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叛逆少年的獨白:我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2020-12-24 一位書生

如果說《小王子》是用溫和柔軟的筆觸保護每一顆純真的心靈,《麥田裡的守望者》就是以一個青春叛逆少年的視角來表達對虛偽社會的反抗,對純真善良的永遠守護。

村上春樹曾回憶說:「當時的年輕人如果沒有讀過《麥田的守望者》,簡直就無法與同齡人進行交流。」

1951年作家塞林格在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裡敘述了一個有關青春的故事。十六歲的主人公霍爾頓被退學之後,迷茫地流浪了三天三夜。他假裝成年人在紐約鬼混,卻又厭惡成人世界的虛偽。他懷念孩子的純真,卻為了孩子,向成人的世界屈服。他以青春期特有的憤怒和焦慮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人。

叛逆,有時候毫無意義。青春,是人生最敏感也是最叛逆的歲月。少年們厭惡著現實,懷疑著一切,總叫囂要改變一切醜惡。

正如主人公霍爾頓一樣,他最常說的詞語是混蛋,最常用的評語是裝模做樣,他鄙夷校長每周五給學生吃牛排,認為這是為了在家長面前獲取好感,他厭惡酒吧裡尋歡作樂的男女,忸怩作態的女裝大佬,他鄙視三觀不同的約會對象薩麗,認為她只是輕浮地追逐明星,卻並不了解戲劇真正的意義。他痛恨這個裝模做樣的世界,他以為這是叛逆。

人總是複雜的。霍爾頓雖然一直保持著細膩的情感,對自己的妹妹也有很多愛護,可他也難以做到客觀。他對別人虛偽時心安理得,而別人對他虛偽他就不高興了。這樣的想法固然真實,可是並不成熟。

霍爾頓注重自我的體驗和情感的表達,卻忽視了一個事實:儘管真實的社會讓人不喜歡,可是自己依然會融入進去,這是人性的弱點,清醒讓人一直處於矛盾之中,僅憑一己之力無法與整個大環境作鬥爭。

霍爾頓討厭虛偽之人,他坦誠,「千萬別跟人說事兒,說了你就會想念起每一個人。」或許能與他人有一段相同的經歷就是幸福的,與我們建立了深厚感情的人,不管時間過去多久,很可能由於一些思緒,又會激起那份情感,不管時間過去多久,了解接納自己,就可以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成熟,是為了卑微地活著,成年人的世界,醜陋而無奈。有人說《麥田的守望者》表面上是寫少年的叛逆和抗爭,實際寫的是成年人的失落。成年人的世界,充滿不堪與痛苦。歷史老師斯賓塞先生孜孜不倦地教導霍爾頓,本人卻「老得快要死了」,窮得買一條毯子就能十分開心。修女友善地對待他人,力行慈善幫助別人,卻只能吃最便宜的食物,等待別人的施捨。

聰明可愛的弟弟艾裡早逝,很多親戚、朋友來參加葬禮,似乎非常隆重。但真正感受到痛苦的,能記住艾裡的,只有母親和自己。安東裡尼老師看似家庭幸福,卻是用夫妻親密的表象掩蓋自己真正的性取向。

成年人的世界是一個個刻板的條條框框組成,有些時候就像被催眠一樣,對生活的感知力越來越少。而少年是一個混亂的時期,沒有秩序,沒有規矩,只有自己內心迸發出的各種想法,不過,這些想法與成人世界格格不入。少年的心裡世界是天馬行空的,是不穩重的,但這個時期是對生活感知力最強的,對周圍的人和事十分敏感。

很多人都在為自己的欲望生活著,被自己的欲望支配著。當霍爾頓和他的妹妹度過一個下午,淋著雨看著妹妹在旋轉木馬上的笑容時,他找到了,他妹妹身上找到了最純粹的東西,他決定不逃了。

「我將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裡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抓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抓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個埋藏在心底的願望,就是在妹妹眼前吐露出來的。在霍爾頓眼裡,現實中的一切都是晦暗的,虛偽的,但心中的麥田卻是充滿希望的底色。他希望自己的身邊唯有孩子,看著他們自由奔跑,防止他們掉落懸崖。這個願望唯美而且理想,看著孩子們幸福,自由地生活,但是孩子的明天在哪裡?除了防止墜落,霍爾頓還能為孩子做點什麼?為什麼不是帶著孩子遊戲,或者帶著孩子往一個方向奔跑?

