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中國—東協博覽》 &34;2020年7月刊 撰文/林涵
印尼蘇門答臘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約 400 年前,當地土著米南加保人在水稻收割完畢後牽上自家的牛,在稻田舉行奔牛比賽,慶祝豐收。如今,這項稻田賽牛活動,不僅是當地重要的民俗,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看。那驚險刺激的場面,讓所見者終身難忘。
1347 年,米南佳保人在蘇門答臘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巴佳魯勇(Pagaruyung),國祚一直延續至 19 世紀,並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留下了大量古蹟。圖為建於 17 世紀的巴佳魯勇皇宮
執牛尾的豐收慶典
巴東是蘇門答臘的省會,也是古老民族米南佳保人的故鄉。據歷史記載,1347 年,米南佳保人在此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巴佳魯勇(Pagaruyung),國祚一直延續至 19 世紀,並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留下了大量古蹟。稻米是米南佳保人的主食,在其歷史與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稻田上賽牛以慶祝水稻豐收的古老民俗更是綿延了幾百年。
雖然巴東地區的稻田賽牛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直到近年來方廣為人知。一個重要原因是,流行這種風俗的區域相當狹窄——均位於蘇門答臘西部馬拉皮火山附近。馬拉皮火山是米南佳保人心目中的&34;。雖然它依舊不時爆發,但火山灰也給周邊地區帶來了肥沃的土壤,其附近村社是米南佳保人重要水稻產區。
稻田賽牛
過去,蘇門答臘的水稻一般一年兩熟,在水稻收割之後、下一次播種之前的農閒時期,村民們便會舉辦盛大的豐收慶典。稻田在收穫後空閒了出來,為比賽提供了競技場地,而農村極其重要的耕牛,則成為了比賽運動員的坐騎。
並非所有米南佳保人都有資格進行稻田賽牛,傳統上,此類慶典僅限於目視能見馬拉皮火山的若干村社,整個區域不超過 100 平方公裡。比賽通常在多個村社間輪流舉行。如今,隨著水稻品種改良和水利灌溉條件的改善,印尼的水稻可以一年多熟,加之旅遊業的興起,世界各地遊客慕名而來,有的村社甚至一年舉辦過六次稻田賽牛。
勇者的遊戲
屬於勇者的遊戲
稻田賽牛當天,牛會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頸上掛著牛的名字,經過一場膜拜儀式後,就會被帶到競技場,準備比賽。
比賽時,一般是兩頭牛為一組,若場地寬闊,可兩三組同時進行。賽場就是收割後的水稻田,經過平整,灌入清水,水波蕩漾。賽場不遠處,是海拔 2891 米的馬拉皮火山。陽光照耀下,熠熠發光。
巴東賽牛難度非同一般。賽牛通常挑選兩頭健壯的公牛,套上木犁,通過寬鬆的繩索讓兩牛並列。當地農民化身騎士,位於兩牛之後。說是&34;,但事實上他們既不騎在牛身上,也沒有可乘坐的牛車,而是腳踏兩具木犁,隨著公牛往前飛奔。
巴東賽牛難度非同一般
這看似簡單,但實則非常考驗騎士的水平。因為兩頭牛之間的繩索比較寬鬆,容易出現兩頭牛速度、方向不同步的問題,騎士既沒有韁繩也沒有馬鞭、馬刺,只能手腳並用,利用對牛尾和木犁的操縱來保證對牛的駕馭。比賽中,牛尾作用非凡,堪稱牛車的方向盤和加速器。比如,騎士想讓牛向左跑,就把牛尾巴往左側拽;向右跑,則向右拽,十分有效。牛尾巴的另一功能是加速,極端情況下,有的騎士還會用牙咬住牛尾來促使牛加速,被咬後的牛隻一躍而起,瞬間百米衝刺。不過,使用這招也有風險,那就是牛有可能受到過度刺激而橫衝直撞,跑出賽道。
泥漿四濺的賽牛現場
賽道長度從 60 米到 250 米不等,泥漿厚度可達 30 釐米。在 200 多米長的水田賽道上快速奔跑,每次奔跑大約僅需幾十秒,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一位旅遊達人曾親自上陣體驗過這項民俗活動,&34;
稻田賽牛採取初級、中級、高級的比賽淘汰制,最後一場決賽,將由三個等級的冠軍一起競爭,以直線方式最短時間抵達終點的選手,將獲得比賽冠軍。獲勝的牛會被主人牽到一旁,清洗乾淨,梳妝打扮。背部披上紅色或黃色布料,上面飾以鮮花,頭戴寫有名字的花帽,脖子掛上圍巾,看上去十分喜慶。
比賽獲勝的牛可在市場上賣個好價。牛被拍賣時,場上叫價聲此起彼伏,價格不斷飆升。參賽後牛的價格一般至少是普通牛的兩倍,冠軍牛普遍超過 1000 美元。對當地農戶來說,這筆數額已經十分可觀。
田埂上裡三層外三層的觀眾
田埂上的鄉民和世界各地的攝影師
巴東稻田賽牛並非單純的速度與力氣之爭,而是要確保一對牛保持平衡,且平行地跑至終點,同時,騎士盡其所能擺出各種姿勢取悅觀眾。在泥漿四濺與極快的速度下,騎士能夠赤腳站穩已非易事,擺個漂亮的姿勢更是難上加難。於是,騎士與牛隻狀況連連,或驚險,或精彩,或滑稽,惹得觀眾捧腹大笑。
稻田賽牛對附近鄉民來說是頭等大事,一定會到場觀看。老人在田埂上悠閒地抽著煙,靜待比賽開始;年輕人則在議論這次的比賽誰能獲勝;小孩子是一刻都停不下來,四處跑動嬉鬧。於是,小販的叫賣聲,年輕小夥子的喧鬧聲,觀眾的喝彩聲,揚聲器播的傳統音樂,整個賽場就好像嘉年華一般。據當地人說,賽牛高峰期有近 500 至 800 只牛參賽,可想而知場面有多壯觀。
拍攝賽牛緊張刺激
田埂上裡三層外三層的觀眾當中,除了當地鄉民,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拍攝賽牛緊張刺激,尤其是站在與牛面對面的角度,情況更是&34;。當牛衝向攝影師,在瞬間必須對焦,構圖,按快門,扣人心弦程度非文字所能形容,須親身經歷方能明白。
一位攝影師曾這樣講述自己的現場經歷:&34;
來源:東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