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親傳徒孫,帶你和孩子品味國寶,弄懂什麼是真正的文化底氣

2020-12-21 漫風說教育

梁思成先生曾說,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會產生它自己的建築。

相對的,每個民族的文化,也必然會孕育出只屬於它自己的瑰麗國寶。因為國家、民族的共同回憶,是可以通過具象的文物,代代傳承下來的。

而在所有的國寶中,最容易讓我們接受、了解的「入門級國寶」,應該就是詩書畫印了。

所以說,如果有心的家長,想給孩子早早打下一流的人文啟蒙,也不妨從書畫開始。

因為它們是「老天爺留給世人的一條時光隧道,以千年之姿迎接眾生。」

而發出這句感嘆的,則是國內知名的青年藝術家,水墨藝術、中國歷史研究者,馬菁菁

馬菁菁,師從書法名家啟功及其弟子李山、郭英德教授,國學功底深厚;繪畫師從齊白石與徐悲鴻共同的女弟子水墨名家郭梅蘋先生。

和一般只在廟堂上端坐的所謂「藝術家」不同,她固然學識源遠,但是十分樂於用循循講故事的方式,像我們介紹埋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珍寶。

她的新書《國寶來了》,就集結了她心目中的二十一件傳世國寶,展現了國人豐富的精神演變史。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但是在馬菁菁的筆下,我們外行一樣可以引導孩子,用最有趣、最便利的方式,零距離感受藝術、感受美。

下面,咱們就簡單聊聊3個國寶的前生今世。

01 《蘭亭集序》:我醉了,我沒有

公元三五三年,也就是距今大概1600多年前,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出去踏青。

喝到興起,古人雖然沒有智能相機,可以拍照發朋友圈。但是他們圍坐在溪流邊,把酒杯置於曲曲折折的溪流之上。流到誰的身邊,誰就滿飲此杯,並用一首詩回應。

氣氛熱烈,王羲之就在飄飄然中,為大家的吟誦的集結詩文作序,這就是《蘭亭集序》的由來。

為什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歷代文人墨客敬仰?並被譽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

因為它的文章不僅辭藻優美,用筆更是遒美健秀。可以說,王羲之用一己之力,將書法從楷書、章草徹底帶入了行書的殿堂,下筆如有神助。特別是後人津津樂道的二十幾個「之」字,竟無一相同,堪稱神跡。

據說,王羲之酒醒之後,又反覆寫了幾十遍,竟無一次可以達到當時的水平。

無怪乎馬菁菁驚呼:

「天下行書,世間只此一件。」

而且現存的《蘭亭集序》,其實並不是王羲之的真跡,而是唐代人精摹的產物,還有各朝各代的仿本。沒想到「贗品」都可以如此打動人心,國寶的魅力,可見一斑了。

02 《洛神賦圖》:從靜物中,窺見動態電影

如果在書法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首屈一指,那麼顧愷之《洛神賦圖》則是繪畫上是一個高峰。

在介紹這幅畫之前,我們先來說一說,洛神是誰?

洛神是中國先秦文化中最有名的漂亮神女。傳說三國曹植在返程中,偶遇洛神現身。驚鴻一瞥後,曹植念念不忘,故寫下著名的《洛神賦》。

而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就是把曹植的《洛神賦》圖像化,生動展現了「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神女風採,以及曹植對女神的依依惜別之情。

和《蘭亭集序》一樣,現存的《洛神賦圖》也並非原件,是後人的臨摹所作,分成幾個版本。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最優版本,為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宋高宗版。

這副長卷以三部分連環畫的形式,展現了男女青年從相遇到別離的場景,猶如電影畫面一樣。男女主雖然不發一言,但是他們的豐富的眼神、動作、表情,無一不向觀者演繹著自己複雜的內心活動,無比鮮活。

但在我國歷史長河中,著名畫作千千萬,為什麼首推顧愷之《洛神賦圖》呢?

因為顧愷之在處理人物和周圍環境的時候,運用了中國水墨畫中最精妙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表現方式。

人大於山,水不容泛」,怎麼理解呢?

