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無法逃避的成人世界

2020-12-15 故事小攤

一代又一代叛逆的少年,曾經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奉為青春聖經一讀再讀,而霍爾頓之所以走紅主要得益於他以天真對抗經驗,以真誠對抗虛偽的姿態,以及他反叛者與守望者的身份。但霍爾頓真是一個成功的反叛者和守望者嗎?人真得能逃避成人世界嗎?

《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局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

小說的一個中心議題就是:守護天真,尤其是守護孩子的天真,主人公極力抨擊成人世界,他認為成人世界是虛偽的、殘酷的。

小說大部分講述他是如何拒絕長大,他自己的使命,就是麥田的守望者,守護天真,守護孩童,不讓他墜入成人的深淵。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此他屢遭挫折,直至崩潰。

在小說結尾,他明白,儘管成人世界可能是腐敗墮落的,甚至是危險的,但任何人都無法逃避。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學界有兩種不同的反應,有人認為這部小說非同凡響,也有人認為它粗俗,只適合成人閱讀。

「學校到處都是偽君子......而你整天都在談論女孩、酒和性,然後每個人都聚在一起,組成這些該死的骯髒小團體。」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該死的旅館裡全是變態和白痴。到處都是怪人。」

霍爾頓本身厭惡成人社會,想要守護天真,可他又迫切地期盼融入成人世界,兩相矛盾。

霍爾頓的精神特質就是叛逆,對一些想要衝破規矩的青少年而言,是有吸引力的。而細看來,他的骨子裡是一個極端的守舊者,他的眼睛總是朝後看,也就是既不敢面對現實和存在,又不能為未來做一些切合實際的設想與準備,而只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他最大的特徵就是,沉迷於過去而無法自拔,霍爾頓堅守著過去早已物是人非的一切,他害怕變化,只有在穩定不變的環境中他才能得到慰藉。

總會有人喜歡安定,害怕改變。

「不過博物館裡最好的一點是一切東西總是呆在原來的地方不動。......誰也不會改變樣兒。唯一變樣的東西只是你自己。」

這樣矛盾的霍爾頓與這個世界顯得格格不入。

那霍爾頓是一個「守望者」嗎?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霍爾頓是一個抑鬱症患者,與其說他是一個「守望者」,不如說他是一個想要尋求守望者的「被守望者」。他渴望他人的理解。

「所有的孩子都想攥住那隻金圈兒,老菲比也一樣,......孩子們的問題是,如果他們想要伸手去攥金圈兒,你就得讓他們攥去,最好什麼也別說。他們要是摔下來,就讓他們摔下來好了,可別說什麼話去阻攔他們,那是不好的。」

這一幕可以看出,最後霍爾頓有所醒悟,有所變化,他看見自己的妹妹菲比逐漸成熟,覺得應該讓她過自己的生活,容許她去冒險。這也表明霍爾頓準備放棄守望者的身份,不得不承認成人世界,長大成人的必然,不得不接受每個人都必然會步入成人世界的現實。

