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9月21日9版
碧海潮生是故鄉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第五部分·城市景觀
62 青島山炮臺遺址:
遠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戰軍事要塞
站在青島山頂,歷史就在這裡交匯:回望百年,振聾的炮火聲仿佛正從眼前的炮膛中炸響,滄桑歲月難掩沉重;眺望海濱,小青島如翡翠靜臥海面,現代化的城市在海風中徐徐展開畫卷,山海一色間盡顯這座城市的活力與開放。
半城青山半城碧海,青島山不僅是絕佳的觀景平臺,地理位置更是關鍵。青島山,因山下的「青島村」而得名。青島建置後,清軍膠澳總督章高元即在此修建了總兵衙門及兵營,並修建了炮臺。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為了紀念「鐵血宰相」俾斯麥,德國人將此山命名為「俾斯麥山」。1899年,德國人在山上修築了一南一北兩處炮臺,所使用的克虜伯大炮的名聲在世界近代史上幾乎是人盡皆知的,這些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成為規模宏大的軍事防禦體系——「俾斯麥炮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下,還有「俾斯麥」兵營,以地下暗道相連。當年德國人所建的這些軍事設施,掩映在青島山蓊鬱的植被中,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青島山炮臺遺址的最初形態。
青島山炮臺遺址,是亞洲保存最完整的一戰軍事要塞。
青島山炮臺遺址,是遠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戰軍事要塞,是青島這座城市的歷史見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聯合其盟友英國在青島對德軍發起進攻,這也是一戰唯一發生在中國的戰役。贏得勝利的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俾斯麥山」也被更名為「萬年山」。如今在青島山炮臺遺址,依然可以看到當年炮戰的痕跡。
戰敗撤退前,德軍自行將火炮炸毀,俾斯麥南炮臺保存較為完整。整個炮臺為三層立體結構,頂部裝有旋轉瞭望塔。瞭望塔自重達6噸,可以多角度觀察,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一戰時期瞭望臺,整個瞭望塔是在德國鑄造,用船運到青島後在青島山頂拼裝的。鐵塔鐵板採用了當時德國最先進的鑄造技術,至今仍不生鏽。炮臺內,作戰所需可謂應有盡有,包含發電機房、彈藥庫、維修室、測繪室、鍋爐房、衛生室、餐廳、秘密逃生孔道等,整個炮臺還設有兩個蓄水池,滿足作戰需求。指揮部使用劈山、澆注、回填方式建成,為地下軍事建築的代表之作,堪稱世界一流。目前,這裡已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2年青島主權收回至青島解放後,青島山被稱作「京山」,1984年恢復原名「青島山」。作為一座軍事要塞,這裡留下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痕跡。1997年,市政府投資修復地下指揮部,並建設了炮臺遺址展覽館。此後,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通過對炮臺遺址設施功能深度挖掘,全面恢復了「俾斯麥」南炮臺原貌。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遠東戰場唯一遺址,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
2018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在青島山腳下一戰遺址公園內正式開館。博物館整體造型宛如和平鴿,建築面積近1萬平方米,共5層,包括主題展區、臨時展區、4D影院、辦公區以及地下車庫等。博物館擁有自青島建置至主權回歸期間的各類武器、軍服、報刊、書籍、紀念章、明信片等1800多件藏品。展覽以「還我青島」為主題,分為「德佔青島」「日德戰爭」「苦難歸程」三個部分,運用大量珍貴文物、檔案資料以及場景復原、多媒體等現代化布展方式,再現了青島主權回歸的艱難歷程。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是詮釋與記錄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最豐富最全面的專題博物館。戰爭的烽火遠去,人們在感念這段歷史的同時,更加珍視和平的可貴。(馬曉婷)
