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傳統節日不是為拉動消費而存在

2021-02-07 財經

和其他幾個重要節日濃厚的家族色彩相比,端午節「破圈」了,它是注重一個地區內不同家族之間交往的節日。(圖片來源:東方IC)

文/《財經》新媒體主筆 十年砍柴

編輯/劉洋

今年農曆有閏四月,因而端午節比平常年份晚了一些日子。

在中國的傳統佳節裡,我認為端午是一個較為「另類」的節日。其他的節日功能明確,且多基於中國傳統社會的家族本位。除夕和春節自不必說,那是一家人在辛苦一年後,團聚在一起好好休息,除舊迎新,吃好喝好,犒勞自己,感受著大家庭的溫暖;清明節,則是以一個家庭或家族為單元,為祖先掃墓,感念祖恩;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其主旨便是家人在月亮最圓的日子裡團圓。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這樣一個節日?許多地方的民間傳說裡是為了祭祀幾年投江的屈原而有端午節,有些地方如吳地則說是紀念伍子胥。傳說畢竟是傳說,往往是後人的附會。一個傳統節日能夠誕生並千百年存在下來,一定有其歷史、文化的原因。民俗專家解釋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這大致不差。

圖片來源:東方IC

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史悠久的國度,節日多與農事相關,或者說深受農事的影響。無論是春節、清明、中秋、重陽,總是安排在非農忙時期,農人們可以抽出一段空暇來從容地過節。端午節也是如此,農曆五月初五在夏至前後,莊稼正在蓬勃地成長,離收割還有一段時期。這是播種和收割之間的一段空擋,農活相對較少。和其他幾個重要節日濃厚的家族色彩相比,端午節「破圈」了,它是注重一個地區內不同家族之間交往的節日,或者可以說端午節的種種風俗和禮儀,除了祛病祈福外,所要培育的是突破家族圈的社區競爭和協作精神。

賽龍舟是過端午節最重要的一項活動,這項活動培養的不僅是人們的尚武精神,更是以這種形式來強化家族之間或村落之間的競爭與協作。龍舟競渡,固然是以家族或以村莊為單位組織龍舟隊,彼此一較高低。但在這種活動的組織和比賽中,引申出的意義是讓人們明白分工與協作是多麼重要。唐代張建封在《競渡歌》很形象地描繪龍舟賽的盛況:「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古代中國的農業最重要的兩件事是灌溉工程的建設、維護和抵禦洪水。做這兩件事,靠幾個人或一個家族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整合一個地區不同家族、不同村莊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有效率的分工協作。中國古代政治早熟,很早就出現高效的國家組織制度,和這種生產方式、社會形態關係甚大。

圖片來源:東方IC

龍舟競渡,萬人觀看,使端午節和正月十五的看花燈、三月初三上巳節遊春一樣,成為便於陌生人交往的好日子。沈從文小說《邊城》的主人公翠翠在情竇初開年華,隨著爺爺進城看龍舟,認識了天保、儺送兄弟,而在春節和中秋節,她所能交往的多是熟識的人。

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不管其來由、主旨有何不同,最終的效果是拉動消費。傳統中國社會過節,對大多數人來說,一是吃,二是玩,這兩項都是要花錢的。在生產力水平不發達的時期,吃的消費佔一家人支出的很大一部分,用經濟學理論來描述,則是恩格爾係數偏高。今天許多人可能覺得端午吃粽子、鹹蛋,中秋吃月餅,花不了幾個錢,可在古代中國,這些支出對普通家庭來說亦是所費不少。

