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2020-12-15 坐看亦云

「死亡教會人一切,如同考試之後公布的結果,雖然恍然大悟,但為時晚矣。」

前兩天新聞通報,武漢江夏一中14歲的初三學生張某銳,因在校與同學玩撲克牌被請家長,其母親忍不住在教室走廊裡就訓斥扇他耳光,該男生沉悶了幾分鐘,翻身就從五樓走廊跳下,不治身亡。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當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與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那一刻,母親的愛被衝動的憤怒掩埋,兒子的內心只剩承受不住的難堪與決絕的冰冷吧。

很多網友留言:

有的說老師怎麼什麼事都請家長;

有的反駁關老師什麼事兒,請家長配合是正當的;

也有的說家長應該尊重孩子,不應該這麼暴力的在外打臉;

又有人說家長一堆煩心事,難免心情不好,還是孩子承付能力太差,應該多進行挫折教育......

眾說紛紜,但青春期孩子的成長,再次給我們每個家庭敲響了警鐘。

塞林格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中說:「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我們每對父母雖無證上崗,但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就已選擇背負了一份責任,這份責任不允許我們逃避,或將自身的焦慮、怒氣與遺憾肆意強加給孩子,但能反思這一點的父母有多少呢?

01少年即使叛逆,也應該得到尊重

《麥田裡的守望者》講述的就是關於青春的叛逆與救贖,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典型的青春叛逆期「不良少年」。

他四次因成績差、不聽管束而被退學,在他年輕的心裡,學校裡全是偽君子,成人世界虛偽欺詐,到處充斥著酒、金錢和性,就連「很高興見到你」「祝你好運」「再好沒有」這些客套詞,都是讓他痛惡的假模假式。

他迷茫,「麻煩就在這裡,你永遠找不到一個舒服、寧靜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並不存在。」

所以他疼痛,他在成長路上找不到心中的淨土,所以他打架鬥毆,不好好上學,叛逆的彰顯著自己不同流合汙。

這是個迷茫的少年,他的「不良行為」,並不是他本質壞,而是無處發洩,缺乏正確的指引,但他聽不進任何說教。

青春期的少年,即使叛逆,也應該得到尊重。因為他的「壞」並不是想害人,而是在吶喊,為各種看不慣。

胡適曾說:「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尊重他人,哪怕還是個孩子,哪怕他的想法不同,行為不當,我們也不應該一上來就擺臉色,在人前謾罵毆打。

尊重是前提,沒有尊重就沒有溝通,而只是單方面的強加。

新聞中的張某銳,他即使在學校裡與同學玩撲克牌,他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但他的人格還是應該獲得尊重。這是每個孩子最起碼的權利,也是教育實施的基礎。

02 青春騷動的離經叛道,並不代表不可救藥

既然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那麼青春期的叛逆就是潰爛的開始。

叛逆期的少年,其實是被社會撕裂的受害者,他們的純真讓他們眼裡不容沙子,看不慣一切,卻又逃不開世俗的吞噬。

他們的行為看似強硬,實則脆弱,表面看與一切格格不入、離經叛道,但內裡卻在迷茫中苦苦掙扎。

書中霍爾頓被退學後,與同學打了一架,他不願回家,或者說不敢回家,隻身來到紐約遊蕩。他不想被人看扁了,就假模假式的像成年人一樣招了個妓,卻不敢真正嫖妓,最後反被對方勒索胖揍。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充滿了誠實、浪漫的幻想,只是隨著成長慢慢消失了。這個桀驁不馴的少年,他的種種「惡」行,從表面看真的令家長、老師痛心,怒其墮落,但他佯裝的「壞」後,掩蓋不了脆弱的心。

他迷茫,他矛盾,他討厭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但又逃脫不了長大的宿命;他憤怒,他想朝一切揮拳頭,卻又不知、也不敢向整個世界宣戰,唯一能做的只有放逐自己。

