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菜」?

2020-12-15 網易旅遊

如果你常看美劇,那麼劇中人物常常吃中餐外賣的場景你一定不會陌生。「中餐」已成為美國人的家常便飯。更有人戲稱,如果有一天美國的中餐館全都關門了,美國人就要餓肚子……中餐館在美國真的這麼厲害?美國吃的中餐都是些什麼菜?本期Dr.YOU為你解答。

如果有一天美國的中餐館全都關門了,美國人就要餓肚子?對於美式中餐在美國的流行程度,還有更多軼事:美國人甚至把中國菜帶上了太空,美國宇航局就把恆溫的糖醋豬肉列入了給太空人準備的航天菜單;約翰·威爾克斯·布斯刺殺了林肯總統的那座房子現在也變成了一家中餐館,就是位於華盛頓的「鍋和卷」(Wok & Roll)……不過,又有不少中國人在吐槽美式中餐:「美國吃的中國菜都是什麼鬼!」中國菜在美國究竟發生了什麼?美國人真的離不開「中餐」了嗎?

1

在美國的中餐館數量比KFC、麥當勞、漢堡王、溫蒂快餐的總量之和還多

美國有多少家中餐館?據美國商業刊物《中餐通訊》資料顯示,北美地區有46,756家中餐館,更有不少媒體報導美國的中餐館已經超過5萬家。這個數量有多大?早在2005年,《紐約時報》報導稱美國中餐館數量已達3.6萬家,超過麥當勞、漢堡王、溫蒂快餐這類美式餐飲連鎖店的總和。在谷歌地圖上搜索美國地區的Chinese restaurant,反饋回來的密密麻麻的紅點能給大家一個更直觀的印象。


在谷歌地圖搜索美國的Chinese restaurant的反饋結果

網上資料顯示,美國有家雜誌曾經做過一次民意測驗,什麼國家的菜最好吃?結果參加投票的人90%都說是中國菜。美國烹飪發展中心最近對10至13歲的美國兒童進行調查,39%的兒童把中國菜列為他們「最喜愛的」菜系相比之下,只有9%的兒童喜歡吃美式西餐。(雖然該數據真實性存疑,但也能從一個方面顯示美式中餐的流行程度)

華裔作家、《紐約時報》記者李競在其著作《幸運餅編年史——中餐世界歷險記》中對美式中餐的流行程度提供了不少分享:代表美國的吃食,是蘋果派(記得American Pie嗎?),美國人卻不太常吃它。反而,中國菜卻是他們常吃的東西。在南極的美國研究站中,為了在無日無夜的冰天雪地為研究人員提供「時間感」和「星期感」,每逢周一,南極研究站會有「中國菜之夜」;前美國總統布希和他老爸老布希,還在某間高級中國菜館擁有防彈玻璃專屬包廂……

2011年,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還設立「酸與甜:美國的中國菜歷史(Sweet & Sour: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專區內展示歷史上美國華人的飲食文化。中餐在美國看來的確很流行,不過,此「中餐」可非彼「中餐」。

2

美式中餐可能已經不是你我認識的「中餐」了

前不久,知名博主「假裝在紐約」發文「美國人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對美式中餐大肆吐槽,裡面細數了幾道美式中餐名菜,相信對於吃慣傳統中餐的我們來說,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這也叫中餐?」我們就來看看美式中餐到底是有些什麼菜。


美式中餐名菜:炒雜碎

美式中餐的「鼻祖」:李鴻章雜碎(chow chop suey)

菜如其名,這道菜取材肉絲炒菜絲,用牛肉絲、豬肉絲或雞絲等,與綠豆芽、芹菜絲、筍絲、青椒絲、洋蔥絲、大白菜絲或者雪豌豆等混炒而成。不過這是維基百科上的「美國標準版」,現實中的「李鴻章雜碎」則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李鴻章雜碎」菜譜,印度人、菲律賓人都有一個「李鴻章雜碎」的自己的版本。「李鴻章雜碎」大抵是什麼?只能泛泛地說,應該是什錦的、燉燴的,肉啊蛋啊這些高蛋白的原料全往裡扔,可謂「雜七雜八的大總匯」是也。

