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會人一切,如同考試之後公布的結果,雖然恍然大悟,但為時晚矣。」
前兩天新聞通報,武漢江夏一中14歲的初三學生張某銳,因在校與同學玩撲克牌被請家長,其母親忍不住在教室走廊裡就訓斥扇他耳光,該男生沉悶了幾分鐘,翻身就從五樓走廊跳下,不治身亡。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當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與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那一刻,母親的愛被衝動的憤怒掩埋,兒子的內心只剩承受不住的難堪與決絕的冰冷吧。
很多網友留言:
有的說老師怎麼什麼事都請家長;
有的反駁關老師什麼事兒,請家長配合是正當的;
也有的說家長應該尊重孩子,不應該這麼暴力的在外打臉;
又有人說家長一堆煩心事,難免心情不好,還是孩子承付能力太差,應該多進行挫折教育......
眾說紛紜,但青春期孩子的成長,再次給我們每個家庭敲響了警鐘。
塞林格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中說:「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我們每對父母雖無證上崗,但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就已選擇背負了一份責任,這份責任不允許我們逃避,或將自身的焦慮、怒氣與遺憾肆意強加給孩子,但能反思這一點的父母有多少呢?
01少年即使叛逆,也應該得到尊重
《麥田裡的守望者》講述的就是關於青春的叛逆與救贖,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典型的青春叛逆期「不良少年」。
他四次因成績差、不聽管束而被退學,在他年輕的心裡,學校裡全是偽君子,成人世界虛偽欺詐,到處充斥著酒、金錢和性,就連「很高興見到你」「祝你好運」「再好沒有」這些客套詞,都是讓他痛惡的假模假式。
他迷茫,「麻煩就在這裡,你永遠找不到一個舒服、寧靜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並不存在。」
所以他疼痛,他在成長路上找不到心中的淨土,所以他打架鬥毆,不好好上學,叛逆的彰顯著自己不同流合汙。
這是個迷茫的少年,他的「不良行為」,並不是他本質壞,而是無處發洩,缺乏正確的指引,但他聽不進任何說教。
青春期的少年,即使叛逆,也應該得到尊重。因為他的「壞」並不是想害人,而是在吶喊,為各種看不慣。
胡適曾說:「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尊重他人,哪怕還是個孩子,哪怕他的想法不同,行為不當,我們也不應該一上來就擺臉色,在人前謾罵毆打。
尊重是前提,沒有尊重就沒有溝通,而只是單方面的強加。
新聞中的張某銳,他即使在學校裡與同學玩撲克牌,他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但他的人格還是應該獲得尊重。這是每個孩子最起碼的權利,也是教育實施的基礎。
02 青春騷動的離經叛道,並不代表不可救藥
既然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那麼青春期的叛逆就是潰爛的開始。
叛逆期的少年,其實是被社會撕裂的受害者,他們的純真讓他們眼裡不容沙子,看不慣一切,卻又逃不開世俗的吞噬。
他們的行為看似強硬,實則脆弱,表面看與一切格格不入、離經叛道,但內裡卻在迷茫中苦苦掙扎。
書中霍爾頓被退學後,與同學打了一架,他不願回家,或者說不敢回家,隻身來到紐約遊蕩。他不想被人看扁了,就假模假式的像成年人一樣招了個妓,卻不敢真正嫖妓,最後反被對方勒索胖揍。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充滿了誠實、浪漫的幻想,只是隨著成長慢慢消失了。這個桀驁不馴的少年,他的種種「惡」行,從表面看真的令家長、老師痛心,怒其墮落,但他佯裝的「壞」後,掩蓋不了脆弱的心。
他迷茫,他矛盾,他討厭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但又逃脫不了長大的宿命;他憤怒,他想朝一切揮拳頭,卻又不知、也不敢向整個世界宣戰,唯一能做的只有放逐自己。