兒童教育專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反覆強調:「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青春期的種種騷動,離經叛道,並不代表他們不可救藥,放蕩不羈的行為只為掩蓋喪失的信心,極端的倔強只為捍衛可憐的自尊。

還記得《在路上》的作者凱魯亞克嗎?作為「垮掉一代」的代言人,那些浪蕩不羈的生活方式,顛覆傳統價值觀的「墮落」行為,只是他們反叛觀念,探尋自我的開始,與任何暴力、仇恨、殘忍都無關。

我想,新聞中的張某銳,他的不當行為的背後,也有著成長的煩惱,與青春的脆弱。

對於迷茫中的孩子,除了尊重外,他最需要的不是說教謾罵,而是心裡的光。

03 挫折教育需要有足夠的愛,為青春的心注入一束光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有一句話:每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振奮不已。」

被退學,遊走在「墮落」邊緣的霍爾頓,沒有真正墮落下去,因為他心裡有一束光,這束光就是他妹妹。

在作者塞林格的設定中,妹妹菲苾是理解與理性的化身。

對於霍爾頓來說,菲苾是最懂他的人。

在最迷茫、無助,甚至擔心快死了時,他不想見任何人,卻想再見見可愛的妹妹。

他給菲苾帶了喜歡的唱片做禮物,不小心打碎了,但他還是送給了菲苾,因為他知道妹妹會懂碎片背後的愛,果然菲苾欣喜的收藏了碎片。

菲苾珍藏的是霍爾頓對她的惦念與關懷。

少年人最需要的是什麼?理解與愛!

在面對霍爾頓即將離家出走時,菲苾雖不贊同,但選擇了理解與尊重,她翻出了自己所有的零錢資助哥哥,還拉著比自己還大的行李箱,決定陪伴哥哥一起流浪。

正如「你那麼信任我,我怎麼忍心讓你輸」一樣,菲苾的愛與信任,也擊穿了霍爾頓的偏執,他怎麼忍心讓菲苾跟他一起受苦,他放棄了流浪,選擇了回歸社會屬性,更萌生了守護這份純真與愛的信念。

世間最打動人心的往往不是道理,而是無條件的愛與信任。

霍爾頓決心做那片麥田裡的守望者: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站在那懸崖邊,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份守望是物慾橫流中,人人心中最純真的希望、情義,個性、夢想,是心中最珍貴的美好。

一個叛逆少年,就這樣獲得了救贖。

在迷茫中,在反叛中,最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理解與愛,那會成為叛逆少年心裡的一束光,支撐他走過最黑暗的叛逆時光。

成長是每個少年人必經的潰爛,但心裡有一束光,就不會被黑暗吞噬,為了愛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他不會允許自己墮落沉淪,成為愛自己的人內心的殤。

或許,張某銳和無數叛逆少年,都在等待這束光,而我們每對父母,也可以選擇成為孩子心中的「菲苾」。

書中霍爾頓想成為一個守護者,其實菲苾早已是霍爾頓的守護者了,相信我們每對父母也都願意成為孩子的守護者。

04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養孩子並不是做足一個教育的姿態,而是用自己的人格修養,去影響孩子的靈魂樂觀、向上。

對於青春期的少年人,謊言與對抗都是他的武裝,他不肯輕易服輸,也不敢讓自己的脆弱被看穿。

所以死犟的孩子,別揪著他不放;惡意偏執的行為舉止,也別當眾跟他太較真。怒火中燒時,我們需要退一步,有一個冷靜的緩衝,以避免青春期的叛逆對上更年期的壞情緒。

在人生的馬拉松裡,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生氣,更多是出於急躁、焦慮,人人都懂的道理,為什麼孩子就不聽?