之所以叫李鴻章雜碎,是傳聞它的起源跟李鴻章有關1896年李鴻章遊歷美國時,由李的私人廚師帶入當地。但美國現存最早的雜碎餐館菜單是一張1879年波士頓宏發樓的菜單,現存紐約美國華人博物館,說明「炒雜碎」在李鴻章訪美之前已經存在。所以更為靠譜的說法是:美國為修鐵路的工人作菜的華工廚子發明,或是起源於淘金熱時期的中國餐館。且跟揚州炒飯一樣,廚師多為粵籍移民,也是其英語名稱的來源:chow chop suey是粵語發音。

雖然這道菜多半跟李鴻章本人關係不大,但是當年李鴻章訪美確實是對推動「雜碎」和中餐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據稱李鴻章在當地受到了盛大的歡迎,一時成為美國上下關注的對象。而先期進入美國的餐館商人便借李鴻章之名,成功進行了一次捆綁式的廣告營銷,從而誕生了著名的「李鴻章雜碎」。1904年,《紐約時報》報導稱:整個市鎮上下,突然出現了許多中餐館,「整個城市為了炒雜燴而瘋狂」。在那個年代,男生為了吸引女生,為了給人留下見過世面的印象,就可以去帶她吃「炒雜碎」。


左宗雞

最知名的美式中餐菜品:左宗雞(General Tso's Chicken 或 Governor Tso's Chicken)

「李鴻章雜碎」跟李鴻章關係不大,而左宗雞也跟名字裡的「左宗棠」沒什麼關係。這道菜是雞腿肉去骨,以醬油、太白粉醃製,連皮切丁切塊,再下鍋油炸至「外幹內嫩」,然後以蔥、姜、蒜、醬油、糖、醋、幹辣椒等調味料,下腿肉一起拌炒而成。

一般認為這道菜起源於湘菜,由彭長貴在1970年代(另一說為1950年代)於臺灣所創,託名左宗棠,後風靡美國,成為美國中餐館中的一道招牌菜。在中國湖南省反而較晚引進,甚至不被湖南人認同是湘菜。這道菜也是歷經變遷,被各種發揮,也早已不是當年的版本了。李競曾經帶著現今美國「左宗雞」的圖片去拜訪彭長貴,後者直呼「莫名其妙」。


籤語餅

最有特色的美式中餐:籤語餅(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

籤語餅,是一種脆甜的元寶狀小點心,通常由麵粉、糖、香草及奶油做成,烘成金黃或杏黃色,並且裡面包有類似箴言或者模稜兩可預言的字條,有時也印有「幸運數字」(如用於彩票等),翻譯過的中國成語、俗語等,食用時輕輕將其攔腰掰開,便會得到印有中英文的籤語。在美國及加拿大(其他的西方國家的也有),幸運餅乾是中餐廳裡的一道餐後甜點,但實際上在中國與其他東亞地區華人聚居的地區卻反而沒有食用這種食物的習俗。

李競調查稱,籤語餅是來源於日本,在京都城外現在還有些小型蛋糕店在製作籤語餅,就像他們一百多年以前做的一樣,大約在七八十年前籤語餅隨著日本移民傳入了美國。二戰時,美國收押了所有的日本人,包括那些做籤語餅的人。就在這時候,中國人來了,發現了一個市場機遇,就據為己有了。所以,籤語餅可以說是由日本人發明,中國人推廣,最終給美國人消費了,成為美式中餐館的一大特色。

籤語餅有多受美國人歡迎?2005年3月底,那一期的Powerball攪珠(像香港的六合彩)22、28、32、33、39、40,頭獎得獎者110人,分布美國全國。為甚麼忽然有一期的六合彩,會有百多人中獎?原來,110人中有104人是看了籤語餅中的數字進而下注。

當然,還有更多會讓中國人有些苦笑不得的美式中餐:西蘭花牛肉、扁桃雞、炸蟹角 、芙蓉蛋,等等。總體而言,美式中國菜與地道中國菜不同的是,地道中國菜著重烹調蔬菜本身,而美式中國菜主要是用蔬菜作為配菜和伴碟,使用蘿蔔和番茄的菜料配菜比較多。地道中國菜則多使用當地出產的綠葉蔬菜如小白菜、芥蘭 等,且多以新鮮的肉類和海鮮為主要食物。