宋代黎廷瑞《端午東湖觀競渡》云:「記得當年年少時,蘭湯浴罷試新衣。三三五五垂楊底,守定龍舟看不歸。」這首詩以小孩的視角寫出過端午的各類消費。要蘭湯沐浴,即以香草泡在熱水裡洗澡,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還要穿新衣,當然少不了吃粽子;然而和小夥伴們一起跑到河邊的樹蔭下,看完龍舟競渡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在過端午節的諸多消費中,龍舟賽是最大的一項。在南方一些鄉村包括我的故鄉湘中、湘西一帶,在我少年時仍然過兩個端午節,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賽龍舟不是一天舉行,而是從五月初五延續到五月十五,整整十天。參賽的家族或村莊要購置龍舟,要組織健兒訓練,要置辦服裝和鑼鼓,等等,這一切要花不少錢。龍舟賽,賽的其實就是財力,大族或族中有富裕人家慷慨解囊,才有能力每年參加龍舟賽。因此龍舟競渡會引發宗族之間鬥富的奢靡之風,一些主張勤儉節約的儒士對此多有批評。

明萬曆年間大才子湯顯祖在浙江處州府遂昌縣做縣令時,下令禁止端午節民間舉辦龍舟賽,理由是太耗費財力、人力了。宋代的名臣範仲淹對龍舟競渡的態度和湯顯祖完全相反,《宋稗類鈔》記載範仲淹為政浙西時歲荒不費競渡之事。北宋皇佑年間,範仲淹任杭州知州,江浙一帶發生災荒。為度過饑荒,範仲淹採取了三條措施。其一:縱民競渡。據載:「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文正縱民競渡」;其二:鼎興寺廟。書中記載:「大興工役,諸寺鼎興」。寺廟有產業、有錢,於是諸寺招募工人,大肆裝璜或擴建。其三:修造廒倉吏舍。「又新廒倉吏舍,日役千夫」,此乃以工代賑。

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饑荒年份應該厲行節約呀,而範仲淹採取的是類似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美國總統的經濟政策。看來宋代的範仲淹比明代的湯顯祖更懂經濟學,這大概是才子和名臣的差別,似乎也可一窺宋代和明代士風的不同。

