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百年浮沉:巔峰時期遭遇三星「算計」 淪為半導體行業萬年老二

2020-12-12 騰訊網

  作為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中最後的日本元素,存儲已是東芝這家143歲的老牌日企最具盈利能力的業務部門,但深陷財務泥潭的東芝不得不做出壯士斷腕之舉。今年6月,東芝公司宣布旗下半導體業務部門的出售交易正式完成。歷時8個月,全球第三大NAND廠商的出售一事終於畫上句號。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該次出售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東芝經濟上的壓力,「壯士斷腕,留得青山在」,既能保住日本製造的金字招牌,又能等待新的機遇,在其他領域繼續發力。雖然東芝現狀成為不少人茶前飯後的談資,但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它實屬製造業的大佬。

  關於東芝的歷史,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東芝的創立者田中久重先生。田中久重先生在日本享有「東方愛迪生」之稱。作為「創造機械奇蹟的天才」,他參與製作西洋槍炮、蒸汽船,建設現代海軍,為日本近代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1875 年,已經76歲高齡的田中久重創立了民營機械工廠田中製造所,這是日本國內第一家電報設備製造公司。1904年公司更名為芝浦製造所,這便是東芝的前身。1939年,芝浦製造所與東京電器正式合併,更名為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直到1984年公司才正式使用東芝這個新品牌名稱。

  二戰期間,東芝為日軍生產了大量 97、95 中型坦克、重機槍和各類山炮。東芝靠著帶血的原始積累,成為日本五大軍工企業之一。

  1945年日本戰敗,東芝開始全面轉戰民用領域,經過韓戰美國訂單提振、60年代官產學體制聯合技術研發、70年代美國技術扶植後,東芝成為一個擁有員工十幾萬人,經營範圍涵蓋基建、製造、發電、核能、半導體、家電、計算機、家電等領域的超級巨無霸企業。日本人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都離不開東芝。

  半導體業務當時位居全球第二,其彩電業務與索尼、松下等並稱日本六巨頭,同時東芝也是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製造商。東芝,成為了「日本製造」名副其實的代表。

  1983年蘇聯購買了東芝數十箱數控工具機的部件,最終組裝成了四臺完整的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不久後,由這幾臺母機加工出的螺旋槳,使蘇聯潛艇和航母的推進器技術飛躍了7-10年,美國海軍首次喪失了對蘇聯艦艇的水聲探測優勢,影響一直延續至今。美國和日本的關係也因此受挫。

  1987年,美國禁止東芝機械3年內對美出口,日本政府為防止經濟泡沫擴大,主動將基礎利率升高至6%,成為刺破泡沫的導火索,股價、地價自此一落千丈。日本經濟正式進入「失落的二十年」。

  東芝遭受重創,但依然在核電、半導體、重工業製造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讓東芝真正沒落的直接原因要從2006年說起。當年,東芝已是日本核電建設的老大,斥資54億美元收購西屋電氣77%的股份,想要成為全球核電製造的老大。在競標過程中被日立和三菱算計,東芝的報價比西屋最初的估價20億美元高了近三倍。

  5年後的福島核事故讓所有國家對核電建設計劃進行重新評估。自此,東芝的核電部門一份新的訂單都沒有拿到。東芝只能通過收購來做大體量。2015年12月,東芝通過西屋電氣以2.2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西比埃公司的核工程業務。

  在收購交易完成後,才發現這項業務負債高達42億美元,西屋需要全額償還。這一系列事件的影響,使東芝2016財年淨虧損高達88億美元,創下日本製造企業史上最大全年虧損。這個昔日的日本製造業巨頭,徹底沒落。

  在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企業,還有一個人對東芝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就是工程師——舛岡富士雄。因為說話心直口快,加上唯我獨尊的狂妄勁,在東芝遇到了他的伯樂——武石喜幸。武石是東芝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的所長,他給了舛岡極大的研發自由度。舛岡不太管理細節,項目負責人白田理一郎則設法營造一種暢所欲言的團隊氛圍,大家有什麼問題都放在檯面上講。

  在這種寬鬆的氛圍下,團隊用了兩年就完成了NAND快閃記憶體的研發,並開始推動產業化。正是這樣的鼓勵創新機制和寬鬆的研發環境,無數個與舛岡富士雄類似的研發團隊一同進行研發、生產,使得東芝積累了大量專利,並在許多方面成為了第一。例如為日本開發出第一臺微波爐、第一臺商業化彩電、日文處理器、筆記本電腦、DVD等等。

