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中最後的日本元素,存儲已是東芝這家143歲的老牌日企最具盈利能力的業務部門,但深陷財務泥潭的東芝不得不做出壯士斷腕之舉。今年6月,東芝公司宣布旗下半導體業務部門的出售交易正式完成。歷時8個月,全球第三大NAND廠商的出售一事終於畫上句號。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該次出售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東芝經濟上的壓力,「壯士斷腕,留得青山在」,既能保住日本製造的金字招牌,又能等待新的機遇,在其他領域繼續發力。雖然東芝現狀成為不少人茶前飯後的談資,但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它實屬製造業的大佬。
關於東芝的歷史,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東芝的創立者田中久重先生。田中久重先生在日本享有「東方愛迪生」之稱。作為「創造機械奇蹟的天才」,他參與製作西洋槍炮、蒸汽船,建設現代海軍,為日本近代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1875 年,已經76歲高齡的田中久重創立了民營機械工廠田中製造所,這是日本國內第一家電報設備製造公司。1904年公司更名為芝浦製造所,這便是東芝的前身。1939年,芝浦製造所與東京電器正式合併,更名為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直到1984年公司才正式使用東芝這個新品牌名稱。
二戰期間,東芝為日軍生產了大量 97、95 中型坦克、重機槍和各類山炮。東芝靠著帶血的原始積累,成為日本五大軍工企業之一。
1945年日本戰敗,東芝開始全面轉戰民用領域,經過韓戰美國訂單提振、60年代官產學體制聯合技術研發、70年代美國技術扶植後,東芝成為一個擁有員工十幾萬人,經營範圍涵蓋基建、製造、發電、核能、半導體、家電、計算機、家電等領域的超級巨無霸企業。日本人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都離不開東芝。
半導體業務當時位居全球第二,其彩電業務與索尼、松下等並稱日本六巨頭,同時東芝也是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製造商。東芝,成為了「日本製造」名副其實的代表。
1983年蘇聯購買了東芝數十箱數控工具機的部件,最終組裝成了四臺完整的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不久後,由這幾臺母機加工出的螺旋槳,使蘇聯潛艇和航母的推進器技術飛躍了7-10年,美國海軍首次喪失了對蘇聯艦艇的水聲探測優勢,影響一直延續至今。美國和日本的關係也因此受挫。
1987年,美國禁止東芝機械3年內對美出口,日本政府為防止經濟泡沫擴大,主動將基礎利率升高至6%,成為刺破泡沫的導火索,股價、地價自此一落千丈。日本經濟正式進入「失落的二十年」。
東芝遭受重創,但依然在核電、半導體、重工業製造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讓東芝真正沒落的直接原因要從2006年說起。當年,東芝已是日本核電建設的老大,斥資54億美元收購西屋電氣77%的股份,想要成為全球核電製造的老大。在競標過程中被日立和三菱算計,東芝的報價比西屋最初的估價20億美元高了近三倍。
5年後的福島核事故讓所有國家對核電建設計劃進行重新評估。自此,東芝的核電部門一份新的訂單都沒有拿到。東芝只能通過收購來做大體量。2015年12月,東芝通過西屋電氣以2.2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西比埃公司的核工程業務。
在收購交易完成後,才發現這項業務負債高達42億美元,西屋需要全額償還。這一系列事件的影響,使東芝2016財年淨虧損高達88億美元,創下日本製造企業史上最大全年虧損。這個昔日的日本製造業巨頭,徹底沒落。
在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企業,還有一個人對東芝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就是工程師——舛岡富士雄。因為說話心直口快,加上唯我獨尊的狂妄勁,在東芝遇到了他的伯樂——武石喜幸。武石是東芝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的所長,他給了舛岡極大的研發自由度。舛岡不太管理細節,項目負責人白田理一郎則設法營造一種暢所欲言的團隊氛圍,大家有什麼問題都放在檯面上講。
