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麥田裡的守望者》,解讀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困境

2020-12-15 圖文遊

如果說喬伊斯的《偶遇》揭示了自由與回歸悖論中人類成長的艱辛,那麼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則更全面地展現了人類成長的探索與失望

在這部西方文學經典的作品中,塞林格通過反諷的語態、猶疑的語調和粗俗的語彙,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叛逆少年。

主人公是一位只有16歲的少年,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是正處於「叛逆青春」階段。對於這一時期的年輕人來說,是青澀、刻板、叛逆、焦慮而又不缺乏純真的時期。

塞林格正是通過自己的創作風格,在把青少年的青澀與叛逆在作品中得到了貼切、充分的表達。

16歲霍爾登出生在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中,作為高中生的他在學校每天不是想著如何把學習提高上去,而是談論女人、喝酒與X,從不認真學習。但他的父母與老師卻一直期待他能夠努力學習,以便他未來可以「出人頭地」。

霍爾頓的現實與父母和老師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真因為如此,他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學校的懲罰。

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後,他離開家來到了紐約市,在紐約市的兩夜的生活經歷讓他幾乎遭遇了從青少年成長為「大人」的所有內容。

他在夜總會裡閒逛,濫交女友,酗酒,xx。充分體驗了成人世界所有的新奇、興奮、放縱、黑暗和醜陋。

在這些充分暴露人性醜惡的行為中,使他有一種期待和嚮往,一種「以身試法」的欲望,一種探索世界的強烈欲望。

另一方面,在這種對成人世界的快速接近和墮落中,他經歷了深刻的內心矛盾和痛苦。

他在成人世界中所看到和經歷的醜陋,常常使他感到羞愧、困惑和無力,因為他渴望它。

當霍爾頓在電梯房裡受到開電梯的成年人誘惑,問他「今晚想要個小女孩玩嗎?」他高興地答應了,同時他認為「這違背了我的原則,我已經厭煩死了」。

在女孩到來之前,霍爾頓充滿緊張地希望「我可以從她那兒取得一些經驗,在我結婚後也許能夠用得著」 ,可當女孩正的在他面前的時候,他卻對女孩要求「我照樣付你錢,如果我們要是不幹那事兒,你不會在意吧?」

這種既對成人世界滿懷好奇,卻又對滿載著醜惡的成人世界難以融入;

既想早日成長為成人,卻又對在成長過程中發現的成人世界的人性黑暗缺乏心理和精神準備的尷尬處境,

正是霍爾頓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境。

在對「成人」世界徹底失望之後,他決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大人」,

以成人的身份來保護比自己更小的孩子,並以此為理想: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 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 我是說——除了我。我呢, 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 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 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 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 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 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事實上,霍爾頓的經歷和心理反映了青少年叛逆而又好奇的時期的一種普遍現象。

青少年試圖把自己變成成年人,這是他們對自己青少年狀況不滿的自然表現。

在青少年正進入成人世界之前,他們看到的只是成人世界的表面——成人世界的表面往往是美麗的、有感染力的、有吸引力的,是成熟、智慧和理性的標誌,是對自己不滿和嚮往理想成人世界的共同作用,導致青少年渴望進入成人世界。

然而,當他們有機會真正進入成人世界時,當他們捲入和理解成人世界的各種醜惡和黑暗時,往往會因缺乏心理和思想準備而感到震驚,導致困惑、痛苦與矛盾,對成人世界的極度失望。

雖然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過程,但我們總要成長。

正是因為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所以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更要學會感恩、團結和獨立

沒必要讓自己那麼著急地去追求「大人」的所擁有的生活。

其實「大人」的世界要比青少年的世界痛苦的多,只有過來人才能夠理解。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知道什麼才是真、假、善、惡、權、美、醜等等