就是人畫得比景物還大,甚至要與樹木齊平。而「水不容泛」,則是要把水面畫得寧靜。

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突出人物角色,其餘山水景致都像舞臺布景一樣,一切只為畫面服務。

感謝顧愷之的精妙畫作,我們才能從靜物中,看見了動態的電影,讀懂了這個流傳千年的動人傳說。《洛神賦圖》也因為如此之高的審美價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傳世國寶。

03 《千裡江山圖》:「少年即元氣」

公元1113年,18歲的王希孟趴在畫案上絞盡腦汁,準備為老師宋徽宗獻畫。

對,你沒聽錯,少年的師傅,竟是當朝皇帝宋徽宗。

很多人都知道,宋徽宗是典型的文藝青年,喜愛藝術如痴如醉。

在他上位之後,不僅設裡宮廷畫院,招募人才,還經常到畫院中,以詩句為題,考察大家的繪畫能力。

少年王希孟,本是書庫的小童工。後來憑藉自己過人的天賦,獲得宋徽宗的青睞和調教。《千裡江山圖》就是少年耗時半年的心血之作,作為慶賀皇家園林落成的賀禮。

宋徽宗展畫狂喜,認為它「一步一景,咫尺有千裡之趣。」

後來,宋徽宗把這幅畫,送給裡自己的「好基友」蔡京。後者在畫上題跋,將「希孟」2字寫在畫上。

這個少年就如暗夜中的星,短暫地閃爍了一下,就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就如古代的大俠一樣,「事後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後世傳說,王希孟因為這幅畫而殫精竭慮而死。天才早夭,似乎成為了某種定律。但我們真得感謝這位天才少年,留下了這一副傳世畫作。

《千裡江山圖》幾乎窮盡了前代所有的繪畫技法,如少年一般肆無忌憚:

隋唐的勾線、五手代十國到宋朝裡程的蟹爪皴……「哪怕是水紋,都是一筆一筆手工繪製出來的。」

全畫共分3段,無一不盡顯泱泱華夏之宏偉壯麗。

著名現代畫家陳丹青十分推崇這幅畫:在《千裡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几歲、小几歲,不會有《千裡江山圖》。

寫在最後:

身為父母,無不盼望自己孩子「成龍成鳳」。

但是,無論你想讓孩子成為誰,都要從小給孩子在人文、藝術方面進行引導。

美學家蔣勳就說: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

因為孩子的審美力提高了,才有「細節思維」,擁有更好的觀察力和專注力。

就連世界最著名的私立學校之一,英國的伊頓公學,也會在孩子繁忙的學業之餘,給他們穿插入藝術課。

因為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在孩子青少年時期,豐富多彩的視覺和圖像刺激,能激發大腦皮層的發育,發揮孩子潛能。

所以,對孩子進行人文和藝術啟蒙,真的越早越好。

只有陪著孩子欣賞藝術,尤其事欣賞國寶名作,品讀它們背後藝術大家的人生故事時,才是真正達到了人文、藝術啟蒙的目的,效果也不比外面動輒上萬的啟蒙課差。

當然,如果你有藝術功底,那自然好。但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是門外漢的話,那不妨從《國寶來了》開始,給自己一個機會讀懂國寶,給孩子一個機會親近藝術,培養真正的文化底氣。