  在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日韓半導體競爭的主要戰場在DRAM。東芝也投入了340億日元,1500人的研發團隊,實施「W計劃」,進行DRAM研發和生產。1985年,東芝率先研發出1M DRAM,一舉超越美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容量最大的DRAM。此時,舛岡正利用10%的自由度,思考著區別於DRAM的新型掉電不丟數據的存儲器結構,基於此發明了NOR型快閃記憶體。

  然而,這項發明因為不在東芝當時的主航道——DRAM上,並未得到公司乃至整個日本產學研界的重視。相反,在太平洋另一端的英特爾看到了這項發明的潛力,與東芝籤訂了交叉授權許可協議,成立了300人的快閃記憶體事業部。1988年,英特爾改良了東芝發明的NOR,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快閃記憶體晶片。

  舛岡富士雄很不服氣,自己的發明居然給美國人做了嫁衣。於是他又提出了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概念。NAND型快閃記憶體按「塊」操作,寫入和擦除速度比NOR型快得多,更適合數據存儲。同時,它的單元數只有NOR型的一半,生產工藝也相對簡單,因而成本更低。美國人推出NOR型商用化晶片一年後,舛岡的團隊量產NAND型快閃記憶體成功。

  1991年,武石喜幸辭世。舛岡被調離團隊,最終他選擇離開東芝。舛岡離開的同年,東芝半導體計劃在未來五年內裁撤200人。消息一出,大量核心工程師主動離職,與此同時三星暗地挖角,對東芝提出聯合開發的合作。

  乘虛而入的三星在拿到技術後,使用反周期投資殺手鐧,瘋狂擴產投資。1993年,三星成為存儲器領域世界第一。東芝雖有技術先發優勢,但是在自己拿手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領域,卻一直被三星壓制,成為萬年老二。東芝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時運不濟。泡沫破裂、三星崛起、經濟危機、地震等非可控事件接二連三。2009年,金融危機剛剛結束,東芝赤資約38億美元。此時,收購西屋的東芝社長讓位給佐佐木,自己改任會長。

  正當佐佐木準備在收購西屋後大展拳腳的時候,福島核電事故發生了。出事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的設備,全是東芝提供的,東芝的宏大核電夢就此破滅。2013年,佐佐木辭去社長一職,交給了中規中矩的田中久雄,實際上田中已經成為了被架空的傀儡。

  2015年7月21日,三位社長一起出現在東芝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一個令人咋舌的醜聞——財務造假。2008年至2015年,東芝為了粉飾業績,財報「注水」金額高達16億美元,佔整體稅前利潤的30%。

  自此之後,東芝就開始了瘋狂的資產大甩賣。圖像傳感業務賣給了索尼,印尼的家電工廠賣給了創維,整個白電部門打包賣給了美的,相機和醫療部分股份賣給了佳能。2018年6月1日,東芝正式宣布以180億美元將旗下最賺錢的晶片部門整體出售給貝恩資本為首的財團。

  具有143年基業的東芝,在近40年急速膨脹後又快速衰敗。它也在給更多公司帶來啟示,一個科技公司的進步源自於技術的創新,東芝為研發主力軍提供了寬鬆的研發環境,讓領先於世界的技術得以發明。

  然而,後期的粗放管理和急功近利的短視,使自己陷入了被動的地步。看似一片歌舞昇平,實則缺乏危機意識,被暫時的增長蒙蔽了雙眼,自大地前進。正如,舛岡富士雄在離開東芝後說:「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技術,大部分人都認同的話,技術就不新,也談不上什麼原創性了」。也許東芝也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麼,在貝恩資本收購晶片業務後,東芝又購回了晶片部門40%的股份。但是,這 一切又回到原點。