3

美式中餐雖然有些「奇怪」,但反應了早期華人在美國的艱辛奮鬥歷程

CNN曾有報導稱,美式中餐沒有任何不正宗的地方,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由中國人做,給中國人吃,而這些中國人只是恰好生活在他們的祖國之外。這或許也是一種理解美式中餐的角度,事實上,美式中餐的發展歷史頗為不易,也從側面反應了華人在美國的艱辛奮鬥歷程。

①「淘金熱」伴「中餐興」

其實早在李鴻章之前,中式菜便隨著華工出現在美國西部。美國史學界普遍認同第一代中餐館19世紀50、60年代出現在美國西部洛杉磯、舊金山。那時洛杉磯還是個人口不足五千的小鎮,所謂的「廚師」都是原來金礦華工或者鐵路華工,他們賣飯菜的地方就是掛著中國食肆傳統黃色三角旗的棚屋,在當時被通稱作「chow-chow」。這原本是一種粵式菜,由於名聲不及「雜碎」,沒有太多資料流傳下來。中國農民的家常菜,又何以會出現在當時尚屬荒蕪的美國西部呢?這就要從美國華工的起源說起。1848年美國與墨西哥戰爭結束後,加利福尼亞地區被併入美國領土,同年該地區薩克拉門託附近發現了金礦,「淘金熱」隨之興起。隨著華工不斷湧入,來自廣東一帶下層民眾的日常飲食也進入了美國,中式菜和中餐館便發軔於此時。

②排華浪潮醜化中餐

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華工的飲食習慣總是當地人的談資笑料;有人惡毒地把華人稱作「食鼠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收藏著一幅《山姆大叔的感恩節晚餐》的漫畫。這幅漫畫裡,不同種族的人簇擁著山姆大叔坐在一張大圓桌旁,享用著各自的傳統菜餚,唯獨坐在山姆大叔右邊的中國人夾起一隻活生生的老鼠正準備往嘴裡送。這種刻意的醜化與嘲笑,漫畫中人那種鄙夷、厭惡的神情,無一不是排華浪潮的反映。

③中餐開始融入主流

從1890年到1920年,排華運動的出現,加上之前進入美國的華工以男性為主,導致在美華人數量長期停滯。以洛杉磯唐人街為例,從1890年到1920年整整30年間,人口始終維持在兩千人左右。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餐業必須要融入主流。

為了消除人們心目中的不良印象,中餐店主們在門面上下了一番功夫。一些寬敞並且裝修得富麗堂皇的中餐館在19世紀後期出現了。為使客人產生親切的感覺,中餐店主還會讓侍應生們穿上當時流行的西式禮服。可要在充斥著懷疑和排斥的氛圍中獲得認同並不容易,一些有關中式菜及其食客的負面言論依然四處流傳。

1903年的一份《紐約時報》這樣描述唐人街的食客們:「喜歡光顧雜碎店的人,都是些喜歡在別人睡覺後才開始進食的人。」所幸這樣的批判不再是唯一的,人們也開始有興趣對中式菜作進一步的了解。洛杉磯報紙上開始刊登「雜碎」的菜譜,寫明烹飪所需的各種材料,如豆芽、什錦醬油、荸薺等。報紙還向讀者建議:去找自家的華人洗衣工、清潔工談談,嘗試說服他們把自己珍藏的材料拿出來賣。

中式菜融入主流的一個跡象是1905年,有中餐館開到了洛杉磯的市中心商業區。同年,有法式餐廳也大張旗鼓地宣傳他們出售「雜碎」。到了1909年,隨著洛杉磯華人大量轉到市中心的第九大街和聖佩德羅大街居住和經營農產品,一個被稱為「唐人街市場」的新華人社區形成了,中餐館也隨之在市中心蔓延開來。、

④「雜碎」行天下

20世紀20年代,開業的中餐館比任何其他類型餐館都要多。儘管菜式已經非常美國化了,但是像豆角、白菜這類材料,對大部分美國人來說仍很新奇,試吃這些蔬菜不亞於一次冒險。如果客人們仍沒勇氣嘗試,中餐館裡還提供用相對常見材料做的一些菜式,包括西杏鴨、酸甜肉、醬油雞之類。憑藉著這種樂於迎合的態度和善於吸收改變的創新性,中餐館很快就在全美各地大量湧現,幾乎每間店都會提供「雜碎」,同時也提供芝士漢堡和烤雞。「雜碎」這個詞悄然融進大眾文化中,1925年,有首民間小調就叫《我走後誰幫你剁雜碎》;著名的爵士歌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還有首歌叫《雜碎圓號曲》,這首灌錄於1926年的爵士歌曲曾風靡一時。

