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小王子》是用溫和柔軟的筆觸保護每一顆純真的心靈,《麥田裡的守望者》就是以一個青春叛逆少年的視角來表達對虛偽社會的反抗,對純真善良的永遠守護。
村上春樹曾回憶說:「當時的年輕人如果沒有讀過《麥田的守望者》,簡直就無法與同齡人進行交流。」
1951年作家塞林格在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裡敘述了一個有關青春的故事。十六歲的主人公霍爾頓被退學之後,迷茫地流浪了三天三夜。他假裝成年人在紐約鬼混,卻又厭惡成人世界的虛偽。他懷念孩子的純真,卻為了孩子,向成人的世界屈服。他以青春期特有的憤怒和焦慮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人。
叛逆,有時候毫無意義。青春,是人生最敏感也是最叛逆的歲月。少年們厭惡著現實,懷疑著一切,總叫囂要改變一切醜惡。
正如主人公霍爾頓一樣,他最常說的詞語是混蛋,最常用的評語是裝模做樣,他鄙夷校長每周五給學生吃牛排,認為這是為了在家長面前獲取好感,他厭惡酒吧裡尋歡作樂的男女,忸怩作態的女裝大佬,他鄙視三觀不同的約會對象薩麗,認為她只是輕浮地追逐明星,卻並不了解戲劇真正的意義。他痛恨這個裝模做樣的世界,他以為這是叛逆。
人總是複雜的。霍爾頓雖然一直保持著細膩的情感,對自己的妹妹也有很多愛護,可他也難以做到客觀。他對別人虛偽時心安理得,而別人對他虛偽他就不高興了。這樣的想法固然真實,可是並不成熟。
霍爾頓注重自我的體驗和情感的表達,卻忽視了一個事實:儘管真實的社會讓人不喜歡,可是自己依然會融入進去,這是人性的弱點,清醒讓人一直處於矛盾之中,僅憑一己之力無法與整個大環境作鬥爭。
霍爾頓討厭虛偽之人,他坦誠,「千萬別跟人說事兒,說了你就會想念起每一個人。」或許能與他人有一段相同的經歷就是幸福的,與我們建立了深厚感情的人,不管時間過去多久,很可能由於一些思緒,又會激起那份情感,不管時間過去多久,了解接納自己,就可以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成熟,是為了卑微地活著,成年人的世界,醜陋而無奈。有人說《麥田的守望者》表面上是寫少年的叛逆和抗爭,實際寫的是成年人的失落。成年人的世界,充滿不堪與痛苦。歷史老師斯賓塞先生孜孜不倦地教導霍爾頓,本人卻「老得快要死了」,窮得買一條毯子就能十分開心。修女友善地對待他人,力行慈善幫助別人,卻只能吃最便宜的食物,等待別人的施捨。
聰明可愛的弟弟艾裡早逝,很多親戚、朋友來參加葬禮,似乎非常隆重。但真正感受到痛苦的,能記住艾裡的,只有母親和自己。安東裡尼老師看似家庭幸福,卻是用夫妻親密的表象掩蓋自己真正的性取向。
成年人的世界是一個個刻板的條條框框組成,有些時候就像被催眠一樣,對生活的感知力越來越少。而少年是一個混亂的時期,沒有秩序,沒有規矩,只有自己內心迸發出的各種想法,不過,這些想法與成人世界格格不入。少年的心裡世界是天馬行空的,是不穩重的,但這個時期是對生活感知力最強的,對周圍的人和事十分敏感。
很多人都在為自己的欲望生活著,被自己的欲望支配著。當霍爾頓和他的妹妹度過一個下午,淋著雨看著妹妹在旋轉木馬上的笑容時,他找到了,他妹妹身上找到了最純粹的東西,他決定不逃了。
「我將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裡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抓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抓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個埋藏在心底的願望,就是在妹妹眼前吐露出來的。在霍爾頓眼裡,現實中的一切都是晦暗的,虛偽的,但心中的麥田卻是充滿希望的底色。他希望自己的身邊唯有孩子,看著他們自由奔跑,防止他們掉落懸崖。這個願望唯美而且理想,看著孩子們幸福,自由地生活,但是孩子的明天在哪裡?除了防止墜落,霍爾頓還能為孩子做點什麼?為什麼不是帶著孩子遊戲,或者帶著孩子往一個方向奔跑?
人生是一個過程。一張張照片的美好,都是過程中的定格,但是生活還在繼續。霍爾頓的這個願望流露出他內心的善良純潔,但也看出他的弱點——看不清前路的變化與方向。「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與「麥田的守望者」相比,這或許才是人生所應該具有的狀態。人是一種社會化的生物,不能單獨地存在。成長的過程,就是受到教育,被社會教化的過程。存在即合理。接受和適應,再革新與改變。
霍爾頓無疑是讓人憐愛的,他柔弱的內心外面,好像包裹了河蚌粗糲的外殼。他認為球賽取勝要參加實力強的隊伍,否則什麼也做不成,更不要提取勝了。他沒看到,實力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
球賽中的實力,就好比人類歷史長河中流淌的知識和文化,這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不能因為固執地拒絕虛偽的學校和老師,就拒絕學習,拒絕嘗試。人生如球賽,應該按照規則來。正因為有規則,才有跡可循,有法可想。在人生最開始的階段,拒絕規則,拒絕上場,拒絕努力,是錯誤的。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霍爾頓是值得同情的,在一個孩子眼裡,任何理論都是抽象的,都是離生活很遠的。而身邊,一雙可以緊握住的手,一個溫暖的鼓勵才是最強有力的成長動力。「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哪怕僅有短暫的一瞥。」
玩世不恭與痛恨一切,只不過是找不到希望時,熱愛生活的最反向的表現。所以,這個少年心中的希望依舊還在,只是更需要時間的溫柔打磨,他會看到生活的全部。在任何成長中,一切不能消滅你的,都將讓你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