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古代的詩人似乎格外鍾情於「酒」,高興時飲酒,「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憂愁時也飲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相聚時飲酒,「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離別時也飲酒,「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當詩詞遇上酒,讀著便醉了。
當然有人飲酒,也有人要戒酒。
例如蘇軾的大弟子,北宋著名詞人,黃庭堅在其夫人去後,曾發誓戒酒,然而15年後還是破戒了,為此他還特意寫了一首詞,「遠山橫黛蘸秋波,不飲旁人笑我」。
黃庭堅之後,南宋的豪放派大詞人辛棄疾在被彈劾罷官,閒居瓢泉期間,也曾想要戒酒,還寫了一首「戒酒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
這首詞名為《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56歲了,大半生已過。
他本是個上馬能殺賊,下馬能檄文的大英雄、大文豪,卻一直被打壓,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
他時常借酒消愁,然而愁更愁,再加上身體也實在吃不消,於是便有了戒酒的念頭。
在這首「戒酒詞」中,他將酒杯擬人化,與其對話,營造了一種滑稽風趣的氛圍,從開篇笑到尾,令人不服都不行。
「杯汝來前」,詞人在一開頭便吆喝酒杯,引人入勝,詞人到底想和酒杯說什麼呢?
接著幾句詞人便開始說明他的來意:他覺得自己近來飲酒過甚,以致喉嚨幹得像燒糊的鍋,每日嗜睡,一躺下便鼾聲如雷,渾身不自在。
所以他要鄭重其事地辭別酒杯,準備修身養性了。
在這裡詞人以誇張的手法,表明了酒對他身體造成的傷害,由此也可見詞人戒酒的決心。
而這首詞最妙的是,酒杯居然也開口說話了。
它是怎麼跟詞人說的呢?
「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在酒杯看來真正愛酒且灑脫的人 ,就應該像劉伶一樣,有酒就喝,醉死了不妨就地埋了。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嗜酒如命,有「醉侯」之稱,他出行的時候,常常坐著車,帶著一壺酒,又讓僕人扛著鍬跟著,道「醉死了,就把我埋了」。
當然這話,於劉伶自己口中說出來,世人都覺得灑脫。
但若是在兩人對話中道出,就顯得冷酷無情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酒杯可以說是詞人最知心的朋友,然而就是這知己卻說出如此冷情的話,難怪辛棄疾會感慨一句「真少恩哉!」
接著下半闋,詞人開始說起酒的毒害,以此表明自己「戒酒」的決心。
這裡最耐人尋味的是「況怨無小大,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這幾句,不僅適用於「酒」,更適用於世間萬物,令人豁然開朗。
在詞人看來,世間並沒有絕對的「美」或者「惡」,再美的事物,若是過度喜愛,也會成為災難,人世中許多怨恨都是來自於過度的喜愛。
而此時辛棄疾對「酒」的態度也是如此,因愛生恨,過度的飲酒不僅沒有讓他「消愁」,反而拖垮了他的身體。
所以即使他再愛酒,也不得不戒了它,「吾力猶能肆汝杯」,這是辛棄疾對酒杯的威脅,足見他的決心是有多堅定了。
而「酒杯」最後終於明白了主人的決心,「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則須來」,這結尾也很有意思,給人一種總有一天會捲土重來的感覺。
全詞通過與酒杯的對話,表明了詞人「戒酒」的決心,詼諧幽默的語言,令人從頭笑到尾。
而在寫下這首詞沒多久,辛棄疾就破戒了,又寫了一首《沁園春》,同樣是和酒杯對話,果然是「麾之即去,招則須來」。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