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役死傷全國0.6%人口——加裡波利戰役,澳大利亞最慘痛之戰

2020-12-25 小院之觀

1915年初,一戰進行正酣,1914年底爆發的馬恩河戰役挫敗了德國的施裡芬計劃,迅速解決西線戰場戰鬥的計劃破滅。

協約國雖然守住了巴黎,逼退了德軍,卻並沒有將之擊潰,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規模的塹壕戰。

奧斯曼帝國是英國的傳統盟友,此時卻在德國的外交攻勢下倒向同盟國。黑海航道由此遭到封鎖,嚴重影響西歐對俄羅斯的援助,這將可能導致協約國戰敗。

奧斯曼的參戰讓英法壓力倍增,英國海軍大臣提出「外圍戰略」,目的是直取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從而把土耳其逐出戰爭。

為此,需要打開達達尼爾海峽,進而在加裡波利登陸。

這個方案也得到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支持,由此,1915年1月2日,英國政府決定開闢達達尼爾海峽新戰線。

英法本來打算以海軍直接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後,陸軍就能輕鬆登陸。但從2月19日到3月18日,土軍憑藉永久要塞的克虜伯要塞炮和水雷的幫助下給聯軍艦隊以重創,英法戰艦3艘沉沒,4艘受傷。

雖然英國最後還是取得了海峽口的控制權,登陸卻早已失去突然性,土軍在德國軍事顧問指導下,挖好了塹壕嚴陣以待。

雙方的焦點集中到了加裡波利,協約國必須佔領加裡波利才能在陸上控制達達尼爾海峽,為此協約國組建起一支澳新軍團,主力就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兵力近八萬人,指揮官是人稱「詩人將軍」的英國陸軍上將漢密爾頓。

與其對陣的是該地區實際的總指揮官,德國馮·桑德斯中將指揮的土耳其新編第五集團軍,兵力8.4萬。

1915年4月25日夜,炮火準備後,協約國部隊在半島的幾個灘頭開始登陸。

在當時而言,大規模登陸戰基本沒有先例可循,既缺乏組織,士兵也沒有受過訓練,並且事先對登陸地形缺乏了解。協約國士兵一下水就開始混亂,指揮官無法有效指揮部隊。

這無疑對岸上早已嚴陣以待的守軍有利,在土耳其軍隊炮火和機槍壓制下,首批登陸的1.6萬澳紐軍團官兵傷亡慘重,被壓在臨時掩體裡動彈不得。

雙方在海灘僵持了幾天後,馮·桑德斯認為是時候發動一波反擊,把澳紐軍團趕下大海。5月1日,他指揮土耳其大軍圍攻協約國南邊的一個登陸場。

這時,協約軍主將漢密爾頓也親臨一線指揮,在塹壕面前,攻方通常都要付出重大代價,這次是土耳其遭受損失,協約軍守住了灘頭陣地。

陸上進展不大,同盟國在海上卻取得了戰果。5月13日,英國戰列艦霍萊伊特號被土耳其艦隊擊沉,幾天後,勝利號和威嚴號驅逐艦又被德國潛艇擊沉。英國海軍經不起這樣巨大的損失,撤離了大批艦隻。如此,登陸部隊又失去了海軍的支援。

整個5月份,雙方反覆衝殺,兩軍都傷亡近半。但畢竟還是土耳其守住了陣地,戰局陷入困境需要有人負責,英國海軍參謀長費希爾和海軍大臣邱吉爾都為此被迫辭職。

很快進入夏季,雖然氣候導致大量非戰鬥減員,英國還是不肯放棄,不惜一切代價又增派3個師英軍前往半島。馮·桑德斯也補充兵力,集結軍隊迎戰。

到了8月6日,協約軍全力發動最後一擊,試圖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的蘇弗拉灣取得突破。

在這裡,土耳其軍隊防守較為薄弱,英軍起初登陸比較順利。但漢密爾頓指揮較為保守,未能抓住時機擴大登陸場,浪費了戰機,馮·桑德斯緊急從其他防線抽調兩萬多人的援軍來到蘇弗拉灣,在山脊上設立起臨時防線。