人生是一個過程。一張張照片的美好,都是過程中的定格,但是生活還在繼續。霍爾頓的這個願望流露出他內心的善良純潔,但也看出他的弱點——看不清前路的變化與方向。「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與「麥田的守望者」相比,這或許才是人生所應該具有的狀態。人是一種社會化的生物,不能單獨地存在。成長的過程,就是受到教育,被社會教化的過程。存在即合理。接受和適應,再革新與改變。

霍爾頓無疑是讓人憐愛的,他柔弱的內心外面,好像包裹了河蚌粗糲的外殼。他認為球賽取勝要參加實力強的隊伍,否則什麼也做不成,更不要提取勝了。他沒看到,實力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

球賽中的實力,就好比人類歷史長河中流淌的知識和文化,這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不能因為固執地拒絕虛偽的學校和老師,就拒絕學習,拒絕嘗試。人生如球賽,應該按照規則來。正因為有規則,才有跡可循,有法可想。在人生最開始的階段,拒絕規則,拒絕上場,拒絕努力,是錯誤的。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霍爾頓是值得同情的,在一個孩子眼裡,任何理論都是抽象的,都是離生活很遠的。而身邊,一雙可以緊握住的手,一個溫暖的鼓勵才是最強有力的成長動力。「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哪怕僅有短暫的一瞥。」

玩世不恭與痛恨一切,只不過是找不到希望時,熱愛生活的最反向的表現。所以,這個少年心中的希望依舊還在,只是更需要時間的溫柔打磨,他會看到生活的全部。在任何成長中,一切不能消滅你的,都將讓你重生。