最後霍爾頓回到醫院,接受治療,成為了一個被守望者。

成人世界儘管有多種瑕疵,但我們終要面對。所以,勇敢向前吧。

謹以此篇,獻給不想長大,卻正在成長的自己。

相關焦點

  • 《麥田裡的守望者》——無法逃避的成人世界
    一代又一代叛逆的少年,曾經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奉為青春聖經一讀再讀,而霍爾頓之所以走紅主要得益於他以天真對抗經驗,以真誠對抗虛偽的姿態,以及他反叛者與守望者的身份。但霍爾頓真是一個成功的反叛者和守望者嗎?人真得能逃避成人世界嗎?
  • 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究竟講什麼?
    那是一段無比寶貴地時光,但我們無法否認地是,曾經那個少年永遠在我們地心裡。今天為大家介紹地《麥田裡地守望者》,正是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叛逆地故事。《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1年。自出版以來,這部作品就給全世界無數彷徨的年輕人帶來了無數心靈慰藉。
  • 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之《麥田裡的守望者》
    另外購買此課程的讀者,可在第10節課,免費領取這10部世界名著的英文版概要資料:)每節課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快速閱讀 二、品悟道理今日課程: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系列課程之第十部《麥田裡的守望者
  • 【翰墨書香】麥田裡的守望者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方式,融象徵、反諷、隱喻等藝術手法於一體,構成了《麥田裡的守望者》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小說眾多意象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紅色獵人帽,它是貫穿文章的線索之一,具有豐富的象徵意蘊。一方面,它象徵著主人公青春期的叛逆精神。他厭惡自己所處的環境,卻因性格的膽小懦弱無力反抗,只能以叛逆的方式來與社會對抗。另一方面,它象徵著主人公對童真的嚮往,以及對天真的孩子的守護。
  •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
    麥田、守望者,多麼理想,多麼浪漫。我幻想著一個乾淨、樂觀卻有點憂慮的少年在夏日的午後,端坐著,託著腮、眨著眼、拿著棍,在遙望著家裡的麥田;也在守望者內心的麥田。可當我讀完才發現與我的幻想相差甚遠。故事是說一個男孩霍爾頓在叛逆的年紀在接連幾次遭遇退學,出走逃避最終直面自我的故事。
  • 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究竟講什麼?
    那是一段無比寶貴地時光,但我們無法否認地是,曾經那個少年永遠在我們地心裡。今天為大家介紹地《麥田裡地守望者》,正是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叛逆地故事。《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1年。自出版以來,這部作品就給全世界無數彷徨的年輕人帶來了無數心靈慰藉。
  • 讀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心中的花枯萎,時光它去不回
    塞林格唯一的長篇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全篇不過十幾萬字,卻讓塞林格的名字聲震世界文壇。這部作品影響了幾代美國人乃至全球的讀者。比爾.蓋茨曾說:「13歲時我第一次讀到《麥田裡的守望者》,自那以後,我一直對人說,那是我最愛的書。」《麥田裡的守望者》也許只是一部充滿青春氣息的成長小說,卻總是令人懷念不已。
  • 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之《麥田裡的守望者》
    另外購買此課程的讀者,可在第10節課,免費領取這10部世界名著的英文版概要資料:)每節課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快速閱讀 二、品悟道理今日課程: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系列課程之第十部《麥田裡的守望者
  •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因為它的視角如此特別:從一個16歲的男孩的視角來看世界,一方面,他還保留著孩童的純真,看不慣成人社會的墮落、虛假,懷有最純粹的道德理想、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另一方面,他又相當世故圓滑,滿嘴髒話,謊言連篇,沉默寡言,眼光敏銳,思想深刻。這樣一個人,既脫離了兒童的世界,又不屑於融入成人的世界,他的兒童理想無法在成人世界裡實現,所以他只有苦悶,彷徨,是孤獨的厭世者,又是墮落世界的警示者和先知。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是荒唐的
    霍爾頓真正想當的角色是麥田裡的守望者,抓住每一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想阻止孩子們長大以後成為他最討厭的那種虛偽的人。我們望著逆行者會憤慨,不僅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輕視他人的生命。一個正常有序的世界,不該讓一個善良的孩子變得憤世嫉俗,更不該讓一個正處於豆蔻年華的少年在本該無憂無慮探索世界的年紀甘願去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個世界怎麼了?那麼多的暴力,那麼多的虛偽,那麼多的算計。霍爾頓或許只是對這個世界失望的孩子中的一個,有更多的孩子看到這個世界的真面目,讓他們如何選擇。
  • 《麥田裡的守望者》——誰在守望我們的麥田
    說到《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會讓一些人想起1980年冬天,約翰·列儂和妻子走在回公寓的路上。一個叫馬克的年輕人走向約翰·列儂,在得到偶像籤名後,轉身槍殺了列儂。看到偶像倒在血泊中,便異常平靜地坐在街邊,開始讀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 一位叛逆少年的獨白:我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如果說《小王子》是用溫和柔軟的筆觸保護每一顆純真的心靈,《麥田裡的守望者》就是以一個青春叛逆少年的視角來表達對虛偽社會的反抗,對純真善良的永遠守護。村上春樹曾回憶說:「當時的年輕人如果沒有讀過《麥田的守望者》,簡直就無法與同齡人進行交流。」
  • 《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的到底是什麼?
    再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在月餘之前,沒有了相同的年紀,經歷了社會的磨礪,高亢的激動之情,憤世嫉俗之感已經蕩然無存,剩下的是對書中所述"守望"的感知與認同。我們在沒有踏足成人世界的時候,心裡都藏著一份赤城,那是對虛假人情的厭惡,對醜惡欺騙的暴怒,對未來無知的彷徨,對純真美好的守護。
  • 《麥田裡的守望者》與家庭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說道「我在懸崖邊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住的是懸崖邊,而讓孩子在田野裡狂奔。
  •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守住靈魂的純淨
    1951年,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問世,就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尤其是受到當時的青少年和中學生的歡迎。該故事以第一視角展開,講述了主人公霍爾頓在離開潘西中學後去到紐約這三天裡發生的事情。
  • 麥田裡的守望者走了
    經濟觀察報 杜然/文 二戰之後美國的數代年輕人,都把《麥田裡的守望者》當成他們的讚歌、他們的史詩、他們反抗世界的宣言。美國時間1月27日,這本書的作者J.D.Sailinger(塞林格)去世,享年91歲。
  • 《麥田裡的守望者》:最好的「守望」,是理解和接納
    關於《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1980年12月8日晚,著名歌手約翰列儂,在自家公寓前,給粉絲馬克查普曼籤完名,轉身開門之際,誰也沒想到,這個粉絲掏出槍,用《麥田裡的守望者》遮掩,朝列儂連開5槍。然後,從容坐在街邊,讀起這本小說。事後,他對警察說,「這本書是寫我的,我就是霍爾頓。」
  • 館員之聲|館員薦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書名:《麥田裡的守望者》作者:【美】J.D塞林格索書號:I712.45/1075館藏地點:成人外借(新)內容簡介:《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主人翁是一個出生在富裕家庭裡的16歲的叛逆男孩霍爾頓·考爾菲德,他討厭上學,在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後遊走在紐約城裡三天。
  • 讀書 | 《麥田裡的守望者》
    J.D.塞林格寫於1951年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講述了自甘墮落的差生霍爾頓·考爾菲德被寄宿學校開出後,在紐約都會中嘗試放縱,計劃離家出走而最終返回的三天故事。生活中,我們總嚮往成人的世界,總認為自己老於世故,但當我們踏入社會中那真正虛偽、骯髒與黑暗的角落時,我們便會思念內心的純真。我們的羽翼還沒有在世俗的狂風驟雨中僵硬,不要讓時代左右了你年輕而天真的心。
  • 《麥田裡的守望者》---學渣也有理想。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的一部長篇小說,是1951年寫的。那個時候美國剛剛贏得了二戰的勝利,成為了地球上的老大。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人人都只注重利益關係,沒有人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讓大家通過這三天去了解一個叛逆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書裡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16歲的中學生,典型的學渣一枚。他不愛讀書,他討厭學校裡的一切,討厭老師,討厭同學,討厭功課,討厭球賽。而且穿衣打扮也不符合校規,穿的跟個社會上的小混混一樣。接下來就是他三天之內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