英軍對此卻毫無覺察,等他們發起進攻時,遭遇到頑強反擊,在山崖防線下,英軍寸步難行。

即使漢密爾頓親臨前線指揮也無濟於事,土耳其軍的炮兵和狙擊手一次次挫敗了英軍搶佔制高點的企圖。在這裡,雙方投入大量兵力,血戰了5個晝夜,英軍最後還是不得不停止進攻撤回登陸場。

由於戰略失誤,漢密爾頓也被召回並解除兵權,換上門羅將軍接任。

此後戰鬥再次陷入拉鋸,在海灘上雙方又相持了四個月,從加裡波利撤退也一再被提上議事日程。

11月23日,英國陸軍大臣基欽納視察戰場後,不得不痛苦地下令從半島撤退。1916年1月9日,最後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這場一戰中最大的登陸戰以徹底失敗告終。

整場戰役,協約國先後投入了50萬大軍遠渡重洋來到這個小小半島,最後付出17.9萬餘人的慘烈傷亡。

其中英國損失最大,陣亡34072人,負傷78520人;排第二的就是澳大利亞,共有8709人戰死,19441人負傷。

奧斯曼帝國也不遑多讓,陣亡56643人,受傷107007人。

對澳大利亞來說,這更是他們歷史上遭到最慘重傷亡的一次戰役。

澳大利亞在1901年1月1日改各殖民地為州,統一成聯邦,澳大利亞聯邦就此成立,並通過第一部憲法。

1901年,澳洲大陸人口不過378萬人左右,到戰役爆發的1915年,人口也還不超過490萬。

在加裡波利一戰,澳大利亞軍隊死傷就將近2.9萬人,接近總人口的0.6%,傷亡之大令人咋舌。

此戰也使奧斯曼帝國主要將領之一凱末爾成為戰爭英雄。數年之後,他領導土耳其獨立戰爭贏得現代國家土耳其的誕生,並被稱為土耳其的國父。

今天,加裡波利半島昔日戰場,許多已經變成了農場。唯獨澳新軍團灣模樣基本沒變,成為了土耳其旅遊景點。

相關焦點

  • 加裡波利戰役丨走向凋零的奧斯曼帝國是如何「涅槃」翻身的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戰術的不完善,加上莽撞追擊奧斯曼大軍,英法兩軍「兵敗如山倒」,成就奧斯曼帝國最後的輝煌之戰在三個強國的聯合之下,奧斯曼無疑是不堪一擊的,這一次則被徹底分解了,其核心部分變成了如今的土耳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奧斯曼從此覆滅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於奧斯曼而言,曾經無比輝煌,怎麼會就此放棄呢,於是最後的輝煌之戰由此而發
  • 加裡波利戰役:「歐洲病夫」的高光時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經發生過一場在諾曼第大登陸之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登陸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加裡波利半島,所以被稱作加裡波利戰役,又因為其緊鄰達達尼爾海峽,故而又名「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 ...一戰歷史最大規模登陸戰「加裡波利之戰」_遊俠網 Ali213.net
    近日,官方發布了《戰地1(Battlefield 1)》的最新截圖,眼尖的玩家發現,這張截圖所展現的戰場正是一戰中最殘酷的「加裡波利之戰」,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至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 奇葩的澳大利亞軍隊,從未保衛過國家,卻參與過每一場戰役
    「梅西納山脊戰役」爆發,其中第60號陣地是關鍵陣地,能否拿下60陣地,對整場戰爭有決定性意義。「梅西納山脊戰役」,主要就是一場超常規的爆炸及之後的攻擊,時間發生於1917年6月7日。「帕斯尚爾戰役」,發生於發生於1917年7月31日-11月10日。
  • 加裡波利半島上的獨松
    這可是在這個人口沒有過億的國家啊。朋友說,我帶你去加裡波利半島,去看看達達尼爾海峽,愛琴海,還有一戰期間的加裡波利戰役遺址,去現場看看國父的一段話,你大概就會明白了。一路輕車疾行,看馬爾馬拉海上自由飛翔的海鷗,更有這條分隔歐亞兩洲的蔚藍色海水的浩渺壯闊,濱海大道旁斑駁滄桑的古老城牆縫隙裡搖曳生姿的荒草離離小樹青青,心裡想,愛琴海會是怎樣的海天一線一碧如洗呢?