20世紀30年代,食用中餐的時尚蔓延到了好萊塢,明星們開始流連唐人街的中餐館,人們偶爾會看到彼得洛、格林斯特裡特或者迪斯尼在那些餐館裡炫耀自己的筷子功夫。而在報紙的花邊專欄裡,記者們把中餐廳彩花樓(Tuey Far Low)與椰樹林(the Coconut Grove)這種時髦夜場相提並論;當紅的性感影星麥韋斯特則喜歡光顧「唐人街市場」裡的萬福樓。

不過中餐愛好者們也會尋覓一些價錢相宜的去處。一段1937年的記載這樣描述某間不知名的飯館:「那些有錢光顧高檔餐廳的人們都湧到了唐人街裡最邋遢的一區,繞著街角排起了長隊,一排就是半個小時,還要踮著腳穿過廚房才能進到餐廳裡,桌上鋪的桌布油漬斑斑,可他們卻依然興高採烈。」

CNN一文最後稱:美式中餐是中國人燒出來的,這段時間也越來越多地採用「地道」的中國原料,因為比起19世紀初,現在海外採購要容易多了。它迷人的歷史喚起了來自香港、中國南方、臺灣和大陸其他地區的人關於以前在這裡的經歷、拼搏和最後勝利的記憶。

最後推薦大家看看TED中李競的演講。


參考資料:

美式中國菜,維基百科

美國中餐150年發展歷史回顧,中餐通訊

美國人吃的都是什麼鬼,假裝在紐約

Clarissa Wei: American-Chinese food is real Chinese food,CNN

中餐在美國:難以擺脫的屌絲快餐形象,網易新聞另一面

 中餐館遍及全美各地超5萬家 從大城市漸向外擴散 ,中新網,2013.06.08

李競尋求左宗棠雞的由來,TED

本文來源:網易旅遊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這些美國人愛吃的「中國菜」中國居然沒有,網友:美式中餐長見識
    中餐館在國外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這其中自然少不了美國。據悉,美國的中餐館是人滿為患,每天來品嘗中餐的美國人是絡繹不絕。很多美國人認為,他們心中真正的中國菜便是來自於這些中餐館了。但是,我仔細研究才發現,他們美國人所謂真正的「中國菜」其實並不是真的,這些中國菜恐怕中國人都沒吃過,只有在美國才吃得到吧,美國人是不是對中國菜有什麼誤解。我們來看看,到底有哪些美國人的「中國菜」吧。
  • 這些中國菜我們不會點 但美國人愛到不行
    中國餐廳在美國遍地開花,但是除了唐人街裡的少數一些以外,大多已經為了適應西方人的口味而變得「四不像」。所謂美國的「另類」中國菜,就是無論到哪個中國餐廳都可以見到、中國人卻萬萬不會點的中國菜。
  • 這些中國菜我們不會點,但美國人愛到不行!
    所謂美國的「另類」中國菜,就是無論到哪個中國餐廳都可以見到、中國人卻萬萬不會點的中國菜。這些菜是最地道的「美式中國菜」,即使有些我們看著十分親切,飯店也能把它做的只符合西方人的口味,對我們來說,卻似乎可以用「難吃」來形容了……下面,參考消息網-銳參考帶你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另類」中國菜——雲吞湯、酸甜湯、蛋花湯 (Wonton soup, Sweet & Sour soup, Egg drop soup)普通的中國餐廳當然不會為外國人準備老火靚湯
  • 看完美國的廚神比賽,你就明白中國菜和美國菜的差距在哪了
    看完美國的廚神比賽,你就明白中國菜和美國菜的差距在哪了在美國舉行的這些廚師大賽更多是請年輕人來做,所定的菜色也都是以西餐為主,當天來觀看的人不在少數,有些人對這樣的口感也是很喜歡吃,包含到的口感也是很吸取到所有人喜歡,做出的菜中
  • 這些美國人認定的「中國菜」,中國人聽都沒聽過!
    大家知道,我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中華美食更是數不勝數,更是享譽中外,不過最近啊,小編發現了這麼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在國外流行的「中華美食「、」中華名菜「,小編都不認識,甚至連聽都沒聽過,經過長途跋涉到美國的「中國菜」都經歷了什麼?
  • 老外提問:正宗中國菜和美式中餐有什麼區別?
    老外提問:正宗中國菜和美式中餐有什麼區別?中國菜是全世界美食裡面最廣泛的,幾乎到哪都可以看到有關中國菜的影子,而美式中餐也很受歡迎,至於外國人所吃到的中餐和正宗的中餐有何區別所在呢,這點也只有品嘗過的人才知道,如今這兩者美食都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 外國人提問「我們對中國菜的基本態度是什麼」老外的回答亮了
    一位外國網友說道:「在美國談論中國菜的確會引起大家積極反應,中國菜在美國已經很流行了,但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這些中國菜都是美式中餐,這很糟糕,我們想吃一些正宗的中國菜。」外國人評價中國菜還有一位外國網友說道:「早先在美國的中國菜衛生令人堪憂,都是一些修鐵路的工人懷念家鄉菜,用美國菜代替中國菜烹飪出來供人食用,從廚師的角度講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廚師,可他們都會做菜,震驚吧!」
  • 人在他鄉,胃在中國,健康又可口的美式中國菜:西蘭花牛肉
    人,移民;胃,留在中國,這是移民的飲食寫照。從小培養的飲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也不是二十年三十年可以更易的。熱愛中國菜!這還說明什麼呢?正是那些我們覺得不是正宗中國菜的中國菜,在智慧的華人先民手中翻出新花樣,牢牢地抓住了美國人的胃口。我家ABC喜歡一道美式中國菜-「西蘭花牛肉」,今天與您分享。有些中餐館,做比較傳統的中國菜,如宮保雞丁。但是,食材和醬料的出入,還是和中國國內做的中國菜不一樣。廣東喝早茶的點心推車,叫做 Dim-Sum, 喜歡的人不少。
  • 美國人開始意識到,美國「離不開」中國
    導讀:新冠肺炎疫情、總統大選、換屆交接等事情讓美國經歷著滄桑巨變。如此跌宕起伏的2020年終於進入尾聲。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有不少美國企業紛紛表示,2020年留在中國,是他們最值得慶幸的決策。在聖誕節來臨之際,美國人開始了瘋狂購物模式,有很多來自中國的產品,如電子商品、醫療防護用具等都成了美國的搶手貨。在美國最大的貨櫃貨運港,來自中國的進口貨物已經堆積成山。碼頭管理層表示,訂單規模之大是他們從未見過的。大家都意識到,美方對於來自亞洲和中國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加。
