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弱變強,南亞大象,印軍的強軍之路,解讀印軍作戰思想的變遷

2020-12-19 鐵血戰史1927

印度軍隊是世界第四大武裝力量,其前身是英國殖民者的僱傭軍。剛獨立那會,印度綜合國力很弱小,軍隊人數少、訓練也差、裝備也爛,大多繼承自二戰的英式武器裝備,就連作戰思路都是英國殖民軍剩下的。這一時期的印軍作戰思想很是保守,崇尚穩紮穩打,沒有機動作戰的意識;在進攻時採用齊頭並進、拼消耗的方式,諸兵種之間幾乎沒有協同,也發揮不了合成兵種的優勢;在防禦的時候,又過度地強調陣地戰,採用落後的線式防禦,即使防禦失利,也不會及時的調整部署和改變戰術。可以說從1947年印度獨立,到60年代的這一段時期內,印軍的作戰思想非常的僵化和落後。

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印軍逐步地改變了作戰思想,他們總結了對外戰爭的經驗和教訓,結合自身條件,調整戰略方針。開始逐步採用「西攻、北防」的策略,向西主攻巴基斯坦,北邊則防禦中國,同時又積極地學習美蘇等國的現代化作戰思想。一直到現在,印軍都在大力擴充實力,不斷更新武器裝備,不過印軍的武器裝備自給率非常低,國產裝備非常弱雞,嚴重依賴外購,打不了長期消耗戰。

不過,這並沒有對印軍的作戰思路產生太大影響,印軍一改之前的消極防禦作戰,轉為進攻型作戰。開始強調進攻精神,不論在防禦上還是進攻上都強調一個進攻,以消滅敵武裝力量、摧毀敵戰鬥意志為作戰的基本目標。目前,印軍旨在打贏一場諸兵種協同、速戰速決的常規局部戰爭。在對巴作戰方面,印軍提出了「以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為主體,實施多路立體向心突擊"的作戰思想;在對華作戰方面,印軍提出了陸空協同下的「攻勢防禦」思想。

印軍的攻勢作戰,強調禦敵於國門之外、以攻代守,力求在戰爭初期通過一系列的進攻作戰,把戰火引到敵國領土,在敵國領土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即使印軍處於守勢,也可以在邊境地帶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以便於能夠及時粉碎敵人的進攻企圖(就類似於炮火反準備)。在進攻時, 要先敵行動、先敵打擊,不惜一切代價保持進攻的勢頭, 直到攻佔最後一個目標;在防禦時,要把陣地防禦和機動防禦結合在一起,靈活改變戰術,及時投入預備隊,對敵發動反擊。反擊的目的並不是攻佔多少領土,而是殺傷多少敵軍。印軍認為在核時代,只有把戰火引向敵方領土,才有可能迫使敵人放棄使用核武器。

通過總結對外戰爭的經驗,印軍認為現代化的常規戰爭必須摒棄傳統的陣地戰,而採取機動作戰。通過軍隊的快速運動,集中優勢兵力在關鍵地點實施突破,以達到改變戰場形勢在短時間內取得勝利的目的,同時速戰速決也可以避免國際社會的幹預。鑑於,發生衝突的地帶多山地的特點,印軍設想以機降和傘降部隊作為主要的快速機動部隊。印軍認為空降部隊既可以配合地面主力部隊作戰,又能夠進行獨立作戰。在進攻的時候,通過空中快速機動部隊實施遠距離的縱深奔襲和迂迴包抄,既可以在敵人的縱深開闢新戰場, 又能夠迅速增援其它作戰部隊;在防禦的時候,印軍強調實施機動防禦,即以少量兵力在前線遲滯進攻之敵,並將敵人引誘到事先設伏的縱深地帶,而後通過強大的預備隊實施快速機動,將敵殲滅。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印軍從八十年代就開始組建快速機動部隊,同時大量的外購運輸機和直升機,與此同時印軍還不斷地舉行各種演習以提高機動作戰的能力。從70年代開始,印軍開始加強陸空協同作戰,美軍在80年代提出的「空地一體戰」對印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80年代末的時候,印軍將大部分直升機劃給陸軍,組建了陸軍航空兵,提高了陸空協同作戰的效率。為了加強陸空部隊的協同,印軍還在各級部隊中設置了一個陸空聯合指揮部,專門負責陸空部隊之間的聯合作戰。印軍極為重視近距離空中支援,在作戰中,通常一個集團軍可以得到3~5個飛行聯隊的支援,每個軍則能夠得到2個飛行聯隊的支援,每個師可以得到1個飛行聯隊的支援。印軍認為,在陸空協同作戰中, 空軍起著關鍵性作用。空軍除了實施近距離空中支援外,還擔負著奪取制空權、對敵縱深實施立體火力打擊、切斷敵人的後勤補給線以及運送空降兵等任務。

