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關鼎寧雁,形勢獨開張」、「層巒千裡畫,絕險一夫當」「立馬城頭上,身疑霄漢中」……,這些或氣勢巍峨或遼遠壯闊的詩句,描寫的卻是一處小縣城,那就是位於山西忻州的偏關縣。
偏關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部的黃土丘陵區,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山嶺連綿,是黃河流入山西經過的第一個地方。同時它北靠長城與內蒙古清水河縣接壤,西鄰黃河與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南與河曲五寨相連,東與神池平魯毗鄰,自古就是軍事戰略要塞,兵家必爭之地。宋代楊家將在這塊土地上兵來將往,浴血疆場,威鎮三關。然而這片金戈鐵馬古戰場中,卻佇立一座貌似與「戰爭」「武力」「軍事」充滿違和感的文化地——文筆凌霄塔。
文筆凌霄塔聳峙於偏關縣城東山之巔,有「巍巍雁塔峙山巔,奎壁光騰映九天」之贊語,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空心磚榙。始建於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原為一座七層磚石結構八角雁塔。崇禎八年(1635年)加高四層,共十一層,塔高35米,塔底周長29米,方圓20裡可見,是偏關的象徵,也是偏關人民剛毅質樸的象徵。
偏關歷史上就是軍事重地,一個偏字顯示出他獨特的位置,此地歷來戰火紛飛,但在這硝煙四起的古戰場上,聳立的文筆塔卻仿佛是浴血將士的精神守護燈塔一般,從塔上向四周野望,小小的偏關縣城安靜地臥在一個山窩窩裡面,也許這就他們最後的心靈堅守。
都說每座塔都有它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瞭望著千年的滄桑變幻……從文筆凌宵塔登頂回望,居高臨下,古關風貌盡收眼底,滄桑巨變歷歷在目。站在塔前,千年文筆,高聳如雲,11層塔凝聚著能工巧匠的智慧,更昭示著歷史文人志高存遠的抱負。
而今,爭戰已經遠去,歷史已經成為傳說,文筆凌宵塔也從滄桑中煥發出新的光彩,在新的時代它以新的面貌繼續守護著偏關人民的精神家園。2006年9月28日,也是孔子誕辰2556年紀念,文筆塔公園對外開放,塑造著邊寨古城的新形象。
文筆公園公園沿襲歷史格局,依山而建,規模浩大,氣勢恢宏,建築精巧別致,結構渾然天成。除了象徵偏關歷史文化的明代文筆凌宵古塔外,還有「文星肯登」、「同樂園」等主體景觀。走進開闊的公園入口前廣場,賞音樂噴泉,觀公園夜景,五彩斑斕,如詩如畫,格外壯觀。
登臨公園,首先映人眼帘的是聳立山門雕刻精美的兩座石柱,古樸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拾階而上,步步攀登518級臺階,升騰之感悠然而生。環看融匯古八卦、二十四節氣和十二生肖於一體的底座浮雕,歷史人脈在這裡傳承延續,源遠流長。向東展望,孔子雕像、七星智慧園藝圖、原生態景觀,更令人產生聖人聖境的的感慨。
悠悠歲月,百年滄桑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新的時代,新的文筆凌宵塔不再有肅殺之感,但肅穆厚重依然,透過記憶的石斑,它偏若一位慈祥的老者,靜靜地陪伴著偏關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守護著滄桑變幻的晉陽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