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梅亦風清
福」字為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曾出現,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古人以酒象徵生活富裕。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祇;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福」字寄託了老百姓企望得田地,渴求溫飽的願望。
一個簡單的福字,貼法也有講究。我們知道,傳統的貼法,是正著貼。但把福字倒過來貼,也有個喜慶的說法,寓意為「福到」了。
關於倒貼福字的來歷,說法甚多。民間傳說其一:有一年,京城舉辦燈會,歡慶元宵節。朱元璋微服出巡,看到一戶人家的馬燈上,畫著一隻馬猴抱著一雙繡花鞋哭。朱元障認為這是諷刺馬皇后腳大,當時十分生氣,就在這家門上寫一個「福」字,作為記號。回宮後,吩咐錦衣衛按照他留下的記號抓人,而馬皇后賢德愛民,心地善良,當她得知此事後,立即暗傳旨意,告訴全城所有人家,必須在天亮之前,都在門上貼一「福」字。第二天清早,錦衣衛發現家家都貼有福字,只有一戶人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命令就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冰雪聰明,靈機一動,便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了的意思嗎?朱皇帝以為有理,遂下令放人,一場災禍終於避免。此後,福字倒貼,遂成習俗,流傳至今。
民間傳說其二:
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某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很多「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而王府的大管家能言善辯,靈機一動,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轉怒為喜,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真是良言吉語帶祥和,心情大悅之下, 便重賞了大管家和那個貼倒福字的人。自此,倒貼福字,傳入民間。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訪華,因把福字倒過來拿,遭英國國內媒體譏諷,譏諷她沒文化,其實是英國媒體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淺薄,不懂民俗,不知道「福」字反過來,在中國還有吉慶、納福的寓意。
那麼,哪些地方可倒貼福字呢?——水缸、垃圾箱、柜子、屋內,在我國傳統位理學中確有倒貼福字的說法,取其「倒」和「到」的諧音,意為「福到」了。人們懷著迎福到家的美好願望,貼福字時一般都會特意倒過來貼。不過有一種福字,不適合倒著貼,就是康熙帝御筆親書的「天下第一福」。康熙帝親筆書寫的這個福字大有來歷。據說在康熙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六十大壽時,為了祈禱祖母早日康復,康熙帝齋戒沐浴,自創筆法,鄭重地書寫了一個「福」字。這個「福」字的右半部分,看上去像個「壽」字,意為祈禱孝莊皇太后延年益壽。而且這個福字,還蘊含著很多的寓意,解讀為「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壽」。加上此福字為康熙帝御書,故此被民間譽為「天下第一福」。這一「福」字,被刻成石碑,後來輾轉入了和珅的府邸,據說後來嘉慶帝查抄和珅府邸時,發現了福龍脈,後改用假山將石碑封存。如今,「天下第一福」已成為一道景點,吸引了無數遊客紛至沓來。那麼,為何只有康熙帝寫的這個福字,不可以倒過來貼呢?其實康熙帝御書的這個福字,右邊是福壽二字的合體,當我們把這個福字倒過來看時,右下角的「田」字看起來便成了「兇」字。所以,倒貼此「福」反而弄成了「兇入家宅」。
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已經開始,在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拜祖宗」。「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可謂歷史悠久。貼在大門的「福」字必須正著貼,寓意開門迎福,不能讓福「倒」在門外。貼福字的時間應該截止在年三十中午之前,不可在年三十太陽落下之後貼。而貼的順序是從外往裡貼,先貼迎門福,再貼門福,以此類推,最後一個才貼倒福,福"解釋為"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梅亦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