相關焦點

  • 進口節日在日本很吃香 日版「萬聖節」拉動消費
    進口節日在日本很吃香 日版「萬聖節」拉動消費 2014-10-30 09:35:53(符祝慧攝)   中新網10月30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30日報導,日本政府推動以卡通漫畫為主流的「酷日本」,讓西方鬼節「萬聖節」在日本演化為「變裝節」。此節日不但吸引日本小孩,也讓成年人忘我在各種化妝大會上粉墨登場。
  • 假期第6天山東節日氣氛濃厚 文化旅遊活動拉動消費
    原標題:假期第六天山東節日氣氛持續濃厚 文化旅遊活動拉動消費齊魯網2月9日訊 記者從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春節假期第六天,全省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持續濃厚,各地文化旅遊特色活動精彩紛呈,各種傳統民俗文化展演人氣火爆,濃鬱了年節,拉動了消費。
  • 以免費促消費 2020運河文化嘉年華拉動「雙節」文旅消費市場
    以免費促消費,活動不僅為市民和遊客打造了一場場豐富的文化娛樂盛宴,也打造出消費業態新模式,拉動「雙節」文旅消費市場。表演者徐野來自大運河沿線城市滄州,今年32歲的他接下了這套傳統民間藝術的衣缽徐野說,西洋鏡、拉洋片有100多年的歷史,讓小朋友看一看,沒有電影的時代看的就是這個,這兩天平均一天能達到1000多、2000多的營業額,參與度非常好。
  • 上海虹橋商圈為拉動消費,推出任意消費免費停車5小時活動
    上海虹橋商圈為拉動消費,推出任意消費免費停車5小時活動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2016-08-11 16:10 來源:澎湃新聞
  • 人民網評:傳統節日要回歸傳統
    一個商家道出了香囊「不香」的秘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像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越來越無法吸引年輕的粉絲,甚至有從這個時代「掉隊」的危險。 為什麼具有深刻文化內涵、意義重大的傳統節日,卻常常淪為「純粹的假期」?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現代社會中存在的消費主義正逐漸侵蝕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甚至擠壓傳統節日的生存空間。
  • 拉動消費和控制疫情 兩難的海外年終消費季
    在拉動消費和控制疫情的天平之間,各國都在試圖找到一個平衡點。   悲觀的德國   在延長「封鎖」措施後,德國的疫情形勢仍然嚴峻。11月29日,德國首都柏林疫情再度告急,三項主要新冠疫情監測預警指標中有兩項亮起「紅燈」,「過去7天平均每10萬居民的新增病例數」和「新冠病人重症監護病床佔用率」分別超過警戒值50和25%。
  • 論西方四大傳統節日的文化本質:感恩節消費扶貧?
    背景簡述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四大西方傳統節日在東方世界越來越流行。儘管有些人漠不關心,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舉起謹防「精神入侵」的警示牌,希望喚醒國內群眾抵禦外來節日文化,築建國內傳統節日文化的護城河和堡壘,無奈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富有個性,容易叛逆,愛湊熱鬧,加上媒體的炒作和添油加醋,越多人議論哪個西方節日,年輕人過得越有聲色有滋味。
  • :: 傳統節日為何漸行漸遠? ::
    的報導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該報導稱,近日東北一位大學教授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來一份急件說,據可靠消息: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面對一項中國重要傳統節日有可能被別國申請為文化遺產,國內反響強烈。
  • 鎮江:兩輪夜間消費券 拉動消費3171.5萬元
    來自市商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月4日早晨6:00,兩輪消費券總核銷率為63.6%,遠高於其他城市夜間消費券的平均核銷率;總計拉動消費3171.5萬元,拉動比達到1:6.6,遠高於1:3理論拉動值。元旦期間,鎮江市各大商場和綜合體除了傳統的跨年音樂節、會員內購會等活動外,創新形式,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其中,鎮江八佰伴系列跨年活動就推出了童星百人快閃、新年氣球祈福會等互動活動;蘇寧廣場則請來抖音百萬網紅與市民共度奇妙跨年夜;萬達廣場「美好生活節」以天王模仿秀和明星見面會拉近與市民之間的距離;吾悅廣場舉辦了「元旦紅利連連看」互動遊戲、抖音挑戰賽以及跨年直播等活動。
  • 3171.5萬元 兩輪夜間消費券拉動消費創佳績
    來自市商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月4日早晨6:00,兩輪消費券總核銷率為63.6%,遠高於其他城市夜間消費券的平均核銷率;總計拉動消費3171.5萬元,拉動比達到1:6.6,遠高於1:3理論拉動值。元旦期間,我市各大商場和綜合體除了傳統的跨年音樂節、會員內購會等活動外,創新形式,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其中,鎮江八佰伴系列跨年活動就推出了童星百人快閃、新年氣球祈福會等互動活動;蘇寧廣場則請來抖音百萬網紅與市民共度奇妙跨年夜;萬達廣場「美好生活節」以天王模仿秀和明星見面會拉近與市民之間的距離;吾悅廣場舉辦了「元旦紅利連連看」互動遊戲、抖音挑戰賽以及跨年直播等活動。
