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是最濃的年味

2020-12-21 紅網

朋友在微信上發了這樣一段文字:年味越發淡了,你不用猜也是這樣的,小的時候,臘月十七估計都考完試了,兜裡揣著三五塊零花錢買的「啄木鳥」鞭炮,房前屋後跑,故意把點著的炮仗扔到窨井蓋裡,聽著悶聲的炸響,內心無比happy……我數了數,足有400字。

毫無疑問,對於國人而言,春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通常離過年還有十來天的時候,「過年」二字已被人反覆提及,甚至連每一日的日程都被固定了下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到除夕,這種氛圍達到極致。

當然,中國幅員遼闊,關於過年,南北各地皆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由於懸殊的文化差異,有時一個名字相同的特定日子時間卻並不相同。以小年為例,北方的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則約定俗成地將臘月二十四稱之為小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早前,到了小年這一日,家家戶戶都要進行掃塵或祭灶。如今或許是因為信科學的多了,或許是因為平時房間清掃得勤,或許是因為生活條件改善了,小年的習俗也不似從年那麼有「儀式感」了。其餘的年俗也是一般。以至於很多人紛紛發出「年俗沒了,年味淡了」的感慨。

其實,年俗何曾真正消失,年味又何曾真正淡過?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呈現罷了。

年俗是一個地方、一種文化的印記,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時代變化。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過年的習俗當然也不會一成不變——舊俗的式微通常都伴隨著新俗的流行。或許也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做到老少鹹宜,讓年和年的味道走入更多人心裡。換而言之,當你發現大家過年的方式與過去有所不同時,不必訝異,不必恐慌,更不必難受,因為一切的改變自有其道理。

要知道,過去有些過年的習俗雖然好看,也熱鬧,但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卻未必是「良俗」,比如燃放煙花爆竹就是如此。它雖能帶來視覺上的美感,增加節日的喜慶,卻會對環境造成汙染,影響當代人及後代人。如果說以前不清楚燃放煙花爆竹的危害,率性而為,那麼如今我們已然意識到了個中利害,當然要趨利避害,不能再貪圖一時狂歡,而置將來於不顧。更何況,煙花爆竹的禁燃雖然衝淡了些許的節日氣氛,卻也並非不可替代。到網上搜索一段煙花表演的視頻,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憶一憶往昔,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年俗的變化也與新事物的產生和流行有關,比如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在改變著過年的方式。枚舉兩例:早前因為物資匱乏,市場也不多,大家都會利用過年放假的時間趕集似地去採辦年貨,現如今,有了眾多的網絡購物平臺,我們足不出戶,只消動動手指,就可以貨到上門;又譬如,以前每到過年時節,長輩發紅包,通常都是將錢塞進紅色的紙包裡,交到晚輩手中,如今只需要手機在手,哪怕見不到面,也能將紅包和心意送抵對方手中……所以說,年俗的內容沒變,變的只是形式。

有道是,形式走不走樣不要緊,關鍵要走心。春節真正的意義在於對家庭親情的珍惜維護和對將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年俗不過是表達這一主題的形式。這就好像過年回家的車票再難買,依然難以阻擋國人舉家團圓的期盼一樣,斯心若在,過年的意義就在,至於團聚的形式是兒女奔走千裡趕回老家,還是父母逆流而上到城裡與子女團圓,又或是一家人相攜外出旅遊,其實並沒有那麼的重要。反之,若是沒有這份心思,縱然把舊有的年俗原樣複製一遍,人們多半也感受不到年的氛圍和味道。

一言以蔽之,團圓是最濃的年味。相較於從前,現如今,過年的形式已然有了許多不同,但從新老年俗的交替變化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消逝與堅守。事實上,年俗在改變的同時,也在回歸。藉助非遺傳承等時下熱點,許多消失的習俗、技藝再度進入人們的視野,讓人們得以重拾往昔熱鬧的過年氣氛。而這,恰恰體現了這個時代的包容性。毫無疑問,這也是一種進步。