  • 美國4瓶洗手液348美元,西雅圖像「鬼城」,美國人:離不開中國
    顯然,美國消費者或正在因為市場的混亂,而承受著昂貴的代價。而這背後同時也隱藏著另一個邏輯,即美國人越來越離不開中國製造的許多商品,一旦這些商品供應鏈減少或商品被搶購,美國人就會變得措手不及。比如,有專家稱,由於對中國供應鏈的過度依賴,美國目前的一些藥品面臨潛在短缺。
  • 外國人評價中國菜和日本料理,在外國人眼裡誰更勝一籌
    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在外國人眼裡的中國菜和日本料理,看看在外國人眼裡誰要更勝一籌。中國菜在豐富性上是日本料理所達不到的,我們在烹飪食物的方法和技巧上總是能開發出很多美味,就比如說一條簡單的魚,我們可以紅燒,清蒸,清燉,水煮,燒烤等等,再看日本人在吃魚的方法上就很單一最出名的就食生魚片。
  • 老外提問:正宗中國菜要比我們現在吃的美式中餐更好吃嗎?
    在海外問答網站有老外在評價中國菜時提問:「首次吃中國菜味道非常棒,但我的朋友告訴我這並不是正宗的中國菜,我的問題是:正宗中國菜要比我們現在吃的美式中餐更好吃嗎?」在一些食材的認識上,我們也是遠超外國人,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北美的風滾草,一些美國人早就被這些草弄的焦頭爛額,甚至評價它「如果哪一天它出現在月球上,我也不會感覺意外。」而在我們這風滾草可以入藥。當然我們不是說吃就一定能解決風滾草問題,而是說我們對這些植物價值認識老外不敢比。
  • 外國網友熱議:第一次吃中國菜你的感受是什麼?
    給中餐拍照的外國人一位叫Tillman Huett-Lassman的美國人說:我之前在美國經常吃中國菜,我以為自己吃到的餃子,糖醋裡脊,烤鴨,麻婆豆腐就是中國最好的菜餚了,但是第一次吃到正宗中國菜的時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 「中國菜」現在在外國竟如此火爆,過聖誕節也要吃 老外:太好吃了
    "中國菜"現在在外國竟如此火爆,過聖誕節也要吃。老外:太好吃了馬上也要快過年了。對於剛剛過去的聖誕節。老外竟然在聖誕節的晚餐中,大量的品嘗中國菜。其實說到節日。中國也有很多關於節日的美食。比如說中秋節要吃月餅。
  • 美國餐桌上的「另類」中國菜:中國人不點 美國人愛到不行
    所謂美國的「另類」中國菜,就是無論到哪個中餐廳都可以見到、中國人卻萬萬不會點的中國菜。這些菜是最地道的「美式中國菜」,即使有些我們看著十分親切,飯店也能把它做得只符合西方人的口味,對我們來說,卻似乎可以用「難吃」來形容了……下面,銳參考帶你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另類」中國菜——
  • 韓國料理優於中國菜,來看看網友怎麼評論的吧?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每個國家的飲食文化不同,但是都有自己的特色菜,可能一個國家的菜在國人來看是非常好吃的,但是在外地人來看這是非常難吃,雖然國家的特色菜不同,但有時候也會有一些比較,因為每個國家的人都會對自己國家有一種保護感。
  • 他們怎麼看待中國菜?老外的回答亮了
    首先這問題就要看看在國外的中餐有多火,一些外國人甚至把中國菜看做發財致富的門路。在英國因為中國菜實在廣受英國人的好評,一些傳統的英國人已經自己開店做中國菜,還有31%的英國人表示每周都會吃一次中國菜。豐富的中國菜在美國中餐廳的數量已經多達5萬多家,數量超過了麥當勞和漢堡王等一些餐飲連鎖店的總和,澳大利亞還成為最能接受傳統中國菜的地區。
  • 中國菜在世界排名第一?誰不服的來挑戰!
    但是為什麼中國菜在世界這麼受歡迎呢?首先咱們先來看一下:日本人民對中國菜的喜好調查1:在家最喜歡做的菜系是什麼?答案:中國菜2:在外最喜歡吃的菜系是什麼?答案:中國菜3:日本人喜歡中國菜的人群佔比:高達80%4:最喜歡中國菜的那些菜品:餃子獲得第一名壹碟雖然沒有其他國家的調查問卷,但是從網上搜集來的資料,可以看出最受歡迎的中國菜為以下幾種!哪些菜最受外國人歡迎呢?
  • 全國34地經典名菜齊聚河南 向世界發布「中國菜」
    河南作為此次活動的東道主,與河南味道、中原餐飲文明的在中華餐飲文明中的地位密不可分,也離不開中原餐飲經濟的快速發展。河南是中華餐飲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河南餐飲業的發展對「中國菜」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在中烹協連續17年所做的餐飲產業報告當中,『麻辣 』曾連續16年位居全國消費者最受歡迎的餐飲口味第一名。
  • 《影響中國菜的那些人》叢書在成都首發 中國烹飪大師蘭明路講述...
    封面新聞記者 陳怡然9月6日下午,中國烹飪大師蘭明路在成都舉行《影響中國菜的那些人·蘭明路》新書發布暨成都首籤會。本次新書發布會以「明·路」為活動主題,講述了蘭明路的成長,及在川菜之路的傳承與創新。第一季由《影響中國菜的那些人 屈浩》《影響中國菜的那些人 大董》《影響中國菜的那些人 周曉燕》《影響中國菜的那些人 蘭明路》四本書組成。書中的四位主人公,分別代表了魯菜、意境菜、淮揚菜、川菜的業內頂級水準,他們是中國味道的傳承人,也是當代中國飲食文化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