都是些什麼菜?本期Dr.YOU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