相關焦點

  • 除夕守歲:最濃的年味
    團圓守歲,也成了記憶中最濃的年味。   更多資訊,請下載Wind金融終端APP   來源:Wind金融終端APP   盼了那麼多天,終於把除夕給盼來了。
  • 年味最濃是春聯
    年味最濃是春聯  春聯紅,春聯紅,我寫春聯的習慣,是從1997年開始的。那一年中央電視臺面向全國徵聯,我所撰寫的一副春聯,幸運地被評為「十佳春聯」,聯語是:  春雨細無聲,鼠去牛來迎喜瑞;  明珠歸有日,鶯歌燕舞慶團圓。
  • 團圓是最濃的年味,5首歸家古詩詞
    有人說年味是各種豐盛的美食,是新衣,是超市裡播放的「恭喜發財」是滿大街的「春聯」「福」字,但其實,回家團圓才是最濃的年味。今天和大家分享5首歸家詩,來一起感受一下濃濃的親情。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
  • 除夕|陪伴、團圓,才是最濃的年味兒
    團圓守歲,也成了記憶中最濃的年味。在這個合家歡聚的時刻,金山嶺國際滑雪旅遊度假區攜全體工作人員恭祝您和家人:福祿雙全,合家美滿,新春愉快!除夕是一年最後一天,是一歲中剩餘的一點短暫的時光。話除夕除夕,俗稱「年三十兒」。「除」,以新易舊曰除,即交替之意;「夕」,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自古傳承著祭祀神祖、「守歲」、「壓歲」、吃年夜飯、包餃子等習俗。
  • 人間團圓,中國年味最濃的城市,不如帶上家人體驗一次特殊的年味
    如今,人們都在吐槽年味變淡了,其實,年味不是變淡了,而是變「深」了。仍有著最鮮明最濃鬱的年味兒。過年一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部分。只屬於除夕的那一頓年夜飯,縱然有數不清的方式,喚醒著我們對年味的記憶。
  • 紀錄片《年味》:所謂年味,就是一家人團圓的味道
    又到一年春節時,每到這個時候,都會想到年的味道,感悟年的味道。那麼,年味到底是什麼?大家口中所說的那個味道,究竟是什麼味道呢?紀錄片《年味》,小明工作室出品的新年美食文化紀錄片。它分為歸途,遷徙,別離,遠方,他鄉,團圓六個主題,講了六個不同的故事,從每個故事裡,共同表達出一個主題,那就是,所謂的年味,就是團圓的味道。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第6個故事,名字叫做團圓。講了一個計程車司機給自己從外地歸來的兒子,準備年夜飯的故事。
  • 假期團圓氣氛濃 夸克搜索十一新趨勢:親子遊與家宴菜譜最熱門
    假期團圓氣氛濃 夸克搜索十一新趨勢:親子遊與家宴菜譜最熱門 2020-10-09 11:47:38作者:羅攀 責任編輯:羅攀   國慶與中秋節相遇,不論出遊還是宅家,濃濃的親情與團圓味兒是今年十一長假的主題
  • 我國年味最濃的三個城市,大紅燈籠高高掛,徹夜無眠過大年
    不知道從哪天起,回家團圓不再是唯一的主題,而拖家帶口的跨年旅行成了時尚,但是變化是變化,春節的旅行總是離不開傳統的對年味的感受,對於旅程的規劃,欣賞不同地區的春節風俗,感受最濃烈的年味,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 團圓是最濃的年味,5首歸家古詩詞
    有人說年味是各種豐盛的美食,是新衣,是超市裡播放的「恭喜發財」是滿大街的「春聯」「福」字,但其實,回家團圓才是最濃的年味。今天和大家分享5首歸家詩,來一起感受一下濃濃的親情。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
  • "李子柒式"過年走紅 今年春節山西年味最濃
    一邊是返鄉潮北上廣「空城」、煙花爆竹禁令,大城市越來越沒有「年味」;一邊是體味年俗、開灶燒飯,圍爐團圓…今年春節,「李子柒式過年」走紅。「城裡人」流行起下鄉體驗田園生活和傳統年俗、參加農村生活體驗、吃農家年夜飯。
  • 年味最濃的地方,在餐桌
    又有多少人無奈留在異鄉,只能通過手機,饞一饞家鄉味?每到過年都有一個話題,就是年味,年味最濃的地方,究竟在哪裡?最濃的年味其實就在餐桌上。湯水盛宴奶奶家的年味從小到大的年,都是在奶奶家過的。小時候,特別不理解為啥年夜飯總是一碗接著一碗的湯,後來我才知道,把上好的食材清燉成原汁原味的湯,是奶奶那輩人對食材的最高禮遇,也是他們對年味的最真切理解。餃子開會婆婆家的年味結婚的第一年,按照習俗必須在婆家過年。婆家是典型的北方農村人家,三餐離不開麵食,一袋5斤的米能吃大半年。