相關焦點

  • 日本半導體半世紀興衰浮沉 外資"瓜分"最後的巨頭
    歷時8個多月的東芝半導體出售案終於塵埃落定。6月1日,東芝宣布,已完成出售旗下半導體公司(TMC)的交易,售予貝恩資本牽頭的日美韓財團組建的收購公司Pangea。儘管東芝對Pangea擁有40.2%股份,但大股東已易主貝恩資本。這被日媒視作日本半導體產業衰敗的另一標誌性事件。
  • 40年前,日本半導體大佬們是如何遭到美國毒打的?
    近日,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華為德國公關部主任Carsten Senz表示,70年代的日本企業,例如東芝就和華為目前的經歷很相似,它們所走過的歷程和我們一樣,甚至和我們從事的行業都一樣,當時專攻晶片領域。後來也需要面對美國強勢的攻擊。
  • 【深度】韓國半導體發家史:政府巨額投資 三星「死磕」;外媒:移動...
    1.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家史:政府巨額投資 三星「死磕」;2.外媒:移動晶片行業霸主高通或許才是最後的贏家;3.英特爾8個CPU新漏洞 Inter新漏洞怎麼解決?到了20世紀70年代,三洋(Sanyo)和東芝(Toshiba)等日本公司半導體公司也開始在韓國投資。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韓國的半導體工業仍然非常局限,只是一個簡單的、勞力密集的組裝節點。
  • (中日韓半導體「三國殺」,作者:翁放
    靠著政府和產業界大規模的投入,日本一步步抹平了在半導體領域和美國的技術差距。 轉 上世紀80年代是日本在半導體行業的全盛時期。 不過政府只能算是韓國企業進入電子行業的引路人,美國才是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貴人。 當年三星的太子李澤熙從美國回來後,花了十年時間試圖進軍DRAM行業,卻一直找不到法門。直到1983年,三星宣布在京畿道器興建立第一個半導體工廠,卻意外獲得了美國的支援。 原因很簡單。
  • 三星大刀闊斧走進千禧年,李健熙帶領三星成為世界超一流
    次年,重新評估了半導體行業的李秉喆拿出27億韓元支持李健熙,為了避開價格競爭激烈的動態存儲器,三星本來選擇從靜態存儲入手,但是後者的市場規模還不到前者的30%,李健熙認為,還是應該在更大的市場需求上賭一把。1983年3月15日,三星在《中央日報》上發表宣言,正式進軍半導體產業,這份宣言也等於在說,李健熙和半導體,是三星放手一搏所下注的未來。
  • 半導體「人才戰」往事:巨頭瘋狂挖角,失一人損10億美金
    因此,他也萌發了進軍半導體行業的念頭。當時在美國半導體企業有很多韓國人,為了吸引這些人,三星在半導體企業雲集的矽谷開設了北美研究院,用2-3倍的薪資招人。李健熙也曾經先後50多次前往矽谷引進技術和人才。技術領先的日本企業更是三星挖人的重點目標。1985年,日本東芝公司半導體事業部負責人川西剛團隊成功研發並量產了1MB的動態隨機存儲器,三星盯上了川西剛。
  • 東芝裁掉萬名員工!電器王國何以從輝煌走向沒落
    日本轉型的遺留坑位東芝的斷臂求生,實際也是對日本電子企業從B2C逐漸向B2B轉型趨勢的迎合。例如松下從家電擴展至汽車電子、住宅能源、商務解決方案;佳能將轉向健康醫療、機器人、智能住宅、汽車、食品、水、空氣安全領域和教育產業;索尼復興電子業務的計劃遭遇挫折,電子領域今後將強化手機攝像頭等核心部件。
  • 東芝歡慶泰國新半導體工廠開業
    曼谷和東京--(美國商業資訊)--東芝公司(Toshiba Corporation,TOKYO:6502)宣布,該公司旗下的泰國公司東芝半導體(泰國
  • 韓國半導體「大躍進」,三星專利超臺積電2倍,中國芯更難破局
    文/諦林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本文首發於百家號,禁止抄襲轉載放眼如今全球半導體行業,美國掌握著核心技術和專利,而中國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為了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雖然如此,但日韓兩國依舊在半導體領域掌握著一定話語權,而且也並沒有放棄追趕美國。目前,除了離不開美國技術和設備的臺積電,能夠實現5nm工藝量產之外,只有韓國三星一家能夠實現5nm工藝量產。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僅是三星一家,整個韓國半導體產業也迎來「大躍進」。
  • 華為之前,被美國下黑手的日本東芝和法國阿爾斯通
    曾經的日本半導體一度趕超美國,結果被美國成功打垮;曾經的法國能源巨頭阿爾斯通與現今華為也有著同樣的遭遇。> 外國貨源不可靠,戰爭時期會對美國斷貨,非戰爭時期還會向美國的對手蘇聯供貨(日本人看到這裡,估計要哭了); 所以,美國放任日本在半導體晶片領域稱霸,就等於犧牲國家安全……(日本人的心此刻在滴血)。