在這種寬鬆的氛圍下,團隊用了兩年就完成了NAND快閃記憶體的研發,並開始推動產業化。正是這樣的鼓勵創新機制和寬鬆的研發環境,無數個與舛岡富士雄類似的研發團隊一同進行研發、生產,使得東芝積累了大量專利,並在許多方面成為了第一。例如為日本開發出第一臺微波爐、第一臺商業化彩電、日文處理器、筆記本電腦、DVD等等。
在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日韓半導體競爭的主要戰場在DRAM。東芝也投入了340億日元,1500人的研發團隊,實施「W計劃」,進行DRAM研發和生產。1985年,東芝率先研發出1M DRAM,一舉超越美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容量最大的DRAM。此時,舛岡正利用10%的自由度,思考著區別於DRAM的新型掉電不丟數據的存儲器結構,基於此發明了NOR型快閃記憶體。
然而,這項發明因為不在東芝當時的主航道——DRAM上,並未得到公司乃至整個日本產學研界的重視。相反,在太平洋另一端的英特爾看到了這項發明的潛力,與東芝籤訂了交叉授權許可協議,成立了300人的快閃記憶體事業部。1988年,英特爾改良了東芝發明的NOR,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快閃記憶體晶片。
舛岡富士雄很不服氣,自己的發明居然給美國人做了嫁衣。於是他又提出了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概念。NAND型快閃記憶體按「塊」操作,寫入和擦除速度比NOR型快得多,更適合數據存儲。同時,它的單元數只有NOR型的一半,生產工藝也相對簡單,因而成本更低。美國人推出NOR型商用化晶片一年後,舛岡的團隊量產NAND型快閃記憶體成功。
1991年,武石喜幸辭世。舛岡被調離團隊,最終他選擇離開東芝。舛岡離開的同年,東芝半導體計劃在未來五年內裁撤200人。消息一出,大量核心工程師主動離職,與此同時三星暗地挖角,對東芝提出聯合開發的合作。
乘虛而入的三星在拿到技術後,使用反周期投資殺手鐧,瘋狂擴產投資。1993年,三星成為存儲器領域世界第一。東芝雖有技術先發優勢,但是在自己拿手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領域,卻一直被三星壓制,成為萬年老二。東芝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時運不濟。泡沫破裂、三星崛起、經濟危機、地震等非可控事件接二連三。2009年,金融危機剛剛結束,東芝赤資約38億美元。此時,收購西屋的東芝社長讓位給佐佐木,自己改任會長。
正當佐佐木準備在收購西屋後大展拳腳的時候,福島核電事故發生了。出事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的設備,全是東芝提供的,東芝的宏大核電夢就此破滅。2013年,佐佐木辭去社長一職,交給了中規中矩的田中久雄,實際上田中已經成為了被架空的傀儡。
2015年7月21日,三位社長一起出現在東芝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一個令人咋舌的醜聞——財務造假。2008年至2015年,東芝為了粉飾業績,財報「注水」金額高達16億美元,佔整體稅前利潤的30%。
自此之後,東芝就開始了瘋狂的資產大甩賣。圖像傳感業務賣給了索尼,印尼的家電工廠賣給了創維,整個白電部門打包賣給了美的,相機和醫療部分股份賣給了佳能。2018年6月1日,東芝正式宣布以180億美元將旗下最賺錢的晶片部門整體出售給貝恩資本為首的財團。
具有143年基業的東芝,在近40年急速膨脹後又快速衰敗。它也在給更多公司帶來啟示,一個科技公司的進步源自於技術的創新,東芝為研發主力軍提供了寬鬆的研發環境,讓領先於世界的技術得以發明。
然而,後期的粗放管理和急功近利的短視,使自己陷入了被動的地步。看似一片歌舞昇平,實則缺乏危機意識,被暫時的增長蒙蔽了雙眼,自大地前進。正如,舛岡富士雄在離開東芝後說:「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技術,大部分人都認同的話,技術就不新,也談不上什麼原創性了」。也許東芝也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麼,在貝恩資本收購晶片業務後,東芝又購回了晶片部門40%的股份。但是,這 一切又回到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