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熟,可看的景點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虞山"和"尚湖"。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水鄉園林城市,常熟可看的景點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虞山"和"尚湖"。這兩個地方,與我的老家陝西有著頗為密切的關係。關山萬裡,時空遙隔,想來讓人匪夷所思,卻又如他鄉遇故知般的驚喜、激動。
虞山,古稱烏目山,後為紀念先賢虞仲改名"虞山"。
虞仲,商末周太王古公亶父的次子,又名仲雍。太王有三子,依次為太伯、仲雍、季歷,因老人家偏愛季歷之子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意欲將王位讓於季歷,再傳於昌。
仲雍與太伯看出父親的心意,為成全其願望,便主動避位,從陝西渭水上遊的周原一路跋涉來到常熟,與當地民眾一起,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創了無錫、常熟一帶的早期文明,建立了"勾吳國"。鑑於他們的崇高品德和威望,先後被擁為國主,尊為吳人始祖。這段謙懷遜國、屈己成禮的佳話,千秋傳誦,對涵養當地的人文風尚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虞山一景
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裡青山半入城"美譽的虞山,位於常熟城區西北部,是蘇滬杭人竟相遊覽的風景名勝。仲雍的墓地就在虞山的東嶺上,與我們下榻的賓館一街之隔。穿過馬路,踏上墓前廣場的石階,便可步入依山而築的墓道。
墓道長約一華裡,自下而上建有四柱三間沖天式石坊三座,額梁分別鐫刻"至德齊光""讓國同心""南國友恭"字樣。墓冢在東嶺頂端,高約六尺,直徑丈餘,冢前豎立刻有"先賢虞仲周公之墓"的碑石。從此處俯瞰,遠方層樓林立,眼底坊巷整潔,綠水迴環,花樹繽紛,一派古意融融而又活力四射的景色。
除虞仲墓外,虞山周圍還有孔子門下3000弟子中唯一一位南方籍的言偃墓,元代以《富春山居圖》名世的大痴道人黃公望墓,清代文宗錢謙益及才女柳如是墓,兩朝帝師翁同龢墓,長篇小說《孽海花》的作者曾樸墓等等,堪稱是一座蘊藉深厚的文化名山。
虞山腳下的虞山公園
讓我頗感新奇的是,在這一路上,隨處都可見到許多面色紅潤、精神健朗的長者們,圍坐在露天的茶院茶亭裡,或品茗聊天,交流見聞,或撫琴彈唱,感懷歲月,那份適意,那份悠閒,那種古風猶存的情調,讓人欣羨不已。返回時路過唐代詩人常建寫過"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興福寺,見山門外廣場上的成百個茶座前,也都圍滿了趕來吃早茶和蕈油麵的市民。看到這些太伯、仲雍後裔們稱心如意的幸福生活,說實話,我確有一種歸鄉省親般的感動。
從虞山錦江飯店向西繞行,乘車不到20分鐘便到姜太公垂釣的尚湖。
這是一片毗鄰長江的開闊水域,從高處眺望,水天相接,波光浩渺,長堤逶迤,民房櫛比,讓人油然聯想起那些讚美水鄉風光的詩詞名句,並對我這位3000年前的鄉賢選擇如此清幽的所在避世獨居心生追慕。
美麗的尚湖
關於太公姜尚隱居常熟,不只是傳說,徵之史料,屢有記載。《孟子》離婁章就說過,"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
明人張應遴轉引《中吳記聞》稽考更詳:"太公避紂,居海濱,隱虞山,作石屋居之,故山前湖稱尚湖,其所釣遊也。"此處所說的石屋,正在虞山西麓,俗稱"小石洞",遺址尚在,時有遊人憑弔。想這姜尚,亦人中龍鳳,識時務,知進退,身處亂世,不肯助紂為虐,隱於江湖,心系蒼生社稷,後待時而出,馳驅中原,輔助文王父子成就偉業,建立周朝,誠為千古名相。常熟人引以自豪,以其名號名地,既為湖山增色,也以其風範業績垂範後世,箇中命意識見,令人感佩。
常熟的傑出人物,當然不只虞仲、姜尚兩位。據統計,從唐代至清末,出過的進士就有480多名,其中狀元8名,宰相10名。在當今"兩院"院士中,常熟籍的也佔到18名。名人巨子,英才輩出,這自然與自古已然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有關,但毫無疑義,也都受惠於先賢們功業風範的感召與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