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喬伊斯的《偶遇》揭示了自由與回歸悖論中人類成長的艱辛,那麼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則更全面地展現了人類成長的探索與失望。
在這部西方文學經典的作品中,塞林格通過反諷的語態、猶疑的語調和粗俗的語彙,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叛逆少年。
主人公是一位只有16歲的少年,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是正處於「叛逆青春」階段。對於這一時期的年輕人來說,是青澀、刻板、叛逆、焦慮而又不缺乏純真的時期。
塞林格正是通過自己的創作風格,在把青少年的青澀與叛逆在作品中得到了貼切、充分的表達。
16歲霍爾登出生在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中,作為高中生的他在學校每天不是想著如何把學習提高上去,而是談論女人、喝酒與X,從不認真學習。但他的父母與老師卻一直期待他能夠努力學習,以便他未來可以「出人頭地」。
霍爾頓的現實與父母和老師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真因為如此,他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學校的懲罰。
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後,他離開家來到了紐約市,在紐約市的兩夜的生活經歷讓他幾乎遭遇了從青少年成長為「大人」的所有內容。
他在夜總會裡閒逛,濫交女友,酗酒,xx。充分體驗了成人世界所有的新奇、興奮、放縱、黑暗和醜陋。
在這些充分暴露人性醜惡的行為中,使他有一種期待和嚮往,一種「以身試法」的欲望,一種探索世界的強烈欲望。
另一方面,在這種對成人世界的快速接近和墮落中,他經歷了深刻的內心矛盾和痛苦。
他在成人世界中所看到和經歷的醜陋,常常使他感到羞愧、困惑和無力,因為他渴望它。
當霍爾頓在電梯房裡受到開電梯的成年人誘惑,問他「今晚想要個小女孩玩嗎?」他高興地答應了,同時他認為「這違背了我的原則,我已經厭煩死了」。
在女孩到來之前,霍爾頓充滿緊張地希望「我可以從她那兒取得一些經驗,在我結婚後也許能夠用得著」 ,可當女孩正的在他面前的時候,他卻對女孩要求「我照樣付你錢,如果我們要是不幹那事兒,你不會在意吧?」
這種既對成人世界滿懷好奇,卻又對滿載著醜惡的成人世界難以融入;
既想早日成長為成人,卻又對在成長過程中發現的成人世界的人性黑暗缺乏心理和精神準備的尷尬處境,
正是霍爾頓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境。
在對「成人」世界徹底失望之後,他決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大人」,
以成人的身份來保護比自己更小的孩子,並以此為理想: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 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 我是說——除了我。我呢, 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 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 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 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 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 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事實上,霍爾頓的經歷和心理反映了青少年叛逆而又好奇的時期的一種普遍現象。
青少年試圖把自己變成成年人,這是他們對自己青少年狀況不滿的自然表現。
在青少年真正進入成人世界之前,他們看到的只是成人世界的表面——成人世界的表面往往是美麗的、有感染力的、有吸引力的,是成熟、智慧和理性的標誌,是對自己不滿和嚮往理想成人世界的共同作用,導致青少年渴望進入成人世界。
然而,當他們有機會真正進入成人世界時,當他們捲入和理解成人世界的各種醜惡和黑暗時,往往會因缺乏心理和思想準備而感到震驚,導致困惑、痛苦與矛盾,對成人世界的極度失望。
雖然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過程,但我們總要成長。
正是因為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所以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更要學會感恩、團結和獨立
沒必要讓自己那麼著急地去追求「大人」的所擁有的生活。
其實「大人」的世界要比青少年的世界痛苦的多,只有過來人才能夠理解。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知道什麼才是真、假、善、惡、權、美、醜等等
相信自己,努力做好每件事,這就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