  • 加裡波利戰役:邱吉爾的一戰噩夢,奧斯曼的迴光返照
    為了打破僵局,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提出在加裡波利登陸,直取伊斯坦堡,既能迫使奧斯曼退出戰爭,也能緩解俄國在東線的壓力。於是英法組織近五十萬大軍遠徵奧斯曼,結果英法慘敗,邱吉爾被撤職。那麼此戰具體的情況是啥,船長為你一一道來。一,戰前局勢
  • 三次在光之國的戰役,貝利亞只是最弱的,安培拉差點團滅奧特曼
    光之國作為一個奧特曼集中生活的地方,所以總會有一些怪獸直接打入光之國的,今天豪哥就跟大家說一說發生在光之國的那幾場慘痛的戰役。第一個是奧特曼誕生之初的戰役,保衛光之國。光之國在最初的時候生活的其實都是一群跟人類很相近的類人生物,當他們被等離子火花塔照射以後被迫變成了奧特曼,也就是現在的樣子。其實是圓盤生物在等離子火花塔裡面下了料,才有了這般模樣。
  • 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兩千多年前的潯陽之戰
    人類自誕生文明以來,戰爭就從未停歇,經過數千年的戰爭,戰爭早已從局部戰鬥的勝負進化成一場綜合實力的較量。戰略上的成功,是由一次次戰役的勝利最終形成的,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每一場戰役的勝利都決定了戰略的走向。 恰恰相反,有的戰爭之中,站在戰略的高度,戰役的勝利恰恰導致了戰略的失敗。
  • 達達尼爾戰役:奧斯曼帝國最後一次雄起,50萬英法聯軍敗退
    01開闢新戰場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3個月後,交戰雙方爆發了第一次大規模會戰——馬恩河戰役。以馬恩河戰役為起點,西部戰線的運動戰逐漸演變成了塹壕戰,戰爭轉入消耗戰模式。至此,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第一階段結束。04又是一場塹壕戰英法艦隊進攻達達尼爾海峽,引起了德國和土耳其的高度重視,德國海軍大臣甚至認為:「如果達達尼爾海峽失守,那麼我們就在這次世界大戰中輸定了。」此後,德國向地中海派遣了潛艇,襲擊英法艦隊。土耳其方面也急忙調兵遣將,支援前線。
  • 衝繩島戰役,對日本的「破門之戰」
    衝繩島戰役是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 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直至6月中旬結束為期八十二天。衝繩被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衝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是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盟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
  • 車臣戰爭:俄羅斯史上最殘忍「絞肉機」戰爭,死傷幾十萬平民
    整個車臣戰役都是死傷非常慘重的,車臣戰役一共發生了兩次,而這兩次戰役的傷亡人數都是巨大的。第1次車臣戰役當中,俄羅斯的軍人死傷人數就達到了2萬人,還不加失蹤的2000人。而車臣相比於俄羅斯人口數量肯定是不足,軍隊數量肯定也是不對等的。這種情況之下,車臣武裝分子死傷失蹤的人數也並不比俄羅斯少,也達到了17,000多人。
  • 中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37天連失38城,日軍死傷約10萬人
    由於這場戰役直接關乎到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利益,也關乎到日本在二戰中的生死存亡,所以日方軍方對此極為重視。在豫湘桂戰役爆發之前,日本以岡村寧次為最高指揮官,調集41萬日軍之眾,分別向河南、湖南、廣西三地出兵。而我軍任命湯恩伯為最高指揮將領,集結130萬中國士兵來抵抗日軍此次的計劃和目的。
  • 二戰後期一場戰役,情況比電影還慘烈,美日對決考驗實力的時候
