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推翻清朝,本來是與孫中山齊名的國父,惜因稱帝身敗名裂

2020-12-17 遊戲探索機
一代梟雄袁世凱

說起辛亥革命,清朝被推翻,中華民國創立,我們首先就會想到國父孫中山。可是如果我們深究,按當時的實際情況來分析,逼迫清帝遜位的其實是北洋軍領袖袁世凱。孫中山確實功勳卓著,毫不貪戀權力,把大總統之位許給袁世凱才促成此事。然而,袁世凱才是決定當時局勢走向的關鍵人物。

一般觀點認為袁世凱老奸巨猾,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果實。可是如果沒有袁世凱,這個果實根本不會有。當時,憑藉著武漢一帶革命軍的勢力根本沒有辦法與強大的北洋軍抗衡,從交戰歷史上看,北洋軍對革命軍屢戰屢勝。如果不是袁世凱按兵不動,那麼武漢革命軍很可能被消滅。

清帝退位詔書

袁世凱當時的站位非常重要,如果他站在清廷一邊,憑藉著北洋軍的武力,革命軍尚未具備推翻清朝的實力。可袁世凱早已看清了天下的形勢,清朝已經是大廈將傾,終會淹沒在革命的洪流中。他最終選擇和革命軍走近,然而,他看不慣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不想屈居於孫中山之下。

國父孫中山

其實孫中山並非辛亥革命的發起者,而是其它的反清組織共進會和文學社,這兩個組織和孫中山所在的同盟會沒有關係。孫中山固然是革命軍的先驅,在辛亥革命成功前,他已經領導過十次反清革命了,雖然每次都宣告失敗,但是已經燃起了當時無數國人心中的革命之火。可孫中山早年一直堅持在自己的老家兩廣地區鬧革命,他認為這是在他老家地區,自己有雄厚的群眾基礎,卻殊不知這是清廷反革命武裝最厲害的地方,所以幾乎不可能成功。

經歷過多次失敗以後,同盟會內部元老們經過商議認識到了這一點,提出到清朝防禦薄弱的長江流域鬧革命。孫中山得知後非常憤怒,在會上堅決反對,隨後更是負氣出走國外。然而,不久以後,革命軍便在武漢起義成功,佔領了武漢三鎮。此時的孫中山還在美國的一家中餐館,給人洗盤子賺生活費。餐館的老闆把革命成功的消息告訴孫中山,兩個月後,孫中山才坐船回國,隨後憑著革命先驅的身份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

從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做出的實際貢獻來看,他還真沒袁世凱功勞大,不過他深明大義的「讓位」確實值得我們敬仰。袁世凱這個人和三國的曹操很像,兩人都能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來形容。袁世凱和曹操一樣,思想上終究是個古代人,有頑固的封建帝制思想。當袁世凱站在權力的巔峰,名揚天下時,他忍不住的動了做皇帝的心思。

袁世凱稱帝

1916年1月1日,權欲薰心的袁世凱在其長子和一些「封建餘毒」的慫恿下,公然稱帝。歷史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人民不能接受袁世凱再當皇帝了。一時間,全國上下對袁世凱罵聲一片,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並組織軍隊北伐,其他省份紛紛效仿相繼宣布脫離袁世凱。袁世凱無奈取消帝制,僅僅當了83天的皇帝,過得還是提心弔膽的日子。袁世凱稱帝真是其一生最大的敗筆,本來可以是與孫中山齊名的國父,可惜卻因稱帝而身敗名裂。