  • 尋上海最濃年味?快去迪士尼小鎮
    在上海生活了30年,感覺年味越來越淡。或許本來在上海這樣的移民城市本就沒有那麼繁複的過年傳統,父母年紀大了,親戚走動少了,外環內也不能放鞭炮了,過年似乎就和其它長假沒有什麼分別了。過年去哪裡呢?國內遊春節期間很多服務幾乎停擺,國外遊價格飛漲。上海市內的城隍廟豫園去太多次,早已沒有了新鮮感,今年我們全家在迪士尼小鎮找到了不一樣的年味!
  • 年味記憶|合肥:過年吃圓子 吃出團圓味
    掛麵圓子、莊墓圓子、糯米圓子……在合肥,說起年味記憶,各式各樣的圓子是繞不開的關鍵詞。或炸或蒸或煮,灶臺邊的「小饞貓」總不會錯過,那一口剛出鍋的圓子的味道。在諸多烹飪方式中,炸因其能夠保存時間較久,備受很多「廚房掌勺」的青睞。
  • 小年,最冷小鎮的年味越來越濃……
    最近的天氣有些回暖了,冒白煙兒的天兒少了,街道上的人也略多了,儘管不是多年前的人流湧動,商販滿街,但確確實實的年味也瀰漫在小鎮中,尤其是看到了褔字,春聯,這時在外的人們也都開始收拾行裝啟程回家過年了!小鎮的年味是思念的味道。 鋪滿路旁的紅對聯,大褔字兒,預示著離大年三十兒真是越來越近了!
  • 延慶永寧新春文化廟會,最濃中國年味
    1月30日,「遊京郊永寧古城 尋最濃中國年味」2019年北京延慶永寧古城新春文化廟會暨新春燈會亮燈儀式如約開啟。「遊京郊永寧古城 尋最濃中國年味」2019年北京延慶永寧古城新春文化廟會暨新春燈會亮燈儀式今日舉行。今年燈展以世園、冬奧及傳統年節文化為主題,整體布景從造型設計、燈品類別、布局範圍及數量等方面較往屆相比均有所提升。其中,玉皇閣東西南北四面分別裝飾世園、冬奧、年節及傳統文化主題大型燈組。
  • 遲到的團圓味更濃——四方「遊子」坐著高鐵回武漢過中秋
    新華社武漢10月1日電題:遲到的團圓味更濃——四方「遊子」坐著高鐵回武漢過中秋  新華社記者  人間至味是團圓!  武漢是我國高鐵樞紐城市之一。  這幾天,在開往武漢的高鐵上,在武漢三大火車站的站臺上,一幕幕動人的場景照亮這個特別的團圓節日。  醫療隊員再赴武漢,這裡已是第二故鄉  「終於又見面了,這次可以摘下口罩,大家一起好好聚聚,吃一頓團圓飯了。」
  • 辛識平:人間真味是團圓
    新華社北京2月3日電題:人間真味是團圓辛識平春節的腳步近了,家人團圓了,年貨「配齊」了,年夜飯該上桌了。面對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頓飯」,總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年夜飯散發著歡樂的味道。在灶臺的水汽氤氳間,一碗紅燒肉、一盤酥炸魚、一碟油燜蝦、一屜白饅頭,一一地擺上餐桌,再斟滿醇香的好酒,一家人其樂融融。如今的年夜飯,內容比過去豐富了不少,風味也更加多元。
  • 坐著高鐵看中國|遲到的團圓味更濃——四方「遊子」坐著高鐵回武漢...
    新華社武漢10月1日電題:遲到的團圓味更濃——四方「遊子」坐著高鐵回武漢過中秋  新華社記者  人間至味是團圓!  武漢是我國高鐵樞紐城市之一。
  • 我國年味最濃的三個城市,大紅燈籠高高掛,徹夜無眠過大年
    不知道從哪天起,回家團圓不再是唯一的主題,而拖家帶口的跨年旅行成了時尚,但是變化是變化,春節的旅行總是離不開傳統的對年味的感受,對於旅程的規劃,欣賞不同地區的春節風俗,感受最濃烈的年味,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 年味是什麼?
    年味是家鄉人們準備過年忙碌的身影和歡喜的笑臉,是家鄉臘月鬧市的喧囂和繁榮;年味是家鄉麻花的噴香,是紅燈籠,紅春聯,豐富的年貨,人間熱乎氣氛;年味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年味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年味是逛廟會看著舞龍吃著糖瓜兒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是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年味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