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走西口」成為中國歷史上大規模人口遷徙的標誌性事件。在走西口的歷史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打通了中原腹地與偏遠邊疆的經濟文化通道,推動了華夏文明的繁榮發展亦讓晉商的名頭響徹中華大地。
400年以後的1945年,二戰的陰霾尚未消散,為求溫飽,香港誕生出一種西餐和冰室融合的新型廉價餐廳——茶餐廳。經過數十年發展,這種自成一派的餐飲模式,成為香港飲食文化的標杆,並在90年代走出香港一隅,開始在中國內地、中國澳門、東南亞甚至更遙遠的海外開枝散葉,宛如港版「走西口」。
然而,在飲食多元化的今天,港式餐飲企業「走出去」的路途並不一帆風順,尤其是在大環境發生變化的2019年,他們中多數內心「五味雜陳」。
大家樂:堅定北上,建立大灣區「根據地」
要說港式餐飲,必然繞不開大家樂(00341)。這家香港首屈一指的港式餐飲集團,由羅騰祥、羅開睦叔侄在1968年創辦,迄今已有超過50年歷史。截至2019年12月31日,大家樂的市值接近110億港元,在港股餐飲板塊位列第二,在港股連鎖快餐廳板塊則位居榜首。
即使如此,關注大家樂的投資者應該早已發現,公司股價已經在長期高位盤踞數年之久,始終無法有效突破。整個2019年大家樂股價表現先揚後抑,以全年1.76%的漲幅草草收尾。
行情來源:智通財經APP
事實上,2019年的大家樂日子並不好過。公司2019/20上半財年(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6個月)數據顯示,公司實現收入約42.64億港元,同比僅增長1.6%;股權持有人應佔溢同比減少34.5%至1.5億港元。對此,大家樂在財報中大吐苦水,將利潤減少的原因歸咎於市場氣氛疲弱,銷售增長受阻。
要知道在香港11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林立著數萬家餐廳,縱使強如大家樂,亦難長期維持高速成長。
應對如此局面,大家樂選擇了兩條路,一是發展多元化餐飲業務,二是進軍中國內地及海外市場。
根據智通財經APP的了解,大家樂旗下擁有多個餐飲品牌,按不同業務板塊劃分可分為,快餐餐飲及機構飲食、休閒餐飲兩大板塊。
其中快餐餐飲包括核心品牌大家樂以及一粥面,截至2019財年中期,二者分別擁有165間和48間門店。機構餐飲則分為,為香港企事業單位提供機構餐飲「泛亞飲食」品牌和專門為香港在校學生提供午餐盒飯的「活力午餐」品牌。
休閒餐飲則包括兩大中餐品牌「上海姥姥」和「米線陣」,二者分別開設13間及20間門店,此外還有兩大西餐品牌意粉屋和利華超級三文治,兩大品牌分別經營8間及14間門店。
從營收角度分析,上半財年,快餐餐飲及機構飲食實現收入31.33億港元,同比增長2.2%,休閒餐飲實現收入4.43億港元,同比下降4.1%。由此可見,大家樂採取多元化經營策略對公司業績拉動有限。相反「走出去」或許是公司破解業績滯漲的最優解。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早在1992年,大家樂便開始將目光轉向了中國內地,以北、上、廣為根據地打通內地市場。經過近30年耕耘,截至2019年9月30日門店總數達到107間,公司在中國內地實現中期收入6.12億港元,同比增長3.6%。
2019年7月,大家樂與包括越秀、佳兆業在內的八大地產商實施戰略合作,共同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財年,大家樂在中國內地增開5家門店,計劃下半財年增開16家。在智通財經APP看來,大家樂此舉意味以大灣區為「根據地」進一步向二三線城市乃至全國擴展經營網絡,與此同時還能坐享外賣業務附加值,可謂一舉兩得。也因此,2020年大家樂在中國內地的業務拓展值得關注。
大快活:鞏固香港市場不「折騰」
如果說大家樂未來的業績增長將更多依賴中國內地,那麼大家樂的「小兄弟」——大快活該(00052)如何擺脫業績滯漲情形就顯得有些撲朔迷離。
資料顯示,大快活創立於1972年,創始人為羅芳祥,彼為大家樂創辦人羅騰祥的兄弟。
