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又一代叛逆的少年,曾經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奉為青春聖經一讀再讀,而霍爾頓之所以走紅主要得益於他以天真對抗經驗,以真誠對抗虛偽的姿態,以及他反叛者與守望者的身份。但霍爾頓真是一個成功的反叛者和守望者嗎?人真得能逃避成人世界嗎?
《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局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
小說的一個中心議題就是:守護天真,尤其是守護孩子的天真,主人公極力抨擊成人世界,他認為成人世界是虛偽的、殘酷的。
小說大部分講述他是如何拒絕長大,他自己的使命,就是麥田的守望者,守護天真,守護孩童,不讓他墜入成人的深淵。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此他屢遭挫折,直至崩潰。
在小說結尾,他明白,儘管成人世界可能是腐敗墮落的,甚至是危險的,但任何人都無法逃避。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學界有兩種不同的反應,有人認為這部小說非同凡響,也有人認為它粗俗,只適合成人閱讀。
「學校到處都是偽君子......而你整天都在談論女孩、酒和性,然後每個人都聚在一起,組成這些該死的骯髒小團體。」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該死的旅館裡全是變態和白痴。到處都是怪人。」
霍爾頓本身厭惡成人社會,想要守護天真,可他又迫切地期盼融入成人世界,兩相矛盾。
霍爾頓的精神特質就是叛逆,對一些想要衝破規矩的青少年而言,是有吸引力的。而細看來,他的骨子裡是一個極端的守舊者,他的眼睛總是朝後看,也就是既不敢面對現實和存在,又不能為未來做一些切合實際的設想與準備,而只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他最大的特徵就是,沉迷於過去而無法自拔,霍爾頓堅守著過去早已物是人非的一切,他害怕變化,只有在穩定不變的環境中他才能得到慰藉。
總會有人喜歡安定,害怕改變。
「不過博物館裡最好的一點是一切東西總是呆在原來的地方不動。......誰也不會改變樣兒。唯一變樣的東西只是你自己。」
這樣矛盾的霍爾頓與這個世界顯得格格不入。
那霍爾頓是一個「守望者」嗎?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霍爾頓是一個抑鬱症患者,與其說他是一個「守望者」,不如說他是一個想要尋求守望者的「被守望者」。他渴望他人的理解。
「所有的孩子都想攥住那隻金圈兒,老菲比也一樣,......孩子們的問題是,如果他們想要伸手去攥金圈兒,你就得讓他們攥去,最好什麼也別說。他們要是摔下來,就讓他們摔下來好了,可別說什麼話去阻攔他們,那是不好的。」
這一幕可以看出,最後霍爾頓有所醒悟,有所變化,他看見自己的妹妹菲比逐漸成熟,覺得應該讓她過自己的生活,容許她去冒險。這也表明霍爾頓準備放棄守望者的身份,不得不承認成人世界,長大成人的必然,不得不接受每個人都必然會步入成人世界的現實。
最後霍爾頓回到醫院,接受治療,成為了一個被守望者。
成人世界儘管有多種瑕疵,但我們終要面對。所以,勇敢向前吧。
謹以此篇,獻給不想長大,卻正在成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