相信自己,努力做好每件事,這就是成長。

相關焦點

  • 《麥田裡的守望者》——無法逃避的成人世界
    一代又一代叛逆的少年,曾經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奉為青春聖經一讀再讀,而霍爾頓之所以走紅主要得益於他以天真對抗經驗,以真誠對抗虛偽的姿態,以及他反叛者與守望者的身份。但霍爾頓真是一個成功的反叛者和守望者嗎?人真得能逃避成人世界嗎?
  • 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究竟講什麼?
    在別人看來,青春地叛逆永遠像是人生中一抹格格不入地色彩,彼時我們不願意依靠父母,不盲目認同真理,不選擇追名逐利,我們甚至不屈服於平凡地生活,只向遵從我們地內心。那是一段無比寶貴地時光,但我們無法否認地是,曾經那個少年永遠在我們地心裡。今天為大家介紹地《麥田裡地守望者》,正是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叛逆地故事。
  • 《麥田裡的守望者》與家庭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說道「我在懸崖邊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住的是懸崖邊,而讓孩子在田野裡狂奔。
  •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入手,解讀為何霍爾頓甘願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在這裡看到了成人的世界,其實和孩子們的世界是一樣的無聊,全是酒肉、女人、色情等等。在此,我們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為大家解讀霍爾頓為何甘願選擇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期特徵(1):渴望被關注初中生隨著身體和心理的成熟,內心出現了很多的矛盾,這些矛盾有的來自外界,有的矛盾來自自身。
  • 《天氣之子》中那本《麥田裡的守望者》代表了什麼?
    書倒也很知名,那就是《麥田裡的守望者》。電影正式開始的第一幕就是男主一個人隨輪船駛往東京,之後和小慄旬配音的須賀交流中已經可以猜測他是離家出走了。這個時候他手邊的那本書就不止一次地給到鏡頭,為什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會帶著很少的財產離家出走,隨身帶上這本特定的書?
  • 一位叛逆少年的獨白:我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1951年作家塞林格在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裡敘述了一個有關青春的故事。十六歲的主人公霍爾頓被退學之後,迷茫地流浪了三天三夜。他假裝成年人在紐約鬼混,卻又厭惡成人世界的虛偽。他懷念孩子的純真,卻為了孩子,向成人的世界屈服。他以青春期特有的憤怒和焦慮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人。
  • 《麥田裡的守望者》: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眾說紛紜,但青春期孩子的成長,再次給我們每個家庭敲響了警鐘。塞林格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中說:「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01少年即使叛逆,也應該得到尊重《麥田裡的守望者》講述的就是關於青春的叛逆與救贖,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典型的青春叛逆期「不良少年」。
  • 《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的到底是什麼
    從始至終,都有撒不完的怨氣,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書中的語言也是淋漓盡致地表達著他的不滿。我此時反而更能理解他的心理,誰的青春不張揚,誰的年少不張狂,誰的歲月不迷茫?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心靈是乾淨的,容不得有任何瑕疵虛偽,容不下任何的假惡醜,每個人都在用心守護者那份純真和美好。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是荒唐的
    霍爾頓真正想當的角色是麥田裡的守望者,抓住每一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想阻止孩子們長大以後成為他最討厭的那種虛偽的人。我們望著逆行者會憤慨,不僅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輕視他人的生命。一個正常有序的世界,不該讓一個善良的孩子變得憤世嫉俗,更不該讓一個正處於豆蔻年華的少年在本該無憂無慮探索世界的年紀甘願去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個世界怎麼了?那麼多的暴力,那麼多的虛偽,那麼多的算計。霍爾頓或許只是對這個世界失望的孩子中的一個,有更多的孩子看到這個世界的真面目,讓他們如何選擇。
  • 塞林格想當麥田裡的守望者,他的小說成為最倡銷書,爭相傳閱