    談及戰役,我們腦海裡能夠浮現的恐怕最多的就是影視劇照裡那些剛烈慘壯的戰士英雄鏡面,我們往往能夠立即進身於那一幕幕畫面所帶給我們的強深的震撼感,那種戰面的慘烈度我們感同身受,但是你有想過真實的戰爭情境嗎?它遠遠比當時電影拍攝時的動作難度係數要大的多,我們可以試身做進一步的推向。
  • 「二戰」美日雙方在太平洋戰場最慘烈的一次戰役:不是硫磺島,也不...
    除了看到美國式的愛國英雄主義價值觀輸出,以及男主追求理想恪守信仰的味道,小編作為「二戰」迷不得不說下「二戰」美日雙方在太平洋戰場最慘烈的一次戰役。硫磺島之戰的簡單介紹與分析在說這場戰役之前,不得不先說一下另一場著名的二戰太平洋戰場的戰役——硫磺島戰役。
  • 史詩般戰役—衝繩島之戰,究竟有多慘烈?迫使美國直接動用原子彈
    史詩般戰役—衝繩島之戰,究竟有多慘烈?迫使美國直接動用原子彈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爭。戰火蔓延至全球,先後約有61個國家被捲入到這場戰爭之中,這場持續了六年之久的世界大戰,也留下了不少著名戰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太平洋戰場的上最大的登陸戰—衝繩島戰役!這場慘烈的戰役,也促使了美軍決定直接對日本動用原子彈!衝繩島被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衝繩島登陸戰也被稱為「破門之戰」。
  • 朝戰老兵回憶砥平裡戰役:打破了我軍的不敗神話,讓美軍恢復鬥志
    1951年1月25日,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察覺到了我軍的虛弱之處,下令發起霹靂作戰,『聯合國軍』全面北進,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正式爆發! 李奇微既然已經出招了,那我軍便也只能接著了,這將又是一場矛與盾的對決!
  • 三國著名的兩大戰役,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對袁超、曹操的影響
    導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影響均極為重大,可以說三國之所以為「三國」,這兩場戰役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若說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同時,兩場戰役均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的影響若要分析此戰的影響,當先知此戰背景。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勢力割據,曹操和袁紹分別壯大起來。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 二戰六大「絞肉機」戰役:中國的這一場,直接拖垮日本內閣
    這場戰役中,英法聯軍和德軍雙方均投入大量兵力,甚至還使用了光氣等生化武器,可謂是為了勝利不擇手段。戰役帶來了巨大傷亡,上方死傷相加超過百萬,這樣的結果震驚了世界。二戰中也不乏能被形容為「絞肉機」的戰場,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些戰役。
  • 回顧權力的遊戲五大經典戰役——艱難屯之戰
    戰役經過屍鬼們在異鬼的控制下,衝破護欄,瘋狂的廝殺。屍鬼雖然戰力不高,但人數眾多,把野人打得節節敗退。離開岸邊的雪諾望著死傷無數的野人大軍,此時夜王來到岸邊,雙手輕輕一臺,陣亡的野人,一個個被復活成的屍鬼,雪諾在船上與夜王對視,感到深深的恐懼。艾裡莎看著雪諾帶回的野人大軍很是憤怒,但最終還是打開的城門。
  • 盤點《我的團長我的團》原型人物,南天門之戰原型竟是松山戰役!
    孟煩了,一個聞著連長被烤成熟肉,還在專心點他怎麼也點不著的火柴的主兒,一個通達英語的高才生,最有文化卻也最沒有靈魂的人物。原型:楊在景,黃埔軍校畢業,遠徵軍第11集團軍學兵總隊4團1營1連少尉排長,曾隋同到過駐印遠徵軍訓練基地蘭姆珈,也就是片尾出現的那位老先生。