也許我們的道理是對的,但在錯誤的時間段用錯誤的方法,傳遞的並不是正能量,反而會激起他的逆反,點燃他的偏執。

我們的情緒,也往往影響著孩子的情緒。

長大是少年人必經的潰爛,但在這片有懸崖的麥田中,讓我們為孩子們守望,理解他的對抗,為他趕走恐懼,傾聽他的煩悶,做他心田裡永遠的守望者吧。

End-圖/網絡

相關焦點

  • 《麥田裡的守望者》——無法逃避的成人世界
    一代又一代叛逆的少年,曾經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奉為青春聖經一讀再讀,而霍爾頓之所以走紅主要得益於他以天真對抗經驗,以真誠對抗虛偽的姿態,以及他反叛者與守望者的身份。但霍爾頓真是一個成功的反叛者和守望者嗎?人真得能逃避成人世界嗎?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是荒唐的
    霍爾頓真正想當的角色是麥田裡的守望者,抓住每一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想阻止孩子們長大以後成為他最討厭的那種虛偽的人。我們望著逆行者會憤慨,不僅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輕視他人的生命。望著隨地吐痰的人,內心會譴責,不僅不文明衛生,也沒能給未成年人一個好榜樣。看到那麼多校園霸凌,即恐懼又擔憂,雖然已經長大,但未來會有自己的孩子,他們也需要去學校。一個正常有序的世界,不該讓一個善良的孩子變得憤世嫉俗,更不該讓一個正處於豆蔻年華的少年在本該無憂無慮探索世界的年紀甘願去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個世界怎麼了?
  • 《麥田裡的守望者》與家庭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說道「我在懸崖邊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住的是懸崖邊,而讓孩子在田野裡狂奔。
  • 《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的到底是什麼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心靈是乾淨的,容不得有任何瑕疵虛偽,容不下任何的假惡醜,每個人都在用心守護者那份純真和美好。霍爾頓似乎在與整個社會為敵,已經被開除了四次了,不以為恥,反而感到高興,因為他終於可以不用和那些虛偽的傢伙們在一起了。
  • 今日讀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太他媽的沮喪而且孤獨,只是不想被假模假樣的人同化。疫情期間時間變得很富餘,所以撿起了許久未看的《犯罪心理》,其中有一集講述了反社會人格障礙犯罪事件,劇尾小天使瑞德便提起了被奉為「反社會人格聖典」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就一時興起在微信讀書立馬找了書來看,因為想趁著熱度未消退一口氣讀完。
  • 我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我買了這本書的原因呢,僅僅是因為我在一部電視劇裡看到的這幾句臺詞,也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段話我很喜歡,但我說不出喜歡的原因,可能這樣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吧。
  • 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究竟講什麼?
    今天為大家介紹地《麥田裡地守望者》,正是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叛逆地故事。《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1年。自出版以來,這部作品就給全世界無數彷徨的年輕人帶來了無數心靈慰藉。
  • 一位叛逆少年的獨白:我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如果說《小王子》是用溫和柔軟的筆觸保護每一顆純真的心靈,《麥田裡的守望者》就是以一個青春叛逆少年的視角來表達對虛偽社會的反抗,對純真善良的永遠守護。村上春樹曾回憶說:「當時的年輕人如果沒有讀過《麥田的守望者》,簡直就無法與同齡人進行交流。」
  • #薦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J.D塞林格
    摘錄: 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裡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我是說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
  • 《麥田守望者》——塞林格筆下的「人間失格」
    當我們國家的知識青年還在思考是否要去鄉下砍樹種地的時候,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已經出版了。當我們的作家還在精心描繪大地裡一片春意,人們忙碌著在彎腰插種的時候,塞林格筆下的霍爾頓在小旅館裡已經不屑於「插種」,給了妓女五塊錢打發她走了。
  • 郭曉偉:從「麥田守望者」看堅守的意義