大快活雖然比大家樂晚了4年面世,但在香港的成長速度並不遜色。截至2019年9月30日,大快活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共計擁有167間店鋪,其中155間位於香港。
大快活由於和大家樂為兄弟公司,兩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的菜品及服務都十分相似,因此不難猜測大快活和「大哥」一樣有著相同的境遇。
2019財年上半年,大快活收入同比增加4.5%至15.39億港元,公司股東溢利同比減少43.1%至5726.2萬港元。
關於利潤下滑,大快活的解釋是,公司採納《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6號導致1380萬元負面影響,若剔除這部分影響,公司股東應佔溢利約為7110萬港元,同比減少29.4%。此外,租金及工資成本持續上升及市場氣氛偏弱也是公司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大快活表示,公司相信市場上依然擁有許多增長機會,尤其是在公司的特色餐廳和中國內地業務方面。
不過根據智通財經APP的觀察,大快活擴展多元化業務和進軍中國內地市場的力度,較大家樂而言明顯偏弱。
從門店構成來看,大快活位於香港的155間門店中有143間快餐店及12間特色餐廳,其中ASAP佔2間、一碗肉燥佔3間、一葉小廚佔5間、友天地佔1間及墾丁茶房佔1間。特色餐廳佔比僅為7.7%。
上半財年,大快活在中國內地餐廳為12間,其中新開1間,公司計劃在下半年在中國內地增設兩間新店。總體來看,大快活在中國內地的擴展計劃「不痛不癢」,公司能否在2020年有效擺脫業績滯漲的局面需要畫一個問號。
翠華:上市首虧,成也北上敗也北上
其實,需要畫問號的不只是大快活,還有翠華(01314)。作為香港特色餐飲的一張名片,翠華餐廳曾是每一位初到香港的遊客,必須「打卡」的餐廳。正是頂著令人矚目的光環,2012年,翠華作為「茶餐廳第一股」在香港上市。
誰能想到,香港茶餐廳的代名詞也有上市「七年之癢」。2019/20財年中期,翠華實現營收8.38億港元,同比將減少6.4%;而股東應佔虧損達到4450.2萬港元,而上年同期則是盈利1441萬港元。
翠華稱,收益減少主要由於旗下若干餐廳於回顧期間因租約到期而結業,以及香港市場的顧客數減少等因素影響。
無論如何,用「大敗局」來形容翠華上半財年的業績並不為過。分地區來看,翠華在香港營收5.37億港元,同比下降4.5%,在中國內地營收2.92億港元,在新加坡、澳門等其他地區實現收入0.92億港元同比增長8.1%。
從營收結構來看,來自中國內地的收入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翠華亦投入了想當大的資源維繫中國內地市場,也曾取得非常好的回報。
2009年,翠華北上上海開出公司在內地的第一家門店,立刻生意火爆,想品牌正宗港式沒事的消費者趨之若鶩。
不過,當時的翠華,對進軍內地的態度保持謹慎,至上市前只在內地開了4家店。上市以後公司變得「激進」起來。2012年,公司上市募集的7.94億港元資金中,有2.78億港元用來在內地開店。
2013財年,翠華在內地實現收入2.04億港元,同比增長152%。2015財年,公司來自內地收入5.22億港元,同比增速47.04%,這是翠華進軍中國內地的「蜜月期」,但好景不長。
2016財年,翠華來自中國內地收入增速跌破10%,至2019財年公司在中國內地的收入下滑1.76%,迎來首次負增長。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此次翠華在中國內地的營收下滑超過雙位數,但公司在內地門店數量反而淨增長4間至38間。
據智通財經APP分析,翠華在中國內地處境尷尬,主要和翠華餐廳的定位有關。翠華在香港屬於大眾餐和快餐,但到了內地在菜品和服務不變的前提下搖身一變以「知名精緻港式茶餐廳」的定位來經營,且售價較香港高出一頭。隨著中國內地餐飲結構不斷快速變化,以及消費者獵奇心理逐漸退去,翠華在內地的經營愈發舉步維艱。
在智通財經APP看來,港式餐飲進軍內地要想成功,要的不是簡單的商業模式的複製,而是一場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