63 膠濟鐵路和青島火車站:
記憶之軌
1901年,青島站建成使用,為膠濟鐵路東端車站;1904年,膠濟鐵路通車,貫通青島、濟南,線路長度384.6公裡,成為橫貫山東的運輸大動脈。膠濟鐵路建成百餘年來,對山東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晚清山東歷史上重要事件之一。而青島站也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美的建築風格成為中國最美的火車站之一,歷經1991年南鐘樓拆除重建、2006年整體擴建後,青島站仍然優雅佇立,守護著漫長的記憶之軌。
膠濟鐵路建於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瓜分中國的大背景下,1899年由德國銀行投資,自青島向濟南方向建設。作為起點的青島站由山東鐵路公司經理海因裡希·錫樂巴設計,山東鐵道公司施工。當時的青島站由南鐘樓和候車大廳兩大部分組成,建築具有德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候車大廳以高大的裝飾山牆和三個大型券門突出了面向市區的主入口,樓南角聳起一座造型優美的尖鐘塔,塔高35米,粗毛花崗石砌成,屋頂為四坡頂,覆以雜色琉璃瓦。南鐘樓正居於市南區廣西路和蘭山路的軸線上,成為蘭山路一景。落成之後,青島站迅速成為青島的地標性建築,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德國風格建築之一。這個車站距離海岸線僅300米,遊客一出站就能看到青島的碧海藍天。
青島站是青島的地標性建築。
青島站落成後三年,膠濟線終於建到濟南,這期間由於沿線山東民眾的英勇抗爭,工程一度停工近一年。為了膠濟鐵路的修建,德國人在1900年興建了「四方鐵路工場」,從德國本土運來的蒸汽機車零部件在此組裝,該工場也成為四方機廠的前身。落成後的膠濟鐵路是山東境內的第一條鐵路,迄今仍然為連接省內東西部的重要通道。膠濟鐵路的施工質量和標準代表中國當時鐵路建造的最高水平,它是中國早期使用鋼枕的鐵路,其平均壽命預設周期達到30年甚至更長。膠濟鐵路全線設計最高時速為60公裡,將青島至濟南的路程由10天縮短至12小時,是當時整個華北最快的鐵路,這個紀錄一直保持到20世紀30年代才被京奉鐵路超越。膠濟鐵路的落成,也使青島成為具有強大商業輻射能力的重要商埠。
在列強紛爭裡,膠濟鐵路也是一個重要的籌碼。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先後攻佔青島、濟南等地,並乘機取代德國霸佔膠濟鐵路。1923年,北洋政府以3200萬元(合4000萬日元)贖回膠濟鐵路,也贖回了青島站,贖回儀式在青島朝城路舉行;抗日戰爭爆發,日寇再次竊據膠濟鐵路,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膠濟鐵路才擺脫了日軍控制。新中國成立後,歷經歷次技術升級,膠濟鐵路於2006年成為省內首條電氣化鐵路,如今每天有眾多班次動車、高鐵飛馳在這條鐵路上。
膠濟鐵路兩端連接青島、濟南。濟南老站1992年被拆除重建,而青島站1991年因膠濟鐵路複線工程擴建,建築部門在原址以南按照圖紙以原來的風格、原來的材料重建南樓,新鐘樓增高了三米,與新建候車大樓的比例協調。這次擴建於1993年竣工,仍然保留了紅瓦黃牆的歐式風格。2006年,為迎接奧帆賽,青島火車站再次擴建。擴建後的青島站保留了標誌性的鐘樓,以此為基調新建其他建築,使車站成為一個兼具歷史美學和現代功用的有機整體。是出發也是抵達,青島站在膠濟線東端佇立百年,見證風雲。 (米荊玉)
64 德國兵營舊址:
風格流變,史韻餘暉
1899至1909年,德國海軍用十年時間在青島建成了伊爾蒂斯、俾斯麥、黑瀾和毛奇四座大型兵營,它們構成了如今的德國兵營舊址。在研究者看來,這四座兵營的建造時期,恰好是歐洲建築的主流風格開始由熱衷裝飾的歷史主義向簡約實用的現代主義過渡和轉化時期,因而四座兵營的風格由繁到簡,突出表現在俾斯麥兵營裡四座建築物上:前兩座建築物的遊廊和裝飾,在後兩座建築物上都被實用簡樸的設計所取代。最晚落成的毛奇兵營完全摒棄了遊廊、山牆等標誌性設計,被老百姓稱為「馬房子」。四座德國兵營的建築實踐,也深深影響了當時青島的建築風格。