印軍認為要想在關鍵地點實施突破,必須要在進攻戰役發起初就投入儘可能多的兵力。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軍就在進攻發起之前把陸軍總兵力的80%、空軍作戰中隊的96%部署在了印巴邊境,與此同時印軍也把海軍的41%的兵力部署在了東、西海域。在戰役發起之初,印軍就在關鍵地點——東巴邊境,形成了兵力上的優勢,以至於戰役打響後,印軍只用了14天就控制了東巴全境,印軍把東巴戰役稱為印度的「閃擊戰」。

在這次戰役中,印軍的情報系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廣泛地實施了電子戰,利用現代化的電子裝備實施電子偵察和電子幹擾。從70年代印軍就組建了電子戰部隊,印軍認為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戰已成為現代戰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戰爭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偏向於電子化程度高的一方。為此,印軍更是不遺餘力的發展和運用電子技術,力求使之成為印軍克敵制勝的「法寶」!到目前為止,印軍的電子戰部隊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也換裝了比較先進的電子戰設備,電子戰手段也比較靈活多樣化。

相關焦點

  • 瓦弄大捷:丁盛帶54軍130師與印軍11旅決戰,印軍像豆腐一樣散架
    1962年印軍不顧我方警告,一步步侵蝕我國領土,不斷入侵邊境製造事端。這個時候,丁盛再次披掛上陣,率領54軍130師奔赴中印邊境的瓦弄地區。 1962年10月16日,丁盛統一指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的瓦弄地區作戰行動。戰役打響後,在我軍的攻勢下,印軍像豆腐塊一樣散架。
  • 「想要正常巡邏作戰都不容易」,印媒哀嘆「拉達克」印軍過冬艱難
    但隨著冬季的來臨,印軍部隊正面臨著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空前挑戰。《印度快報》網站29日詳細描述了位於所謂「拉達克」地區的印軍,當前是如何艱難地維繫生存、巡邏、作戰等基本任務。自然環境對印軍尤為不利「歷史上,拿破崙入侵俄羅斯、希特勒入侵蘇聯時,都被當地的寒冷天氣打敗。
  • 印度農民封鎖鐵路線,印軍補給陷入停滯,印軍抗議:這是賣國!
    邊境交通線路被迫暫停據南方日報報導,印度西北部境內農民爆發大規模騷亂,直接封鎖鐵路線,導致印軍補給陷入停滯。在騷亂現場,大約有十五至二十輛軍資運輸用車被堵塞,裝載的正是邊境軍士所需的各種防寒物資。對此,印軍非常不滿開始抗議,認為民眾這種行為是在賣國。
  • 印軍在加勒萬河谷配置六輛坦克和肩扛式防空飛彈,作用有限
    所以,T-90S坦克的作戰能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加上適合夜戰,夜晚觀察加勒萬河谷縱深如同白天觀察一樣,整個河谷內的動靜將一覽無遺。T-90S坦克短板在它的柴油發動機,雖然它對空氣清潔度的要求不是很高,也適合在南亞氣候條件下的機動作戰能力。但T-90S坦克一上到拉達克高原,其效能要大打折扣。
  • 印軍在中印邊境用上「地道戰」?當心,至少對印軍有點實用
    而隨著11月即將接近尾聲,中印邊境的氣溫很快就會降至零下30至40攝氏度,封山的大雪最深可以達到將近12米,本以為接下來就看誰的後勤保障更完善了,但印軍這時候偏偏又在邊境有了新動作。 環球網11月23日報導稱,有印度媒體指出,印度軍隊已經深入學習了中國軍隊的戰鬥經驗,拿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新戰法,聲稱能夠有效地遏制解放軍的「越界行為」。
  • 印度數千農民癱瘓鐵路網,邊境印軍後勤堪憂,印軍怒罵:這是賣國