  • 免費促消費,2020運河文化嘉年華拉動「雙節」文旅市場
    活動不僅為市民和遊客打造了一場場豐富的文化娛樂盛宴,也打造出消費業態新模式,拉動「雙節」文旅消費市場。 表演者徐野來自大運河沿線城市滄州,今年32歲的他接下了這套傳統民間藝術的衣缽,走街串巷進行表演,在運河文化嘉年華的現場,他收穫了不少粉絲。徐野說,西洋鏡、拉洋片有100多年的歷史,這兩天平均一天能達到1000多、2000多的營業額,參與度非常好。
  • 拉動「消費馬車」強勁奔跑
    移動大數據顯示,省內市外遊客佔據絕大比重,其餘依次為省外遊客、市內遊客。國慶、春節黃金周,向來是居民消費的「井噴期」。一方面是由於假日休閒、娛樂、家庭聚會聚餐等疊加效應,另一方面也表明,居民消費的內在潛力巨大。今年國慶「邂逅」中秋,「雙節合璧」消費紅火,有力說明假日旅遊消費的興旺繁榮。
  • 為什麼端午等傳統節日遇冷而西方洋節日火熱受追捧?
    如果按照我們部分人的思維方式來看,西方是不是也應該為他們的傳統文化喪失痛心疾首呢?什麼,西方節日現在如此火熱,都快要火遍全球了,明明他們的傳統文化強勢得很,你卻談喪失!?我不是在開玩笑!按照我們部分人的邏輯來看就是喪失了,例如聖誕節!如果本著保護傳統文化的目的,西方人應該過聖誕節?
  • 土特產拉動旅遊新消費
    資料圖片土特產是一個地方的品牌和名片,也是重要的旅遊吸引物和旅遊商品。近期,文旅機構推出了土特產銷售直播,幫助地方打通銷路,拉動消費,如雪中送炭,助力當地復工復產和振興發展。特產拉動消費不少旅遊目的地擁有眾多質量好、性價比高的優質特產,但很多卻是「藏在深閨無人識」。遊客喜歡購買旅遊特產,很多時候會遇到不知道是否值得買、怎麼買到貨真價實的特產等問題。同時,旅遊特產也缺乏專注服務遊客的購物平臺。防疫期間的線上直播為特產銷售探索出一條好出路。
  • 傳統節日有了法定假期之後
    南方論壇  本報評論員  傳統節日有了假期之後,是形式上重視傳統節日的一個表現。曾幾何時,期盼重要傳統節日能夠有一個享受的假日,國人望眼欲穿,伴隨著牢騷不盡。甚至,曾經有一種聲音要求立法解決,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儘管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有理由為之叫好。不過,這個方案如果最後得到落實,接下來面對的問題應該是怎麼樣享受這新增加的3個傳統節日的假日。黃金周如何度過,國人早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3個傳統節日的假日如何度過,就未必心中有數,雖然心理預期早就已經產生。
  • 激發傳統節日消費氛圍 北京消費季將開啟迎春消費月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12月4日從北京市商務局了解到,12月,北京消費季將圍繞「迎春消費月」主題,開展「迎春購好物」「迎春逛大集」「迎春品美味」「迎春享生活」「迎春賞年韻」「迎春嬉冰雪」六大板塊,共計三百餘項活動。
  • 《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為今人找回傳統節日的中國記憶
    《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為今人找回傳統節日的中國記憶 2019-04》作者和嘉賓與小讀者合影 鍾欣 攝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 應妮)古代寒食節時人們吃冷食,掃墓祭祖,難道掃墓祭祖不是清明節的專屬習俗?
  • 旅遊能拉動中國的經濟嗎?阻止大家消費的,不是沒錢而是沒假期?
    ,不是沒錢而是沒時間」等方面的帖子。由此看來,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復甦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是受疫情影響至今,國人幾乎沒有邁出「家門」;要麼在工作單位,要麼在回家的路上。此期間,幾乎沒人願意去冒沒必要的險,而此次的旅行對憋了近十個月的人們來說,是一種徹底的釋放。二是上班族平時沒時間出行,只要趁國慶長假帶上一家老小出門玩玩。對孩子來說是增加見識,對自己而言是釋放壓力。
  • 雲南購物中心雙旦狂歡 拉動消費要多玩新意
    想要拉動消費,昆明各購物中心需要在節日消費上多做營銷。話說咱昆明購物中心集中開業期在2014年整年,轉眼2015年即將過去。那麼經過一年的運營期,昆明各大新開購物中心人氣如何?品牌架構相比從前是否做了調整?
  • 讓傳統節日「活」起來---中國文明網
    過節,無論一個地方還是一個家庭,得有條件,譬如一定的經濟實力,才能過個好節。每次過節都歡歡喜喜的,人們自然就會喜歡過節、盼著過節。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年才能吃上一頓餃子,到每天都吃得比過去春節還好,不少人感覺傳統節日的氣氛不如過去濃厚了,這固然因為邊際效益遞減,也說明我們對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期待值更高了。同時,隨著文化自信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無論從物質和文化消費,還是從身份認同的角度出發,過好傳統節日的呼聲都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