德國兵營深深影響了當時青島的建築風格。
1897年11月,入侵青島的德國海軍暫住在清軍兵營裡,因衛生條件惡劣,不少德國士兵生病,更有29名士兵在1899年死於斑疹傷寒和回歸熱,其中包括在任總督葉世克上校。因此,德軍開始著手在太平山南麓建設衛生整潔的德國標準兵營,也就是1901年落成的「伊爾蒂斯兵營」。這座兵營含有兵舍、官舍各兩棟,平房20棟,磚石木結構。主建築兵舍總長110米,背依太平山,屋前為巨大的綠茵廣場,整體造型莊重大方,由優質花崗石砌築,包含裝飾性山牆、突出牆體的斜屋頂和巴洛克式塔樓,建築學者認為,伊爾蒂斯兵營「具有典型的南歐建築風格」。
出於對瘟疫的恐懼,伊爾蒂斯兵營在建築物上設計了遊廊,這極大改善了房間的通風,革除了舊式兵營陰暗、潮溼的弊端。這種手法也影響了隨後俾斯麥兵營的建設。1914年、1938年,伊爾蒂斯兵營兩次被日寇佔據,中間它還一度成為膠澳中學校址。1945年抗戰勝利後,它又被改做國民黨軍隊兵營。青島解放後,該建築為公共設施。它與俾斯麥兵營舊址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建築——青島德國建築群之一、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
德國兵營的風格由繁到簡。
四大兵營裡,俾斯麥兵營呈現建築風格流變最為清晰。這座以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命名的兵營位於青島山南麓、中國海洋大學魚山路校區內,建於1903年,被德國學者約瑟夫·林德評論為「堪稱對未來的建築產生積極影響的典範」。俾斯麥兵營包含四座「H」型建築物,營房中間為方形的操場。兵營前兩座建築物風格奢華,採用了新哥德式的裝飾,花崗石外牆、優美的拱券、明亮的外廊飾以小型羅馬柱,讓營房更像是度假賓館。為了符合衛生標準,兵營還引入了抽水馬桶。然而後兩座建築物風格有了明顯變化,建築師放棄了沒有實用價值的裝飾,第四座營房甚至連明廊都被去掉,徹底轉向了實用主義。
與伊爾蒂斯兵營命運類似,俾斯麥兵營也是在1914年、1938年兩度被日寇佔據。其間,1922年青島主權回歸後,成為中國陸軍第五師第十旅駐地。1924年在其基址上成立私立青島大學,1930年後成為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校舍;1945年被美軍佔為兵營,直到1949年青島解放前夕,在山東大學師生長期抗爭下,美軍被迫將兵營基址交還山東大學。上世紀六十年代,這些校舍又被劃歸新成立的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俾斯麥兵營建築物現在被改作海洋大學魚山校區的地質館、海洋館、水產館(兩座),遊客還能在這些建築物上看到德意志帝國的鷹徽浮雕。
與伊爾蒂斯兵營、俾斯麥兵營相比,位於貯水山東側的毛奇兵營投資最少,僅為50萬馬克。它始建於1906年,主要用於安置德海軍第三營的騎兵連野戰炮兵連;這座兵營由兩座營房、一座禮堂、東西馬廄等建築物組成。毛奇兵營取消了各種無實用價值的裝飾,甚至連德國兵營標誌性的階梯狀山牆也被取消,只保留了突出於牆體的斜屋頂和花崗石窗套等德式建築特色。毛奇兵營建成後,德國商人在兵營附近的登州路開設了一家酒吧,又在酒吧附近創建了一家啤酒廠,即為青島啤酒廠前身。以啤酒為契機,毛奇兵營在青島留下了一段傳奇機緣。1914年日本佔據青島後,毛奇兵營被日本佔據,改為若鶴兵營。青島主權回歸後,成為海軍青島學校駐地。1938年至1945年,再次被日軍佔據。青島解放後,由駐青海軍管理。
黑瀾兵營的歷史更為曲折。該兵營原為德軍炮兵營房,計有兵舍、禮堂等設施。1908年,清政府與德國在青島合辦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又稱德華大學),校址即在原黑瀾兵營內。德華大學是中國第一所中外合辦大學,分為初級部和高級部,高級部設有國政學、醫學、科技學、農林等專業。1912年8月,孫中山來青島時,曾應德華大學學生邀請到學校禮堂做過講演。1914年一戰爆發後,青島被日本佔據,德華大學停辦,設備和師生併入上海同濟學校。此後,該基址成為膠濟鐵路管理局辦公樓和青島鐵路分局辦公樓。 (米荊玉 本版攝影 王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