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軍隊是世界第四大武裝力量,其前身是英國殖民者的僱傭軍。剛獨立那會,印度綜合國力很弱小,軍隊人數少、訓練也差、裝備也爛,大多繼承自二戰的英式武器裝備,就連作戰思路都是英國殖民軍剩下的。這一時期的印軍作戰思想很是保守,崇尚穩紮穩打,沒有機動作戰的意識;在進攻時採用齊頭並進、拼消耗的方式,諸兵種之間幾乎沒有協同,也發揮不了合成兵種的優勢;在防禦的時候,又過度地強調陣地戰,採用落後的線式防禦,即使防禦失利,也不會及時的調整部署和改變戰術。可以說從1947年印度獨立,到60年代的這一段時期內,印軍的作戰思想非常的僵化和落後。
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印軍逐步地改變了作戰思想,他們總結了對外戰爭的經驗和教訓,結合自身條件,調整戰略方針。開始逐步採用「西攻、北防」的策略,向西主攻巴基斯坦,北邊則防禦中國,同時又積極地學習美蘇等國的現代化作戰思想。一直到現在,印軍都在大力擴充實力,不斷更新武器裝備,不過印軍的武器裝備自給率非常低,國產裝備非常弱雞,嚴重依賴外購,打不了長期消耗戰。
不過,這並沒有對印軍的作戰思路產生太大影響,印軍一改之前的消極防禦作戰,轉為進攻型作戰。開始強調進攻精神,不論在防禦上還是進攻上都強調一個進攻,以消滅敵武裝力量、摧毀敵戰鬥意志為作戰的基本目標。目前,印軍旨在打贏一場諸兵種協同、速戰速決的常規局部戰爭。在對巴作戰方面,印軍提出了「以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為主體,實施多路立體向心突擊"的作戰思想;在對華作戰方面,印軍提出了陸空協同下的「攻勢防禦」思想。
印軍的攻勢作戰,強調禦敵於國門之外、以攻代守,力求在戰爭初期通過一系列的進攻作戰,把戰火引到敵國領土,在敵國領土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即使印軍處於守勢,也可以在邊境地帶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以便於能夠及時粉碎敵人的進攻企圖(就類似於炮火反準備)。在進攻時, 要先敵行動、先敵打擊,不惜一切代價保持進攻的勢頭, 直到攻佔最後一個目標;在防禦時,要把陣地防禦和機動防禦結合在一起,靈活改變戰術,及時投入預備隊,對敵發動反擊。反擊的目的並不是攻佔多少領土,而是殺傷多少敵軍。印軍認為在核時代,只有把戰火引向敵方領土,才有可能迫使敵人放棄使用核武器。
通過總結對外戰爭的經驗,印軍認為現代化的常規戰爭必須摒棄傳統的陣地戰,而採取機動作戰。通過軍隊的快速運動,集中優勢兵力在關鍵地點實施突破,以達到改變戰場形勢在短時間內取得勝利的目的,同時速戰速決也可以避免國際社會的幹預。鑑於,發生衝突的地帶多山地的特點,印軍設想以機降和傘降部隊作為主要的快速機動部隊。印軍認為空降部隊既可以配合地面主力部隊作戰,又能夠進行獨立作戰。在進攻的時候,通過空中快速機動部隊實施遠距離的縱深奔襲和迂迴包抄,既可以在敵人的縱深開闢新戰場, 又能夠迅速增援其它作戰部隊;在防禦的時候,印軍強調實施機動防禦,即以少量兵力在前線遲滯進攻之敵,並將敵人引誘到事先設伏的縱深地帶,而後通過強大的預備隊實施快速機動,將敵殲滅。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印軍從八十年代就開始組建快速機動部隊,同時大量的外購運輸機和直升機,與此同時印軍還不斷地舉行各種演習以提高機動作戰的能力。從70年代開始,印軍開始加強陸空協同作戰,美軍在80年代提出的「空地一體戰」對印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80年代末的時候,印軍將大部分直升機劃給陸軍,組建了陸軍航空兵,提高了陸空協同作戰的效率。為了加強陸空部隊的協同,印軍還在各級部隊中設置了一個陸空聯合指揮部,專門負責陸空部隊之間的聯合作戰。印軍極為重視近距離空中支援,在作戰中,通常一個集團軍可以得到3~5個飛行聯隊的支援,每個軍則能夠得到2個飛行聯隊的支援,每個師可以得到1個飛行聯隊的支援。印軍認為,在陸空協同作戰中, 空軍起著關鍵性作用。空軍除了實施近距離空中支援外,還擔負著奪取制空權、對敵縱深實施立體火力打擊、切斷敵人的後勤補給線以及運送空降兵等任務。
印軍認為要想在關鍵地點實施突破,必須要在進攻戰役發起初就投入儘可能多的兵力。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軍就在進攻發起之前把陸軍總兵力的80%、空軍作戰中隊的96%部署在了印巴邊境,與此同時印軍也把海軍的41%的兵力部署在了東、西海域。在戰役發起之初,印軍就在關鍵地點——東巴邊境,形成了兵力上的優勢,以至於戰役打響後,印軍只用了14天就控制了東巴全境,印軍把東巴戰役稱為印度的「閃擊戰」。
在這次戰役中,印軍的情報系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廣泛地實施了電子戰,利用現代化的電子裝備實施電子偵察和電子幹擾。從70年代印軍就組建了電子戰部隊,印軍認為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戰已成為現代戰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戰爭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偏向於電子化程度高的一方。為此,印軍更是不遺餘力的發展和運用電子技術,力求使之成為印軍克敵制勝的「法寶」!到目前為止,印軍的電子戰部隊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也換裝了比較先進的電子戰設備,電子戰手段也比較靈活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