相關焦點

  • 我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 《麥田裡的守望者》——無法逃避的成人世界
    一代又一代叛逆的少年,曾經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奉為青春聖經一讀再讀,而霍爾頓之所以走紅主要得益於他以天真對抗經驗,以真誠對抗虛偽的姿態,以及他反叛者與守望者的身份。但霍爾頓真是一個成功的反叛者和守望者嗎?人真得能逃避成人世界嗎?
  • 《麥田裡的守望者》: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01少年即使叛逆,也應該得到尊重《麥田裡的守望者》講述的就是關於青春的叛逆與救贖,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典型的青春叛逆期「不良少年」。霍爾頓決心做那片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站在那懸崖邊,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 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究竟講什麼?
    在別人看來,青春地叛逆永遠像是人生中一抹格格不入地色彩,彼時我們不願意依靠父母,不盲目認同真理,不選擇追名逐利,我們甚至不屈服於平凡地生活,只向遵從我們地內心。那是一段無比寶貴地時光,但我們無法否認地是,曾經那個少年永遠在我們地心裡。今天為大家介紹地《麥田裡地守望者》,正是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叛逆地故事。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是荒唐的
    望著隨地吐痰的人,內心會譴責,不僅不文明衛生,也沒能給未成年人一個好榜樣。看到那麼多校園霸凌,即恐懼又擔憂,雖然已經長大,但未來會有自己的孩子,他們也需要去學校。一個正常有序的世界,不該讓一個善良的孩子變得憤世嫉俗,更不該讓一個正處於豆蔻年華的少年在本該無憂無慮探索世界的年紀甘願去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個世界怎麼了?
  • 通過《麥田裡的守望者》,解讀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困境
    如果說喬伊斯的《偶遇》揭示了自由與回歸悖論中人類成長的艱辛,那麼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則更全面地展現了人類成長的探索與失望。在這部西方文學經典的作品中,塞林格通過反諷的語態、猶疑的語調和粗俗的語彙,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叛逆少年。主人公是一位只有16歲的少年,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是正處於「叛逆青春」階段。對於這一時期的年輕人來說,是青澀、刻板、叛逆、焦慮而又不缺乏純真的時期。
  • 《天氣之子》中那本《麥田裡的守望者》代表了什麼?
    在我看來,電影雖然沒直接回答卻給出了很明顯的暗示,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了男主手邊經常出現的那本書他還經常拿來蓋方便麵。書倒也很知名,那就是《麥田裡的守望者》。電影正式開始的第一幕就是男主一個人隨輪船駛往東京,之後和小慄旬配音的須賀交流中已經可以猜測他是離家出走了。
  • 《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的到底是什麼
    很可惜,我的青春與主人公霍爾頓是不一樣的,雖然是同樣的年紀,他是叛逆和焦慮的,而我是聽話和憂慮的。十幾年之後,經歷生活的磨礪,再讀此書,我反而成為了霍爾頓,憤世嫉俗,越來越不認同,但是青春不再,只有對「守望」的感知和思考。
  • 《麥田裡的守望者》與家庭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說道「我在懸崖邊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住的是懸崖邊,而讓孩子在田野裡狂奔。
  •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入手,解讀為何霍爾頓甘願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處於青春期階段的男生與女生又正好處於初中的學習階段,故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會突然發現孩子們出現了「不聽話」、「頂嘴」、「照鏡子」、「愛打扮」等特點,尤其男生表現的很明顯,敢公然的表現出各種叛逆行為。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一部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其故事的主角霍爾頓就是一名初中生。
  • 《麥田守望者》——塞林格筆下的「人間失格」
    當我們國家的知識青年還在思考是否要去鄉下砍樹種地的時候,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已經出版了。當我們的作家還在精心描繪大地裡一片春意,人們忙碌著在彎腰插種的時候,塞林格筆下的霍爾頓在小旅館裡已經不屑於「插種」,給了妓女五塊錢打發她走了。
  • 塞林格想當麥田裡的守望者,他的小說成為最倡銷書,爭相傳閱
    因此1951年塞林格的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問世,這些年輕人立刻把作家推崇為他們的英雄,一時間,形成了一股不小的霍爾頓(《麥田裡的守望者》主人公)熱:許多年輕人大冬天穿起風衣,倒戴著紅色鴨舌帽,模仿霍爾頓的言行舉止出沒於校園中。這很像當年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發表時出現的情景。我們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今日讀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疫情期間時間變得很富餘,所以撿起了許久未看的《犯罪心理》,其中有一集講述了反社會人格障礙犯罪事件,劇尾小天使瑞德便提起了被奉為「反社會人格聖典」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就一時興起在微信讀書立馬找了書來看,因為想趁著熱度未消退一口氣讀完。
  • 叛逆期的兒子很作 麥家:做一個麥田守望者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浙江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當這三個頭銜聚焦在一位父親身上時,一句句樸實的文字頓時變成了一幕幕「催淚劑」。在《朗讀者》的現場,麥家幾次哽咽,董卿也淚光閃爍。節目播出後,麥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暢談育兒經,曾經叛逆的麥家在面對正處於叛逆期的兒子時總結了這樣一句話:做一個麥田守望者。
  • #薦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J.D塞林格
    摘錄: 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裡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我是說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
  • 霍爾頓說: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1.「有一群小孩子,在一塊麥田裡遊戲。除了我,附近沒有一個人。要是有哪個小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兒。但我確信,隨著青春期如河流般永遠逝去,某些人的記憶早已變得冷淡如石,某些人的心靈早已不堪回首。如今,依然「遊戲」在青春期這塊「麥田裡」的孩子,誰來為你守望?2.面對《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樣的書,需要一種理性閱讀。
  • 《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有你想要的答案
    想要遠離,想要「背棄」,想要徹底奔向「我」的世界,那是大人所不理解的世界,或許就像書中說的:「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謙恭地活下去。」
  • 《麥田裡的守望者》:我要賺錢建一個自己的小木屋,度過餘生
    我要賺錢建一個自己的小木屋,餘生就在那度過……我要定個規矩,誰都不能在這做什麼虛偽的事,誰要做誰就滾。——《麥田裡的守望者》你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應該算是一種幸運吧。陪伴或許是不可或缺的獨處同樣也是,當然也許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所奢望的也是不同的,但是一個自己的空間是必要的。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可以有自己喜歡的樣子,不需要顧慮別人的看法,也不需要去小心翼翼的觀察別人的態度。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就按自己想像的去布置,關於未來的所有一切,都可以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濃縮,能夠看到的也都是令自己感到欣喜的。
  • 麥田守望者的手寫明信片和那份「拼死堅持」
    中國現今的音樂市場,讓那些想做好音樂的心寒冷的要命,一些人在這樣的環境裡發了財,存在即合理,我們無可厚非;一些人隨波逐流卻也找不到方向,還有一些人,堅持著"良心音樂",努力將高品質的音樂奉獻給大眾,雖然聽到的註定只是"小眾"。但好音樂所表現出的創作者心靈的美好,將那些真正愛音樂愛生活的"小眾"聚攏一起,我們稱這樣的創作者為偶像。明星的歌被哼唱過,偶像的歌被刻入心底。
  • 非遺「麥田」的守望者
    第一集《守望者》用詩意的鏡頭,講述了朱秀雲一家傳承捶草印花技藝的故事,讓我們在非遺這塊「麥田」裡,看到了那些守望者堅定不移的身姿。人類從誕生,就開始尋找家園。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天然洞穴自然成為了人類最早的「家」。後來,隨著農業的發明,由於遷移,面對生存考驗,人們開始掘地為穴——它就是地坑院的前身,或說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