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長城》:感受新時代的民族精神

2020-12-17 人民政協網

「得長城之守護,享黃河之利」,這說的正是寧夏。2000多年來,以長城、引黃灌溉工程為傑出代表的中華文明,綿延不絕。12月10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出品的紀錄片《守望長城》陸續播出,引發廣泛關注。

其中第二集《長城內外是故鄉》讓人十分驚喜,無論是航拍鏡頭裡的風景,還是解說詞裡的長城歷史,都讓人印象深刻。該集通過剖析長城與引黃灌區的關係,展示引黃灌區傳承、發展的歷史及寧夏當代農牧業成果,呈現寧夏人民社會生活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互補和交融,揭示長城對中國北方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融合發展的價值,在邊地開發歷史中的必要性,展現寧夏新時代風貌。

解讀長城歷史脈絡,詮釋中華文明發展

作為中國人,我們可能常常聽說長城,卻很少了解長城對於黃河文明形成與延續的重要貢獻。《守望長城》的第二集——《長城內外是故鄉》,以長城為重要文物載體,追溯寧夏家園的開拓史。

紀錄片既是人們珍貴的精神食糧,也是高度凝練的綜合藝術。紀錄片對寧夏長城的歷時性解讀,既賦予了長城這一文物以厚重感,也揭示了黃河文明的源遠流長。

《長城內外是故鄉》的獨特之處,在於豐富的史料文獻和敘事的文學性。以往的文物紀錄片,往往會落入知識堆砌的窠臼,而在《長城內外是故鄉》中,觀眾在古今交錯、時空重疊的穿插敘事中,形成新奇有趣的體驗。該片既有人物紀實,也有歷史解讀,比如種植水稻的農民包立新講述之後,立刻引入「塞上江南」與長城、黃河的歷史淵源,為觀眾打開一扇知識之窗。後續如水利樞紐、非遺傳承人等講述、將歷史一一鋪陳,娓娓道來,詮釋了黃河灌溉文明的發展。

與此同時,在對寧夏長城的歷時性梳理中,本片的解說詞具有極強的文學性,營造出獨特的藝術審美體驗。從這一視角來看,解說語言不僅是傳達信息的工具,更是抒發情感、營造氛圍的利器。如陶瑞珍回到家鄉,傳承葫蘆烙畫的手藝,將賀蘭山長城畫了一遍又一遍。解說詞這樣寫道,「最初遷徙路上盛放酒水的葫蘆,如今正妝點著後人的田園夢。」可以說,這樣的解讀讓紀錄片充滿了詩意,藉由解說語言,進一步強化了觀眾與人物之間的情感共鳴。

陶瑞珍(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刻繪」傳承人)

敘述寧夏民俗風物,展現民族文化魅力

《守望長城》既是以長城為主題的紀錄片,同時也以較大篇幅展現了寧夏的人文風貌。在《長城內外是故鄉》一集中,我們看到了有機水稻、鹽池秧歌、葫蘆刻繪、青銅峽水利樞紐、鹽池灘羊等具體的文化表徵。可以說,從古長城修建到寧夏引黃灌區,黃河灌溉文明就此發展起來。

在此,長城不僅為古代人民抵禦外族侵略形成屏障,更為農耕、遊牧文明建立了良好的秩序,以貿易關口的角色聚合起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在中華文明的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一意義上,長城已經不止於地標符號,更是黃河文明的實體紐帶,在中國北方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交融與發展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鹽池灘羊(孫玉貴為農家樂客人烹飪的一道菜)

讓我們驚喜的是,紀錄片能夠化繁為簡,將黃河文明的宏大意象融入到寧夏當地的多元文化中。影像的力量是直接而生動的,展現滾滾的黃河、碧綠的水稻田、忙碌的農民、古老的城樓這些具體的意象,定格我們對黃河文明的想像。可以說,長城既是中華文明史,也是中國人的生活史。紀錄片對寧夏民俗風物的敘述,我們得以開闊眼界,走近這段歷史,由衷地發出感慨,對先輩和今人們致敬,產生民族自豪感。