    原標題:郭曉偉:從「麥田守望者」看堅守的意義  從意氣風發的青年到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位堅守麥田40餘年的學者,被評為「中國好人」。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輝教授的事跡廣為流傳,感人肺腑,發人深省。而如今西北大地上,年逾古稀的老人堅守麥田的事跡,讓人體會了堅守信念、堅守希望的偉大。   堅守是因為信念執著。當身邊的同事紛紛「孔雀東南飛」到沿海高校工作時,王輝教授依然在大西北守望著自己的麥田,因為這麥田裡承載著他最質樸的信念「絕不叫父老再餓肚子」。自己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痛苦,體驗過嚼樹葉、啃樹皮的滋味,所以讓百姓吃飽肚子成為他一生追求的信念。
  • 《天氣之子》中那本《麥田裡的守望者》代表了什麼?
    書倒也很知名,那就是《麥田裡的守望者》。電影正式開始的第一幕就是男主一個人隨輪船駛往東京,之後和小慄旬配音的須賀交流中已經可以猜測他是離家出走了。這個時候他手邊的那本書就不止一次地給到鏡頭,為什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會帶著很少的財產離家出走,隨身帶上這本特定的書?
  •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入手,解讀為何霍爾頓甘願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還記得《麥田裡的守望者》曾特別受青春期的孩子們喜愛,很多孩子一度跟風打扮成霍爾頓在學校的樣子。這一系列的行為,說成是《麥田裡的守望者》能火遍全球的原因,沒有一個人存在反駁的。霍爾頓和我們初中階段的每一個孩子一樣,他也喜歡自己在學校內被老師喜歡,被周圍的同學們關注。可是,失敗了,沒有一個人和他在一起,甚至聊不到一起去。
  • 塞林格想當麥田裡的守望者,他的小說成為最倡銷書,爭相傳閱
    因此1951年塞林格的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問世,這些年輕人立刻把作家推崇為他們的英雄,一時間,形成了一股不小的霍爾頓(《麥田裡的守望者》主人公)熱:許多年輕人大冬天穿起風衣,倒戴著紅色鴨舌帽,模仿霍爾頓的言行舉止出沒於校園中。這很像當年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發表時出現的情景。我們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之《麥田裡的守望者》
    另外購買此課程的讀者,可在第10節課,免費領取這10部世界名著的英文版概要資料:)每節課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快速閱讀 二、品悟道理今日課程: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系列課程之第十部《麥田裡的守望者
  • 非遺「麥田」的守望者
    第一集《守望者》用詩意的鏡頭,講述了朱秀雲一家傳承捶草印花技藝的故事,讓我們在非遺這塊「麥田」裡,看到了那些守望者堅定不移的身姿。人類從誕生,就開始尋找家園。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天然洞穴自然成為了人類最早的「家」。後來,隨著農業的發明,由於遷移,面對生存考驗,人們開始掘地為穴——它就是地坑院的前身,或說雛形。
  • 麥田守望者的手寫明信片和那份「拼死堅持」
    當有些粉絲自以為鋒利的在網上造出莫須有的"阿三阿四"攻擊"敵人"的時候,有些歌迷在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在手繪著天堂雨林的海報,讓更多的人了解綠色和平的意義,讓身邊的人努力成為環保事業忠實的一員。音樂可以改變人生,讓那些與音樂無關的無理取鬧,見鬼去吧!
  • 解密《麥田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的文化意義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故事梗概幾乎像每天媒體上都能讀到的故事一樣簡單:一個被學校開除的問題少年,混跡於紐約街頭,一天兩夜的時間,花了一些錢,抽了幾包煙,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際遇,一不留神卻成了「現代經典」。
  • 通過《麥田裡的守望者》,解讀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困境
    如果說喬伊斯的《偶遇》揭示了自由與回歸悖論中人類成長的艱辛,那麼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則更全面地展現了人類成長的探索與失望。當霍爾頓在電梯房裡受到開電梯的成年人誘惑,問他「今晚想要個小女孩玩嗎?」他高興地答應了,同時他認為「這違背了我的原則,我已經厭煩死了」。
  •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堅持做麥田守望者
    新希望集團——  堅持做麥田守望者  本報記者 李春霞  來自成都的本土企業家——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是財富全球論壇上的活躍人物。他剛卸任旗下最大股份制公司董事長職位,接班的女兒劉暢在論壇上同樣表現搶眼。未來新希望集團如何發展,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