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微信上發了這樣一段文字:年味越發淡了,你不用猜也是這樣的,小的時候,臘月十七估計都考完試了,兜裡揣著三五塊零花錢買的「啄木鳥」鞭炮,房前屋後跑,故意把點著的炮仗扔到窨井蓋裡,聽著悶聲的炸響,內心無比happy……我數了數,足有400字。
毫無疑問,對於國人而言,春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通常離過年還有十來天的時候,「過年」二字已被人反覆提及,甚至連每一日的日程都被固定了下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到除夕,這種氛圍達到極致。
當然,中國幅員遼闊,關於過年,南北各地皆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由於懸殊的文化差異,有時一個名字相同的特定日子時間卻並不相同。以小年為例,北方的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則約定俗成地將臘月二十四稱之為小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早前,到了小年這一日,家家戶戶都要進行掃塵或祭灶。如今或許是因為信科學的多了,或許是因為平時房間清掃得勤,或許是因為生活條件改善了,小年的習俗也不似從年那麼有「儀式感」了。其餘的年俗也是一般。以至於很多人紛紛發出「年俗沒了,年味淡了」的感慨。
其實,年俗何曾真正消失,年味又何曾真正淡過?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呈現罷了。
年俗是一個地方、一種文化的印記,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時代變化。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過年的習俗當然也不會一成不變——舊俗的式微通常都伴隨著新俗的流行。或許也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做到老少鹹宜,讓年和年的味道走入更多人心裡。換而言之,當你發現大家過年的方式與過去有所不同時,不必訝異,不必恐慌,更不必難受,因為一切的改變自有其道理。
要知道,過去有些過年的習俗雖然好看,也熱鬧,但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卻未必是「良俗」,比如燃放煙花爆竹就是如此。它雖能帶來視覺上的美感,增加節日的喜慶,卻會對環境造成汙染,影響當代人及後代人。如果說以前不清楚燃放煙花爆竹的危害,率性而為,那麼如今我們已然意識到了個中利害,當然要趨利避害,不能再貪圖一時狂歡,而置將來於不顧。更何況,煙花爆竹的禁燃雖然衝淡了些許的節日氣氛,卻也並非不可替代。到網上搜索一段煙花表演的視頻,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憶一憶往昔,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年俗的變化也與新事物的產生和流行有關,比如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在改變著過年的方式。枚舉兩例:早前因為物資匱乏,市場也不多,大家都會利用過年放假的時間趕集似地去採辦年貨,現如今,有了眾多的網絡購物平臺,我們足不出戶,只消動動手指,就可以貨到上門;又譬如,以前每到過年時節,長輩發紅包,通常都是將錢塞進紅色的紙包裡,交到晚輩手中,如今只需要手機在手,哪怕見不到面,也能將紅包和心意送抵對方手中……所以說,年俗的內容沒變,變的只是形式。
有道是,形式走不走樣不要緊,關鍵要走心。春節真正的意義在於對家庭親情的珍惜維護和對將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年俗不過是表達這一主題的形式。這就好像過年回家的車票再難買,依然難以阻擋國人舉家團圓的期盼一樣,斯心若在,過年的意義就在,至於團聚的形式是兒女奔走千裡趕回老家,還是父母逆流而上到城裡與子女團圓,又或是一家人相攜外出旅遊,其實並沒有那麼的重要。反之,若是沒有這份心思,縱然把舊有的年俗原樣複製一遍,人們多半也感受不到年的氛圍和味道。
一言以蔽之,團圓是最濃的年味。相較於從前,現如今,過年的形式已然有了許多不同,但從新老年俗的交替變化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消逝與堅守。事實上,年俗在改變的同時,也在回歸。藉助非遺傳承等時下熱點,許多消失的習俗、技藝再度進入人們的視野,讓人們得以重拾往昔熱鬧的過年氣氛。而這,恰恰體現了這個時代的包容性。毫無疑問,這也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