關注新時代的個體,豐富長城的當代意涵

歷史的車輪滾滾,個體也許就在那揚起的塵土中。在馬克思看來,「歷史是個人的歷史,個人是歷史的個人」。從這一觀點來看,紀錄片不僅陳述歷史,也挖掘歷史。

本集通過7位寧夏人的講述,展現出「塞上江南」在新時代的風貌,從水稻種植到非遺傳承,從水利建設到美食製作,長城所鑄就的中華文明,依賴著每一代人的傳承。在過去,是一代代先輩們的遷徙與開拓;在現在,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堅守。

鄭啟童(黃河水電寧電分公司青銅峽水電站工人)

歷史由無數個體構成的。該片在描摹新時代的黃河文明時,聚焦於深處寧夏地域的個體,以個體講述來充實歷史,復原歷史、跟進最新發生的歷史。如工人鄭啟童在黃河汛期,兩三個月都不回家,在青銅峽水利樞紐中,進行日常檢修工作;孫玉貴因為遊客到當地長城旅遊,回到村子,辦起了一家農家樂,烹飪出羊肉美味。

正是寧夏人民的親口講述,觀眾才得以在影像中建構起長城記憶,理解長城所構建起的精神,進一步增強民族身份認同。寧夏被譽為「中國長城博物館」,歷代長城遺址不僅是寧夏的寶貴風物,更是每一個熱愛長城、與長城有關的個體的精神投射,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符號。


