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很多人都有過「眼皮跳」這種生理現象。俗話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這有科學根據嗎?
「眼皮跳」的真相在這裡
在我們的眼睛周圍,分布著一圈肌肉,名叫「眼輪匝肌」。眼輪匝肌主要有兩個功能:一個是閉眼,一個是讓我們的表情更生動。想像一下,沒有眼輪匝肌參與的笑容,是「皮笑肉不笑」,看起來很假。
我們面部的神經支配著整個面部以及眼皮肌肉的運動,因此如果當面部神經受到刺激時,就會引起其支配肌肉的抽動。控制眼輪匝肌的,是一條面神經。當這條面神經「鬧情緒」時,眼輪匝肌就無法收放自如,甚至可能出現「胡蹦亂跳」。
單純的眼皮跳動被稱為眼瞼震顫或眼瞼痙攣。造成眼皮跳的原因很多,因植物神經紊亂、眼瞼眼輪匝肌的纖維部分「失控」而導致的,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一般以前者為主,通常在用眼過度、壓力過大、菸酒過度等情況下容易出現。
病理性的眼皮跳動可由眼睛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等)、眼內異物、倒睫、結膜炎、角膜炎等導致,發作較頻繁、持續時間較長、跳動幅度大。一旦眼瞼震顫持續時間很長、病情呈進展式加重、並擴大到口角也有抽動的,則很有可能是由面肌痙攣引起的。
這樣來看,眼皮跳「主吉兇」目前沒有科學依據,民間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我們還是要做到破除迷信,崇尚科學。
▲ 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迷信
面肌痙攣禍害的不只是「顏值」
面肌痙攣(Facial Spasm,FS),主要以一側面部肌肉陣發性的不自主的抽搐為特點,多局限於單側,故又稱為半側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緩慢進展的周圍神經疾病,發病多見於40-60歲的中老年女性。
面肌痙攣病因比較明確,大多數患者是由橋小腦角區血管壓迫面神經根部引起,還有部分患者可能由腫瘤、炎症或面神經炎等引起。
從症狀來看,面肌痙攣發病初期,多表現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即「眼皮跳動」。隨病情進展,可逐漸緩慢擴散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抽搐。嚴重者可出現睜眼困難、口角歪斜以及耳內搏動樣雜音。少數患者在病程晚期可伴有患側面肌輕度癱瘓。
▲ 大多數面肌痙攣是因血管壓迫面神經根部引起的
需要注意的是,面肌痙攣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容貌,還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長期被疾病困擾,會使患者心煩、焦慮,久而久之可能產生一系列心理障礙,影響到患者正常的社會交往及家庭和諧。患者若不及時接受治療,面肌痙攣可伴隨終身,病情還會慢慢加重。
顯微外科手術為面神經「減壓」
目前,面肌痙攣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中醫針灸、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術等。根據發表於《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2014年11月20日第19卷第11期)的《面肌痙攣診療中國專家共識》,微血管減壓手術是目前有望治癒面肌痙攣的方法,也是目前國際上外科手術治療面肌痙攣的首選方式。
近日一位年近六旬的女性面肌痙攣患者。該患者5年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右側顳部及耳後肌肉緊繃感,伴右側眼部、面部不自主陣攣性抽搐。抽搐無法自我控制,尚不影響睡眠。
▲ 患者右側面神經與周圍小血管關係密切
入院後,經面神經MRTA平掃+增強檢查顯示,患者右側面神經與周圍小血管關係密切。在對患者病情及影像學資料進行評估,並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風險後,為患者實施了面神經微血管減壓手術。
術中,面肌肌電圖檢測到患者眼輪匝肌有自發性電活動。在顯微鏡下可見,患者的小腦前下動脈和小腦後下動脈與面神經接觸密切。將面神經與責任血管分離,並填入特殊材質的墊片。在神經電生理監測的「保駕護航」下,避免過重牽拉損傷患者的面神經。隨著墊片成功填入,患者面肌肌電圖的自發性電活動消失了。
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面肌痙攣的技術目前十分成熟,但在手術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就是避免損傷神經和血管,一不留神就可能導致面癱、聽力障礙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對醫師的技巧和經驗是極大的考驗。通過成功的手術,在治療患者疾病的同時,患者的面神經功能可以得到保留,無後遺症,預後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