    印軍隨後下令軍隊前往鐵路沿線,以保證這些列車能夠及時將物資運輸到目的地,印度軍方公開表示,此次意外事故對印軍的作戰並沒有造成太嚴重的威脅,受影響較為嚴重的還是後勤補給的問題。 雖然印度軍方已經「闢謠」,強調克什米爾等邊境地區的部隊已經完成了越冬物資的儲備,但是相關人士卻透露,印軍還有很多物資沒有部署到位,物資補給行動還將不斷繼續,所以此次鐵路線在遭到意外封鎖之後,印軍才會那麼激動。
  • 印軍在拉達克「囤貨」 15萬噸 精心一算,大概夠印軍堅守37天
    印軍在拉達克"囤貨",真準備過冬嗎? 近日,印度軍方在網絡上"炫耀"稱,在3個月的時間裡,已經將15萬噸物資運抵拉達克地區,印軍還專門刊發了多張高級軍官在拉達克前天視察後勤補給站的照片,以顯示所謂的"15萬噸物資"絕非吹牛。大概是由於物資囤積多了,印軍心中感覺踏實,所以才會在邊境地區一直持強硬態度。而我們自己一些網友大概也覺得,15萬噸物資,這不是個小數目。
  • 8萬印軍身陷高原孤島,與死神賽跑?印媒:留給印度的時間不多了
    圖為印軍高原山地部隊最近南亞地區的局勢,無疑引起了全球的關注。自稱為超級大國的印度,屢次在邊境鬧事,從相關新聞報導中也可以了解到充斥著火藥味。中國退了2公裡,印軍則後撤了1.5公裡。儘管事態似乎開始降溫,但是對於在最近被調往高原的8萬印度士兵來說,卻沒有任何改變,依舊深陷高原孤島。而且,達拉克地區的補給線時至今日,依舊是個棘手的問題。
  • 1962年解放軍生產師奔赴高原,全殲印軍王牌旅
    那麼要抽調哪支軍隊入藏作戰呢?熟悉軍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後來被抽調參與對印自衛反擊戰的是54軍130師,那麼為什麼是54軍呢?理由其實很簡單,54軍有高原作戰經驗。54軍曾經執行過入藏平叛任務。1959年3月11日,第五十四軍奉命組織一個小型指揮所(簡稱丁指),由軍長丁盛率領入藏執行平叛作戰任務,統一指揮步兵第134師、第11師作戰。同時由成都軍區副司令黃新廷組成指揮所(簡稱黃指),指揮步兵第130師、第42師前指和昌都警備區部隊,平息昌都地區的武裝叛亂。
  • 印軍重新調整全國部署,更多聚集中印邊境
    如今為了更好的應對面向中巴兩條防線的壓力,同時也為了打贏所謂的「雙線作戰」,印軍正重新調整全國130萬的兵力部署,現今已有多支山地師部隊聚集中印邊境。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由於中印邊境目前對峙狀況並不激烈,因此印度將更多作戰力量傾斜到印巴邊境,但印軍高層現在注意到,他們在面向西線也就是克什米爾方向,已經部署了三支打擊軍的雄厚兵力
  • 印媒:巴軍在克什米爾部署彩虹4 印度面臨兩線作戰
    作者署名:笑天據印度媒體《歐亞時報》網站報導,印度陸軍第14軍為準備在拉達克地區過冬而列出的一個裝備需求清單。同時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執行任務的印度第15和第16軍也提出了一個清單,列出需要採購的武器裝備,其中包括槍掛榴彈發射器、無人機、輪式裝甲車和其他防禦裝備。在印軍提出這些採購要求之前,巴基斯坦方面正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區附近部署「彩虹-4」無人機,而這些無人機具備很強的攻擊力,可進行打擊印度部署在該地區的各種軍事目標。
  • 患火力恐懼症的印軍計劃在高原展開地道戰
    昔日的抗戰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深受火力不足恐懼症影響後最終導致我軍極度重視土工作業和坑道防禦作戰,因為這是在絕對火力優勢對手面前保存己方有生力量和消滅敵人的重要手段。而火力不足恐懼症傳染到印軍後,這個號稱南亞無敵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也試圖照葫蘆畫瓢,計劃在高原邊境地帶以地道防禦戰術抗衡鄰國。
  • 解放軍對印軍播放"我在東北玩泥巴" 印媒:分散印軍注意力
    原標題:果然,解放軍對印軍播放的就是那首歌!綜合印度ANI新聞網和《今日印度》網報導,中印雙方在印方所謂的「拉達克」地區的對峙仍然繼續之際,解放軍在某些對峙點對印軍「打心理戰」,用高分貝的揚聲器對著印軍方向播放旁遮普語歌曲。