    因此1951年塞林格的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問世,這些年輕人立刻把作家推崇為他們的英雄,一時間,形成了一股不小的霍爾頓(《麥田裡的守望者》主人公)熱:許多年輕人大冬天穿起風衣,倒戴著紅色鴨舌帽,模仿霍爾頓的言行舉止出沒於校園中。這很像當年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發表時出現的情景。我們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麥田守望者》——塞林格筆下的「人間失格」
    當我們國家的知識青年還在思考是否要去鄉下砍樹種地的時候,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已經出版了。當我們的作家還在精心描繪大地裡一片春意,人們忙碌著在彎腰插種的時候,塞林格筆下的霍爾頓在小旅館裡已經不屑於「插種」,給了妓女五塊錢打發她走了。
  • #薦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J.D塞林格
    摘錄: 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裡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我是說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
  • 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之《麥田裡的守望者》
    另外購買此課程的讀者,可在第10節課,免費領取這10部世界名著的英文版概要資料:)每節課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快速閱讀 二、品悟道理今日課程: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系列課程之第十部《麥田裡的守望者
  • 我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我買了這本書的原因呢,僅僅是因為我在一部電視劇裡看到的這幾句臺詞,也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段話我很喜歡,但我說不出喜歡的原因,可能這樣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吧。
  • 今日讀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疫情期間時間變得很富餘,所以撿起了許久未看的《犯罪心理》,其中有一集講述了反社會人格障礙犯罪事件,劇尾小天使瑞德便提起了被奉為「反社會人格聖典」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就一時興起在微信讀書立馬找了書來看,因為想趁著熱度未消退一口氣讀完。
  • 《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有你想要的答案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本乍一看很疑惑為什麼會受追捧甚至覺得「汙眼」的書,很不適合青少年看,因為很怕他們看到一半就不看或是被裡面過於現實的世界所打擾,可是又覺得他們應該知道,更好地去防範。書中傳達的價值觀值得深思,好學生壞學生,儒家積極入世或是道家消極出世,安分守紀與叛逆不羈,雖然我不理解這些,但是我很欣賞霍爾頓,哪怕身處淤泥,看似很好地融入其中,可是又格格不入,他以諷刺態度面向生活,內心卻始終有原則與底線,明明是溫潤如玉的少年,偏偏是眾人口中叛逆難馴的混混。他的人生不需要建議,他以自己的經歷給予眾人一些不可或缺的人生哲理。
  • 麥田守望者的手寫明信片和那份「拼死堅持」
    中國現今的音樂市場,讓那些想做好音樂的心寒冷的要命,一些人在這樣的環境裡發了財,存在即合理,我們無可厚非;一些人隨波逐流卻也找不到方向,還有一些人,堅持著"良心音樂",努力將高品質的音樂奉獻給大眾,雖然聽到的註定只是"小眾"。但好音樂所表現出的創作者心靈的美好,將那些真正愛音樂愛生活的"小眾"聚攏一起,我們稱這樣的創作者為偶像。明星的歌被哼唱過,偶像的歌被刻入心底。
  • 非遺「麥田」的守望者
    第一集《守望者》用詩意的鏡頭,講述了朱秀雲一家傳承捶草印花技藝的故事,讓我們在非遺這塊「麥田」裡,看到了那些守望者堅定不移的身姿。人類從誕生,就開始尋找家園。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天然洞穴自然成為了人類最早的「家」。後來,隨著農業的發明,由於遷移,面對生存考驗,人們開始掘地為穴——它就是地坑院的前身,或說雛形。
  • 白鶴咀社區:「成長不煩惱」青少年活動
    「那是因為腦神經在起作用」,「那是因為他不喜歡這樣的語言」,「那是因為他曾經聽到過這樣的聲音留在了他的記憶裡」……當一個孩子提出問題後,其他孩子頭腦風暴,給出很多的想法,這就是我們這一期小組活動中孩子們討論的議題。
  • 叛逆期的兒子很作 麥家:做一個麥田守望者
    在這期以「選擇」作為主題的節目中,知名編劇麥家朗誦了一封從未公開過的寫給兒子麥恩的家書——《致兒子信》。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浙江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當這三個頭銜聚焦在一位父親身上時,一句句樸實的文字頓時變成了一幕幕「催淚劑」。在《朗讀者》的現場,麥家幾次哽咽,董卿也淚光閃爍。節目播出後,麥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暢談育兒經,曾經叛逆的麥家在面對正處於叛逆期的兒子時總結了這樣一句話:做一個麥田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