相關焦點

  • 齊白石親傳徒孫,帶你和孩子品味國寶,弄懂什麼是真正的文化底氣
    梁思成先生曾說,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會產生它自己的建築。相對的,每個民族的文化,也必然會孕育出只屬於它自己的瑰麗國寶。因為國家、民族的共同回憶,是可以通過具象的文物,代代傳承下來的。寫在最後:身為父母,無不盼望自己孩子「成龍成鳳」。但是,無論你想讓孩子成為誰,都要從小給孩子在人文、藝術方面進行引導。
  • 什麼是真正的收藏
    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港澳界別);香港文聯執行副主席、監事長;文化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歷史文化)首席專家。吳歡祖籍江蘇常州府宜興,是目前唯一被中國,美國,德國文博界專家聯袂研究近七十年確認的,出身於血統垂直有900年功名榜,五百年家譜明確記載的歷史著名文化家族。
  • 封神演義中,鴻鈞老祖最強的徒孫是誰?
    常言道:「名師出高徒」,鴻鈞座下親傳弟子三人,分別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鴻鈞老祖的徒孫也就是三個徒弟所收的徒弟了,其中通天教主有教無類,來者不拒,收了許多徒弟,相對而言,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就少了許多。
  • 封神演義中,鴻鈞老祖最強的徒孫是誰?
    常言道:「名師出高徒」,鴻鈞座下親傳弟子三人,分別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他們都是先天聖人,混元大羅金仙。大道之下聖人之數本來有限,鴻鈞老祖一人就教出了三位聖人,加其本身佔封神聖人的大半了。鴻鈞老祖的徒孫也就是三個徒弟所收的徒弟了,其中通天教主有教無類,來者不拒,收了許多徒弟,相對而言,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就少了許多。
  • 嘉憶2014 從齊白石《花蟲人物冊》看老舍的收藏品味
    此套冊頁,不但體現了老舍胡絜青伉儷與白石老人的深厚交誼,更能管窺一代文學巨匠的收藏品味。《花蟲人物冊》(之一)老舍畫牆上除了傅抱石、林風眠、黃賓虹、徐悲鴻、于非闇、沈尹默的畫作和書法之外,掛得多的就是齊白石老人的作品了。
  • 中國國畫巨匠齊白石直系傳人良石武天慶
    武天慶,男,1969年出生於河北邯鄲,字良石,齋號白石軒主人,現定居北京,國家一級美術師,師承於中國國畫巨匠齊白石大師四子齊良遲的弟子白龍石人梁春生先生門下,並得到國畫巨匠齊白石入室弟子石父劉永泰大師親傳指點,後拜中國國畫巨匠齊白石孫女齊國華與國畫巨匠齊白石三子齊良琨之女齊麗霞齊氏門下
  • 齊白石畫一隻蒼蠅,現在價值數十萬!這是什麼門道?有三個原因
    齊白石畫一隻蒼蠅,現在價值數十萬!這是什麼門道?有三個原因。齊白石是什麼都畫的大藝術家,可以說是見到什麼畫什麼,畫出什麼貴什麼。所以筆者感覺齊白石是一位真正的原生態畫家,他畫畫並不像傳統的那些文人畫家,只願意畫梅蘭竹菊,鷹雲山松這些有文化含意的作品,而是畫畫不會端著酸腐文人的窮酸架子,願意以普通人的心態,隨心所欲地畫生態萬物,比如蒼蠅也是齊白石畫題的選項,他畫過許多蒼蠅。許多文人畫家對畫蒼蠅是迴避的,因為在文人的眼裡,蒼蠅不潔,有失文雅。
  • 康生自認書法遠超郭沫若,畫作堪比齊白石,他的底氣從何而來?
    引言在我國近代的繪畫史上,齊白石老人可以說是一位大師級的人物。他擅長描繪花鳥蟲魚,造型非常簡練,意境更是淳樸,可以說是引領了近代繪畫的發展。但卻有這樣一個人,卻覺得自己的畫作堪比齊白石,他的底氣從何而來?
  • 齊白石徒孫,「蝦」「馬」「鶴」之後的國畫傳承
    你認為,舉世浮華,爭如螻蟻,我為魚肉,競願刀俎?你認為,朱門酒肉,路有死骨,渾噩如蛆,萬貫如雨?你當真認為?青春無志?熱血已熄?萬千之中無扛旗之人?你當真認為?國粹消磨?傳承無望?借他人酒杯?才好澆塊壘?不!
  • 葉問徒孫:哪有什么正宗詠春
    葉問徒孫朱江明先生認為,《葉問3》中以拳棍刀來爭奪詠春正宗,還算是有些一代宗師的氣象。現實中的正宗之爭,其實是個宮鬥戲。視頻:《葉問3》對決特輯 甄子丹張晉誰是真正的英雄,時長約2分28秒騰訊娛樂專稿(文/朱江明 編輯/端梧)作者簡介:朱江明,葉問徒孫,形意拳修習者,香港武術國際武術大獎賽組委會大會主持
