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俄國在東北修建了鐵路,並霸佔了當年的寬城子火車站和鐵路沿線之間的地帶。直到現在,那周圍的一些地物名稱還是當時遺留下來的,如:在鐵路兩側的狹長地帶(在今凱旋路東側)的一匡街、二酉街、三輔街。沿用至今的地名,成為了歷史的有力證明。
老城區以數字、城市名、意願作為街路命名。老城區街路名稱不少都沿用原名,而改名的街路,也能從名稱的變化中,窺見時代的變遷。
許多城市的街道,都藉由數字來標示位置,長春也不例外。而許多街道在用數字的同時,還與典故掛上了鉤——比如一匡街、二酉街、三輔街、四達街、五福街:
這幾條街位於寬城區原沙俄鐵路附屬地一帶。一種說法認為,這些名字分別取自「一匡天下」、「書通二酉」、「京畿三輔」、「明白四達」、「向用五福」。
此外,長春的許多街路名稱,都能夠在典籍中找到源頭。
例如懷仁路、義和路、隆禮路、崇智路、立信街——這些街路涵蓋了「仁義禮智信」。
不止是這些,明德路、新民大街、至善路,合起來還能讀出《大學》的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1946年7月份,國民黨政權集中命名了長春的一批街道。很多非常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名稱,被用在了火車站周邊的繁華區域裡。下次如果您到火車站坐火車或者是到黃河路乘汽車,不妨注意一下附近的街路名稱:
長江路:原名「吉野町」,改用祖國第一大河的名稱命名。
黃河路:原名「三笠町」,南邊是長江,北邊是黃河,沒毛病。
上海路:原名「朝日通」,改用當時中國第一大城市的名稱命名。
北京大街:原名「八島通」,緊挨著上海路,旁邊還有個廣州路。
重慶路:原名「豐樂路」,用當時國民政府的陪都重慶來命名。
(算上附近的天津路,如今的四大直轄市都在火車站前)
此外,如今的人民大街,在那個時候也被改了名字:北段叫「中山大街」,南段叫「中正大街」。1949年3月,為了表達中國人民與蘇聯人民的友好關係,這條大街又以蘇聯國家元首史達林的名字命名為史達林大街。1996年5月1日更名為人民大街。
我們熟知的勝利大街,始建於1907年滿鐵附屬地時期,當時名叫「東斜街」,這個名字相當簡單易懂了。可不是麼,在東邊兒,還斜著。
1921年,這條街又改名叫「日本橋通」,這名字也很好理解,因為附近有座日本橋。
抗戰勝利結束後,1946年7月24日,國民黨政權為了紀念「九三」勝利,把這座街改名為「勝利大街」,並沿用至今。
順便提一句,和「勝利大街」相對應的,還有一條「凱旋路」,同樣是紀念抗戰勝利。
此外,一些路的名字,同樣有一些特別的來歷——長春大街:
長春最早商埠地區域裡,布置了六條東西向的馬路與大馬路交叉,分別命名為二馬路、三馬路……直至最北端的七馬路。除了長春大街這個曾經的二馬路外,其餘的那六條馬路的名稱從百年前至今從未變更過。偽滿統治時期,其中的二馬路成為了連接長春新城區與長春老城的重要道路,所以此路被命名為「長春大街」。
柳影路:修建於1940年偽滿統治時期,據說當時因路邊有三棵大柳樹,枝繁葉茂,樹蔭很大,所以用來命名這條路。
青年路:一條無名土路在1960年擴建並鋪裝了瀝青路面。由於此路是新修建的,而且築路工人多是青年,因此命名為「青年路」,象徵這條路和這座城市的美好未來。
紅旗街、同志街:偽滿時期遺留下來的街道,一些原名沿用至今,一些名稱完全更改,還有一些,用諧音字進行了改動。例如,在偽滿時期,曾有兩條街道分別叫做「同治街」和「洪熙街」。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前者被改為「同志街」;在長春解放後,後者於1951年被改名為「紅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