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闖蕩,我們身上的烙印都是溫嶺;而在溫嶺,我們的來源大多與村莊有關。村莊裡,往往埋藏著我們最為厚重的記憶,凝結著最為濃鬱的情緒。
2018年8月11日起,「溫嶺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百村行》系列報導,以最簡單的筆觸,寫最深情之故鄉。
城南鎮:寨門村
去年下半年,
太平街道岙底楊村和城南鎮寨門村
同時入選「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
寨門村2018年8月
由原寨門村和蒲洞村調整合併而成,
據《溫嶺縣地名志》記載,
實際上,1951年時,
兩村就同屬於彭嶺鄉第7村,
1956年合作化時期,
同為「為民社」,
1961年體制下放後才分為寨門和蒲洞大隊,
1983年後分別改為寨門和蒲洞村。
寨門村入村口(蘭公岙交界)。
山區花村展新顏
早在2016年,記者就曾走進原寨門村,採寫了《寨門村:山區花村展新顏》,節錄如下:
提起城南鎮寨門村,近兩三年,人們腦海中往往想起該村種的成片的向日葵、柳葉馬鞭草、百日菊等,每一年的花開時節,賞花人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村裡賞花。在微信朋友圈中,每逢賞花時節,寨門村成片的花海圖片便常出現在朋友圈中,展示鄉村花海的獨特魅力。
寨門村屬於原岙環鎮,地處山區,屬欠發達地區。據村幹部介紹,村集體經濟收入原先一年僅萬元上下,村容村貌比較落後。寨門村的變化,應當說是從2007年開始的。這一年,村裡開展了新農村建設。此後,村裡年年進行綠化建設。就這樣,寨門村的路變好了,環境也更整潔了,2008年獲得了市級示範村稱號。
真正讓寨門村名聲在外的還是2013年。那一年,村裡開始成片種植向日葵花。從此,「美麗花海」成為寨門村的「金字招牌」。
為什麼會想到種植觀賞性的「美麗花海」?村黨支部書記張學榮回憶說,因為寨門村交通相對不便,不能辦企業,鄰村蘭公岙村原有農家樂,鎮黨委、政府有意發展鄉村旅遊,因此和村裡謀劃,試種成片向日葵,促進鄉村旅遊事業發展。第一年向村民租了田,試種了60畝向日葵,沒想到非常成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賞花。第二年種了向日葵和柳葉馬鞭草共120畝。第三年也是120畝左右,除了這兩種花之外,還種了百日菊。
「花田」建設的點子很成功,僅2014年,吸引各地遊客就有近30萬人次。寨門村乃至城南鎮都因為這一片「美麗花海」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譽度。
俗話說「靠山吃山」,寨門村有3000多畝山林面積,如何通過開發山林增加村民收入?寨門村想到了「築巢引鳳」,開發高新農業。
位於寨門村的王龍口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於2012年6月正式啟動建設,總投資2.4億元,2012年10月,王龍口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所屬的浙江三合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寨門村籤訂土地流轉協議,整合了300多戶村民的2268畝土地。
根據流轉協議,三合公司的承包期為70年,前35年,每年平均支付給寨門村土地租金約80萬元,35年後對項目投入進行評估,折成股份,寨門村佔30%,享受30%的分紅。
村裡的集體經濟收入增加後,村民也得到了更多實惠。目前,該村村民水費、60周歲村民養老保險費等,均由村集體承擔。
蒲洞姓氏尋根
3月3日,記者再次走進寨門村,這也是記者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第一次下村做《百村行》採訪。
在平園和蒲洞自然村,記者分別採訪了一位葉姓村民和潘葉青先生。
平園和蒲洞自然村。
據他們介紹,原蒲洞村有平園、蒲洞、貓兒山、寨門口等自然村,平園自然村居住的有陳、潘、林等姓,蒲洞自然村有單、孔等姓,貓兒山有幹姓,現在都住到國慶塘、岙環街、大閭、太平等處去了。寨門口以呂姓為主。陳姓人口最多。
原蒲洞村村民以打工為主,外出從事隧道施工的較多,而鄰村彭下村、原寨門村也較多人在外從事隧道施工,但包工頭以彭下村人居多。
寨門村蒲洞文明禮俗壁畫。
溫嶺市供水有限公司城南分公司設在蒲洞,其水源來自桐嶺水庫。水廠後面的山上,現蓋著不少大棚。這是村裡將原山地進行格子化改造後,租給原寨門村人種西瓜的,今年還是第一年。