  • 和韓國三星集團相比如何?
    三井財團對於世界500強排名從來都是不屑一顧,旗下有豐田、索尼、東芝、三井物產、三井住友金融等行業巨頭,儼然成為日本的巨無霸集團。那麼,作為韓國最大的三星集團能否匹敵? 日本和韓國的共同點在於:經濟發展過程中,財團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40年前,三星還在給日本人打工,揭秘韓國死磕半導體的全球爭霸之路
    三星創辦人李秉喆敏銳地意識到,這個高附加值的行業是韓國未來的希望。但他的想法也僅僅是給日本三洋打工。當時,半導體技術壟斷在美國和日本手中,李秉喆不敢有太多奢望。對於這個資本、技術雙秘籍的行業,公司大多數人,包括關係親近的社長,都反對投資半導體,連政府也不看好。
  • 日本福島地震 半導體及手機核心配件行業或將受影響
    日本地震導致日系半導體大缺貨  地震地帶中仙臺、福島一帶是東芝、富士通等日本半導體製造廠的聚集地。  1、地震對日本電子行業有一定負面影響,短期內可能引發電子產品價格上漲,但整體上影響不大。日本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電子產品及其元器件、原材料產地之一。
  • 百年東芝的數位化轉型與創新
    2019年12月10日下午,e-works第六屆日本智能工廠考察團來到了位於日本川崎市的東芝集團總部,聆聽了東芝在工業物聯網、人工智慧、增強現實、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領域的應用和發展,以及東芝製造業IoT解決方案Meister的相關實踐案例,並參觀了東芝未來科學館。
  • ...INCJ收購東芝存儲器;韓國存儲器燈火下的黑暗,封測業者陷經營困境
    如圖1所示,2017年第一季度半導體產業支出比2016年同期高出48%。 IC Insights認為,在2017年下半年,整個產業的資本支出能否能與上半年的水平相匹配,將絕大部分取決於三星在2017年第二季度的表現。圖2IC Insights表示,三星的半導體銷量也處於持續增長中,它的半導體銷量在2017年第二季度的排名一度飆升。
  • 在華日企這一月:家電企業全速衰退 東芝淪為二線品牌
    在華日企這一月:家電企業全速衰退 東芝淪為二線品牌(TechWeb配圖)10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稱,9月汽車產銷表現欠佳,累計增速在連續8個月提高後首次出現回落。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保護好經銷商的利益,如果經銷商在這個時期被傷害,即使銷售恢復正常,企業也會受到損失。」賈新光說。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也表示:「希望問題能儘快解決,讓日本汽車能夠重回購物清單上。」
  • 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廠商東芝看好電動汽車動力晶片
    據國外媒體報導,半導體製造商東芝和重電機製造商富士電機株式會社(以下簡稱 「富士電機」)將向電動汽車動力晶片投資近 20 億美元。
  • 華秋與日本東芝電子元件及存儲裝置株式會社達成授權合作
    9月9日,華秋與日本東芝電子元件及存儲裝置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東芝半導體」)達成戰略合作授權,華秋商城(原「華強芯城」)成為東芝半導體授權的首家中國本地線上銷售平臺。圖:華秋&東芝半導體授權籤約現場左:華秋商城 總經理 江良華右:東芝半導體海外銷售分公司 東芝電子元件(上海)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山崎 亙1.關於「東芝 TOSHIBA」東芝(TOSHIBA)是全球領先的多元化廠商
  • 星空獨家︱三星VS臺積電,誰是晶圓代工一哥?
    在美國的李健熙見識了半導體行業對於電子產業的重要性。回到韓國後李健熙多次建議父親李秉喆轉型半導體行業。但當時三星不過是一家二流代工廠,自己也生產不少電器,老爺子對於兒子的想法一直反對。李健熙在家裡排行老三,按理說前面有倆哥哥,繼承家業的希望渺茫。1974年執拗的李健熙用個人財產收購韓國半導體公司50%的股權,使之成為後來的三星半導體部門。
  • 驚嘆| 日本半導體的江湖地位 日本竟然生產了全球52%的半導體材料...
    位於日本巖手縣的東芝電子和富士通半導體、位於茨城縣的瑞薩電子和日本德克薩斯儀器等公司的工廠廠房在此次大地震中受到了直接衝擊;截至目前,還沒有恢復的跡象。日本半導體生產設備的總體份額為37%,半導體材料的總體份額則超過了66%。這場席捲日本東部地區的大地震與海嘯給對世界產業經濟舉足輕重的半導體產業帶來了多大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