相關焦點

  • 《守望長城》:弘揚民族精神 傳承長城文化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提起長城,不得不說我國綿延兩千餘年的長城修築史。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幾乎可以找尋到歷史上各個朝代修築、技術迥異的長城遺蹟,因此,寧夏又被譽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 朔州:「守望長城」多媒體採風·展播活動在山陰縣啟動
    7月22日,2020塞上朔州長城旅遊系列活動「守望長城」多媒體採風·展播活動在山陰縣廣武明長城望月廣場啟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近年來,山陰縣的文化旅遊業邁開步伐,正以良好的發展勢頭逐步壯大。
  • 「守望長城」,打造「美麗朔州」的亮麗名片
    黃河新聞網朔州訊(記者張瑞晶)7月22日上午,2020塞上朔州長城旅遊系列活動「守望長城」多媒體採風·展播啟動儀式在山陰廣武明長城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共朔州市委宣傳部、中共山陰縣委、山陰縣人民政府主辦,朔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朔州市長城學會承辦,朔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加關
  • 山陰縣召開2020塞上朔州長城旅遊系列活動「守望長城」多媒體採風·展播洽談會
    7月21日,山陰縣召開2020塞上朔州長城旅遊系列活動「守望長城」多媒體採風·展播洽談會。著名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與山陰縣委書記王世傑就2020塞上朔州長城旅遊系列活動「守望長城」多媒體採風·展播啟動儀式相關事宜進行了商談。山陰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宇和中國長城學會有關人員等參加洽談會。
  • 山陰,「守望長城」多媒體採風·展播活動
    7月22日,2020塞上朔州長城旅遊系列活動「守望長城」多媒體採風·展播活動在山陰縣廣武明長城這次「守望長城」多媒體採風·展播活動以朔州境內明長城為主線,實地走訪調查境內長城的歷史和現狀、古代軍事價值,長城沿線周邊古城、古堡、古村、古廟、古寺的形成、現狀、保護、民風、民俗等朔州歷史文化、非遺文化、地方文化。
  • 「守望長城」採風團在山陰採風
    8月3日,「守望長城」採風團走進山陰,將對山陰境內的長城及沿線的古堡、古村、風景名勝區進行採風創作,進一步弘揚長城文化、打造長城品牌,助力山陰文旅深度融合,推動山陰高質量轉型發展。據了解,此次「守望長城」採風創作山陰行為期一周,將按擬定的四條路線,採用現場網上直播、攝像攝影、繪畫創作、考古探究等方式,深入挖掘山陰縣的長城文化、歷史文化和邊塞文化,進一步提高山陰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 《守望長城》:千萬人走過了,還會有千萬人走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探索發現》欄目推出的紀錄片《守望長城》正於CCTV-10播出。與眾人所想的不同,《守望長城》並沒有選擇眾所周知的八達嶺長城,而是選取了有「中國長城博物館」美譽的寧夏長城。
  • 紅船精神: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習近平同志提出紅船精神15周年之際,重溫紅船精神的豐富內涵,回望黨創建以來劈波斬浪、奮勇拼搏的輝煌歷史,聯繫今天黨領導人民正在開展的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恢宏偉業,我們深切感受到紅船精神對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精神滋養和力量支撐。
  • 立足新時代把握「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
    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概括和闡述「紅船精神」的時候,特別強調了「走在時代前列」的「引領」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新時代視野深入理解和把握「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是我們體會中國共產黨引領新時代、走在時代前列的一個基本視角。 一 把握「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就要找到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坐標和航向。
  • 描繪新時代精神圖譜——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
    新華社北京8月19日電 題:描繪新時代精神圖譜——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巡禮  新華社記者周瑋  聚焦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涵蓋電影、電視劇(片)、戲劇、廣播劇、歌曲、圖書等門類的73部作品,充分反映了近年來全國文藝產品創作生產的最新成果,描繪出新時代的精神圖譜
  • 瑞安市理論社科界舉行激揚新時代溫州人精神研討會
    5月28日,我市理論社科界舉行激揚新時代溫州人精神研討會,這是全市第一場激揚新時代溫州人精神研討會,也是一場高水平、高水準的研討會。來自市委講師團、社科界代表、市民宣講團的代表們,對深入挖掘「追求卓越、守正出新、富於創造、大氣包容、美美與共、奮鬥奮進」的時代內涵開展討論。
  • 新時代的小崗精神:內涵、意義與創新傳承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堅強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的重要支柱。在國家發展階段與目標的轉續期,有序開啟新的徵程,更加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引領。鑑於此,課題組研究認為,立足新時代,可用「自強不息」「團結互助」「敢闖敢試」「求進求變」「創新創業」「履責擔當」六個關鍵詞,對小崗精神的內涵加以科學概括。
  • 詩意端午頌中華——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
    詩意端午頌中華——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 作者:劉麗讓愛國精神激昂奮進,讓中華文化永久傳揚,讓天地播撒浩然正氣,讓愛國精神代代傳!為祖國歌唱,為中華民族謳歌,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詩意端午頌中華!啊,不忘初心使命,愛國精神永傳,赤子情懷美語,家國一體奉獻!啊,戰疫春天英雄歌,詩意端午誦讀時,真摯的情感,融入到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中,融入到一花、一草、一木的熱愛中!
  • 反響〡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激揚奮進新時代的巾幗力量
    英雄不朽,精神永存。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鍛造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激勵後人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繼續奮發圖強的精神力量。袁秋芳是甘肅省張掖市民族小學的退休教師,她的哥哥袁克武是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當年出徵時只有19歲,在這場偉大的戰爭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袁秋芳滿懷深情地說:「哥哥是我們全家的驕傲。哥哥和他的戰友們用鮮血和生命為祖國贏得了和平與榮光。
  • 【論道】弘揚新時代優秀企業家精神
    在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上,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賦予國有企業經管人員的歷史責任愈發重要。新時代國有企業家精神不僅要順應市場規律的要求,還要符合黨和國家賦予國有企業特殊使命的要求。種種變化呼喚著身處時代潮頭中國的國有企業、企業家及企業家精神需隨之進行深化改革和深刻變革, 要堅定踐行國有企業六種力量,不斷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發展。
  • 商丘市民族宗教事務局面向未成年人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開展...
    商丘新聞網訊  2020年7月24日,商丘市民族宗教事務局面向未成年人,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活動邀請商丘援鄂醫療隊成員為商丘市回民中學初三年級四個班級的學生做馳援湖北、抗擊疫情先進事跡報告。
  • 新時代幹部隊伍,展現新風貌
    奮力擔當新時代新使命,必須始終保持那一股子氣和勁,始終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這是新時代上海發展須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這樣的新時代,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正穩步邁入偉大的新時代。
  • 農融出席廣西民宗系統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教育暨民族宗教...
    農融出席廣西民宗系統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教育暨民族宗教工作專題學習和黨建黨風廉政建設培訓班(… 2020-07-13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地評線」東湖評論:「燈塔」引路,照亮新時代的精神航道
    翻開歷史的畫卷,中華民族的璀璨長河裡星光閃耀;緊跟奮鬥的浪湧,時代英雄豐滿了我們這一代人精神的家園。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從古以來,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
  • 永不褪色的精神禮讚——獻給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永不褪色的精神禮讚——獻給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新華社記者我們追問歷史:是誰點燃革命的星火,高擎信仰的旗幟,感召民族的奮起?我們探問未來:新時代,新徵程,該怎樣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