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新媒體主筆 十年砍柴
編輯/劉洋
今年農曆有閏四月,因而端午節比平常年份晚了一些日子。
在中國的傳統佳節裡,我認為端午是一個較為「另類」的節日。其他的節日功能明確,且多基於中國傳統社會的家族本位。除夕和春節自不必說,那是一家人在辛苦一年後,團聚在一起好好休息,除舊迎新,吃好喝好,犒勞自己,感受著大家庭的溫暖;清明節,則是以一個家庭或家族為單元,為祖先掃墓,感念祖恩;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其主旨便是家人在月亮最圓的日子裡團圓。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這樣一個節日?許多地方的民間傳說裡是為了祭祀幾年投江的屈原而有端午節,有些地方如吳地則說是紀念伍子胥。傳說畢竟是傳說,往往是後人的附會。一個傳統節日能夠誕生並千百年存在下來,一定有其歷史、文化的原因。民俗專家解釋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這大致不差。
圖片來源:東方IC
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史悠久的國度,節日多與農事相關,或者說深受農事的影響。無論是春節、清明、中秋、重陽,總是安排在非農忙時期,農人們可以抽出一段空暇來從容地過節。端午節也是如此,農曆五月初五在夏至前後,莊稼正在蓬勃地成長,離收割還有一段時期。這是播種和收割之間的一段空擋,農活相對較少。和其他幾個重要節日濃厚的家族色彩相比,端午節「破圈」了,它是注重一個地區內不同家族之間交往的節日,或者可以說端午節的種種風俗和禮儀,除了祛病祈福外,所要培育的是突破家族圈的社區競爭和協作精神。
賽龍舟是過端午節最重要的一項活動,這項活動培養的不僅是人們的尚武精神,更是以這種形式來強化家族之間或村落之間的競爭與協作。龍舟競渡,固然是以家族或以村莊為單位組織龍舟隊,彼此一較高低。但在這種活動的組織和比賽中,引申出的意義是讓人們明白分工與協作是多麼重要。唐代張建封在《競渡歌》很形象地描繪龍舟賽的盛況:「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古代中國的農業最重要的兩件事是灌溉工程的建設、維護和抵禦洪水。做這兩件事,靠幾個人或一個家族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整合一個地區不同家族、不同村莊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有效率的分工協作。中國古代政治早熟,很早就出現高效的國家組織制度,和這種生產方式、社會形態關係甚大。
圖片來源:東方IC
龍舟競渡,萬人觀看,使端午節和正月十五的看花燈、三月初三上巳節遊春一樣,成為便於陌生人交往的好日子。沈從文小說《邊城》的主人公翠翠在情竇初開年華,隨著爺爺進城看龍舟,認識了天保、儺送兄弟,而在春節和中秋節,她所能交往的多是熟識的人。
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不管其來由、主旨有何不同,最終的效果是拉動消費。傳統中國社會過節,對大多數人來說,一是吃,二是玩,這兩項都是要花錢的。在生產力水平不發達的時期,吃的消費佔一家人支出的很大一部分,用經濟學理論來描述,則是恩格爾係數偏高。今天許多人可能覺得端午吃粽子、鹹蛋,中秋吃月餅,花不了幾個錢,可在古代中國,這些支出對普通家庭來說亦是所費不少。
宋代黎廷瑞《端午東湖觀競渡》云:「記得當年年少時,蘭湯浴罷試新衣。三三五五垂楊底,守定龍舟看不歸。」這首詩以小孩的視角寫出過端午的各類消費。要蘭湯沐浴,即以香草泡在熱水裡洗澡,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還要穿新衣,當然少不了吃粽子;然而和小夥伴們一起跑到河邊的樹蔭下,看完龍舟競渡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在過端午節的諸多消費中,龍舟賽是最大的一項。在南方一些鄉村包括我的故鄉湘中、湘西一帶,在我少年時仍然過兩個端午節,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賽龍舟不是一天舉行,而是從五月初五延續到五月十五,整整十天。參賽的家族或村莊要購置龍舟,要組織健兒訓練,要置辦服裝和鑼鼓,等等,這一切要花不少錢。龍舟賽,賽的其實就是財力,大族或族中有富裕人家慷慨解囊,才有能力每年參加龍舟賽。因此龍舟競渡會引發宗族之間鬥富的奢靡之風,一些主張勤儉節約的儒士對此多有批評。
明萬曆年間大才子湯顯祖在浙江處州府遂昌縣做縣令時,下令禁止端午節民間舉辦龍舟賽,理由是太耗費財力、人力了。宋代的名臣範仲淹對龍舟競渡的態度和湯顯祖完全相反,《宋稗類鈔》記載範仲淹為政浙西時歲荒不費競渡之事。北宋皇佑年間,範仲淹任杭州知州,江浙一帶發生災荒。為度過饑荒,範仲淹採取了三條措施。其一:縱民競渡。據載:「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文正縱民競渡」;其二:鼎興寺廟。書中記載:「大興工役,諸寺鼎興」。寺廟有產業、有錢,於是諸寺招募工人,大肆裝璜或擴建。其三:修造廒倉吏舍。「又新廒倉吏舍,日役千夫」,此乃以工代賑。
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饑荒年份應該厲行節約呀,而範仲淹採取的是類似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美國總統的經濟政策。看來宋代的範仲淹比明代的湯顯祖更懂經濟學,這大概是才子和名臣的差別,似乎也可一窺宋代和明代士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