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長城之守護,享黃河之利」,這說的正是寧夏。2000多年來,以長城、引黃灌溉工程為傑出代表的中華文明,綿延不絕。12月10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出品的紀錄片《守望長城》陸續播出,引發廣泛關注。
其中第二集《長城內外是故鄉》讓人十分驚喜,無論是航拍鏡頭裡的風景,還是解說詞裡的長城歷史,都讓人印象深刻。該集通過剖析長城與引黃灌區的關係,展示引黃灌區傳承、發展的歷史及寧夏當代農牧業成果,呈現寧夏人民社會生活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互補和交融,揭示長城對中國北方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融合發展的價值,在邊地開發歷史中的必要性,展現寧夏新時代風貌。
解讀長城歷史脈絡,詮釋中華文明發展
作為中國人,我們可能常常聽說長城,卻很少了解長城對於黃河文明形成與延續的重要貢獻。《守望長城》的第二集——《長城內外是故鄉》,以長城為重要文物載體,追溯寧夏家園的開拓史。
紀錄片既是人們珍貴的精神食糧,也是高度凝練的綜合藝術。紀錄片對寧夏長城的歷時性解讀,既賦予了長城這一文物以厚重感,也揭示了黃河文明的源遠流長。
《長城內外是故鄉》的獨特之處,在於豐富的史料文獻和敘事的文學性。以往的文物紀錄片,往往會落入知識堆砌的窠臼,而在《長城內外是故鄉》中,觀眾在古今交錯、時空重疊的穿插敘事中,形成新奇有趣的體驗。該片既有人物紀實,也有歷史解讀,比如種植水稻的農民包立新講述之後,立刻引入「塞上江南」與長城、黃河的歷史淵源,為觀眾打開一扇知識之窗。後續如水利樞紐、非遺傳承人等講述、將歷史一一鋪陳,娓娓道來,詮釋了黃河灌溉文明的發展。
與此同時,在對寧夏長城的歷時性梳理中,本片的解說詞具有極強的文學性,營造出獨特的藝術審美體驗。從這一視角來看,解說語言不僅是傳達信息的工具,更是抒發情感、營造氛圍的利器。如陶瑞珍回到家鄉,傳承葫蘆烙畫的手藝,將賀蘭山長城畫了一遍又一遍。解說詞這樣寫道,「最初遷徙路上盛放酒水的葫蘆,如今正妝點著後人的田園夢。」可以說,這樣的解讀讓紀錄片充滿了詩意,藉由解說語言,進一步強化了觀眾與人物之間的情感共鳴。
陶瑞珍(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刻繪」傳承人)
敘述寧夏民俗風物,展現民族文化魅力
《守望長城》既是以長城為主題的紀錄片,同時也以較大篇幅展現了寧夏的人文風貌。在《長城內外是故鄉》一集中,我們看到了有機水稻、鹽池秧歌、葫蘆刻繪、青銅峽水利樞紐、鹽池灘羊等具體的文化表徵。可以說,從古長城修建到寧夏引黃灌區,黃河灌溉文明就此發展起來。
在此,長城不僅為古代人民抵禦外族侵略形成屏障,更為農耕、遊牧文明建立了良好的秩序,以貿易關口的角色聚合起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在中華文明的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一意義上,長城已經不止於地標符號,更是黃河文明的實體紐帶,在中國北方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交融與發展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鹽池灘羊(孫玉貴為農家樂客人烹飪的一道菜)
讓我們驚喜的是,紀錄片能夠化繁為簡,將黃河文明的宏大意象融入到寧夏當地的多元文化中。影像的力量是直接而生動的,展現滾滾的黃河、碧綠的水稻田、忙碌的農民、古老的城樓這些具體的意象,定格我們對黃河文明的想像。可以說,長城既是中華文明史,也是中國人的生活史。紀錄片對寧夏民俗風物的敘述,我們得以開闊眼界,走近這段歷史,由衷地發出感慨,對先輩和今人們致敬,產生民族自豪感。
關注新時代的個體,豐富長城的當代意涵
歷史的車輪滾滾,個體也許就在那揚起的塵土中。在馬克思看來,「歷史是個人的歷史,個人是歷史的個人」。從這一觀點來看,紀錄片不僅陳述歷史,也挖掘歷史。
本集通過7位寧夏人的講述,展現出「塞上江南」在新時代的風貌,從水稻種植到非遺傳承,從水利建設到美食製作,長城所鑄就的中華文明,依賴著每一代人的傳承。在過去,是一代代先輩們的遷徙與開拓;在現在,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堅守。
鄭啟童(黃河水電寧電分公司青銅峽水電站工人)
歷史由無數個體構成的。該片在描摹新時代的黃河文明時,聚焦於深處寧夏地域的個體,以個體講述來充實歷史,復原歷史、跟進最新發生的歷史。如工人鄭啟童在黃河汛期,兩三個月都不回家,在青銅峽水利樞紐中,進行日常檢修工作;孫玉貴因為遊客到當地長城旅遊,回到村子,辦起了一家農家樂,烹飪出羊肉美味。
正是寧夏人民的親口講述,觀眾才得以在影像中建構起長城記憶,理解長城所構建起的精神,進一步增強民族身份認同。寧夏被譽為「中國長城博物館」,歷代長城遺址不僅是寧夏的寶貴風物,更是每一個熱愛長城、與長城有關的個體的精神投射,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