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曾說,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會產生它自己的建築。
相對的,每個民族的文化,也必然會孕育出只屬於它自己的瑰麗國寶。因為國家、民族的共同回憶,是可以通過具象的文物,代代傳承下來的。
而在所有的國寶中,最容易讓我們接受、了解的「入門級國寶」,應該就是詩書畫印了。
所以說,如果有心的家長,想給孩子早早打下一流的人文啟蒙,也不妨從書畫開始。
因為它們是「老天爺留給世人的一條時光隧道,以千年之姿迎接眾生。」
而發出這句感嘆的,則是國內知名的青年藝術家,水墨藝術、中國歷史研究者,馬菁菁。
馬菁菁,師從書法名家啟功及其弟子李山、郭英德教授,國學功底深厚;繪畫師從齊白石與徐悲鴻共同的女弟子水墨名家郭梅蘋先生。
和一般只在廟堂上端坐的所謂「藝術家」不同,她固然學識源遠,但是十分樂於用循循講故事的方式,像我們介紹埋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珍寶。
她的新書《國寶來了》,就集結了她心目中的二十一件傳世國寶,展現了國人豐富的精神演變史。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但是在馬菁菁的筆下,我們外行一樣可以引導孩子,用最有趣、最便利的方式,零距離感受藝術、感受美。
下面,咱們就簡單聊聊3個國寶的前生今世。
01 《蘭亭集序》:我醉了,我沒有
公元三五三年,也就是距今大概1600多年前,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出去踏青。
喝到興起,古人雖然沒有智能相機,可以拍照發朋友圈。但是他們圍坐在溪流邊,把酒杯置於曲曲折折的溪流之上。流到誰的身邊,誰就滿飲此杯,並用一首詩回應。
氣氛熱烈,王羲之就在飄飄然中,為大家的吟誦的集結詩文作序,這就是《蘭亭集序》的由來。
為什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歷代文人墨客敬仰?並被譽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
因為它的文章不僅辭藻優美,用筆更是遒美健秀。可以說,王羲之用一己之力,將書法從楷書、章草徹底帶入了行書的殿堂,下筆如有神助。特別是後人津津樂道的二十幾個「之」字,竟無一相同,堪稱神跡。
據說,王羲之酒醒之後,又反覆寫了幾十遍,竟無一次可以達到當時的水平。
無怪乎馬菁菁驚呼:
「天下行書,世間只此一件。」
而且現存的《蘭亭集序》,其實並不是王羲之的真跡,而是唐代人精摹的產物,還有各朝各代的仿本。沒想到「贗品」都可以如此打動人心,國寶的魅力,可見一斑了。
02 《洛神賦圖》:從靜物中,窺見動態電影
如果在書法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首屈一指,那麼顧愷之《洛神賦圖》則是繪畫上是一個高峰。
在介紹這幅畫之前,我們先來說一說,洛神是誰?
洛神是中國先秦文化中最有名的漂亮神女。傳說三國曹植在返程中,偶遇洛神現身。驚鴻一瞥後,曹植念念不忘,故寫下著名的《洛神賦》。
而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就是把曹植的《洛神賦》圖像化,生動展現了「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神女風採,以及曹植對女神的依依惜別之情。
和《蘭亭集序》一樣,現存的《洛神賦圖》也並非原件,是後人的臨摹所作,分成幾個版本。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最優版本,為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宋高宗版。
這副長卷以三部分連環畫的形式,展現了男女青年從相遇到別離的場景,猶如電影畫面一樣。男女主雖然不發一言,但是他們的豐富的眼神、動作、表情,無一不向觀者演繹著自己複雜的內心活動,無比鮮活。
但在我國歷史長河中,著名畫作千千萬,為什麼首推顧愷之《洛神賦圖》呢?
因為顧愷之在處理人物和周圍環境的時候,運用了中國水墨畫中最精妙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表現方式。
「人大於山,水不容泛」,怎麼理解呢?
就是人畫得比景物還大,甚至要與樹木齊平。而「水不容泛」,則是要把水面畫得寧靜。
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突出人物角色,其餘山水景致都像舞臺布景一樣,一切只為畫面服務。
感謝顧愷之的精妙畫作,我們才能從靜物中,看見了動態的電影,讀懂了這個流傳千年的動人傳說。《洛神賦圖》也因為如此之高的審美價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傳世國寶。
03 《千裡江山圖》:「少年即元氣」
公元1113年,18歲的王希孟趴在畫案上絞盡腦汁,準備為老師宋徽宗獻畫。
對,你沒聽錯,少年的師傅,竟是當朝皇帝宋徽宗。
很多人都知道,宋徽宗是典型的文藝青年,喜愛藝術如痴如醉。
在他上位之後,不僅設裡宮廷畫院,招募人才,還經常到畫院中,以詩句為題,考察大家的繪畫能力。
少年王希孟,本是書庫的小童工。後來憑藉自己過人的天賦,獲得宋徽宗的青睞和調教。《千裡江山圖》就是少年耗時半年的心血之作,作為慶賀皇家園林落成的賀禮。
宋徽宗展畫狂喜,認為它「一步一景,咫尺有千裡之趣。」
後來,宋徽宗把這幅畫,送給裡自己的「好基友」蔡京。後者在畫上題跋,將「希孟」2字寫在畫上。
這個少年就如暗夜中的星,短暫地閃爍了一下,就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就如古代的大俠一樣,「事後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後世傳說,王希孟因為這幅畫而殫精竭慮而死。天才早夭,似乎成為了某種定律。但我們真得感謝這位天才少年,留下了這一副傳世畫作。
《千裡江山圖》幾乎窮盡了前代所有的繪畫技法,如少年一般肆無忌憚:
隋唐的勾線、五手代十國到宋朝裡程的蟹爪皴……「哪怕是水紋,都是一筆一筆手工繪製出來的。」
全畫共分3段,無一不盡顯泱泱華夏之宏偉壯麗。
著名現代畫家陳丹青十分推崇這幅畫:在《千裡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几歲、小几歲,不會有《千裡江山圖》。
寫在最後:
身為父母,無不盼望自己孩子「成龍成鳳」。
但是,無論你想讓孩子成為誰,都要從小給孩子在人文、藝術方面進行引導。
美學家蔣勳就說: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
因為孩子的審美力提高了,才有「細節思維」,擁有更好的觀察力和專注力。
就連世界最著名的私立學校之一,英國的伊頓公學,也會在孩子繁忙的學業之餘,給他們穿插入藝術課。
因為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在孩子青少年時期,豐富多彩的視覺和圖像刺激,能激發大腦皮層的發育,發揮孩子潛能。
所以,對孩子進行人文和藝術啟蒙,真的越早越好。
只有陪著孩子欣賞藝術,尤其事欣賞國寶名作,品讀它們背後藝術大家的人生故事時,才是真正達到了人文、藝術啟蒙的目的,效果也不比外面動輒上萬的啟蒙課差。
當然,如果你有藝術功底,那自然好。但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是門外漢的話,那不妨從《國寶來了》開始,給自己一個機會讀懂國寶,給孩子一個機會親近藝術,培養真正的文化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