  • 大叔帶「汗血寶馬」來鑑寶,專家稱真正的國寶,世界只此一件!
    大叔帶「汗血寶馬」來鑑寶,專家稱真正的國寶,世界只此一件!中國古代歷史非常悠久,幾千年的文化傳承,留下無數珍寶。到了現代,國人對古代文物古董非常喜歡,很多人家中都有收藏幾件。當然,更多的國寶存在博物館當中。古董為什麼會越來越少,就是因為人們沒有妥善的保管好,像一些瓷器,本來就是易碎品,不經意間可能就會破碎,所以一些非常珍貴,國寶級的東西國家都建議捐獻到博物館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存。在一檔鑑寶節目上,一位大叔帶來了一件寶物。抬上來後是一匹鎦金的「汗血寶馬」。王剛老師看到後,表示自己都不會說話了,只有咽唾沫的份了。
  • 女子帶齊白石畫鑑寶,專家說是贗品,女子說:齊白石是我爺爺
    經過專家鑑定:此畫雖然紙張有點年代感,但是畫畫的技術和造詣和齊白石是不能相比的,頓時下個結論說是贗品,賣個幾千塊錢就不得了。齊白石是誰,他的一幅畫價值連城,甚至在市場上有幾個億一幅畫的歷史。這幅畫專家就給了個幾千塊的評價,還說畫中技術不那麼精湛,一定是臨摹出來的,還不怎麼流暢。
  • 女子帶齊白石畫鑑寶,專家說是贗品,女子道:齊白石是我爺爺
    他們連忙又對畫作做了仔細的研究和對比,這一次他們確定是齊白石先生的畫作。經過一番交談,節目才暴露出女子的真名,她名字叫齊慧娟,是齊白石先生的最小的一個孫女,她本人也是一名畫家。齊慧娟自小就在藝術薰陶下長大,畫作靈活有趣味,這也是她氣質如蘭的原因。只是專家們眼拙,沒有看出她不一般的氣場和藝術氣質。
  • 朗麗茲酒店收藏齊白石及弟子陳國鋼畫作
    朗麗茲西山花園酒店齊白石老人真跡  畫家陳國鋼先生,1936年生於湖南湘潭白石鋪杏子塢,是齊白石先生的入室弟子,且系世交。畫家傅世祿女士,陳國鋼的夫人,1936年生於河北石家莊,字號世錄,也是齊門女弟子。
  • 康生自覺書法能超郭沫若,畫作媲美齊白石,他哪來的底氣?
    齊白石是我國著名畫家,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齊白石畫蝦堪稱畫壇一絕。齊白石畫蝦通過畢生的觀察,力求深入表現蝦的形神特徵。他筆下的蝦形態,活潑、靈敏、機警,有生命力。
  • 國寶、國運和博物館
    供方需方都有了,還缺中間商,其中的代表王圓篆頂多算半個,因為他既不典型,也不專業,充其量是「過了一道手」,真正有代表性的當屬傳奇人物——古董商盧芹齋。和王圓篆比起來他更加有文化,經濟基礎顯然也要勝出好幾籌,然而和前面提到的供方與需方相比,他充其量只能和王道士劃為一堆,做他的小人物,眼看著神仙們打架。
  • 國寶李渡以酒為媒,接續歷史重拾文化
    那麼,如何才能夠在這個紛雜的時代,去追尋古人的風雅,讓人們能夠從浮躁裡沉澱下來,去真正感受一種像古時文人墨客一樣講究而有品味的精緻生活呢?9月8日,國寶李渡攜一行熱衷中國傳統文化的賢士齊聚雨田水巷,以酒為媒,以詩為友,共赴國寶李渡明坊佳席。
  • 國寶李渡以酒為媒,接續歷史重拾文化!
    那麼,如何才能夠在這個紛雜的時代,去追尋古人的風雅,讓人們能夠從浮躁裡沉澱下來,去真正感受一種像古時文人墨客一樣講究而有品味的精緻生活呢?9月8日,國寶李渡攜一行熱衷中國傳統文化的賢士齊聚雨田水巷,以酒為媒,以詩為友,共赴國寶李渡明坊佳席。
  • 康生自認書法遠超郭沫若,畫作比肩齊白石,他是哪來的底氣?
    他不僅書法寫得好,寫書法能夠左右開弓,並且各種書體都很擅長,更是自認為畫作能與齊白石並肩,其筆名魯赤水更是與齊白石字字對應。康生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家中在明清時期就是地主老財。家大業大,土地和房產甚多,家中藏品無數,因而康生從小就能夠臨摹真本真跡,眼界、學識便遠超於同齡人。
  • 你的獨立,就是底氣:喪偶式婚姻,我放棄了,你是否還在堅持!
    李倩炒菜的手頓了頓,公公婆婆每天都是準時去跳廣場舞,心知肚明自己兒子壓根就不願意也不會帶孩子。婆婆想表達的意思很清楚:白天已經幫你帶了孩子,晚上就不要再指望我們了,你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帶,讓長輩辛苦,自己享清福嗎?李倩深深嘆了口氣,不顧婆婆嘮叨,繼續炒菜。好不容易,晚飯結束,可是女兒不配合去睡覺,鬧著要有人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