  • 衛星圖像公布,印軍越境修道路橋梁、開闢洞穴,儲存彈藥生活物資
    印度秉承了英國的帝國野心,一直都想充當南亞的霸主。印度雖然實力不算強大,但是其野心卻很強。雖然印度高官聲稱擴張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但是印度始終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印度喊出了讓印度洋變為印度內洋的口號,大力發展航母和海上軍事力量,並且在與巴基斯坦的戰爭中贏得了海上作戰的勝利。印度國產航母研發一波三折,經過了多次下水,至今還沒有形成戰鬥力。
  • 土耳其僱傭兵聲援巴鐵,敘叛軍武裝上高原,印軍將面臨更多襲擊
    印軍號稱贏得了美英法、以色列、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支持,從而在邊境對峙中佔據優勢。印度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都積極地向印軍出售各種武器裝備,同時很多國家還積極地向印度出售各種防寒物資。
  • 印度農民封鎖鐵路線,大批軍列被攔截,印軍抗議:這是賣國!
    最近這段時間,印度因為邊境衝突頻頻活躍在大眾視野,如今已經正值冬天,印度邊境更是地處高寒地區,因此駐守邊境的印軍過冬成為大問題。之前印度因為過冬防寒服不夠,可謂使出洪身解數,不僅在邊境搭橋,以便運輸車輛通行,更是前段時間,得到美國出手相助,獲得一批禦寒衣,但是對於整個印軍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而且據印度方面的媒體報導,這批美軍禦寒衣大都破爛不堪,甚至都是穿過的,這樣一來印軍的禦寒物資再次成為大問題。
  • 印軍隱藏峽谷底部洞穴:背著睡袋,露宿山谷修橋搭帳篷
    可以從照片看出來,印軍士兵包括,印度陸軍,印藏邊境警察部隊和高海拔山地部隊。有人背著登山包和睡袋,都有步槍。雖然現在是夏季,但是為了保暖,都穿著很厚的外套和帽子,可以想像,這些印軍是白天修路,修建哨所,晚上就在野外或者帳篷當中過夜。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橫掃印軍,打出50年和平!
    在整個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印軍共有三個旅被中國解放軍殲滅,中國解放軍基本全部消滅了這三個旅,另外還有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被我軍殲滅,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以下4885人被我軍擊斃或者擊殺,其中1383人死亡,1696人失蹤,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以下3968人被我軍俘虜,而我軍的邊防部隊僅僅有722人犧牲,697
  • 綜合作戰群已經完成部署,印軍或將打響第一槍,邊境進入高度戒備
    有消息稱,近日印度向邊境地區大量增兵,還派出了一支綜合作戰群在邊境地區整裝待命,這也意味著印軍已進入備戰狀態,或許將打響戰爭的第一槍,該舉使周邊國家都要提高警惕。 印巴矛盾衝突已持續半個月之久,因印度軍方無理侵入,並向平民區開火,導致巴基斯坦境內的平民等傷亡慘重。面對這種毫無人性的侵略行為,巴基斯坦給予了強烈反擊,雙方在實控區域爆發多次大規模炮擊事件,至前,「擦槍走火」仍是時不時的發生。
  • 曾叫囂準備在「拉達克」過冬的印軍,現在如何了?印媒親自來打臉
    隨著寒冬已然來臨,印軍部隊正面臨著惡劣自然環境所帶來的空前挑戰。《印度快報》網站29日詳細描述了位於所謂「拉達克」地區的印軍,當前是如何艱難地維繫生存、巡邏、作戰等基本任務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影響一場戰爭成敗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並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