在寨門口,記者在路邊看到了一座石頭老屋。據邊上一位呂姓阿公介紹,此房原為蒲洞大隊7隊倉庫屋,後分給兩戶人家所有,他分到了西面的一半,現在仍當倉庫。記者看到不遠處有輸水的水渠(村裡另外一處水渠則橫架彭古線上),老呂說,水渠是集體化時水庫放水發電灌溉用的,上頭一個發電站是一級發電站,下頭一個發電站是二級發電站。
在寨門口,記者還看到路邊有一個古老的大臺門,臺門入口嵌有一塊青石石碑,介紹說該臺門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向月亮山,前朝獅子山,院內人才輩出,1942年曾重修過一次,2005年,呂姓、管姓等村民又集資重修。
寨門村大臺門。
在寨門口自然村,記者還碰到另外幾位呂姓村民,他們都非常友善。「百世其昌、永茂家邦、道法昭彰……」一呂姓村民背出輩行,說是村裡現在邦字輩的僅有幾個人在世,家字輩的已沒有人了,彰字輩下面的輩分也有。呂氏在村裡有300多人。清明、冬至時,澤國長大村呂氏打電話來邀請,寨門口呂氏都有代表去那邊。寨門口呂氏與玉環小密溪呂氏一樣,都是長大呂氏六房後裔。
村民曾製作「天下第一佛」
記者在原兩村交界處的鑫光藝術雕塑有限公司內見到公司負責人張崇威。車間裡有玻璃鋼製的觀音等佛像模型,採訪後得知,這廠房原是寨門小學校舍,30多年前,張崇威就在這裡讀書。寨門小學是寨門和蒲洞兩村人共讀的完全小學,五個年級五個班。張崇威從岙環中學初中畢業後,17歲時跟人到廣州做雕塑,2009年開始自做佛像,一直做金屬佛像,作品有蘇州觀音寺絕大部分佛像,另外還有江西九江東林大佛、陝西寶雞「天下第一佛」、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八九十米高的釋迦摩尼佛銅像等。
因為疫情影響,正月兩村聯合設檢查點後,「一戶人家只許5天出檢查點一次去購物,我家是我爸去買菜,所以我從正月初六後,20多天沒有到岙環街了。我們這裡真的管得很嚴,有些女的嫁到外村的,想回娘家,檢查點管理的人也不讓進。」張崇威介紹。
藠頭為寨門村特產
原寨門村有不少村民門前屋後、山園裡都種上了薤,就是藠頭,溫嶺人稱為藠柱,作為冷盤開胃小食。一畦畦的薤,一叢叢的青灰色細長葉子,看上去像是落了一層霜。
藠柱一般是農曆八月開始下種的,到九月就種完了,開始收穫則要到第二年的端午節後,時候一到,便有椒江的行販上門來收購。在收購之前,採收的藠要先粗加工,村民把藠柱挖出來,請來小工剪去頭尾,只留中間約一寸左右的一截,然後放到溪裡洗,把外面的類似膜的一層洗去。這道工序加工要0.3元一斤,一般都是村裡的阿婆來做,動作快的人一天能產百來斤。洗好後的藠柱收購價一般是2.5元左右一斤,像去年後來價格越賣越高,最後賣到了2.8元一斤,而前年最高的價格是3元一斤。
據方玲琴介紹,藠柱在原蒲洞地也有種植,還是以原寨門村為多,不過池頭、蘭公岙(現鳳溪村)兩個地方更多。種得好的,一畝地有近萬元乃至上萬元可賣。
「花香谷」美景何日能重現?
這一回重訪「花香谷」,已看不到什麼花,只看到村裡地頭有農業公司的鐵皮楓鬥、百香果等的黑色大棚,還有一個溫嶺戰狼軍事體驗基地,基地裡有各種拓展設備,不過,因為疫情影響,未開放。該基地2019年曾獲「台州市退役軍人教學實踐基地」稱號。「『花香谷』原來經營的合同還沒有到期,我們想轉接下來,明年還需跟寨門村協調一下。」該公司合伙人之一林丹君說,他們想把「花香谷」的美景延續下來。
戰狼軍事體驗基地裡的小品。
寨門張氏宋時由樂清遷入
原寨門村張姓佔絕大部分,據《寨門清河郡張氏宗譜》,張氏始祖張卿為福建人,南宋淳熙年間到樂清當縣令,後定居左原(宋狀元王十朋一族世居地),生五子張瑚、張璉、張璞、張璋、張璧,其中張璞之子希仁遷黃巖之寨山(今寨門),為寨門張氏始遷祖。
1987年重修的譜中,還有龍屯坑水庫和桐嶺水庫建設簡況,其中提到:桐嶺水庫,1958年石砌,壩高24米,蓄水量3000萬立方米,第一塊大石由寨門張氏打基礎。桐嶺渠道自水庫下起直至岙環街,並在桐嶺下遊掘有隧洞240米長,自樟樹屯到坑底。此外,還有改溪造田、修拖拉機路等有關的記載:自1977年至1984年共改溪灘為良田56畝半,路直,水溝直,自流灌溉。拖拉機路,長四華裡,闊三米,自彭下坑至裡岙和寨門溪灘止。
寨門張氏人才輩出,有事跡屢屢見諸報端、榮登浙江好人榜的「助人為樂好人」張金華,他是溫嶺市公安局協警,也是城南義工隊隊長,還是第二屆感動溫嶺人物。有父子詩人張白、張嶽(早已遷居溫嶺城區)、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張西平等。
-End -
圖文丨溫嶺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曉慧 網絡
編輯丨鄭黎明 審核 | 王妙德校對 |季虹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