相關焦點

  • 「中華民國國父」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
    我們都知道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可是不久又被袁世凱竄權,緊接著就是軍閥混戰,孫中山去世後,又由蔣介石控制國民黨。但它的建立又真正意義上結束了清朝統治,推翻了帝制。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政治近代化思想和品德情操,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可說獨秀一枝前無古人,但他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什麼又以失敗告終?古今中外的史說、史論歧義紛乘,說法各異。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孫中山,追隨名人的腳步,領略孫中山傳奇而又偉大的一生。
  • 孫中山「國父」之稱由來
    孫中山「國父」之稱由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身後被國人尊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這,既反映了億萬民眾對這位「掀倒專制奠共和」的中華民國締造者的由衷敬仰與愛戴,也源自當初國民政府的一項特別通令。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之交,中華民族正處於抗日戰爭最艱苦卓絕的時期。
  • 袁世凱辛亥推翻帝制的貢獻為何不被歷史承認?
    隨著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日益升溫,關於袁世凱是否對辛亥革命有貢獻的問題再次成為人們的議題。 有人說,明明袁世凱是在推翻滿清政權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功臣,為什麼反被稱為「竊國大盜」?明明武昌起義爆發的時候孫中山還在美國,匆匆趕回來之後,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此後歷史教科書卻說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這是為什麼呢?
  • 對孫中山「國父」尊稱的由來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肝癌在北京逝世後,在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送了一巨型素花橫額,上面書寫有「國父」兩個大字,而他送的唁電、挽幛等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先生在逝世後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由此開始,當時國內報章雜誌發表悼念孫中山文章等均以「國父」尊稱。
  • 看了孫中山先生的輓聯,再看袁世凱死後輓聯,評價天壤之別!
    在我國傳統文中,為去世之人題寫輓聯至清朝民國時期達到大盛。如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有給人題輓聯的癖好,甚至在別人還在世的時候就偷偷地撰寫好了輓聯。 輓聯通常是對逝者生前事跡的概括與評價,寄託了對逝者的追憶與哀思。在我國輓聯文化史上,孫中山先生大概創下了一個前無古人的記錄。
  • 袁世凱的臨時大總統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孫中山突然就退位了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這意味著清朝和反清勢力之間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在武漢的黎元洪和上海的黃興為了加速清朝統治的結束,都把主意打到了袁世凱身上。偷偷與他通信,向他承諾,如果他能幫忙結束清朝的封建統治,那麼未來新成立的民國,必定由袁世凱擔任大總統。這麼大一個餅畫給袁世凱,他能不動心嗎?
  • 客家名人:孫中山簡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溥儀)被迫宣布退位,結束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孫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3月11日,頒布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由於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後,於1912年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讓位於袁世凱,4月1日正式解職。
  • 民國的兩大總統:國賊袁世凱,國父孫中山,歷史給出了怎樣的抉擇
    而此時的孫中山正身處海外,剛剛得到消息的他,正加緊趕回國內,袁世凱趁著這個時機,就大肆宣揚"局面非袁不得收拾"的思想,就連一些革命黨人也一度認為袁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在中外的壓力之下,孫中山做出妥協,表示只要清廷退位,他將把總統職位讓給袁世凱。 在袁世凱的逼宮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2月15日南京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自此,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奪了去。
  • 民進黨質疑孫中山「國父」地位
    自1940年3月國民黨決議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至今,孫中山的「國父」身份,在臺灣,經歷了怎樣的浮沉?背後,又折射著怎樣的時代變遷?但因長期在日本活動,孫的這些觀點,多只在私下談及。①1900年、1913年、1918年,孫中山曾三次赴臺發展革命力量。興中會、同盟會中臺籍人士很多,著名者如丘逢甲、吳文秀、連橫、羅福星、蔣渭水等。有意思的是,蔣渭水因在日據時期建立「臺灣民眾黨」,被民進黨視為「本土化」標誌性人物,其實呢,蔣乃孫中山的擁躉,是中華革命黨的秘密黨員。
  • 清末名臣袁世凱,是如何一步步當上民國大總統的?
    以金玉均激進派為代表的「開化黨」發動了甲申政變,試圖推翻閔妃把持的政權。而駐朝的日軍趁機行動想要要挾王室,袁世凱當機立斷,指揮清軍擊退日軍,所以日軍對袁世凱恨之入骨。袁世凱於1885年初歸國,賦閒在家,以避攻擊。
  • 同樣是大總統,袁世凱墓叫「林」,孫中山墓叫「陵」,誰更厲害?
    同樣是大總統,袁世凱墓叫「林」,孫中山墓叫「陵」,誰更厲害?在中國近代史上,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各路人士粉墨登場。歷史對於各人從來都是褒獎不一,特別是當兩位十分具有爭議的人物放在一起的時候,總會引發一番大討論。
  • 孫中山59歲因病去世,他的家人後來過得怎樣?子女的經歷令人動容
    清朝統治者一度以為英法等西方國家只不過是蠻夷之邦,經過鴉片戰爭,許多中國人開始開眼看世界,並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技術。眾所周知,清朝滅亡後,中國開始緩慢步入民主社會,中華民國的建立是近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提到中華民國,便不能不說「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他的出身並不好,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貧困。
  • 孫中山去職,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卻因就職地搞出一場「兵諫」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並就任臨時大總統,改用民國紀年,民國成立這年稱為民國元年。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南方革命軍與北方的袁世凱曾密切接觸過,待中華民國正式宣告成立之後,袁世凱正式宣布贊同共和制時,革命軍就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 孫中山病歷複印件展出 揭秘孫中山真正死因[圖]
    院方還拿出厚厚一摞複印申請書給我們看,稱申請書多達幾百份,想複印的人相當多。後來,我們又找到衛生部和中央保健委員會,多方反覆申請,協和醫院才答應給我們複印。北京中山堂也是唯一一家獲準複印病歷的單位。」   看點3宋慶齡婚書籤名為「宋慶琳」   史料一直記載孫中山與宋慶齡的結婚時間為「1915年10月25日」。
  • 袁世凱生平最大的貢獻,在清帝退位詔書加上了一句關鍵的話,實在太...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在紫禁城內舉行。隆裕太后代表溥儀宣讀了《清帝退位詔書》,漢字博大精深,越是關鍵的文本越能體現這一點,退位詔書也是如此。
  • 袁世凱導演的一場劇:發生在養心殿中的清帝退位始末
    不過導演者不是最高統治者,而是「內閣大臣」袁世凱。 清朝末年,中國已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億萬勞苦大眾生活悲慘不堪,各地紛紛舉行起義,清政府處於風雨飄搖、危若累卵的境況之中。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更是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 孫中山三個保鏢的結局:一個英雄,一個「戰神」,一個總司令
    庭隅存古井,酸棗布清陰—餘菊庵前言:清朝的時候,由於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中國領土被他國入侵,整個國家被殖民者統治,百姓也遭受掠奪和剝削。後來孫中山發起革命解救中國,發起革命的領導者,由他帶領的辛亥革命解封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最後創建了中國民國。
  • 孫中山不願意做總統?為什麼只有區區三個月,就讓位給了袁世凱?
    可見,孫中山當時在革命黨的心裡,地位還是非常崇高的。當然了,這只不過是孫中山能夠登上大位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是革命黨看重了孫中山長期和日本以及美國等列強打交道的經歷,期望能夠獲取列強的支持。
  • 【走進臺灣】國父紀念館
    後出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以反對袁世凱。1922年創辦上海大學。1926年與馮玉祥、劉覺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圍,出任駐陝總司令。後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晚年在臺灣仍渴望祖國統一。擅長詩詞書法,所創「標準草書」深受海內外學人歡迎。  在中山公園,可以看到臺北地標建築——臺北101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