兒童教育專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反覆強調:「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青春期的種種騷動,離經叛道,並不代表他們不可救藥,放蕩不羈的行為只為掩蓋喪失的信心,極端的倔強只為捍衛可憐的自尊。
還記得《在路上》的作者凱魯亞克嗎?作為「垮掉一代」的代言人,那些浪蕩不羈的生活方式,顛覆傳統價值觀的「墮落」行為,只是他們反叛觀念,探尋自我的開始,與任何暴力、仇恨、殘忍都無關。
我想,新聞中的張某銳,他的不當行為的背後,也有著成長的煩惱,與青春的脆弱。
對於迷茫中的孩子,除了尊重外,他最需要的不是說教謾罵,而是心裡的光。
03 挫折教育需要有足夠的愛,為青春的心注入一束光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有一句話:每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振奮不已。」
被退學,遊走在「墮落」邊緣的霍爾頓,沒有真正墮落下去,因為他心裡有一束光,這束光就是他妹妹。
在作者塞林格的設定中,妹妹菲苾是理解與理性的化身。
對於霍爾頓來說,菲苾是最懂他的人。
在最迷茫、無助,甚至擔心快死了時,他不想見任何人,卻想再見見可愛的妹妹。
他給菲苾帶了喜歡的唱片做禮物,不小心打碎了,但他還是送給了菲苾,因為他知道妹妹會懂碎片背後的愛,果然菲苾欣喜的收藏了碎片。
菲苾珍藏的是霍爾頓對她的惦念與關懷。
少年人最需要的是什麼?理解與愛!
在面對霍爾頓即將離家出走時,菲苾雖不贊同,但選擇了理解與尊重,她翻出了自己所有的零錢資助哥哥,還拉著比自己還大的行李箱,決定陪伴哥哥一起流浪。
正如「你那麼信任我,我怎麼忍心讓你輸」一樣,菲苾的愛與信任,也擊穿了霍爾頓的偏執,他怎麼忍心讓菲苾跟他一起受苦,他放棄了流浪,選擇了回歸社會屬性,更萌生了守護這份純真與愛的信念。
世間最打動人心的往往不是道理,而是無條件的愛與信任。
霍爾頓決心做那片麥田裡的守望者: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站在那懸崖邊,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份守望是物慾橫流中,人人心中最純真的希望、情義,個性、夢想,是心中最珍貴的美好。
一個叛逆少年,就這樣獲得了救贖。
在迷茫中,在反叛中,最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理解與愛,那會成為叛逆少年心裡的一束光,支撐他走過最黑暗的叛逆時光。
成長是每個少年人必經的潰爛,但心裡有一束光,就不會被黑暗吞噬,為了愛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他不會允許自己墮落沉淪,成為愛自己的人內心的殤。
或許,張某銳和無數叛逆少年,都在等待這束光,而我們每對父母,也可以選擇成為孩子心中的「菲苾」。
書中霍爾頓想成為一個守護者,其實菲苾早已是霍爾頓的守護者了,相信我們每對父母也都願意成為孩子的守護者。
04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養孩子並不是做足一個教育的姿態,而是用自己的人格修養,去影響孩子的靈魂樂觀、向上。
對於青春期的少年人,謊言與對抗都是他的武裝,他不肯輕易服輸,也不敢讓自己的脆弱被看穿。
所以死犟的孩子,別揪著他不放;惡意偏執的行為舉止,也別當眾跟他太較真。怒火中燒時,我們需要退一步,有一個冷靜的緩衝,以避免青春期的叛逆對上更年期的壞情緒。
在人生的馬拉松裡,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生氣,更多是出於急躁、焦慮,人人都懂的道理,為什麼孩子就不聽?
也許我們的道理是對的,但在錯誤的時間段用錯誤的方法,傳遞的並不是正能量,反而會激起他的逆反,點燃他的偏執。
我們的情緒,也往往影響著孩子的情緒。
長大是少年人必經的潰爛,但在這片有懸崖的麥田中,讓我們為孩子們守望,理解他的對抗,為他趕走恐懼,傾聽他的煩悶,做他心田裡永遠的守望者吧。
End-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