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崔護的《題都城南莊》,當時還不諳世事,但已經能從詩中讀到了詩人的悲傷。尤其是最後兩句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句讓人感慨萬千。
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寫出傷感的文字,詩亦是如此。這首詩沒有花間詩詞的矯揉造作,樸素的文字構成了樸素的詩句,有多少人知道這首詩所寫的故事的主人,就是作者崔護。
青年時期的崔護和當時的所有文人一樣,想科舉入仕一展自己的抱負,於是他進京趕考。但他又和很多才華橫溢的才子的結局一樣,第一次科舉名落孫山。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是那個時代科舉制度最真實的寫照,一次不過那就回鄉籌備再考。崔護好像已經看破了當時的事實,落第之後心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在第一次落榜之後的清明時節,他調整心態出去郊遊。
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就此開始,崔護欣賞著春色走到了一個村舍,覺得口渴便叩門求水。開門的是一個女子,他把崔護帶到家裡捧水讓座,此時的崔護看著女子,女子也在看他。兩人相望許久,崔護飲罷告辭。女子起身相送,臨罷崔護又看了女子一眼,此時的女子站在桃花下楚楚動人。
崔護走後,女子好似欲言又止,之後默默回到屋裡。之後的一年崔護都沒再去城南。直至一年後的清明,崔護難掩相思之意,直奔城南去找女子,可此時的都城南莊已大門緊鎖,故人也不知道去何處了。
黯然之下的崔護在門上題下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詩。桃花依舊在笑,而心心念念的人早已不知道去何處了。以笑映悲,道盡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